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大事☆ ◇601998 中信银行 更新日期:2025-09-17◇ ★本栏包括【1.融资融券】【2.公司大事】 【1.融资融券】 ┌────┬────┬────┬────┬────┬────┬────┐ | 交易日 |融资余额|融资买入|融资偿还|融券余量|融券卖出|融券偿还| | | (万元) |额(万元)|额(万元)| (万股) |量(万股)|量(万股)| ├────┼────┼────┼────┼────┼────┼────┤ |2025-09-|33167.90| 2773.85| 2196.02| 42.87| 2.24| 5.35| | 15 | | | | | | | ├────┼────┼────┼────┼────┼────┼────┤ |2025-09-|32590.07| 3016.02| 2854.31| 45.98| 0.05| 4.85| | 12 | | | | | | | └────┴────┴────┴────┴────┴────┴────┘ 【2.公司大事】 【2025-09-17】 科技金融新命题:银行要变成“好裁缝” 【出处】证券日报 编者按:从医疗AI到合成生物,从储能创新到节能技术,一批科技企业正在突破传统“抵押物崇拜”的融资壁垒……这些突破的背后,是商业银行响应科技金融诉求,以“好裁缝”的定位给企业量体裁衣,从而提供更精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不懈努力。 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神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医疗”)的医疗大模型正深入分析着上千页医学文献;在北京昌平实验室,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元合成”)的合成生物技术正悄然革新生物制造方式;在山东裕龙岛上,善热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善热科技”)的产品正为裕龙石化提供高效热回收解决方案,每年可减少蒸汽消耗1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万吨。 《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述科技企业具备以下共同特点:掌握核心硬核技术、拥有专业团队、展现出高成长性。然而,这些企业也普遍面临轻资产、无抵押物的传统融资难题。如今,商业银行正不断深入推进科技金融领域的相关工作,通过一系列量体裁衣式的创新实践,为这些企业提供最契合的金融支持,助力科技企业走出“实验室”,成功落地“产业链”。 价值重估 从“看报表”到“看技术” “我们并不缺乏创新与技术,关键是如何获得银行的授信认可,尤其是像我们这种专注于研发原始性、创新性产品的公司。”北京华视诺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视诺维”)医学合作与大客户部总监夏朝阳道出了众多科技企业的共同心声。这家企业拥有近百项中外专利授权和多项国家级奖项,尽管技术实力雄厚,却一度面临融资难题。 中信银行推出的“科技成果转化贷”成功打破了这一困境。该产品不再以传统财务报表为核心依据,而是通过观察企业技术来源、产业契合度、专利价值及落地预期等多个维度,构建起“看技术、看专利、看团队”的科技企业定制式评价体系。 “在产品设计之初,我们就决定要跳出传统授信逻辑。”中信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正是这一转变,使华视诺维获得了1000万元的授信额度,用于推动三款创新医疗器械的注册与临床试验。 通常而言,在传统授信模式下,银行一般要求企业具备稳定的还本付息能力。然而,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处于初创和成长期的企业,往往面临着发展不确定性高、轻资产运营、研发投入周期较长等挑战。 对于充满“不确定性”但也充满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银行一方面肩负着支持企业创新成长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要严控风险、保障稳健经营。如何平衡这两者?关键在于打破传统风控的“路径依赖”,锻造出精准识别、特色服务的能力,这也正是对银行的专业水平与战略远见的考验。 今年5月份,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明确提出“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科技领域项目融资特点,进一步理顺内部贷款开展机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银行已普遍形成共识:与传统金融相比,科技金融更需要具备“前瞻”的视野,即更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银行需根据企业特点提供“裁缝定制式”的支持,而这无疑对银行的专业团队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对接银行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相关业务人员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性和靠前服务能力,他们既了解国家政策,又对我们行业发展有着透彻的了解,且业务灵活度高。”微元合成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与民生银行建立了银企合作关系,并获得民生银行总额度5000万元的贷款支持。同时,公司还享受昌平区政府对科技企业的补贴政策,进一步降低了融资成本。 据民生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该行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医药医疗以及传统产业升级改造“6+1”主线,绘制科技金融产业图谱,并建立了行业专家智库,加强产业前瞻性研究,让懂金融的同时更懂技术。 生态协同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 科技金融并非简单的借贷关系,而是基于数据智能的深度协同。目前,银行正从单一产品供给转向系统赋能,成为企业成长路上的“合伙人”。 善热科技是北京市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于节能换热器、能源梯度利用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拥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0项实用新型专利。如今,企业营收迅速增长,技术成果效率大幅提升。公司总经理郭兴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得益于浙商银行北京分行深入了解公司技术优势和经营模式,一直以来及时提供金融支持。 “通过调研,基于实控人情况、企业专利技术、订单情况及绿色产业属性,我们迅速为善热科技发放了首笔‘小微科创贷’贷款。”浙商银行金融顾问、北京城市副中心分行小企业一部总经理张晓杰表示。 据介绍,浙商银行在业内首倡“金融顾问制度”,实现1+N赋能,通过金融顾问连接担保机构、券商、保险、创投、基金、律所、知产、创业孵化等各类专业机构,形成服务科创企业的合力,助力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生态圈,而非单打独斗。”一位银行人士表示。事实上,这不仅是银行的共识,更是众多科技企业的诉求。 “其实,整个产业链可以合作起来。目前我们业务涉及的很多是精密器械和精密仪器,在寻找上下游供应链过程中,研发人员投入了大量精力,需不断筛选合适供应商,这个过程类似爱迪生寻找灯丝,需反复尝试。”华视诺维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希望能够顺利整合这些资源,构建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同时,期待金融机构在产业链层面提供更多支持,帮助企业实现系统化布局,而非仅限于现阶段细分领域的持续扩展。 “当前,国家金融政策对科技企业非常友好,银行授信支持与政府扶持助力公司经营更上一层楼。随着业务规模扩大,未来我们亟需更多的金融支持,这不仅包括业务层面的援助,还期待更深层次的资本化支持。”神州医疗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中信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看来,科技企业的成长是“接力长跑”,需金融机构保持战略定力、陪伴穿越周期、实现共同成长。在成果转化的“全周期”支持路径中,中信银行协同联动中信股权投资联盟单位,为科技企业提供“投贷联动+债券融资+产业撮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推动资本、金融与技术在早期阶段实现深层对接。 民生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该行目前在资金供给端推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矩阵:通过“股债联动”的强大合力,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破解融资难题,陪伴企业稳步成长。此外,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固定贷款、行业贷款,以及与供应链、园区深度结合的相关产品,全方位覆盖科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多样资金需求。 银行要做好科技金融,就应如“好裁缝”一般,既精准量体又细致裁衣——不仅依靠自身资金实力、智能风控与产业认知,更要主动协同政府引导基金、产业资本、保险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构筑赋能创新的金融生态。唯有如此,才能助力更多科技企业突破传统融资壁垒,将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精准、更加开阔、更有活力。 【2025-09-16】 银行间信用债市场,“二永债”收益率多数下行 【出处】本站7x24快讯 截至发稿,银行间信用债市场,“二永债”收益率多数下行,5Y“25工行二级资本债02BC”收益率下行1.25BP至2.1150%,3Y“24交行TLAC非资本债01(BC)”收益率下行0.10BP至1.9300%,2Y“24中信银行债01”收益率持平为1.7950%。 【2025-09-16】 中信银行:9月15日获融资买入2773.85万元 【出处】本站iNews【作者】两融研究 本站数据中心显示,中信银行9月15日获融资买入2773.85万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18.32%,当前融资余额3.32亿元,占流通市值的0.10%,低于历史2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资买入额融资偿还额融资余额2025-09-1527738463.0021960177.00331679016.002025-09-1230160167.0028543106.00325900730.002025-09-1127303747.0032027477.00324283669.002025-09-1030597769.0028772718.00329007399.002025-09-0921718155.0034063384.00327182348.00融券方面,中信银行9月15日融券偿还5.35万股,融券卖出2.24万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卖出金额17.36万元,占当日流出金额的0.08%,融券余额332.25万,低于历史5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券卖出额融券偿还额融券余额2025-09-15173600.00414625.003322502.502025-09-123905.00378785.003591116.102025-09-11284400.00118500.004011699.002025-09-10244900.0020540.003845799.002025-09-09128865.00110121.003580182.10综上,中信银行当前两融余额3.35亿元,较昨日上升1.67%,两融余额低于历史2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证券简称融资融券变动融资融券余额2025-09-15中信银行5509672.40335001518.502025-09-12中信银行1196478.10329491846.102025-09-11中信银行-4557830.00328295368.002025-09-10中信银行2090667.90332853198.002025-09-09中信银行-12285444.10330762530.10说明1:融资余额若长期增加时表示投资者心态偏向买方,市场人气旺盛属强势市场,反之则属弱势市场。说明2:买入金额=主动买入特大单金额+主动买入大单金额+主动买入中单金额+主动买入小单金额。 更多两市融资融券请查看融资融券功能>> 【2025-09-15】 有银行开30万年薪,和大厂争夺AI人才!金融科技招聘需求翻倍 【出处】时代周报 时值“金九银十”招聘旺季,招聘市场迎来一年一度的黄金期。 近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开启2026年度校园招聘。整体上看,各大银行对于金融科技类人才的需求火热,有银行甚至明确表示金融科技类岗位需求翻倍。 此外,在AI时代下,银行也更加倾向于招揽具有AI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工商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今年首次推出“人工智能”专项招聘。浙商银行总行的管培生招聘计划今年也明确了计算机、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AI专业相关背景优先考虑。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银行对AI人才的集中争夺,标志着行业技术应用从“试点探索”迈向“规模化价值创造”新阶段。不过与此同时,“AI+业务”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技术落地场景适配难等问题仍待破解。 科技岗是招聘重点,银行业争夺AI人才 从各家银行秋招的招聘方向来看,科技类岗位占据招聘核心。 广发银行面对2026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公告显示,该行校招岗位涵盖营销、科技、投资、法律、财会等8大职位方向,金融科技类需求增加100%;中信银行总行校招岗位今年不再招收管理培训生,但继续保留了信息科技类岗位招聘,方向涵盖人工智能、研发、数据分析、系统运营、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数据中心管理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银行业AI技术应用持续深化,各家银行也正在加紧吸纳AI人才。 据工商银行总行招聘公告,今年该行本部在原有的管培生招聘之外,新推出了“人工智能+”专项招聘,计划招聘20人左右,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专业优先考虑。 浙商银行“CZ星计划”是该行面向业务管理岗位,以培养总行二级部门或分行中层级别的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为该行培养一批有领导力、战略思维与复合能力的年轻干部。此前,该行此项招聘计划对于求职者专业并不设限制,但今年有所变化,在专业不限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信息处理、数学、统计学、量化分析、物理等AI相关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优先”相关表述。 除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外,地方性银行对于AI人才的需求同样火热。杭州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均在招聘中推出了相关岗位。 如上海农商银行计划招聘FINTECH培训生(人工智能方向),将参与该行AI相关系统及平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业务部门研究AI应用需求,参与大模型平台相关应用的开发测试工作等;杭州银行计划招聘总行信息技术部培训生(人工智能方向),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建模等方向的研究和金融场景的创新应用建设。 某股份行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近几年各家银行对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都比较大,该行校招和社招都有提供相关岗位,学历一般要求在硕士以上,社招岗位对于求职者的技术栈会有一定要求,如果之前在金融行业或者互联网头部企业有过相关从业经验也会优先考虑。 薛洪言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当前银行业对AI人才的集中争夺,标志着行业技术应用正从“试点探索”迈向“规模化价值创造”的新阶段。 在他看来,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AI从工具属性升级为战略基座,并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技术定位从辅助转向核心驱动,大模型技术已被应用于智能风控、智能投研、信贷报告生成等核心业务,推动服务向“千人千面”个性化演进;二是数据价值加速释放,通过整合内外部数据构建全域客户视图,实现精准营销和实时风控等场景的效能提升,数据标签与算法模型协同成为提升数据分析能力的关键;三是组织架构深度变革,科技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向价值创造主体,首席信息官等角色更多参与战略制定,“业技融合”乃至“业技共创”正在重塑银行内部流程。 年薪30万上下,有轮岗要求 相比于互联网大厂,也有不少求职者正在关注银行业的工作机会。 来自上海的李阳(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的专业是数学和统计,目前正在物色新的工作机会,之前他在一家互联网企业从事数据分析工作,因为当下人工智能行业的热点机会较多,所以也比较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谈及行业选择倾向,李阳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自己并无特定偏好,因为不同行业各有优劣势。“人工智能及相关基础设施行业目前确实热度很高,但这个领域门槛要求高,竞争也相对激烈,感觉还是比较卷;而像银行这类传统行业,侧重的可能是人工智能在传统业务上的应用,竞争没那么激烈,也存在新的发展机会。”李阳称,目前他已经向几家国有大行及股份行投递了简历。 不过,从薪酬水平上看,相比互联网大厂动辄开出的“百万年薪”,银行开出的薪酬相对保守。据第三方平台显示,某互联网大厂在招的大模型、强化学习岗位,月薪约8~11万,且为16薪,折算年薪约128~176万元,要求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或相关领域硕士及以上学历;某头部股份行总行正在招聘的大模型算法年薪大概在30-35万元之间,其他银行如算法岗位、软件开发岗位年薪则大多在20~30万元不等。 “主要看base(工作地点),总行或发达地区薪资会更高一点,但肯定比不了互联网大厂,而且刚入职时会要求去基层岗位轮岗。”一名去年入职某国有大行省分行科技部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轮岗这一要求在银行业内比较普遍,即使是科技类岗位也不例外。工商银行总行的“人工智能+”专项招聘显示,求职者入职后,将采取科技机构+境内分行组合培养模式,即先在科技机构和境内分行锻炼1年,期满后返回总行,定向安排到对公、零售、风控等业务部门相关岗位工作。 薛洪言表示,银行对“AI+业务”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反映出行业在业务模式创新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挑战主要在于技术落地的场景适配——算法模型需与业务实际结合,平衡智能投顾中的合规与效率、个性化服务中的数据安全与体验等现实问题;同时,兼具技术能力和业务知识的跨界人才供给不足,使机构面临引进与培养的双重压力。 “但这一变化也带来重要机遇,复合型人才能够精准识别高价值场景,推动AI落地,并驱动诸如智能对话式财富管理、大数据信贷等创新业务发展,为银行开辟新的增长路径。”薛洪言称。 【2025-09-15】 中信银行将在9月21日进行系统升级维护工作 【出处】金投网 2025年9月12日,中信银行发布公告称,为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中信银行将于2025年9月21日(周日)0:40至9月21日(周日)05:00进行系统升级维护工作。在此期间,中信银行对公网银登录、活动中心达标查询、个人信贷相关业务会出现短暂中断,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个人网银、95558自助语音、现金自助机具设备和云营销相关电子渠道类业务将短暂中断对外服务。请您提前做好资金安排,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2025-09-15】 私行业务跑出加速度,成银行扩中收重要引擎 【出处】江苏经济报 在2025年半年报中,多家银行披露了私行业务“账本”,不少银行私行客户数、AUM(资产管理规模)实现两位数增长。从私行业务对银行零售业务的贡献度来看,这颗“皇冠上的明珠”格外璀璨,成为驱动银行零售AUM增长的关键力量。业内人士认为,在净息差承压的背景下,私行业务具有弱周期、低波动、高价值等特性,成为银行探索营收增长的重要方向。 客户数稳健增长 在客户数量方面,国有大行具有较大优势。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私行客户为27.9万户,较年初增加2.3万户;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私行客户分别为26.55万户、21.69万户、10.26万户,邮储银行鼎福客户为4.14万户。工商银行未披露具体私行业务数据。从新增客户数来看,建设银行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新增私行客户3.4万户,超过可比同业;邮储银行鼎福客户数较年初增长超21%。 截至6月末,招商银行以18.27万户私行客户在股份行中保持绝对领先。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私行客户数均超9万户。从新增客户数来看,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半年新增私行客户分别为1.36万户、0.8万户,处于领先地位。从增速上看,多家股份行私行客户较年初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浙商银行增长超15%。 部分城商行私行业务发展也较为亮眼。例如,截至6月末,宁波银行私行客户为3万户,较年初增长20.27%。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分析称,从短期来看,高净值客群受经济周期影响有限,私行业务保持稳健增长;从中长期来看,高净值客户是银行发力财富管理业务的重要抓手,需要银行在战略层面给予重视。 拉动AUM增长 根据2025年半年报数据,多家银行私行AUM的增速快于整个零售板块AUM的增速,成为驱动银行零售AUM增长的关键力量。 具体来看,在国有大行中,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私行AUM分别为3.5万亿元、3.4万亿元、3.18万亿元、1.39万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1.11%、8.28%、14.39%、7.20%。 在股份行中,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私行AUM均突破1万亿元。从增速来看,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的私行AUM均较年初增长超10%。 在净息差承压的背景下,私行业务的弱周期、低波动、高价值等特性,成为不少银行探索营收增长的重要方向。 “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有赖于AUM的增长。从我行情况看,私行业务是目前各类零售业务中拉动AUM增长最快的板块。此外,私行业务开发潜力较大,获利空间可观,投入成本可接受,只要找到行之有效的私行业务模式,便可撬动整体收入增长。”某股份制银行私行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找准私行服务定位 上半年,深耕客群服务成为多家银行私行业务发展的关键词。以私行业务增速较快的建设银行为例,该行完善私行客群经营服务策略,全面融入个人客户一体化经营,挖掘整合集团内外优质资源,推进企业家工作室建设,加大对民营企业家支持服务力度。邮储银行围绕私行客户在子女教育规划、资产传承等核心场景需求,创新推出“助成才 赢未来”等品牌化客户活动,推动私行服务体系从标准化向精准化升级。 中信银行表示,该行正着力强化私行客户分层服务,为超高净值客户推出“信亦享”专属服务品牌;光大银行明确深耕“家庭、悦己女性、企业主”三大核心客群,聚焦代发高管、三方存管和安居场景,强化公私联动、私信联动、私贷联动三类协同,提供客户全旅程陪伴服务。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认为,未来私行业务将围绕深度数字化、服务生态化、投资全球化与特色化三大方向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将重构客户服务流程,实现精准画像、动态风险定价和自动化资产配置;同时,银行将整合法律、税务、医疗等外部资源,构建全景式服务体系,特别是家族办公室和传承规划服务将成为竞争焦点。此外,银行可依托QDII、跨境理财通等渠道拓展海外资产配置选项,并聚焦绿色金融、新兴产业投资等主题赛道。”吴丹说。 钟 正 【2025-09-15】 券商观点|8月金融数据点评:存款非银化延续,贷款投放或“价在量先” 【出处】本站iNews【作者】机器人 2025年9月14日,开源证券发布了一篇银行行业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存款非银化延续,贷款投放或“价在量先”。 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M2-M1剪刀差持续收窄,存款非银化趋势延续 8月M1、M2同比增速分别为6.00%(环比+0.4pct)、8.80%(环比持平),M2-M1剪刀差延续收窄。8月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增1600亿元,居民存款和财政存款分别同比少增6000亿元和3687亿元,非银存款同比多增3090亿元,存款非银化趋势延续。2022-2023年银行吸收的高息定存到期后一方面分流至理财、保险等资管产品,资管产品投资银行同业存款,另一方面股市赚钱效应带动居民资金入市,沉淀第三方存管存款。此外,存款非银化或重塑银行间流动性格局,表现为小行居民定期存款转化为大行非银存款,大行流动性更充裕,但负债稳定性弱化。 社融:存量增速环比下降,政府债和人民币贷款形成拖累 8月社融新增2.57万亿元,同比少增4630亿元,存量增速为8.8%(环比-0.2pct)。(1)贷款:人民币贷款(社融口径)当月新增6233亿元,同比少增4178亿元。(2)表外三项:信托贷款同比少增134亿元;8月末1M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快速上行,反映银行收票力度减弱,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当月增加1974亿元,同比多增1323亿元。(3)直接融资:8月新增政府债规模1.37万亿元,同比少增2519亿元,主要源于2025年政府债发行节奏与2024年错位,政府债高基数效应对社融拖累或延续至年末;企业债同比少增360亿元,或源于债市利率上行,发债成本抬升;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多增325亿元。人民币贷款:价在量先,银行贷款投放更注重量价平衡 8月人民币贷款(金融数据口径)新增5900亿元,同比少增3100亿元,对公居民贷款双双走弱,分别同比少增2500亿元和1597亿元。 1、企业:总量欠佳,结构优化,短贷对票据形成一定替代。(1)中长贷:8月新增4700亿元,同比少增200亿元,化债对企业中长贷拖累减弱。(2)短贷层面,8月制造业PMI边际回升,经济景气度弱修复,对公短期贷款增长700亿元,是近五年来同期首次正增长,环比增加6200亿元,同比多增2600亿元;(3)一般性贷款增长不佳的情况下,银行并未选择通过低收益票据融资冲量,盈利导向更强,票据融资同比少增4920亿元,为对公贷款主要拖累项。2、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均同比少增,后续观察政策对居民信用的提振效果。8月居民贷款同比少增1597亿元。8月为地产销售淡季,中长贷当月新增200亿元,同比少增1000亿元;短贷当月新增105亿元,同比少增611亿元,消费贷定价下限锁定后,银行以价换量行为减弱。后续伴随消费贷经营贷财政贴息政策落地,叠加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地产限购政策放松,或能提升居民部门加杠杆意愿。投资建议我们预计9月信贷节奏有所恢复,或有一定企业短贷冲量。从资金属性、竞争格局、安全边际、红利策略四维筛选银行股,受益标的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渝农商行等。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银行转型不及预期。 更多机构研报请查看研报功能>> 声明:本文引用第三方机构发布报告信息源,并不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仅供参考,据此交易,风险自担。 【2025-09-15】 上半年公募代销机构百强出炉 【出处】中国证券报【作者】王宇露 □本报记者 王宇露 9月12日晚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上半年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数据,公募权益基金代销百强名单出炉。前十排名保持不变,蚂蚁基金和招商银行保有规模大幅提升,“强者恒强”局面凸显。上半年,资金入市意愿强烈,百强权益基金保有规模进一步增长。尤其是股票型指数基金成为代销机构发力的重点,券商在指数基金领域的绝对优势继续维持,银行渠道也开始重视指数产品。 前十排名保持稳定 百强名单中,共有24家银行、57家券商、18家第三方代销机构和1家保险公司。其中,蚂蚁基金、招商银行、天天基金、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证券、农业银行、华泰证券稳坐前十,较2024年底排名保持不变,“强者恒强”局面凸显。 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分列银行代销榜前十;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海通、招商证券、广发证券、中信建投、银河证券、国信证券、平安证券、东方财富分列券商代销榜前十;蚂蚁基金、天天基金、腾安基金、盈米基金、雪球基金、本站基金、京东肯特瑞、基煜基金、好买基金、汇成基金分列第三方代销机构榜前十。 保有规模增长显著 总体来看,在上半年亮眼的行情推动下,资金入市意愿强烈,代销百强的保有规模合计大幅提升。 其中,百强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合计51374亿元,较2024年底增加2856亿元,增长5.89%;百强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合计101993亿元,较2024年底增加6626亿元,增长6.95%;百强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合计19522亿元,较2024年底增加2483亿元,增幅高达14.57%。 从具体机构来看,蚂蚁基金和招商银行两大代销巨头,上半年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均增加超过800亿元,增长规模远超其他代销机构;这两家机构的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分别增加1146亿元和915亿元,蚂蚁基金突破1.5万亿元,招商银行突破1万亿元。另外,天天基金的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突破6000亿元,较2024年底增加620亿元,增幅也非常可观。 上半年,中国人寿保险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增至1114亿元,使得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机构增至11家;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机构达到26家。 代销机构发力指数产品 上半年,在监管大力发展指数基金的导向之下,ETF获批加速,产品类型持续丰富,场外联接基金、其他指数类基金也加速扩容。百强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上半年增幅高达14.57%,显著超过其他类型产品。 券商在指数基金领域依然占据绝对优势,随着指数基金的大发展,券商在权益基金方面的优势凸显,57家券商进入权益基金代销百强。券商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合计10804亿元,占百强总规模的55%以上,前十强机构中,券商占据7席,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海通位居前列。券商代销的权益基金也以股票型指数基金为主,57家券商中,有42家券商的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超过其权益基金保有规模的70%。 随着指数基金的战略地位提升,商业银行也开始发力指数基金代销。上半年商业银行的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合计2667亿元,较2024年底的1923亿元大幅增长38.69%。以农业银行为例,2024年下半年农业银行的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为75亿元,在百强中排在第42位;2025年上半年,农业银行的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为202亿元,在百强中排在第26位,排名上升16名。此外,在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的排名上,光大银行前进19名,兴业银行前进15名。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代销机构中,蚂蚁基金上半年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增加841亿元,其中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就增加了709亿元。 【2025-09-14】 股东、高管密集“出手”,银行股增持潮涌动 【出处】北京商报 银行股掀起密集增持热潮,9月14日,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9月以来,包括光大银行、南京银行、华夏银行、苏州银行在内的多家上市银行披露增持进展,增持主体覆盖大股东、核心管理层及业务骨干。此番增持潮背后,是银行业基本面的稳健支撑,2025年上半年,A股42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92万亿元、归母净利润约1.1万亿元,超六成银行实现“双增”;中期分红机制的创新升级,叠加长线资金的配置加持,进一步强化了银行股的投资价值。在分析人士看来,在经营模式向精细化转型、净息差逐步企稳的背景下,银行股长期配置价值正随着行业转型深化而持续筑牢。 股东高管“真金白银”增持 A股上市银行迎来密集增持,9月11日,光大银行与南京银行同日披露控股股东增持公告,以“真金白银”传递对自身发展前景的信心。 光大银行在公告中表示,该行于4月8日披露了《关于控股股东增持股份计划的公告》。在符合一定市场条件下,光大集团拟自4月8日起12个月内增持该行A股股份,累计增持总金额不少于0.5亿元(含本数),不超过1亿元(含本数)。截至9月11日,增持计划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光大集团增持光大银行A股股份1397万股,占该行总股本的0.02%,增持金额5166.10万元。 南京银行则是迎来了股东控股子公司的投资,7月18日至9月10日期间,该行大股东南京紫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紫金集团”)控股子公司紫金信托以自有资金增持该行股份5677.98万股,占该行总股本的0.46%。本次增持后,紫金集团及紫金信托合计持股比例由12.56%增加至13.02%。 两家银行的动作,是近段时间上市银行获得密集增持的缩影,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本轮银行增持主体中,既有大股东、控股股东层面的增持,也有高管团队的“集体出手”。譬如,华夏银行获该行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部分总行部门、分行、子公司主要负责人及业务骨干自愿增持,截至9月9日,上述增持主体累计增持股份422.93万股,累计增持金额3190.2万元,占本次增持股份计划金额下限的106.34%。 苏州银行的增持动作也较为典型,9月7日,该行发布公告称,收到部分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通知,上述人员计划自9月8日起至12月31日(含当日)止,合计增持该行股份不少于420万元。本次增持计划实施主体中,苏州银行董事长崔庆军,执行董事、行长王强,监事会主席沈琪,执行董事、副行长李伟,副行长贝灏明,副行长薛辉,执行董事、副行长赵刚,董事会秘书朱敏军,风险总监后斌,业务总监郑卫,业务总监陈洁,行长助理马天舒等核心管理层几乎全员参与。 对于增持银行股的原因,多家银行在公告中披露,核心逻辑是股东、管理层基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指出,从行业基本面来看,当前银行业整体经营稳健,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净息差逐步企稳,叠加宏观经济回升向好带来的业务增长机遇,股东与高管“真金白银”的投入既是对银行内在价值的肯定,也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有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进一步增强市场对银行业发展的信心。 转型深化筑牢长期配置基? ≡龀殖钡谋澈螅且泄晒乐涤胍导ǖ乃馗纳啤J率瞪希饲敖铣ひ欢问奔淠冢芎旯劬玫髡⒗适谐』平纫蛩赜跋欤泄烧骞乐翟中τ诶返臀唬芯宦省⑹杏实群诵闹副瓿D甑陀谑谐∑骄剑纬擅飨缘摹肮乐低莸亍薄? 而进入2025年,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估值修复与业绩增长形成共振,共同推动银行股走出行情。2025年上半年,A股42家上市银行交出了一份稳健的“成绩单”,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92万亿元,归母净利润约1.1万亿元,其中26家银行实现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双增”,占比超六成。 业绩稳健增长的同时,上市银行在分红机制上的创新与升级,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投资价值。2025年上半年,多家银行密集公布中期分红计划,工商银行以503.96亿元分红总额领跑,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也均派发中期“红包”,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以及宁波银行、上海银行、长沙银行等区域性银行也敲定了中期派息方案,中期分红阵营不断扩容。 在分析人士看来,2024年新“国九条”提出推动上市公司多次分红进一步强化了价值投资理念,推动银行股估值修复;此外,险资、社保等长线资金频繁举牌银行股,进一步巩固了银行股的配置价值。 据数据,从整体趋势来看,银行股在2025年表现出一定的成长性和分红优势,尤其是在低利率环境下,高股息率使其具备配置价值,农业银行、浦发银行、青岛银行、西安银行股价2025年以来涨幅均超20%。具体到个股,农业银行表现尤为亮眼,不仅以超40%的股价涨幅领跑板块,9月4日该行更是在收盘大涨5.17%报7.52元,创下历史新高,总市值攀升至2.55万亿元,首次超越工商银行登顶银行板块总市值榜首。不过受市场风格切换、部分资金采取“分红即走”策略等因素的影响,从7月10日左右的高点开始,银行板块整体呈现“倒V”型走势,部分银行股价出现回调。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分析认为,综合全年来看,上市银行营业收入与净利润预计将延续“逐季改善”的温和修复态势,结构性分化特征更为凸显:国有大行依托规模优势与政策红利保持稳健增长,部分优质区域城商行(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银行)有望延续高景气表现。 从更长远的视角审视,当前银行股的估值修复并非短期行情,而是与银行业经营模式的深层转型紧密相关。薛洪言进一步表示,从长期视角看,我国银行业正处于经营模式的关键转型期——正由以往以规模驱动和顺周期扩张为特征的传统路径,逐步转向更注重质量、具备弱周期韧性特征的精细化经营。这一转变具体表现为资本使用效率持续提升、客户分层经营不断深化,以及非息收入占比稳步提高。对投资策略而言,这种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兼具弱周期韧性、高股息与低估值特征的银行股,仍将在资产配置中继续发挥平衡防御与收益的重要作用,并在“哑铃策略”中同时担当“压舱石”与“弹性来源”的双重功能。 【2025-09-14】 行业追踪|银行业市场(9月8日-9月14日):货币净投放量数量环比大幅上涨 【出处】本站iNews【作者】机器人 本周,银行业市场变动情况如下所示:央行投放和回笼资金数据追踪一览表(按周涨跌幅幅度排序)品种周涨跌幅(%)月涨跌幅(%)日期价格/数量单位货币净投放量-107.01-308.502025-9-12417.00亿元货币回笼量-75.9535.962025-9-121883.00亿元货币投放量22.1594.092025-9-122300.00亿元 本周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状况追踪异动情况如下: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状况追踪一览表(按周涨跌幅幅度排序)品种周涨跌幅(%)月涨跌幅(%)日期价格/数量单位隔夜Shibor3.883.952025-9-120.01%1周Shibor2.311.812025-9-120.01%6月Shibor0.870.932025-9-120.02%1月Shibor0.790.392025-9-120.02%3月Shibor0.190.322025-9-120.02%注:Shibor利率上涨,说明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反应到股市中投资者会认为资金不足,导致成交量减少,所以股市情况也不乐观。风险须知:本数据引用第三方信息源,并不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仅供参考,据此交易,风险自担。 【2025-09-13】 抢人大战!银行秋招拉开帷幕,四大国有行招聘超7万人 【出处】证券时报网 银行培养体系如何与时俱进、匹配人才发展? 近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接连发布2026届的校园招聘公告,启动新一轮秋招,股份行、城农商行也加入“抢人大战”,纷纷发布招聘启事。在各类岗位中,AI、大数据等新兴科技依旧是校招的关键词。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银行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持续深入,各类岗位需求连年增加的大规模招聘较难复现。然而,招聘岗位精简的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也使银行求职竞争激烈,甚至“总行一个岗位有数千人投递简历、基层岗位清北毕业生竞争”成为常态,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涌入银行求职赛场。 四大国有行合计招聘超7万人 “银行几乎是校园招聘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一位在财经院校从事就业辅导的老师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在每年高校举办的线下招聘会中,银行是重要的招聘方。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张思远指出,银行业因其网点分布广泛、业务类型多元及服务群体庞大,历来是校园招聘中岗位需求较大的行业,这一现象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承担经济“压舱石”的功能密切相关。 9月以来,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四大国有行陆续公布2026届校园招聘岗位。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上述国有大行本次合计发布校园招聘岗位超7万个。其中,农业银行招募人数最多,共发布约21000个岗位;工商银行则招募约20320人;建设银行招募约16880人;中国银行招募约13280人。 从招聘分类来看,各家银行的境内分行人才需求较大,银行总行、总行直属机构、子公司、海外机构等紧追其后、种类多样。以中国银行为例,除总行及38家境内分行外,其总行软件中心及银行卡中心、中银香港分行也发布了校招岗位。 股份行、城农商行们同样求贤若渴,民生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北京农商行等十余家银行纷纷发布招募令。以上海农商行为例,该行总行招聘管理培训生15人、业务培训生5人、FINTECH培训生60人;分支行招聘管理培训生、业务储备生、营销培训生、营运培训生等人才。 关键词:AI、科技 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发现,在各家银行的招聘岗位中,AI、大数据等金融科技人才仍是“香饽饽”。 工商银行今年持续发布“科技菁英”岗位,主要为该行系统开发、应用研发、信息安全、数据挖掘、产品设计等领域提供科技人才储备;建设银行旗下远程智能银行中心招募从事与远程智能银行相关的业务管理、流程管理、运营管理、数据分析、智能化平台建设及综合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届生。上海农商行2026届FINTECH培训生招聘中,则设置了分为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基础架构&运维、数据治理、数字化产品经理等六大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银行业加快打造“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民生银行校招公告中就提到,该行打造校招生专项培养计划,其中“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金融”计划,将重点关注理工专业及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等复合专业背景的学生。 张思远告诉记者,在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AI与金融科技已成为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引进具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背景的专业人才,对银行而言意味着技术自研能力的提升、风控体系的完善与运营效率的飞跃。 “这类人才不仅能够推动智能投顾、精准营销、智慧风控等创新业务的落地,更有助于银行构建自主可控的科技底座,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先发优势。”张思远表示,当前,金融科技人才已成为银行实现科技赋能、服务升级和战略转型的核心资产。 难度攀升!校招培养减量提质 “银行岗位多,经常招聘不限专业,许多银行还能解决一线城市的户口,所以我也投了。”2026届应届生徐同学告诉记者,自己是文科专业,在银行投递了营销类岗位。 “很多学生以为银行岗位多,求职难度可能不高,但现实往往很‘骨感’。”从事银行求职辅导多年的王心告诉记者,近年来,银行求职竞争激烈,除了银行总行部门、管培生等招聘少数专业管理岗位外,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涌入银行一线业务岗,不乏留学海归、清华北大的名校毕业生。 记者注意到,相比去年,前述四家国有大行2026届校园总招聘规模均缩小了千人左右。“近年来,银行数字化转型、行业也在降本增效,校招岗位需求和数量有调整很正常,但对校招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诸如客户经理、柜面服务、综合营销等一线业务岗往往更加考验学生的实际操作及应用能力。“不少高校学生刚进银行,忍受不了重复性较高的一线操作岗位,觉得太过基础、短期内看不到上升空间。”王心指出,上述不适容易导致新员工离开、银行人才留存度降低。 “银行校园招聘中出现‘学历通胀’趋势,既为银行带来人才素质整体提升的机遇,也伴随人才期望管理、岗位适配性与职业稳定性等方面的挑战。”张思远表示,高学历人才通常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潜力,有助于银行推动数字化转型与业务精细化;但若其职业发展诉求与基础岗位内容不匹配,则易导致流失率上升。 他认为,为提高人才留存度,银行应加快健全纵向晋升与横向流通的双轨发展机制,完善覆盖全周期的特色培养计划,并通过差异化激励、岗位轮岗与实践赋能等方式增强基础岗位的吸引力和成就感。 “在面试环节,招聘方要将一线岗位的工作内容、挑战和枯燥性都阐明。”王心表示,银行一线岗位是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居民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因此,除了学历等条件,招聘方更要考察候选人的沟通能力、抗压能力、服务意识和稳定性。 “银行的一线岗位不是万年不变。”王心指出,随着普惠金融、绿色信贷、乡村振兴等国家重点战略的落地实施,银行一线岗位也会有重心调整,带来职业能力与技能的增长。“但本质上,银行一线是强服务性的工作,不能带着金融‘滤镜’和放大镜去审视,高校毕业生在进入前一定要客观看待、充分了解银行岗位的机遇和挑战,再做选择。” 【2025-09-13】 中信银行:9月12日获融资买入3016.02万元 【出处】本站iNews【作者】两融研究 本站数据中心显示,中信银行9月12日获融资买入3016.02万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24.13%,当前融资余额3.26亿元,占流通市值的0.10%,低于历史2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资买入额融资偿还额融资余额2025-09-1230160167.0028543106.00325900730.002025-09-1127303747.0032027477.00324283669.002025-09-1030597769.0028772718.00329007399.002025-09-0921718155.0034063384.00327182348.002025-09-0835755194.0027284876.00339527577.00融券方面,中信银行9月12日融券偿还4.85万股,融券卖出500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卖出金额3905元,融券余额359.11万,低于历史5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券卖出额融券偿还额融券余额2025-09-123905.00378785.003591116.102025-09-11284400.00118500.004011699.002025-09-10244900.0020540.003845799.002025-09-09128865.00110121.003580182.102025-09-0815440.00534224.003520397.20综上,中信银行当前两融余额3.29亿元,较昨日上升0.36%,两融余额低于历史2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证券简称融资融券变动融资融券余额2025-09-12中信银行1196478.10329491846.102025-09-11中信银行-4557830.00328295368.002025-09-10中信银行2090667.90332853198.002025-09-09中信银行-12285444.10330762530.102025-09-08中信银行7904445.10343047974.20说明1:融资余额若长期增加时表示投资者心态偏向买方,市场人气旺盛属强势市场,反之则属弱势市场。说明2:买入金额=主动买入特大单金额+主动买入大单金额+主动买入中单金额+主动买入小单金额。 更多两市融资融券请查看融资融券功能>> 【2025-09-12】 各大银行携前沿服务亮相服贸会 金融创新让用户畅享新体验 【出处】新京报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金融服务专题展上,各大金融服务机构带来了自己最前沿、最亮眼的金融服务亮相展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中国银联等都在此设立展台,展示机器人服务、跨境支付、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等金融服务的新体验。2025服贸会金融服务展区等你打卡。 【2025-09-12】 中信银行:本行持续优化调整政府金融业务授信结构,风险总体可控 【出处】本站iNews【作者】机器人 本站09月12日讯,有投资者向中信银行提问, 如果地方城投债暴雷,对贵公司有影响吗? 公司回答表示,感谢您的关注。近年来,本行持续优化调整政府金融业务授信结构,目前授信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华中等地区,授信结构良好,资产质量较高,不良率与关注率远低于全行对公贷款平均水平,风险总体可控。点击进入交易所官方互动平台查看更多 【2025-09-12】 汇聚金融力量 推动高水平开放 【出处】金融时报 本届服贸会,中信银行再度受邀参展,这是该行连续6年亮相这一国际盛会。今年,该行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 金融创新开放共赢”主题,携多项数字化、智能化成果亮相展会,全面展现在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优秀实践与丰硕成果。 近年来,立足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企业“出海”步伐持续加快的背景,中信银行充分发挥集团国际化经营和外贸外汇专业优势,源源不断地为推动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力量。 在深化外汇展业改革方面,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市分局和中信银行总行的支持和指导下,积极推进试点展业与流程数字化升级。累计支持各类试点优质企业70余家。跨境贸易高水平试点业务1.3万笔,规模超270亿美元。 在加快数字化转型方面,中信银行构建了智能高效外汇服务平台。依托总行自主研发的外汇交易系统“外汇交易通”,中信银行北京分行通过网银、银企直联等线上渠道,为企业提供跨境结算、外汇衍生品交易、全球账户管理等“一站式”服务,显著提升办理效率与用户体验。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全球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是我国始终坚持的原则。 服务业扩大开放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稳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服务业梯度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持续加强服务贸易标准化工作,推动服务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 本届服贸会继续秉承了扩大开放、深化合作、引领创新的平台功能,将这个国际盛会打造成更具全球影响力的服务贸易互联互通平台,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5年服贸会将进一步发挥国际合作促进平台的重要作用。”在8月27日由国新办举行的介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和2025年服贸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服贸司司长孔德军介绍说,今年,澳大利亚首次担任服贸会主宾国。“澳方政府和工商界高度重视,组织近60家机构和企业参展,期待通过本届服贸会有力推动两国的经贸合作。”孔德军表示。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服贸会已经成为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和开放互联的重要媒介。 本届服贸会上,多家参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推动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了专题展示。 在以绿色为底色的农业银行展区,该行设计了以青绿古典卷轴为灵感的展示平台。卷轴部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跨境金融板块。 农业银行积极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性,支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做好小微外贸企业金融支持,推动贸易新业态创新发展。在展区,企业可以了解农业银行跨境结算、融资、投资、资金管理等一站式跨境金融解决方案。 今年,中国银行是服贸会的“全球合作伙伴”。同时,中国银行已连续5年为服贸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金融服务。在本届服贸会上,中国银行以“数智引领、全球服务”为主题生动展现该行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 作为外汇外贸主渠道银行,中国银行充分依托在服务贸易、跨境金融、展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优势,持续激发创新动能,持之以恒为推动全球服务贸易繁荣贡献金融力量。 步入交通银行展台后,《金融时报》记者首先看到的是以“交行蓝+科技银”为主色调的LED展板。在智能交互系统一键切换后,展厅又变成了以“交行蓝+活力橙”为主色调。双主题切换展示了交通银行在服务贸易领域的诸多探索。 作为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金融主力军,在本届服贸会上,交通银行精心打造了“交联世界 汇通全球”跨境金融专区,通过“外贸快贷”“电商通”“智汇班列”等跨境金融解决方案,为“走出去”和“引进来”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2025-09-12】 中信银行:9月11日获融资买入2730.37万元,占当日流入资金比例为12.66% 【出处】本站iNews【作者】两融研究 本站数据中心显示,中信银行9月11日获融资买入2730.37万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12.66%,当前融资余额3.24亿元,占流通市值的0.10%,低于历史2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资买入额融资偿还额融资余额2025-09-1127303747.0032027477.00324283669.002025-09-1030597769.0028772718.00329007399.002025-09-0921718155.0034063384.00327182348.002025-09-0835755194.0027284876.00339527577.002025-09-0547555277.0029415227.00331057259.00融券方面,中信银行9月11日融券偿还1.50万股,融券卖出3.60万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卖出金额28.44万元,占当日流出金额的0.12%,融券余额401.17万,超过历史5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券卖出额融券偿还额融券余额2025-09-11284400.00118500.004011699.002025-09-10244900.0020540.003845799.002025-09-09128865.00110121.003580182.102025-09-0815440.00534224.003520397.202025-09-0586691.001198054.004086270.10综上,中信银行当前两融余额3.28亿元,较昨日下滑1.37%,两融余额低于历史2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证券简称融资融券变动融资融券余额2025-09-11中信银行-4557830.00328295368.002025-09-10中信银行2090667.90332853198.002025-09-09中信银行-12285444.10330762530.102025-09-08中信银行7904445.10343047974.202025-09-05中信银行16888929.90335143529.10说明1:融资余额若长期增加时表示投资者心态偏向买方,市场人气旺盛属强势市场,反之则属弱势市场。说明2:买入金额=主动买入特大单金额+主动买入大单金额+主动买入中单金额+主动买入小单金额。 更多两市融资融券请查看融资融券功能>> 【2025-09-12】 中小银行加速入场 科创债发行持续放量扩容 【出处】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债市“科技板”政策落地已逾百日,科技创新债(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持续放量扩容。其中,银行科创债发行近2500亿元。在大型银行引领下,中小银行正密集入场。对此,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科创债的发行主体范围、发行规模以及发债品种有望进一步扩大。未来相关银行应建立“投贷债”联动,实行差异化风险权重和不良容忍度,并强化产业研究能力。 30余家银行跑步“进场” 邮储银行日前披露,该行8月19日完成50亿元首期科创债发行。其中,30亿元5年期固定利率品种票面利率1.82%,全场认购倍数达3.1倍;20亿元3年期浮动利率品种发行利率1.8%,认购倍数2.5倍。 近日,浙江义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科创债(第一期)也启动发行。债券发行规模为人民币3亿元,期限5年期,采用固定利率形式,簿记建档日定为2025年8月26日。 根据数据,以“科技创新债券”进行统计,自今年5月7日起,截至记者发稿,全市场科创债共发行808只,总发行量为10047.71亿元,净融资额为9938.24亿元。其中,银行科创债发行数量达42只,发行规模总计2486亿元。 具体来看,国有大行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凭借资金实力,发行规模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6家国有大行合计发行规模达1150亿元;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华夏银行、渤海银行6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合计发行规模为550亿元。 与此同时,部分区域性城商行、农商行也加速入场。截至目前,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重庆银行、徽商银行等近20家城商行已陆续参与发行,合计发行规模达515亿元,成为服务区域科创企业融资的重要力量。另外,8月18日,南海农商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20亿元科创债,成为广东省内首单农商行科创金融债券,资金将定向支持地方科创企业发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科创债发行规模迅速扩容的主要原因包括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金融机构业务拓展需求以及投资者多元化配置需求旺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科创债,不仅可以获取低成本中长期资金,还能通过贷款、投资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实现资产结构优化和业务创新。同时,当前银行面临净息差收窄、传统信贷业务承压等问题,科创债作为一种低成本中长期融资工具,有助于缓解银行的资金压力,同时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商业银行利用其信用资质较好、资金实力强、政策红利明显等优势正加速入场。 “中小银行在内的银行加速入场,主要驱动因素有负债成本优化,科创债利率较普通债利率相对更低,帮助中小银行改善负债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另外,中小银行依托地缘优势深耕本地科创企业,发行规模虽小但精准匹配区域产业需求。科创债纳入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服务质效评估,进一步促进银行布局力度。”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称。 发行利率处于较低水平 数据显示,从发行金额看,银行发行的科创债较多集中在10亿元至200亿元区间,其中金额较大的是建设银行发行的一只250亿元、期限为3年的科创债;金额较少的是浙江义乌农村商业银行、浙江绍兴瑞丰农村商业银行发行的两只3亿元科创债。从发行利率看,银行发行的科创债集中在1.17%-1.95%之间,而整体科创债目前发行利率范围为0.01%-4.68%。 另据统计,在低利率环境和政策支持下,多只科创债的发行利率,创发行人自身债券发行票面利率历史新低及区域同级别债券票面利率历史新低。其中,商业银行科创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降低了5个基点。 “商业银行发行的科创债票面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发行人主体信用等级为AAA,市场认可度较高。”有评级机构人士表示,科创债发行利率整体较低,融资成本下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科创债发行有效延伸金融服务链条,完善对科技型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 虽然科创债发行利率整体较低,但不同发债主体也有差异。以银行科创债为例,国家开发银行的3只科创债券利率最低,40亿元的182天贴现债票面利率为1.17%,100亿元的3年期固息债票面利率为1.35%,2年期DR(存款类金融机构间的债券回购利率)浮息债票面利率为1.47%。国有大行3年期科创债票面利率大多在1.65%的水平,而股份行利率略高,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的3年期科创债票面利率均为1.66%,渤海银行的3年期科创债票面利率为1.75%。 受信用分化等因素影响,中小银行发行利率则偏高,最高达1.95%。城商行利率分化明显,例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的3年期科创债票面利率为1.67%,重庆银行的5年期科创债票面利率为1.85%、湖州银行的3年期科创债票面利率为1.95%。 对于上述商业银行科创债发行利差,东吴证券研报指出,银行类主体因发行规模较大,故发行利差的分布跨度亦较大。其中,政策性银行发行的科创债出现利差倒挂,主要与政策性银行信用评级接近主权信用水平,风险溢价较低有关;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科创债的发行利差基本集中分布在10bp以内,发行利差较小,与首批获批发行科创债的商业银行信用资质较为良好的预期相符。 或将迎来全方位扩容 6月18日,毅达资本、金雨茂物、君联资本、中科创星和东方富海5家民营股权投资机构获分担工具增信和投资支持,并完成发行,规模合计13.5亿元。另外,券商也在行动。此前,中信建投、中信证券、国泰海通、中金公司以及华泰证券也相应拿到人民银行下发的银行间市场发行科创债批文,获批额度分别为150亿元、150亿元、98亿元和100亿元。 娄飞鹏表示,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科创债的发行主体范围、发行规模以及发债品种有望进一步扩大。 明明表示,银行一般评级整体较高、单只发行规模大;另外,从发行到资金使用环节,通常凭借网点、客户、数据、征信体系完备等优势,衔接发行与综合金融服务,减少资金闲置;最后,银行有存款保险、央行流动性工具等政策支持,债券安全性高,投资者接受度高。 “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科创债发行力度,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而能否在这片蓝海中抓住机遇,取决于银行能否转变观念理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并通过产品服务、科技赋能、合作模式等持续创新,真正实现金融资源与科技创新的有效对接。”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 明明建议,对监管与市场而言,未来需引入政策性担保、再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基金,降低中小科创企业直接发债门槛,并引导社保基金、年金、外资机构等“耐心资本”入市。对银行自身而言,需要建立“投贷债”联动,实行差异化风险权重和不良容忍度,并强化产业研究能力,培养既懂科技又懂资本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记者 钟源) 【2025-09-12】 私行业务跑出加速度 成银行扩中收重要引擎 【出处】中国证券报【作者】石诗语 在2025年半年报中,多家银行披露了私行业务“账本”,不少银行私行客户数、AUM(资产管理规模)实现两位数增长。从私行业务对银行零售业务的贡献度来看,这颗“皇冠上的明珠”格外璀璨,成为驱动银行零售AUM增长的关键力量。业内人士认为,在净息差承压的背景下,私行业务具有弱周期、低波动、高价值等特性,成为银行探索营收增长的重要方向。 客户数稳健增长 在客户数量方面,国有大行具有较大优势。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私行客户为27.9万户,较年初增加2.3万户;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私行客户分别为26.55万户、21.69万户、10.26万户,邮储银行鼎福客户为4.14万户。工商银行未披露具体私行业务数据。从新增客户数来看,建设银行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新增私行客户3.4万户,超过可比同业;邮储银行鼎福客户数较年初增长超21%。 截至6月末,招商银行以18.27万户私行客户在股份行中保持绝对领先。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私行客户数均超9万户。从新增客户数来看,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半年新增私行客户分别为1.36万户、0.8万户,处于领先地位。从增速上看,多家股份行私行客户较年初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浙商银行增长超15%。 部分城商行私行业务发展也较为亮眼。例如,截至6月末,宁波银行私行客户为3万户,较年初增长20.27%。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分析称,从短期来看,高净值客群受经济周期影响有限,私行业务保持稳健增长;从中长期来看,高净值客户是银行发力财富管理业务的重要抓手,需要银行在战略层面给予重视。 拉动AUM增长 根据2025年半年报数据,多家银行私行AUM的增速快于整个零售板块AUM的增速,成为驱动银行零售AUM增长的关键力量。 具体来看,在国有大行中,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私行AUM分别为3.5万亿元、3.4万亿元、3.18万亿元、1.39万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1.11%、8.28%、14.39%、7.20%。 在股份行中,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私行AUM均突破1万亿元。从增速来看,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的私行AUM均较年初增长超10%。 在净息差承压背景下,私行业务的弱周期、低波动、高价值等特性,成为不少银行探索营收增长的重要方向。 “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有赖于AUM的增长。从我行情况看,私行业务是目前各类零售业务中拉动AUM增长最快的板块。此外,私行业务开发潜力较大,获利空间可观,投入成本可接受,只要找到行之有效的私行业务模式,便可撬动整体收入增长。”某股份制银行私行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找准私行服务定位 上半年,深耕客群服务成为多家银行私行业务发展的关键词。以私行业务增速较快的建设银行为例,该行完善私行客群经营服务策略,全面融入个人客户一体化经营,挖掘整合集团内外优质资源,推进企业家工作室建设,加大对民营企业家支持服务力度。邮储银行围绕私行客户在子女教育规划、资产传承等核心场景需求,创新推出“助成才 赢未来”等品牌化客户活动,推动私行服务体系从标准化向精准化升级。 中信银行表示,该行正着力强化私行客户分层服务,为超高净值客户推出“信亦享”专属服务品牌;光大银行明确深耕“家庭、悦己女性、企业主”三大核心客群,聚焦代发高管、三方存管和安居场景,强化公私联动、私信联动、私贷联动三类协同,提供客户全旅程陪伴服务。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认为,未来私行业务将围绕深度数字化、服务生态化、投资全球化与特色化三大方向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将重构客户服务流程,实现精准画像、动态风险定价和自动化资产配置;同时,银行将整合法律、税务、医疗等外部资源,构建全景式服务体系,特别是家族办公室和传承规划服务将成为竞争焦点。此外,银行可依托QDII、跨境理财通等渠道拓展海外资产配置选项,并聚焦绿色金融、新兴产业投资等主题赛道。”吴丹说。 【2025-09-11】 银行业发展模式加快转型 【出处】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董希淼 从近期上市银行公布的中期业绩报告看,2025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信贷结构继续优化、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主要业绩指标企稳回升,呈现“总量稳、结构优、韧性足”态势。更重要的是,以上市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经营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模式加快转型,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规模指标看,信贷总量增长较快,结构持续优化。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合计179.4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约13.4万亿元,增长8.07%。分类型看,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8.88%、12.82%;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增速平缓,分别增长3.81%和6.39%。从信贷投放结构看,上市银行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投融资结构与实体经济更加适配,支持服务更加精准。 从盈利指标看,营业收入和利润体量较大,增速平稳。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合计2.92万亿元,同比增长1%;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0.8%。从净利润看,33家银行实现正增长,其中6家银行增速在两位数以上,4家银行净利润增速环比由负转正。虽然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上半年增速并不高,但相比一季度都有所好转,其中26家上市银行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增长”,占比超过六成。 从风险指标看,资产质量有所改善,风险抵补能力提升。从不良贷款率看,25家银行同比下降,9家银行与去年同期持平;8家银行略有抬升,但增幅均在0.1个百分点之内。从拨备覆盖率看,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银行、农商银行分别达249.16%、212.40%、185.53%、161.87%,均高于监管要求,而且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有所上升。从资本充足率看,42家A股上市银行均在监管要求之上。总体而言,上市银行风险抵补能力较强。 上半年,上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产品服务、融入消费场景、加强科技赋能等方式,加大消费信贷投放,有力服务和促进消费提振、内需扩大。数据显示,上半年部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等贷款增长明显。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增加429.90亿元,较年初增长10.2%;中国建设银行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增加862.99亿元,较年初增长16.3%,均显著高于一般贷款增速。 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的业绩答卷,反映出中国银行业在复杂环境下具有强大的韧性和适应性。上市银行业绩回暖,获得了资本市场和广大投资者认同。上半年,银行板块成为A股市场表现最好的行业板块之一,中证银行指数上涨15.6%。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41家银行股价上涨,其中29只银行股实现两位数涨幅。业绩优良的上市银行普遍实施中期分红,持续提高对投资者回报,增强了投资者信心,从而形成“业绩回暖—分红增加—股价上涨”良性循环。 不同类型的上市银行,各有不同的亮眼表现。在大型银行中,9月4日中国农业银行A+H股综合总市值达到2.55万亿元,首次超越中国工商银行,成为银行业新的“宇宙行”。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浦发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19%,股价在去年较大涨幅的基础上再涨34.89%,成为股价涨幅最大的银行。在城商银行中,江苏银行资产规模达4.79万亿元,超过北京银行成为资产规模最大的城商银行,主要业绩指标位居城商行群体前列;宁波银行资产总额、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速,净息差高达1.76%,不良贷款率连续18年保持在1%以下。在农商银行中,重庆农商银行资产和贷款规模稳步增长,但净息差仅微降1bp至1.60%;常熟农商银行、江阴农商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速。 上市银行经营业绩稳中有升,得益于多方面因素。从宏观环境看,上半年国内经济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银行是顺周期行业,经济基本面改善为上市银行业绩保持稳定奠定基础。在政策层面,今年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快出台,特别是5月7日以来一揽子金融政策出台落地实施,有力地提振了市场信心,激发了有效融资需求。上半年,虽然上市银行净息差整体仍在下降,但降幅有所收窄,支撑净利息收入保持平稳。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净息差1.53%,尽管较年初下降8个基点,但降幅较去年同期已经收窄。而且,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长较快,成为拉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长6.97%,明显高于净利润增速。与此同时,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保持平稳,部分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减少,降低了对利润的侵蚀。应该说,上市银行正在逐步摆脱对传统息差的过度依赖,转向构建更加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并通过精细化管理应对挑战。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市银行经营理念正在加快转变。8月28日,中信银行行长芦苇在半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行已经摒弃规模情结,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同时还强调“不以风险下沉换取短期利润的增长”。中信银行上半年净息差1.63%,领先行业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55%,不良贷款率连续6年持续下降。异曲同工的是,浙商银行在半年报中表示,尊重行业规律,坚持系统性思维,用长周期视角谋划发展,坚决摒弃规模情结、速度情结和“挣快钱”的短期行为。而港股上市银行渤海银行,尽管上半年资产、负债总额“双缩表”,分别较上年末减少200.40亿元、232.31亿元;但营业收入、净利润实现“双上升”,同比增速分别为8.14%、3.61%。 总之,从上半年上市银行的中期业绩来看,中国银行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正沿着高质量、强韧性和可持续的道路稳步前进。银行业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下一步,我国银行业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倍努力,推进发展模式深度转型,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要加快盈利模式转变,不再过度依赖传统的“吃利差”模式,努力拓展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并通过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二是要深化数字化转型,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核心客户群体的需求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投入产出比,培养数字化人才,继续推动全面数字化、智能化。三是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坚持原则和底线,守好资产质量生命线,特别是要加快普惠小微、房地产等领域信贷风险以及非信贷资产风险的防范与处置。四是要持续优化金融供给,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居民消费等领域的支持,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性的同时,捕捉新的市场机会,培育新的增长点。 金融管理部门应持续优化货币、信贷等政策,进一步推动降低银行业资金成本和监管成本,助力银行业跨越经济周期波动;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应改进对银行机构的考核评价,避免单纯考核资产、利润等短期指标,地方国资部门不应越过公司治理程序考核银行高管。媒体和公众应基于长期主义,全面理性看待银行业增速放缓及主动缩表现象。全社会应加快形成共识,支持银行业摒弃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增长的粗放模式,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作者系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2025-09-11】 中信银行:9月10日获融资买入3059.78万元,占当日流入资金比例为12.66% 【出处】本站iNews【作者】两融研究 本站数据中心显示,中信银行9月10日获融资买入3059.78万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12.66%,当前融资余额3.29亿元,占流通市值的0.10%,低于历史2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资买入额融资偿还额融资余额2025-09-1030597769.0028772718.00329007399.002025-09-0921718155.0034063384.00327182348.002025-09-0835755194.0027284876.00339527577.002025-09-0547555277.0029415227.00331057259.002025-09-0445027059.0044552690.00312917209.00融券方面,中信银行9月10日融券偿还2600股,融券卖出3.10万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卖出金额24.49万元,占当日流出金额的0.13%,融券余额384.58万,超过历史5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券卖出额融券偿还额融券余额2025-09-10244900.0020540.003845799.002025-09-09128865.00110121.003580182.102025-09-0815440.00534224.003520397.202025-09-0586691.001198054.004086270.102025-09-041219842.00611124.005337390.20综上,中信银行当前两融余额3.33亿元,较昨日上升0.63%,两融余额低于历史2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证券简称融资融券变动融资融券余额2025-09-10中信银行2090667.90332853198.002025-09-09中信银行-12285444.10330762530.102025-09-08中信银行7904445.10343047974.202025-09-05中信银行16888929.90335143529.102025-09-04中信银行1183320.70318254599.20说明1:融资余额若长期增加时表示投资者心态偏向买方,市场人气旺盛属强势市场,反之则属弱势市场。说明2:买入金额=主动买入特大单金额+主动买入大单金额+主动买入中单金额+主动买入小单金额。 更多两市融资融券请查看融资融券功能>> 免责声明:本信息由本站提供,仅供参考,本站力求 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 准,本站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个人对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本站不担保服 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 错发生都不作担保。本站对在本站上得到的任何信息服务或交易进程不作担保。 本站提供的包括本站理财的所有文章,数据,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用户查看 或依据这些内容所进行的任何行为造成的风险和结果都自行负责,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