☆经营分析☆ ◇300077 国民技术 更新日期:2025-09-16◇ ★本栏包括 【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经营投资】【4.参股控股企业经营状况】 【1.主营业务】 锂电池材料的制造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2025年中期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等 | 32214.05| 10036.15| 31.15| 50.98| |负极材料 | 29078.12| 2713.83| 9.33| 46.02| |其他业务 | 1896.75| 1112.62| 58.66| 3.00| ├────────────┼─────┼─────┼───┼──────┤ |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等 | 32214.05| 10036.15| 31.15| 50.98| |负极材料 | 29078.12| 2713.83| 9.33| 46.02| |其他业务 | 1896.75| 1112.62| 58.66| 3.00| ├────────────┼─────┼─────┼───┼──────┤ |其他业务 | 34110.80| 11148.76| 32.68| 36.97| |境内 | 29071.41| 2712.65| 9.33| 31.51| |华东地区 | 23233.08| 2296.80| 9.89| 25.18| |华南地区 | 3101.05| 312.86| 10.09| 3.36| |华北地区 | 1512.97| 172.44| 11.40| 1.64| |华中地区 | 889.42| -99.38|-11.17| 0.96| |西南地区 | 288.59| 26.81| 9.29| 0.31| |东北地区 | 46.31| 3.12| 6.74| 0.05| |境外 | 6.71| 1.18| 17.60| 0.01| └────────────┴─────┴─────┴───┴──────┘ 【2024年年度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等 | 59653.25| 19914.12| 33.38| 51.09| |负极材料 | 57101.78| 4469.00| 7.83| 48.91| ├────────────┼─────┼─────┼───┼──────┤ |芯片类产品 | 55572.48| 17610.70| 31.69| 47.60| |负极材料销售及加工 | 54942.14| 4300.20| 7.83| 47.06| |其他 | 5089.36| 1599.41| 31.43| 4.36| |技术服务业务 | 1151.05| 872.82| 75.83| 0.99| ├────────────┼─────┼─────┼───┼──────┤ |境内 | 113584.47| 22811.11| 20.08| 49.31| |华东地区 | 51441.41| 6094.55| 11.85| 22.33| |华南地区 | 47813.62| 15260.48| 31.92| 20.76| |华北地区 | 6715.50| 941.73| 14.02| 2.92| |华中地区 | 5407.10| 116.58| 2.16| 2.35| |境外 | 3170.55| 1572.01| 49.58| 1.38| |西南地区 | 1091.26| 372.32| 34.12| 0.47| |东北地区 | 950.73| 0.85| 0.09| 0.41| |西北地区 | 164.86| 24.60| 14.92| 0.07| ├────────────┼─────┼─────┼───┼──────┤ |直销 | 69228.80| 11682.09| 16.87| 59.29| |经销 | 47526.23| 12701.03| 26.72| 40.71| └────────────┴─────┴─────┴───┴──────┘ 【2024年中期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等 | 27664.94| 8735.33| 31.58| 53.74| |负极材料 | 22515.64| 696.37| 3.09| 43.73| |其他业务 | 1301.70| 895.96| 68.83| 2.53| ├────────────┼─────┼─────┼───┼──────┤ |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等 | 27664.94| 8735.33| 31.58| 53.74| |负极材料 | 22515.64| 696.37| 3.09| 43.73| |其他业务 | 1301.70| 895.96| 68.83| 2.53| ├────────────┼─────┼─────┼───┼──────┤ |其他业务 | 28966.64| 9631.29| 33.25| 39.15| |境内 | 22515.64| 696.37| 3.09| 30.43| |华东地区 | 18242.07| 621.38| 3.41| 24.65| |华南地区 | 2303.65| 32.98| 1.43| 3.11| |华北地区 | 810.73| 18.70| 2.31| 1.10| |东北地区 | 622.99| 19.76| 3.17| 0.84| |华中地区 | 535.95| 3.54| 0.66| 0.72| |西南地区 | 0.25| 0.01| 4.52| 0.00| └────────────┴─────┴─────┴───┴──────┘ 【2023年年度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负极材料 | 57162.50| 1176.25| 2.06| 55.14| |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等 | 46512.77| 13659.42| 29.37| 44.86| ├────────────┼─────┼─────┼───┼──────┤ |负极材料销售及加工 | 52689.24| -168.86| -0.32| 50.82| |芯片类产品 | 41714.07| 11766.75| 28.21| 40.24| |其他 | 8811.31| 2893.53| 32.84| 8.50| |技术服务业务 | 460.66| 344.26| 74.73| 0.44| ├────────────┼─────┼─────┼───┼──────┤ |境内 | 102227.34| 14219.26| 13.91| 49.65| |华东地区 | 50298.59| 2594.55| 5.16| 24.43| |华南地区 | 32063.64| 8429.15| 26.29| 15.57| |华北地区 | 11472.46| 2038.55| 17.77| 5.57| |华中地区 | 3812.17| 849.09| 22.27| 1.85| |东北地区 | 2346.27| 287.68| 12.26| 1.14| |西南地区 | 2231.59| 18.85| 0.84| 1.08| |境外 | 1447.94| 616.41| 42.57| 0.70| |西北地区 | 2.62| 1.39| 53.09| 0.00| ├────────────┼─────┼─────┼───┼──────┤ |直销 | 70525.79| 5136.01| 7.28| 68.03| |经销 | 33149.49| 9699.66| 29.26| 31.97| └────────────┴─────┴─────┴───┴──────┘ 【3.经营投资】 【2025-06-30】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涵盖集成电路领域及新能源负极材料两个领域。 (一)集成电路领域 1、行业发展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终端需求温和复苏,下游终端用户、渠道端库存逐步去化,自2024 年下半年起,半导体行业呈现出回暖态势。在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持续驱动 下,全球半导体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 )2025年发布的春季预测报告,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总收入预计同比增长11.2% 。WSTS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1677亿美元,同比 增长18.8%。这一增长主要受生成式AI技术快速发展驱动。从区域表现来看,亚太 地区一季度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5.4%,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预计亚太地区 (除日本外)仍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度增长率将维持在10%以上。 报告期内,公司在保持与现有客户稳固合作的同时,努力调整产品结构与客户结构 、积极开拓新客户与新产品市场,集成电路业务销售数量较上年同期实现较大幅度 增长,营业收入和毛利均较上年同期实现较大幅度增加。 2、公司所处细分行业及主要业务 公司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主要从事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集成电路芯片研发设计 及销售,并提供相应的系统解决方案和售后的技术支持服务。 公司致力于为各类智能终端提供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集成度的控制芯片与系统 解决方案。凭借行业领先的软硬件安全架构、前沿的异构集成方案以及灵活的兼容 适配能力,在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和数字能源、智慧家居、汽车电子与医疗电子多 个关键领域实现了产品的广泛应用,成功构建了多元化场景覆盖的产品矩阵。 3、经营模式 4、主要产品、下游应用领域及应用示例 公司的芯片产品业务主要聚焦于MCU产品,其下游应用主要涵盖消费电子、工业控 制及数字能源、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及医疗电子。除五大传统领域外,公司在人工 智能、机器人、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战略性领域进行布局。以下产品矩阵展示 公司目前提供的芯片产品的主要特性: (1)MCU产品。公司的MCU产品一般可分为三类,即通用MCU产品、专业市场芯片及 射频芯片。 ①通用MCU产品。公司的通用MCU产品适用于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数字能源管理、 机器人技术、AI数据中心、汽车电子、智能家居家电、工业控制、伺服系统、智能 计量、安防、消费电子、医疗电子等。 数字能源管理领域,公司产品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储能设备、逆变器、AI数据中心 电源、充电站/桩。在智能家居家电领域,公司的产品应用于冰箱、空调、洗衣机 、智能门锁、LED照明、电动窗帘等。在机器人领域,应用范围涵盖外骨骼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工业控制领域,公司的产品应用于伺服驱动器、变频 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编码器等产品。消费电子领域,公司的产品应用于 航拍无人机、运动相机、真无线立体声耳机、手机等。在医疗电子领域,公司的产 品应用于医疗设备,如血氧仪、血糖仪、制氧机、呼吸机及持续气道正压机等医疗 设备。 ②专业市场芯片。公司的专业市场芯片主要应用于金融支付、物联网、智能终端设 备、汽车电子、电子银行、移动支付、服务器、工业控制和可信计算等领域。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物联网领域的可穿戴支付系统、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工业 、智能仪表、智能门锁和网络摄像头;汽车电子领域的车联网(V2X)通信、电子控 制单元(ECU)、数字钥匙和行车记录仪;工业领域的变频、伺服系统、电梯控制和P LC,并为这些设备提供防伪认证和固件代码保护。 ③射频芯片。公司的射频芯片广泛应用于工业物联网领域(如物流溯源),穿戴设 备领域(如智能手表)、智能家居(如智能门锁)领域及金融支付领域(如蓝牙Ke y)。 (2)BMS芯片 公司的BMS芯片提供关键的电池监测与保护功能,确保电池安全使用并延长使用寿 命,助力下游客户设计高效、耐用且可靠的电池供电应用。这些BMS芯片已批量出 货,主要用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IPC、航拍无人机及消防设备。此外,公司 高可靠性的汽车电子及工业储能BMSAFE芯片已完成开发。 5、下一报告期内下游应用领域的宏观需求分析 在全球智能化趋势加速推进下,AI技术加快落地,物联网终端数量迅猛增长,工业 自动化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下游应用对嵌入式控制芯片的计算性能、 安全性、实时性与能效比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在工业设备、智能家电、车载系统、 医疗终端等场景中,控制逻辑趋于复杂化,MCU作为核心控制单元的重要性愈发凸 显。未来,随着边缘AI推理、电源系统智能化、设备互联融合等趋势持续演进,MC U在智能终端中的应用广度和技术深度将同步提升。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全球MCU 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299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的4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9.9%;同期,中国MCU市场,作为全球MCU市场最具规模的增长引擎之一,预计增速 将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从2024年到2029年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0%, 到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人民币1,114亿元(约合156亿美元)。高增速的市场趋 势为我们的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矗 随着AI技术的快速成熟,不再局限于学术研究的理论探索,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领域 ,为各种装置提供动力,带动全球智能终端时代。AI的深度整合正推动终端装置向 更迅速、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演进。AI技术正在重塑消费、汽车、工业领域,并 进一步向医疗、农业等行业渗透,深刻改变着传统生产与服务模式。 消费电子方面,AI正在推动个性化、轻薄化、智能化和高端化,开启新市场并激励 产品升级。工业应用方面,有利的政策及高精密制造需求的增加,加速了智能终端 的智能化升级。汽车电子领域,新能源汽车(NEV)、智能座舱及自动驾驶的兴起正 推动爆炸性的成长。就智慧家居领域而言,智慧物联网趋势正在扩大装置类别,并 推动智能升级。同时,医疗、数字能源、银行及金融等领域亦于快速采用AI驱动的 智能终端。AI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催生出一批新兴的终端产品应用场景,包括机器人 、高效能智算中心、数字能源系统、低空经济等等。 6、公司所处行业市场竞争格局情况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较晚,国际厂商凭借多年在资金、技术、客户资源、品牌、 应用生态等方面的积累,形成了明显的领先优势。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集成电路设 计、晶圆制造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国际 厂商在中高端芯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厂商在集成电路市场长期处于中低端领 域。 在MCU领域,从全球市场来看,主要供应商仍然以国际厂商为主,行业集中度较高 ,恩智浦、微芯、瑞萨、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德州仪器等厂商占据主导地位,行 业垄断企业集中效应显著,国内厂商市场占有率不高且长期处于中低端产品市常根 据Yole统计的数据,2022年全球MCU市场中前五大厂商控制了81%的市场份额,如果 计算前六,则占有率则高达87%,且均为国际厂商。相对于全球MCU市场而言,国内 MCU市场较为分散、竞争者数量较多,且主要市场份额仍被国际厂商所占据,同时 国际厂商得益于多年的技术积累,中高端产品系列较多和齐全。尽管如此,近几年 国内MCU厂商在产品性能、集成度、稳定性、配套开发生态等各方面已取得较好发 展,在消费电子等中低端市场已经具备较强竞争力,国内MCU厂商也由原先以消费 电子为主,积极加强向高壁垒、高毛利的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中高端领域布局拓 展,并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来说,虽然国内MCU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据的市 场份额较低,但随着国内MCU厂商的设计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系列矩阵日趋完善以 及终端客户对于供应链自主可控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MCU厂商未来市场发展空间 仍然巨大。 7、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 (1)聚焦AI与边缘计算、机器人、工业控制等战略赛道,实现芯片能力的纵深拓 展与全场景覆盖 公司秉持“深耕主赛道、突破新领域”的场景拓展战略,正在加速推进AI、机器人 、工业控制、车规电子、智算中心及低空经济等新兴垂直场景的芯片产品布局,目 标是在高增长、高技术密度的核心场景中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相较于当前已实现的 产品线广度与市场覆盖,公司未来将在战略性领域聚焦纵深发展,通过打造更具突 破性的高性能、高集成度MCU产品,实现从“做宽”到“做精”及“做深”的转型 ,并逐步完成MCU在智能化社会中“全场景覆盖”的战略目标。 通过聚焦AI及边缘计算、机器人、工业控制、车规电子、智算中心、低空经济等关 键垂直领域,公司将持续推动MCU产品的纵向突破,在核心场景中构建差异化技术 壁垒与客户价值,实现“从边缘智能到能源系统”的全栈式嵌入式控制能力布局, 助力企业实现从“应用适配”向“场景引领”的升级跨越。 (2)重点发展尖端MCU产品以及面向新兴场景的周边产品 公司将持续推进“以尖端MCU为主导、多种新兴场景全面覆盖”的产品研发战略, 聚焦边缘AI、数字电源管理、工业网络通信、与车载信息安全等新兴场景,构建具 备技术突破与市场穿透力的产品体系。 在“应用适配”向“场景引领”的战略转型下,公司也将围绕智能家居、储能系统 、光伏电源管理、医疗可穿戴等新兴场景,持续拓展其他高性能芯片产品,强化规 模优势。依托公司在模拟电路、低功耗控制、安全性架构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进一 步实现核心模块的复用与组合式创新,在边缘计算、电源控制、无线通信等方向构 建快速响应的产品迭代体系,推动产品垂直突破和横向延展的全面升级。 (3)持续激发创新要素,保持和引领技术先进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驱动公司成长、系统推进核心技术升级的技术创新战略。面 向边缘AI、数字电源管理、工业网络通信、与车载信息安全等关键领域的发展趋势 ,公司聚焦四大核心技术方向—高集成与先进封装技术、更低功耗的集成电路设计 、多核异构架构以及边缘智能与模型优化,全面构建多元化、高性能的芯片产品平 台,为复杂终端应用提供持续进化的技术支撑。公司将重点围绕高集成与先进封装 技术、更低功耗的集成电路设计、多核异构架构、边缘智能与模型优化四个方向持 续加大研发投入与成果落地。 通过以上四大技术方向的战略性推进,公司将持续构筑技术领先壁垒,打造覆盖传 统及新兴应用场景的产品矩阵,推动公司在全球智能控制芯片领域实现从国产替代 迈向高端引领的转型跨越。 (4)深化新能源赛道布局,打造材料与控制系统融合生态 在新能源生态构建方面,公司将以“集成电路+新能源材料”协同发展为思路,强 化BMS芯片、车规级MCU与锂电池负极材料在同一客户体系中的联合应用。公司正在 加快推动满足ASIL-D等级要求的高精度BMS芯片产品的量产与导入,支持高精度电 压监测、强被动均衡能力及多级AFE芯片级联控制,助力客户在多电芯系统中实现 更安全、稳定、高效的电池管理方案,进一步提升客户导入效率与方案集成价值。 同时,公司将持续优化对新能源头部客户的交付响应与支持机制,加快潜在客户的 验证推进,并依托海外业务平台与本地化交付能力,加快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协同 高效、可持续更新的全球新能源产业生态。 (5)吸纳全球顶尖人才,有选择地探索收购机会 公司始终将人才视为推动技术进步和企业持续成长的根本动力,高度重视顶尖技术 人才的引进与研发梯队的系统建设。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具备吸引力的激励机 制,强化面向中长期发展的组织文化与创新氛围,持续推动组织效能提升。依托新 加坡、日本等海外研发中心,公司正逐步建立面向全球的人才招聘与培养体系,吸 引具备国际视野与产业经验的高端技术人才,构建开放、高效、多元融合的人才生 态,夯实全球化业务发展的团队基矗 在此基础上,公司也将有选择地探索对外并购机会,作为实现外生式增长的战略补 充方向。未来将重点关注与公司现有产品体系高度协同的优质企业,以实现产业链 的垂直整合或产品能力的横向扩展。 (二)新能源负极材料领域 1、行业发展状况 2025年上半年锂离子电池市场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调研 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锂电池出货量776GWh,同比增长68%,相较2024年上半年 同比21%的增长,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从细分领域来看,动力电池板块出货477GWh ,同比增长49%、储能板块出货265GWh,同比增长128%、数码锂电池板块出货23GWh ,同比持平;GGII展望,2025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比增速仍将维持在20% 以上,加之受海外动力市场需求增长带动,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有望超过TWh 。储能领域在持续高备货背景下,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出货同比增速有望超50%, 市场规模将超500GWh。 2025年上半年国内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呈现出增长趋势,根据GGII统计,2025年上 半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为129万吨,同比增长37%,增长原因主要为动力电池和 储能电池出货的增长。其中人造石墨负极出货量超117万吨,占比91%,同比去年提 升5.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47%。 2、报告期内主要业务及产品 目前,新能源负极材料领域业务由控股子公司内蒙古斯诺承担,其主要从事锂离子 电池负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石墨化加工服务。负极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 源汽车动力电池、3C数码和储能等锂电池领域;石墨化加工工艺是锂离子电池负极 材料生产过程中的核心工艺环节之一。报告期内石墨化加工除满足内部需求外,也 为行业其他用户提供部分石墨化加工服务。 3、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内蒙古斯诺采购的原材料主料为焦类产品、石墨,辅料为沥青, 为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同时降低采购成本,采用“按需采购”的模式。 (2)生产模式。内蒙古斯诺实行“自主生产”模式,结合各类型产品的销售情况 、原材料和成品库存量,制定生产计划。石墨化加工主要配套自身负极材料石墨化 加工需求,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剩余产能可对外提供加工服务。 (3)销售模式。内蒙古斯诺以直销为主,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响应行业内客户需求 ,加快自身技术和产品的升级速度。 4、报告期内行业竞争情况及趋势 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近年来持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属于较典型的重资产行业, 进入门槛较高,且依赖优质矿产资源原材料的开采与制成品的再加工,因此呈现头 部集中、中尾部分散的竞争格局。从出货量角度计算,2024年,全球CR5(市场集 中度)超过60%。叠加锂电池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增长,和中国企业在上游资源的全 球积极扩展,中国在全球的负极材料市占率保持高位,其余主要为韩国、日本等国 家。国内负极材料的主要供应商有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中科星城、东莞凯 金、尚太科技、翔丰华等,国外负极材料的主要供应商有日立化成、浦项未来及三 菱化学等。 全球新能源产业持续扩张,电动汽车、储能产品、两轮电动车、消费电子等终端应 用对电池性能提出更严格要求,推动锂电池负极材料向高能量密度、快充能力与长 循环寿命方向快速演进。在人造石墨成为主流方案的基础上,硅碳、硬碳等方案也 加速推进产业化,形成多元技术路径共存格局。新型储能场景的广泛拓展,也对锂 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稳定性、成组一致性与成本效率提出更高标准。 然而,受前期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高速增长预期驱动,行业经历了大规模产能扩 张,包括头部企业扩产和跨界资本涌入,导致2023-2024年产能集中释放,市场供 给短期内快速增加,形成阶段性产能过剩局面。在此背景下,产品价格持续承压, 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明显下滑。 在市场调整过程中也显现出积极变化,一方面,下游需求逐步回暖,产能扩张明显 减速;另一方面,工信部《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修订版)》的出台, 推动行业向高效、低碳方向升级,加速落后产能出清。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于 2025年初发布的文章分析,2025年负极材料价格有望企稳回升,虽然短期涨幅仍受 市场因素制约,但整体已呈现触底反弹的良好态势,为行业复苏奠定了基矗 5、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 在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公司将进一步做好客户的品质保障和产品交付与服 务,稳固既定市场,努力争取更高份额;持续加大对潜在客户的资源投入,加快推 动潜在客户的导入及量产工作。同时,把“降本增效、提质进位”作为经营目标, 持续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寻求与上游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以降低产品成本,探索 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自有产能进一步聚焦高参数、高品质的中高端产品;继续 提高新能源负极材料和石墨化工艺的研发能力,积极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丰 富产品线。在巩固人造石墨主力产品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公司正积极推进硅碳负极 及硬碳等多元材料体系的研发与中试验证,力争在高比能、长循环、快充与低温性 能等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突破,并逐步构建覆盖乘用车、轻型车、储能与消费电池 的全应用场景负极材料产品体系。未来,公司将加快推进新一代材料的产品化与客 户导入节奏,推动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向大规模产业化转化。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集成电路设计领域 1、技术及研发优势 公司深耕芯片自主研发二十余年,围绕具备安全性设计、高集成度、低功耗控制与 多核异构架构等关键技术方向持续投入,已形成覆盖主流MCU应用场景的领先技术 体系。公司具备完整的全流程集成电路设计能力,覆盖从系统架构、RTL开发、前 端验证、物理设计、模拟IP设计到SDK开发的全链条,能够实现从芯片架构到软件 生态一体化设计。 通过不断突破关键底层能力,公司不仅构筑了产品性能与成本的系统性优势,也在 安全性、算力、稳定性等维度建立了差异化的技术壁垒,确立了其在国产MCU领域 的核心竞争力。 2、产品竞争力优势 公司构建了以涵盖高性能、低功耗、通用型与行业专用型的全系列MCU产品矩阵。 截至目前已推出30大产品系列、共计300余款MCU型号,覆盖从低功耗物联网终端到 高算力工业控制的全谱系应用需求。凭借完整的产品线覆盖,我们不仅可以满足多 样化的客户需求,也构建起具有黏性的MCU产品生态与服务体系,形成与客户的深 度绑定。 3、知识产权创新能力 4、行业应用市场积累 (1)安全性设计:公司围绕“云-管-端”全链路纵深防御体系,构建立体化且 具备安全性的架构,广泛适配物联网、车联网、工业控制等高安全要求场景。公司 的产品内置密码加速引擎与防物理攻击模块,支持SM2/3/4/9等商密算法及SSL/TLS 协议,广泛部署于支付终端、智能电网等领域。公司的专业市场芯片密码算法处理 性能在物联网以及智能终端安全等应用领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高集成设计:公司具备领先的模拟与数字协同设计能力,可将电源管理、ADC 、DAC、运算放大器、电平转换器等多个模块集成于单芯片中,有效降低BOM成本与 系统复杂度。公司的产品已实现USBPHY、MIPIDSIPHY等高速接口的片上集成,分别 通过USB-IF和多家终端厂商的严格认证,是国内少数具备该能力的集成电路设计公 司之一。产品同时具备5V耐压IO接口与低EMI特性,可直接匹配多类外设信号,尤 其适用于工业控制、图形交互、人机界面等高稳定性、高抗干扰性场景,提升系统 整体可靠性及可持续性。 (3)低功耗技术:公司基于多电源域划分与动态电源管理机制,结合NTV近阈值电 压控制、DVFS、低功耗休眠管理、多级唤醒等策略,构建适配多种低功耗场景的系 统级方案。典型MCU产品静态功耗可低至nA级,动态运行功耗控制在15μA/MHz以内 ,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产品广泛应用于便携式医疗设备、可穿戴设备、无线传感器 网络等电池供电场景,在保持高响应速度的同时延长设备续航3-5倍,部分产品支 持10年以上微功耗连续运行。 (4)多核异构架构:公司于国内率先推出基于Cortex-M7、M4与GPU多核异构结构 的MCU,布局高性能运算与实时控制协同应用。该架构通过内置的双核通信模块和 协调机制,实现任务在高性能核与高实时性核之间的合理分工:由高性能核处理复 杂计算任务,高实时性核则负责响应速度要求高的控制任务,从而兼顾算力需求与 实时性能,提升整体系统效率。相较传统单核MCU,多核设计可提升系统综合性能5 0%以上,广泛应用于工业伺服、图像识别、机器人控制等复杂控制系统中,具备高 吞吐、低延迟、高可靠等多重优势。 (二)、新能源负极材料领域 1、技术优势 内蒙古斯诺深耕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领域的研发与应用,在石墨整形、造孔、表面改 性、包覆碳化以及石墨化装填和送电工艺方面具有多项核心技术,拥有70余项自主 知识产权,具有行业前沿技术的开发和转换能力。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 池负极材料方面,具有独特的先进生产工艺技术以保证产品的良好性能和稳定的一 致性。先后开发的多款负极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产品同时也通过IA TF16949、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等体系标准认证。 经过长期建设和技术持续改进,内蒙古斯诺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全工序生产装备设 计和工艺技术水平方面得到较大提升。 1)原材料预处理方面,引进国内先进的辊压磨、机械磨,显著提高了加工收率和 产品技术指标; 2)复合造粒方面,对进、出料系统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显著提高了设备效率和产 品的一致性和合格率; 3)高温炭化方面,建成全自动化的辊道窑生产线,并开发出适用于不同性能产品 的温度曲线和生产工艺; 4)石墨化方面,提升装炉量,提升石墨化加工效率,优化送电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在产品合格率和实收率方面在行业里有较高知名度。 2、研发团队 内蒙古斯诺设有行业先进完备的研发中心、测试中心和中试线,研发人员均为本科 以上学历,涵盖材料学、电化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专业,形成了一支多学科有 机互补、专业搭配合理的研发队伍。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成立了联 合研发中心,并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国内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 建立了产学研和技术合作,努力提升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研 发实力。 3、负极材料一体化布局优势 斯诺专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行业深耕十数年,通过不断积累已具备 从原料预处理至负极材料的全产业链生产能力。报告期内在内蒙地区的石墨化产线 成熟运行,内蒙古工厂规模化效应提升,进一步加强了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和稳定 供应方面的能力。同时,公司将继续优化内蒙古工厂负极材料和石墨化生产协同, 发挥内蒙古工厂一体化布局生产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行业竞争风险。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发 展迅速,参与企业数量增多。公司芯片产品市场竞争主要来自于部分具有资金、品 牌及技术优势的国际知名企业,以及与公司部分产品和应用领域接近或有所重叠的 少数国内芯片设计公司,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公司不能在技术研发、运营管理、 产品质量等方面保持优势,则可能存在市场占有率下降的风险。对此,公司不断加 强技术研发和产品的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和分析论证,加强产品立项评估管理, 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新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工作,以尽可能降低相关风险。 (2)资金风险。报告期内,公司整体债务融资规模较前期增加,主要是公司生产 销售规模的扩大及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增加了对资金的需求,同时湖北随州负极材料 一体化项目建设投入引致债务融资规模进一步提高。报告期末,公司金融机构负债 规模仍然较大,且其中62%左右为一年内到期的金融负债,使得公司整体资产负债 率提升至72%,虽然公司具有一定体量的货币资金、与多家银行机构保持稳定的合 作关系,但如果公司整体负债水平进一步上升,将对公司偿债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可能面临一定的偿债风险。为此,公司将持续扩大销售、加快存货周转及销售回款 、促进投资收益变现,同时降本增效、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并加强和银行等金 融机构的沟通合作、维持并提升公司可用的授信额度、寻求资本市场融资机会。 (4)存货余额较大及减值风险。报告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约6.76亿元,存货 规模较大。若未来下游需求及市场行情发生变化、竞争加剧或技术更新导致存货过 时,使得产品滞销、存货积压,公司将面临大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风险,导致公 司经营业绩下滑,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带来不利影响。 (5)技术创新风险。当前,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行业正 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及终端产品日新月异。如果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 力无法适应技术发展、行业标准或客户需求变化,将导致公司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地 位下降,进而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公司持续优化研发人员队伍、积极 布局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与技术、优化产品设计开发流程,紧跟市场主流技术 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和优化新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工作,以尽可能降低相关风险。 在负极材料领域,随着国内外科研力量和产业资本对新能源、新材料应用领域的持 续投入,若新型电池材料或新兴技术路线快速成熟,商业化应用进程加速,而公司 不能快速对公司产品进行升级或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又或对新兴技术路线的技术储 备不够充足,则可能对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公司积极响应 市场和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同时,积极关注未来新型电池发展方向,在新能源材 料领域进行相关前瞻性研究和人才储备。 (6)国际贸易环境重大变动风险。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地区性贸 易保护措施将可能对部分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冲击。集成电路行业具有典型的全球化 分工合作特点,虽然公司与相关供应商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未来国际贸易 环境若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贸易摩擦升级,晶圆代工、IP技术授权、高端测试设备 等出现供应短缺、价格大幅上涨、进出口限制等情形,则公司的研发、采购业务将 受到相应冲击,进而导致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不利影响。对此,公司积极 关注国际贸易环境以及相关政策的变化、高度重视外贸合规工作,同时积极拓展更 多适合公司产品工艺的国产产业链,尽可能降低对公司经营的风险或不确定因素。 (7)安全生产的风险。负极材料的生产过程涉及高温高压工序,具有一定危险性 ,对操作安全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虽然公司已根据行业标准和实际生产情况制定 了安全规定、标准和管理体系,并严格执行,但仍不能排除因操作不当、自然灾害 等原因引发安全生产事故,从而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四、主营业务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数量同比有较大幅度增加,实现营业收入63,188.92万元,较 上年同期增长23%。其中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业务销售量较上期增加近22%,实现 营业收入32,569.80万元,同比增长16%;负极材料产品销售数量较上期增加约22% ,石墨化加工数量较上年同期增加约110%,负极材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0,619.12 万元,同比增长31%。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8.19万元,同比 减亏7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15.68万元,同 比减亏48%。 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系: ①公司在保持与现有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客户稳固合作的同时,努力调整产品结构 与客户结构、积极开拓新客户与新产品市场,公司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营业收入和 毛利均较上年同期增长。 ②公司努力做好现有负极材料大客户的品质保障和产品交付、稳固既定市场的同时 ,积极推动新客户导入及量产工作,使得负极材料产品销售量同比实现较大幅度增 长;另一方面,负极材料产品销售价格同比上升,且公司持续优化产品配方、改进 工艺及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产品成本,使得公司负极材料产品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 所提升,毛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③上年同期子公司内蒙古斯诺终止股权激励计划,一次性确认剩余期间股份支付费 用5,865.52万元。 ④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较上年同期减少1,572.87万元,主要是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 资产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较上年同期减少。 【4.参股控股企业经营状况】 【截止日期】2025-06-30 ┌─────────────┬───────┬──────┬──────┐ |企业名称 |注册资本(万元)|净利润(万元)|总资产(万元)| ├─────────────┼───────┼──────┼──────┤ |民昇智能(深圳)有限公司 | 500.00| -| -| |广东国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500.00| -| -| |国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54200.00| -14.24| 14257.51| |国民技术(香港)有限公司 | 850.00| -| -| |内蒙古斯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 11677.63| -1915.37| 192908.38| |司 | | | | |NSING TECHNOLOGIES PTE. LT| 1250.00| -| -| |D. | | | | |NSING TECHNOLOGIES LTD. | 4000.00| -| -| |Nations Technologies (USA)| 300.00| -| -| | Inc | | | | |湖北斯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50000.00| -| -| |深圳市斯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5333.33| -| -| |深圳前海国民产业投资有限公| 27682.64| -| -| |司 | | | | |江西斯诺新能源有限公司 | 5000.00| -| -| └─────────────┴───────┴──────┴──────┘ 免责声明:本信息由本站提供,仅供参考,本站力求 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 准,本站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个人对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本站不担保服 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 错发生都不作担保。本站对在本站上得到的任何信息服务或交易进程不作担保。 本站提供的包括本站理财的所有文章,数据,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用户查看 或依据这些内容所进行的任何行为造成的风险和结果都自行负责,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