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大事☆ ◇000687 华讯退 更新日期:2022-06-16◇ ★本栏包括【1.融资融券】【2.公司大事】 【1.融资融券】 暂无数据 【2.公司大事】 【2022-06-13】 【舆情风险】河北建设集团诉河北华讯方舟装备合同纠纷 【出处】本站【作者】机器人 6月13日华讯退披露最新诉讼进展,本次涉及诉讼公告如下:最新公告日期原告被告涉案金额(万元)进度2022年6月13日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2611.3366一审判决基本情况如下: 原告: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告: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诉讼请求:请求法院解除原被告双方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请求法院确认原告对所施工工程享有优先受偿权;请求依法判令被告支付尚欠的工程款26,113,366.43元,并按18%/年的利率支付逾期付款利息;本案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人民法院法院判决: 一、解除2017年11月15日原告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被告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签订的《河北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二、被告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给付原告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款17318817.37元。并支付自2018年10月10日起以13056683.22元为基数按年利率18%计算至2019年2月1日及自2019年2月2日起以4572883.22元为基数按年利率18%计算至该款项实际付清之日止的利息,以及自2020年10月14日起以12745934.15元为基数按年利率18%计算利息损失至该笔工程款付清之日止;三、原告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其承建的案涉工程部分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享有优先受偿权;四、被告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给付原告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诉讼保全申请费5000元、评估费252816元;五、驳回原告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他诉讼请求。 执行情况如下: 20220613: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22年6月9日收到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人民法院(2022)冀0609执1079号《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根据上述执行文书,公司子公司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装备”)与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已进入强制执行阶段。 在案诉讼及影响: 截至本公告披露日,上述案件所涉逾期付款利息等会对公司本期利润产生影响,后续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公司将根据权责发生制处理原则计提,会对公司后期利润产生影响。 【2022-05-26】 独家资金:主力进散户逃前10股 【出处】本站【作者】机器人 5月26日大单净量前十名个股如下: dde大单净量=dde大单净流入量/流通股本股票简称DDE大单净量DDE大单金额(元)DDE散户数量实时资金主力意图必易微15.131.45亿-6439.04点击查看主力监控菲菱科思12.841.67亿-5583.16点击查看主力监控亚太药业4.731.31亿-250.87点击查看主力监控交建股份3.078618.50万-215.62点击查看主力监控华纺股份2.797533.48万-193.40点击查看主力监控华讯退2.76685.24万-530.44点击查看主力监控退市易见2.751452.88万-904.82点击查看主力监控诚邦股份2.564455.40万-120.78点击查看主力监控潍柴重机2.383539.16万-164.62点击查看主力监控茂硕电源2.244949.40万-520.91点击查看主力监控【主力意图监控】 散户数量前十名个股如下: dde散户数量表示卖出大单数和买入大单数的差与笔数化流通盘的比值,相当于是对散户数量增减的一个估算值。当日散户的参与度大小,散户参与度越小表明筹码在被少数大资金收集。股票简称DDE散户数量DDE大单净量DDE大单金额(元)实时资金主力意图瑜欣电子2341.03-5.84-5741.99万点击查看主力监控拓新药业1087.66-2.18-9079.28万点击查看主力监控东方生物960.34-1.08-1.13亿点击查看主力监控中岩大地812.40-5.25-5649.50万点击查看主力监控安旭生物785.76-1.10-2673.62万点击查看主力监控恒帅股份763.76-1.25-1611.12万点击查看主力监控拓荆科技700.09-1.15-4061.39万点击查看主力监控国能日新628.23-1.38-1115.91万点击查看主力监控青岛食品624.16-2.69-1633.20万点击查看主力监控力芯微544.70-0.61-1114.55万点击查看主力监控【主力意图监控】 【2022-05-25】 透视2022年证监会立案调查重点:“关键少数”违法违规不在少数 多家涉案*ST公司濒临退市 【出处】证券日报 5月23日,处于预重整阶段的*ST凯乐,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记者梳理沪深交易所相关公告发现,截至5月24日,年内34家上市公司及“关键少数”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则成违法高发人群,*ST公司成为重点对象。 被立案调查的“披星戴帽”公司如今多处于濒临退市边缘。8家*ST公司被证监会立案,2家已经或即将进入退市整理期,3家接到交易所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另外3家也处境困难,退市风险尚未解除。 6家*ST公司 “披星戴帽”超一年 这些*ST公司股票长年在风险警示板上,多数已“披星戴帽”一年以上。 本站iFinD数据显示,8家*ST公司中,除了2家在今年由ST公司“升格”为*ST公司外,其余6家均已“披星戴帽”一年以上。其中,有公司自2004年至今,先后4次被*ST。 从违法违规事实来看,上述8家*ST公司中均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其中1家是因为未如期披露2021年年报。 “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将导致投资者对其投资行为产生错误判断,影响证券市场的公允性,会扰乱证券市场的交易秩序,降低公司诚信,侵害投资者利益。”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程绍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目前,这8家公司日子并不好过,有5家距离退市日子越来越近:5月26日,*ST华讯将进入退市整理期,*ST德奥于5月5日进入退市整理期,股票简称已变为“德奥退”;*ST邦讯等3家公司也均于4月底至5月初收到交易所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剩余3家公司的退市风险仍未解除,前述*ST凯乐正招募重整投资人,另外2家公司2021年年报都被监管问询且均延期回复。 “存退市风险的部分*ST公司信披违法违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实施信披违法行为,后导致公司濒临退市,二是为了避免公司退市铤而走险,实施信披违法行为。”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律师厉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事实上,无论公司是否退市,如果实施信披违法行为导致投资者权益严重受损,后续或面临自律监管措施、行政处罚,还有可能被投资者起诉索赔。 控股股东、实控人 成违法违规重点 从涉案人群来讲,上市公司“关键少数”不在少数,且以控股股东、实控人居多。 记者梳理发现,上述涉案的34家上市公司中,10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实控人、董监高等“关键少数”被立案,其中9家涉及控股股东或实控人。 从违法违规行为来看,这些控股股东、实控人可谓“花样百出”:3个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2个涉嫌操纵证券市场,2个涉嫌内幕交易,涉嫌短线交易和证券违法违规(疑似违规减持)的各1个。 “控股股东、实控人成为违法违规高发人群,有的试图通过资本运作谋取不当利益,有的因经营不善铤而走险。”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他们通过各种违法手段隐瞒真实经营情况,以规避退市,最终却难以维持公司正常经营。 刘春彦认为,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短线交易等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实控人可能会为了获取利益,利用其在上市公司的影响力操纵公司披露信息。”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高培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防范此类案件发生,需要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强化公司内部管理规范,发挥公司监事会、独立董事的作用,提高市场监督效力。 针对相关投资者应如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厉健表示,证券监管部门决定立案调查,意味着监管部门初步查明违法事实、有证明违法事实的证据、尚未超过处罚时效,相关主体后续免于处罚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上市公司被立案后,相关投资者可以依法寻求索赔,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2-05-24】 5月份已有12家公司收到交易所终止上市决定 律师称投资者索赔不受终止上市影响 【出处】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桂小笋 5月24日,*ST圣莱公告称,收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终止上市决定,公司股票自5月31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届满的次一交易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公司股票予以摘牌。 除*ST圣莱之外,《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公告的关键字搜索可知,5月份还有*ST腾邦、*ST华讯、*ST易见、*ST罗顿、*ST昌鱼、*ST中房、*ST中天、*ST明科、*ST游久、*ST绿庭、*ST西水先后发布公告,称收到了交易所终止上市的决定。也即,截至5月24日,5月份已经有12家公司收到了交易所的终止上市决定。 多位市场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应退尽退”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对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的践行会有所助力。此外,一些收到终止上市决定的公司,此前还有一些违规的事项,引发了投资者证券虚假陈述的相关诉讼。对此,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投资者索赔不受终止上市的影响,对于终止上市的公司,共同被告的选择比较关键,这决定了投资者最终拿到赔付的概率,共同被告多,则这种概率就会提升。 多家公司此前已收事先告知书 从被终止上市的原因来看,年报被审计机构出具了否定意见、可持续经营能力存疑等皆有。*ST圣莱即是因为公司2021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公司触及交易所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查阅上述公司的公告可知,在收到终止上市的决定之前,多家公司已陆续发布公告,提示投资者收到了事先告知书。不过,也有公司表示,将提交书面陈述及申诉材料。彼时,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兆全律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时曾分析,通过听证成功终止退市,目前很少有成功的先例。 对比发布公告称将申诉的企业后续进展可知,目前仍有一些企业还未收到交易所的最终决定,不过,在和《证券日报》记者交流时,多位市场人士皆表示,通过申诉“绝地求生”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收到终止上市决定之后,相关公司的公告显示,公司如对交易所作出的终止上市决定不服,可以在收到决定之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交易所申请复核。复核期间,上述决定不停止执行。而股票终止上市后,将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 问题公司终止上市后仍可索赔 需要关注的是,在这些被交易所下发了终止上市决定的公司里,有一部分是两市的“问题公司”,此前曾因各种事项而被监管部门处罚过,股价也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对于这些公司,如果企业终止上市,投资者如何维权是受关注度较高的话题。 王智斌律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终止上市后,公司股票将不能在二级市场交易,这将影响公司估值。不过,投资者索赔诉讼并不受公司是否终止上市的影响,只是从远期来看,公司终止上市后的估值以及与此对应的偿付能力会大幅下降,投资者损失最终能否得到实际赔付,存在不确定性。 但是,王智斌也建议,投资者维权时要关注共同被告的相关事项:“对于终止上市的公司,投资者提起诉讼时,共同被告的选择就尤为关键。有些案件中可以追加中介机构或者公司实际控制人作为共同被告,有些案件中可以追加公司高管作为共同被告,具体可追加哪些被告,取决于公司违规的类型。”王智斌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目前来看,公司终止上市确实会使一部分投资者过于悲观,不过整体而言,投资者维权热情并无太多影响,建议受损投资者还是要积极维权,注意时效。 【2022-05-23】 A股史上最大退市潮来袭,*ST公司的投资“围城”之困 【出处】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王海慜 杨建 王砚丹 每经编辑 叶峰 2022年作为史上最严退市新规落地实施的第二年,A股终于迎来了史上第1次大规模退市潮。近期随着2021年报发布完毕,A股市场已总共有超40家公司触及强制退市指标,数量较2021年增长50%。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部分*ST公司之前通过各类公告早已向投资人预先通知了退市事项,而有一批公司诸如*ST天首、*ST德威、 *ST宝德、*ST科迪、*ST绿景、*ST当代、*ST新光、*ST海创等的退市就颇有“突然死亡”的意味,让不少深陷其中的投资者措手不及,一时间感到了大幅亏损带来的难以承受之重。 对此,多家*ST公司的股东群体在手头股票将要退市前纷纷祭出最后的“抗争”,这也把规模不小的*ST公司投资群体带进了人们的视线。 在A股的历史中,投资*ST公司好像一座“围城”,在外面的人看到里面上演的那些“乌鸡变凤凰”的故事,不禁要怦然心动;而里面的人,在尝遍了各种酸甜苦辣之后,想要诉说的却剩下愤怒、后悔、不甘…… 42家上市公司面临强制退市,多家公司“突然死亡”让投资者欲哭无泪 赵诚是一位职业投资者,16年前,在大学的时候他就进入了股市,从此便于一发不可收拾,在毕业后正式成为了一名职业投资者。 不过,最近他重仓的*ST德威突然传来了要退市的消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完全打乱了他平日里的作息节奏。 事情还是要从今年年初谈起。 今年元旦,公司发布了一则《关于债务豁免事项的公告》,公司于2021年12月31日收到中海外城开、华融资产江苏分公司、信达资产江苏分公司关于豁免公司债务的函。其中,中海外城开豁免公司11,022万元的债务,华融资产江苏分公司豁免公司8,697万元的债务、信达资产江苏分公司豁免公司13,203.05万元的债务,合计豁免公司债务人民币32,922万元的偿还义务,自通知函出具之日起生效,本次债务豁免对公司无任何条件。 公司表示,中海外城开、华融资产江苏分公司、信达资产江苏分公司为公司的潜在股东,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本次债务豁免作为权益性交易,将豁免的债务金额计入公司资本公积,将影响公司2021年度财务报表——增加 2021 年度公司净资产。 从公开信息来看,中海外城开、华融资产江苏分公司、信达资产江苏分公司三家公司的来头都不小。其中,华融资产江苏分公司、信达资产江苏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财政部,中海外城开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城镇化促进会。而这三家公司联手帮助*ST德威“卡点保壳”,不免让人浮想联翩。 在公告发布后的第1个交易日,*ST德威一度涨停,收盘则大涨8.5%。这样的新年“开门红”,让不少投资者为之精神一振。 不过现如今,在赵诚看来,“这恰好是悲剧的起源,当初所谓的债务豁免,是诱使我们向*ST德威不断飞蛾扑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不久后,公司于今年1月21日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预告公告》,再次巩固了投资者的“信心”。根据这份业绩预告,2021年公司的净资产将达1.05-2.1亿元,结合公司扣除后营业收入来看,至少从财务层面公司可以说,几乎已经“摆脱”了退市的危险。 而上述三家企业中海外城开、华融资产江苏分公司、信达资产江苏分公司对*ST德威进行的债务豁免,使公司资本公积增加了3.29亿元,从而导致公司净资产的相应增加,是公司“脱险”的关键因素。 不过,此次“卡点保壳”还是引发了监管层的警觉。此后,在1月至3月初深交所就公司债务豁免事项前后4次发出关注函,较为详尽地向公司询问了有关此次债务豁免的相关事项。 其中今年3月6日深交所向公司发出的第4次关注函,所询问的问题尤为详尽,光问题就长达10页。而公司给予的回复更是长达48页。 记者注意到,在这份关注函的最后,深交所特别问及,“请你公司说明你公司于2022年1月21日披露的业绩预告及前期披露的其他信息是否存在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 对此,*ST德威在最后的回复中言之凿凿的表示,“基于上述情况,按照充分谨慎的原则,结合现有情况的确定性,德威新材2021年度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正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司对上述4次关注函的的回复中,公司还应深交所要求请律师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赵诚告诉记者,这4份关注函的相关回复,自己都仔细看过,从公告中几乎找不到债务豁免可能有问题的疑点。 “我一直相信官方公告的法律效力。”他向记者强调。 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4月22日晚间,在距离年报披露截止日仅有5个交易日时,*ST德威发布的一份《2021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又把一个月前确认无疑的债务豁免事项“全盘否定”。这对于一直坚信公司今年将顺利“上岸”的投资者们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赵诚说,“看完这份公告的时候,真的是无法接受的,这等于是自己被别人以‘合法'的方式骗了。”耐人寻味的是,就在这份业绩修正公告发布前一天,*ST德威公告拟延期披露2021年年报,而原因仅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及2021年度审计相关工作面临严重困难”。 在上述公告发布后的第1个交易日,*ST德威股价走出幅度达20%的一字跌停。此后4个交易日,公司股价每天都以“20%”的速度向下急速坠落,直至4月30日,公司在公告2021年年报的同时发布《股票停牌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性公告》。 不少投资ST公司的股民都是有一定投资经验的老股民,见惯了A股的涨涨跌跌,但这样的没来由“闷杀”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第1次遭遇。 截图自:某*ST德威投资者发布的帖子 在采访中,赵诚向记者表示,*ST德威一役让他受伤不轻,“具体亏损金额不能透露,但如果无法挽回的话,那么差不多半生都要白忙活了。” 而像赵诚这样同样深陷*ST德威投资者还有不少。“据我了解,在*ST德威上亏损一两千万的大有人在,不过我不方便透露相关投资者严重亏损的证据,我是维权人,有保护参与者隐私的义务。”他告诉记者。 赵诚向记者坦言,自己关注*ST德威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一开始公司还没有被*ST,“公司自身带有不少热门题材,其中这些年公司对氢能源的深度布局,以及自己对这些领域前景的看好,是我决定投资这家公司的主要原因。” 在交流的时候,他向记者展示了自2016年以来,*ST德威在氢能源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 . 截图自:*ST德威公告 采访中,赵诚对*ST德威的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相关专利技术也是如数家珍。 尽管这一系列加码氢能的操作,让市场不得不承认公司确实有向这一新型领域转型的决心,而且过去几年每逢市场炒作燃料电池主题,*ST德威的股价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表现。不过这并没有阻碍*ST德威“且炒且退”的节奏。2016年至2021年,公司股价累计跌去了约70%,而从财报上来看,公司持续多年布局的氢能源业务至今仍然没有给公司带来多少效益。 据赵诚介绍,“德威的燃料电池已经开发出样机了,但因为企业资金原因,所以没有推进量产。” “之所以这一年多来,对*ST德威仍然没有放弃,主要是因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已经进入了重整程序,上市公司本身也启动了预重整,而且我们也比较看好预重整投资人的相关背景。”赵诚告诉记者。 但到目前为止,*ST德威的重整计划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自2021年12月以来,公司在所发布的《关于公司股票被实施风险警示相关事项的进展公告》中却均表示,“截至目前,公司预重整程序在临时管理人的指导下有序推进。上述违规事项(公司被实施风险警示的相关事项),公司将在重整过程中进行解决。” 在采访中,赵诚向记者表示,在4月22日宣告*ST德威“突然死亡”的上述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发布前夕,发生的一些事让人现在想起来不由觉得“细思极恐”。 例如,今年4月15日在阿里拍卖举办了一次*ST德威股权拍卖会上,有一段风险提示在事后引发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这段提示中指出,“由于目前德威新材存在关联公司占用款项等问题(详见上市公司公告),该问题存在无法在2022年4月30日前解决的风险,因此不排除德威新材的股票有在2022年4月30日后退市的可能性。”然而在4月22日之前,在公司发布的一系列公告中,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退市风险提醒。 4月13日,*ST德威出现了五笔大宗交易,成交量均为50万股,成交价格均为2.18元,且卖方营业部均为国联证券苏州三香路营业部。此次大宗交易之后的10个交易日内,*ST德威股价暴跌近60%。一些投资者认为,不排除一些有内幕消息的相关方已经提前获得了公司可能退市的消息。 另外,让赵诚大惑不解的是,和其他*ST公司,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规律性的发布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相比,*ST德威发布此类公告的时间基本上都集中在4月22日之后,而彼时公司正处于连续跌停的状态,普通投资者大多已难以逃身,“这个时候发这种公告还有什么意义?” 赵诚向记者坦言,今年4月22日以来*ST德威在信息披露上再度暴露出的重大问题让自己的投资信心遭受到了重创。 “但我还是抱有一定的希望的,因为还不到最后一刻。”他表示,“国家一再为疫情困难企业纾困,鼓励有价值的公司债务重整,支持央企入主上市公司。而且可降解新材料,氢能源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整车,这两项业务都是国家中长期规划的重头戏。” 现在,赵诚除了每天继续要关心市场之外,还肩负起了一个由数百名投资者组成的*ST德威维权团队的发起人的责任,“现在我不得不要花些精力在上面,毕竟要对大家负责”。 据他介绍,目前,团队中手上还有*ST德威股票的投资者的累计持股比例应该超过了6%。 而团队中已经有成员向深交所反映了情况,“我们希望深交所对上市公司发函,对*ST德威的财报和信披违规进行质疑,督促上市公司与我们中小投资者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同时督促上市公司进行退市申辩,要求上市公司对违规年报进行重新编制。” 从赵诚向记者最新透露的信息来看,*ST德威和德威集团的重整还在持续,“目前我们得到的消息是,苏州方面对德威的重整没有结束,临时管理人给我们的信息是证监会(对重整)没有下达无异议函。”但是令他担忧的是,即便*ST德威在退市之后完成重整,可能已为时已晚,因为创业板上市公司退市没有重新上市的制度安排。 20家上市公司可能因审计意见而退市 记者注意到,在这轮退市潮中,有相当比例的已退市、预退市公司是因为会计师出具了非标意见或者经审计后的扣除后收入低于1亿元。然而如果单纯从之前各公司发布的2021年业绩预告的财务指标上来看,多数公司并没有达到退市标准。因此,一些退市的公司把退市的锅甩给了掌握着退市“生杀大权”的会计师事务所。 在退市新规下,审计意见退市指标被纳入财务类退市类型,并和其他财务指标交叉适用。因审计意见而退市成为2022年上市公司退市的一大“特色”,也由此衍生出一些甚至有些戏剧色彩的冲突。 审计意见退市,简言之,根据交易所上市规则,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已经被*ST的公司,如果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保留意见,交易所可终止其股票上市。 也就是说,一家尚未被*ST的公司,如果被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还有一年时间可以纠正。但如果已经*ST,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保留意见,均是影响公司上市地位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金融终端数据,并结合上市公司公告,梳理出目前截至5月17日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并面临终止上市风险的20家公司,如下图所示: 从审计意见来看,上述20家公司中,*ST新光被出具保留意见,*ST圣莱被出具否定意见,其余18家公司均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 从出具审计意见的事务所来看,有14家事务所为上述20家公司提供服务,其中中兴华是“大户”,共为5家公司进行了审计,立信、中审亚太各为2家进行了审计。 此外,有8家上市公司已进入了退市程序,它们是东电退、长动退、德奥退、退市西水、退市绿庭、退市拉夏、退市中新、退市庭B。在退市整理期满后,它们将进入股转系统挂牌交易。 *ST天首、*ST科迪“硬刚”事务所 好的上市公司各有各好,如各种“茅”,市场看重的是稀缺性、护城河。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烦恼则是千篇一律的。 但在今年,因审计意见而面临退市的上市公司,有些则是大写的“不服”。 *ST科迪是一个典型。2021年年报,浙江天平会计师事务所对*ST科迪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控股股东科迪集团重整尚存重大不确定性,会计师无法获取充分证据对科迪集团占用科迪乳业资金的可回收性和期末减值情况发表意见;科迪乳业2016年-2018年累计虚增利润约3亿元冲减科迪集团资金占用款,会计师无法获取充分证据就该事项对财报期初的影响、是否需要作出调整发表意见;科迪乳业因逾期债务及对外担保涉及多起诉讼,部分账户被冻结,遭遇受损投资者索赔诉讼等,会计师无法充分判断科迪乳业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编制的财报是否恰当。 *ST科迪2021年实现净利润6904.8万元,同比增长105.69%,并且目前控股股东科迪集团正处于重整之中。这份审计报告令公司上市地位岌岌可危,交易所已经下发了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对此,*ST科迪董事会在《关于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专项说明》中指出,天平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未给公司留存沟通时间,公司将对其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并向有关部门举报,以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的权益。同时,董事会还指出,“公司已采取或将采取更多有力措施改善财务状况、减轻流动资金压力及公司治理,尽快消除财务风险、内控风险对公司持续经营的影响。” 不过,有意思的是,对这份非标意见报告,监事会与独董的意见,则更为微妙。 同样在《关于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专项说明》,监事会发表的意见是: 公司的财务报告客观、公允地反映了公司 2021 年度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公司监事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予以理解和认可。 而独立董事则认为,公司的财务报告客观、公允地反映了公司 2021 年度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我们对审计报告没有异议”。 *ST科迪董事会没有直接表示不接受天平事务所的审计意见,但却在程序上做文章,明确表示保留追究事务所的权利。监事会、独董则认可了审计意见。眼看公司已经走在退市悬崖边上,科迪的投资者坐不住了。雪球社区上,一些投资者明确表示认为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不恰当”,还有投资者表示要以消费来表达支持科迪纾困。 截至2022年3月31日,*ST科迪共有股东户数28464户。面对所投资公司退市困境,表达不希望公司退市,那是情理之中。 记者5月13日致电了*ST科迪投资者关系电话,但电话无人接听。同时记者试图联系天平事务所,其工作人员给了记者一个电话,但打过去依然无人接听。 此外,记者也试图联系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希望其从第三方角度就审计师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审计意见分歧进行评论,但其以话题敏感、合规要求为由婉拒。 而与事务所产生分歧的,则不止*ST科迪一家。*ST天首,态度则更为强硬。 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给*ST天首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上一年公司被出具的意见是保留意见。利安达表示,2020年年报保留意见所涉及的事项在2021年未完全消除,即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5月6日,*ST天首发布公告称,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不客观、不尽职的情形。包括对于键合材料业务审计工作未尽勤勉尽责义务;对于天池钼业审计缺乏客观判断精神等。*ST天首还称,向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多项审计证据,但均未获采纳,因此质疑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的判断不客观、不公正。 *ST天首收到了交易所可能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并申请了听证。对其听证的结果,投资者心里也是七上八下。 明知前方可能有大坑,为何私募还是义无反顾? 上述多家*ST公司的股东在即将退市前纷纷祭出的最后“抗争”,也把规模不小的ST公司投资群体带进了人们的视线。 据数据统计,根据今年一季报披露的信息显示,A股市场上的*ST公司的股东户数合计达441万户,平均每家*ST公司的股东户数为3.53万户。而且是今年一季度末,平均每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仅为1.19万户。 据记者调查发现,事实上,热衷于炒作ST公司的投资者不仅仅是普通散户,不少机构也喜欢在浑水里面“淘金”。 根据今年一季报的披露的数据显示,有不少私募机构在一季度新进持有不少因各种原因披星戴帽的公司,不过由于公司遭遇了退市警告,股价也遭遇连续跌停。 对于公司被ST或面临退市,许多公司其实都有前兆,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私募不可能不知道投资ST股或面临的巨大风险,然而明知前方可能有大坑,却还是有不少私募机构义无反顾玩起了ST。只是随着注册制的实行,不知道私募机构博弈上市公司重组的策略还能否奏效。 广东小禹投资黎仕禹在微信中告诉记者,“投资ST股是高风险高收益。例如去年全年的‘涨幅王'ST宜化也就是如今的湖北宜化,全年最大涨幅达到10倍;*ST江特最大涨幅也达到20多倍;或者20年被退市的盐湖股份,重新上市涨幅也接近6倍。这些公司都是由于基本面出现重大反转,股价迎来大幅上涨,这些公司造富神话‘激励'着大批投资者入场。” 近期披露完毕的一季报数据显示,大批公司因各种原因披星戴帽,其中就有不少私募机构在一季度新进持有不少这样的股票。比如开元教育因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变成了ST开元,公司股价在5月5日复牌后遭遇两个大号跌停。从ST开元今年一季报披露的信息显示,在公司前十大流通股名单中,上海道基金兴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今年一季度新进持有344.73万股。如果没有卖出的话被套无疑,因为ST开元在4月份合计下跌35.78%,5月以来截至5月13日再度下跌超35%,两个月合计下跌超70%; 今年5月6日,獐子岛被实行其他风险警示变为ST獐子岛,不过在此之前的一季度,一些私募机构却义无反顾以身试险。从公司披露的一季报显示,海金(大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海金6号在今年一季度新进持有公司929.21万股。从股价来看,ST獐子岛股价二季度至今下跌超34%;另外还有*ST中天股价从高点的4.19元下跌到停牌前的0.83元,但从*ST中天披露的一季报数据显示,北信瑞丰资管-招商银行-长城资本在一季度新进持有公司股票5620万股。 连外资机构都踩雷ST,比如据*ST聚龙披露的一季报名单显示,QFII机构瑞士银行有限公司新进持有*ST聚龙239.45万股,另外QFII机构法国兴业银行也在一季度新进持有204.46万股,而*ST聚龙股价在一季度下跌33.4%,在二季度至今下跌56.9%。由于其2021年年报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ST聚龙目前处于预退市的停牌状态。一旦真的被退市,这两家外资机构的投资很可能面临打水漂。 对于这些押宝ST股的私募而言,明知道风险极大,却依然选择参与其中,这其中究竟藏着什么猫腻?对此,广东小禹投资黎仕禹告诉记者,“私募机构相较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其对行业和公司调研更为深入,也许这些所谓的‘坑'其实是‘黄金坑'。私募公司由于具备了信息优势,能够把握风险收益比,所以他们愿意去投资ST股。但是对于信息劣势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前面的‘坑'可能就不是‘黄金坑',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建议普通投资者今年尽量避免ST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ST公司在今年股价“崩塌”之前,已经有机构实现了胜利大逃亡。比如今年4月中旬以来*ST海医股价连续遭遇了11个跌停,目前公司已经处于退市前的停牌动态。从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国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持有7780.25万股,上海人寿保险旗下的万能产品1持有2017.03万股。据*ST海医披露的一季报显示,朱雀基金旗下三只产品集体退出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上演了集体大逃亡的好戏。而朱雀基金是之前百亿私募朱雀投资私转公之后的公募基金。 *ST中天股价从去年底的高点4.19元下跌到停牌前的0.83元,期间公司股东上演了一幕惊天大逃亡的好戏。从*ST中天股东名单来看,青岛中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一季度退出了公司前十大流通股名单,另外浙金·汇利44号、英大基金-渤海信托·君乾1号、安徽中安资本旗下中安鼎汇定增私募投资基金等机构资金都在一季度退出了公司前十大流通股名单。 早在2021年7月20日晚间,上交所发布决定对大连圣亚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大连圣亚没逃过股票被*ST的命运。而有意思的是,2020年,磐京基金曾发表承诺书保证直到2030年都不会抛售大连圣亚股票,此后还一路增持。而磐京首次进入前十大股东的名单是在2019年的中报,随后不断加仓至第二大股东。公司被*ST之后,公司股价连续遭遇几个跌停,截至目前,磐京基金已被套无疑,而且浮亏的幅度还不小。 据*ST圣亚公布的一季报数据显示,磐京股权投资基金公司持有*ST圣亚1825.16万股,同时磐京股权投资基金旗下的磐京稳赢6号持有*ST圣亚676.8万股。此外浙江兆信投资旗下的兆信双喜2号持有*ST圣亚253.3万股。还有上海润多资产旗下的润多多策略2号以及润多多策略3号合计持有*ST圣亚383.85万股。不过幸运的是,这些私募机构并没有白等,今年4月22日,*ST圣亚公告称,公司触及退市风险警示的情形已消除,符合申请撤销股票退市风险警示的条件,公司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撤销对公司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5月18日晚间,*ST圣亚发布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5月20日起证券简称变更为“大连圣亚”。 对于近年来不少机构热衷于炒作ST公司的现象,广东小禹投资黎仕禹在微信中告诉记者,首先ST股是指上市公司连续多年出现业绩亏损或者会计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的公司,总之就是有问题的公司,所以才会被证券交易所冠以ST、*ST。在今年以前,市场呈现了一种“新股上市很多,退市很少”的现象,ST股退市并不多,而一旦这些ST股摘帽反而会给投资者带来几倍的超额收益,所以不管是私募还是散户都会参与博弈。 但是在今年注册制的背景下,政策对于ST股退市的力度在加大。截至5月9日,已经退市或预计退市的公司数量达到45家,退市数量显著增加。如果站在普通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因为我们是信息弱势的一方,无法准确判断行业和公司前景,所以投资风险在显著的加大,例如即将退市的*ST西水、*ST绿庭就是出现了黑天鹅导致退市。保住本金始终是我们普通投资者的首要目标,因此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注册制的背景下应该尽可能回避ST股。 “乌鸡变凤凰”的故事催生“风投心态”押宝ST 近期退市潮凶猛席卷A股,曾经的一哥王亚伟在公募时期就靠着博弈重组而获得超额收益,使得市场上效仿王亚伟的投资者不少。为此,记者找到了多位曾经在ST领域的资深私募玩家,让他们给我们讲讲投资ST领域的一些得失。 “ST股当时身边一群人都在玩,那段回忆,想想都兴奋。”曾经的资深ST玩家,资深私募人士陈熙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的表示,“我过去确实有参与过投资ST公司,当时的心态现在想想还是挺年轻的,但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超额收益,而是当时我印象深刻的自己的样子。随着当时市场上各种借壳重生的‘乌鸡变凤凰’的故事不断演绎和被媒体放大,自己难免不被心动。” 陈熙伟告诉记者,“2020年乐视退市前夕的绝对低价也还是能吸引很多人和资金去抄底,证明在二级市场上,绝对的低价有时确实是独立于基本面和技术面的独特吸引力所在。再加上从预警到实质退市时间相对长,使得股价在绝对低价时,少许刺激引起的哪怕小幅波动,在大仓位的加持下也可以获得非常大的收益,这就充分放大了资金投机属性追求的盈亏比。有时投资ST股,考虑的不仅仅是市场因素,还有市场外的商业因素,这就使得很多私募与投机性资金有了更多的理由介入,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自己以及身边人都不约而同产生想去搏一搏的冲动,按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风投心态',投10家,反正有一家能成就回本、2家能成就超额……这样的环境加持下,人是很容易产生‘我也来一把'的想法的,而且当时更刺激自己的是,身边友人就是博中了好几个‘乌鸡变凤凰'的重组对象,这种赤裸裸的‘近在咫尺'的刺激是能让投资者血液中的投机基因兴奋的。” 他进一步表示,“而且对于这种搏并购重组的股票,因为有一种信念,应该说是执念,就算它有一定跌幅,已经产生不好看的图形,甚至恶劣的技术图形的时候,人是不会轻易止损的,会丢失纪律,催眠自己,死守死拿。好在当时没有全部豪赌ST重组,还有做一些热门股,最后是好几个这种ST票跌的实在受不了了,还不如重仓热门股的收益来得快和美好,才依依不舍放弃了它们,而且还是天天看公告,分批离场的。” ST股票押宝无疑捞偏门,好比潘家园古玩市场捡漏 所谓今非昔比,王亚伟当年之所以能靠博ST股一战成名,与当时市场在核准制下,壳公司还具有相当的价值有关。而今日随着注册制持续推进,壳价值将趋于归零,那么现在还有不少人甘愿冒着越来越大的风险,扎堆入场ST股呢? 在安微美通资产董事长陈红兵看来,“ST股票本身已经很透明,业绩不好、问题缠身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即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ST股的投资风险,绝大部分ST股票不会自我复苏,都是在等待新东家的救赎,这个救赎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新老股东外加债权人的盛宴,这才使得ST股票有了一定的'博彩'价值”。 陈红兵表示:“买入ST股票的目的都不单纯,他们大部分不是中长期的价值投资者,因为价值投资者会把掌握投资风险放在第一位,而ST股的安全边际太差。之所以会有投资者押注ST股,是因为他们认为ST股的市值普遍很低,利空出尽已经跌无可跌,一旦有些许利好就可能上演奇迹。然而随着注册制的推进,IPO的门槛和成本都有所降低,排队时间也出现明显缩短,有点实力的企业纷纷提交IPO申请,买壳上市似乎没有那么‘香'了”。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1年的9起“买壳上市”重组方案中,尚未出现成功完成重组的案例,并且其中还有4例以失败告终,这似乎也意味着买壳上市成功的难度已大幅增加。也因为在注册制下,通过“买壳”方式上市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因此部分“买壳上市”失败的企业转向了IPO。 陈红兵坦言道,“押宝ST股博重组曾是‘华夏一哥'王亚伟过去鲜明的投资风格,王亚伟曾经管理的华夏大盘分别操作过ST昌河(中航电子)、*ST山焦(山西焦化)、*ST张股(张家界)、ST松辽(文投控股)等经典案例,但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ST股票并不值得去下注押宝,它们远离价值投资的主流体系,属于偏门。就好比虽然总有人说在潘家园古玩市场捡漏赚了几十万元,但如果投资者效仿,很可能会出现大幅亏损,捡漏不成反而高价买了赝品。” “一退到底”落地后,ST板块中的“钉子户”或永远消失 正如上述私募所言ST股具有的“博彩”价值,目前处于停牌状态的预退市公司中,有些公司在去年的确曾出现大幅上涨,例如*ST新光去年的涨幅高达353%,*ST环球去年的涨幅高达249.5%,而随着退市大幕的落下,这注定将是这些公司在A股市场最后的疯狂。 尽管对于一些投资者和机构而言,未来或许仍然不会放弃对ST公司的关注,但风险收益比或许会较以往成倍增加。 随着近期40多家退市和预退市公司的突然出现,让市场终于见识到了旨在“一退到底”的退市新规在真正落地后发挥的威力。 据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处于停牌状态的预退市公司中,有多达16家公司的上市时间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些公司包括*ST游久、*ST绿景、*ST绿庭、*ST中天、*ST厦华、*ST中房、*ST海医、*ST天首、*ST当代、*ST东海A、*ST华讯、*ST济堂、*ST易见、*ST明科、*ST罗顿、*ST环球。 这些公司在上市20多年的过程中,大多都不止一次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又曾成功逃过退市,其中有部分公司甚至有多次被“戴帽”的经历,可谓A股市场的“钉子户”。 例如,*ST厦华2002年以来有5次被“戴帽”的经历,与之对应的是公司曾5次被“摘帽”。其中2009年5月-2010年4月公司曾被暂停上市一年,并在此后侥幸逃脱了退市。 另外,同样曾5次被“摘帽”、经历暂停上市一年的还有*ST东海A;曾4次被“摘帽”的公司有*ST罗顿等。 然而,在注册制背景下,这些长期游走在退市边缘,在过去一二十年间不断上演戴帽、摘帽戏码的公司,或将永远在A股市场消失。 另外,有迹象显示,以后上市公司退市的速度可能会加快。现在已经有两家科创板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分别是*ST紫晶、*ST恒誉,其中*ST恒誉从上市到现在还不到两年时间。如果2022年年报仍然出问题的话,这些公司就将面临退市。 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的*ST公司大多已身背违规记录。据数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数据截至今年5月13日),目前市场上的125家*ST公司中109家有违规记录,其中有15家公司的违规记录不低于10次。此外,在这125家*ST公司中,有59家公司存在控股股东质押手中股份的情况(数据截至今年5月13日),其中有36家公司控股股东累计质押数量占持股比例超过了80%。所以投资者在做决策之前还是要仔细看一看相关公司的“前科”资料,对于那些有不良记录的公司要慎之又慎。 巴菲特说过,“如果你在厨房发现了蟑螂,那就意味着绝对不止一只。” 只要是有“前科”的公司,就不要轻易相信它的问题仅限于你所看到的范围之内。 4月23日清晨,在*ST德威上述《2021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发布后的几个小时,某投资者在互动社区发帖道出了自己的一番心声,“虽然我出了(*ST德威)八成有余,但扪心自问,此时此刻我丝毫无劫后余生之感,相反是深深忧虑与不安。三年了,在这家企业倾注了无数心血,起起伏伏,无数次翻资料问专家,深夜复盘,看着它一步步到今天,痛哉!更为对德威抱有希望的热忱散户而愤怒与心痛,企业视投资者企盼为草芥,这样的企业不配有这些可爱的投资者!每每联想到这些年自己遇到的投资坑,联想到今夜多少家庭因此可能面临较大亏损,多少顶梁柱独自舔舐伤口选择为爱隐瞒,默默承受,我的心就止不住的疼!” 对每个身陷ST公司“围城”的投资者而言,代价和教训无疑是沉重的。所幸的是,在过去近一年多的时间内,多数*ST公司已遭到了投资者的用脚投票。据数据统计,在这125家*ST公司中(数据截至今年5月13日),有93家公司今年一季度末的股东户数较去年一季度末的股东户数出现下降,其中有30家*ST公司今年一季度末的股东户数同比降幅超过了30%。 【2022-05-20】 4.5万股东彻夜难眠!股价暴跌63.13%,四年巨亏37.9亿元,这家公司或被终止上市!网友直呼“太可怕,吃人不吐骨” 【出处】和讯网 5月18日晚,*ST华讯发布公告称,于2022年5月18日收到深交所《关于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深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公司股票将自5月26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为十五个交易日,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6月16日。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拥有股东户数超4.5万户。 股价年内暴跌63.13%,四年巨亏37.9亿元 二级市场上,*ST华讯进入2022年后股价暴跌63.13%,更是已连续9个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网友在股吧表示:“没救啦?退市啦?我们的血汗钱怎么办?”、“太可怕,吃人不吐骨”。 而业绩表现似乎不尽如人意,4月27日晚间发布年度业绩报告称,2021年营业收入约3503万元,同比减少3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7.19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949元。 而近年来,*ST华讯的业绩呈现连续亏损状态。2018年至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5.18亿元、2.7亿元、5381万元,净利润分别为-4.63亿元、-15.3亿元、-10.78亿元。四年净利润累计亏损37.9亿元。 *ST华讯:深交所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ST华讯因2020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2020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交易自2021年4月3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4月28日,公司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的首个年度报告(即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021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7.19亿元且营业收入为0.35亿元、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21.32亿元、2021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触及本所《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修订)》第9.3.11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ST华讯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就在退市前夕,*ST华讯还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5月10日,*ST华讯发布《关于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的公告》,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此前,*ST华讯已经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因流动性不足的原因未能在期限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规定的清偿义务,故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偏偏祸不单行,公司被立案调查,股东所持公司部分股份也被拍卖。据*ST华讯公告,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所持*ST华讯部分股份将被执行第一次司法拍卖,执行拍卖的股份数量12569万股,占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的55.69%,占公司总股本的16.41%。如前述股份公开拍卖最终成交,将可能会造成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目前此次拍卖事项尚在公示阶段。 【2022-05-19】 9万股民踩雷!6年营收造假超500亿 “区块链第一股”退市!*ST华讯也告别A股 【出处】证券时报 6家公司刚宣告退市,又有一批公司收到交易所退市决定。 5月18日晚,*ST华讯、*ST易见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交易所股票终止上市决定,公司股票将自5月26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为十五个交易日,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6月16日。截至2022年3月31日,两家公司拥有股东户数接近9万户。 今年是退市新规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改革效果集中显现的一年。在2021年年报披露收官之后,沪深两市有超过40家公司触及强制退市,创出A股历史新高。其中逾九成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除已退市并被摘牌的*ST艾格、退市新亿外,目前处在退市整理期的股票有5家公司,还有2家公司已走完退市整理期等待交易所摘牌。 除了上述已被判退市的公司外,还有一批公司处于等待宣判是否终止上市的过程中。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有25公司收到交易所的拟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又有2家公司被强制退市 5月18日晚,*ST华讯公告称,公司收到深交所《关于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深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ST华讯因2020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2020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交易自2021年4月3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今年4月28日,*ST华讯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的首个年度报告(即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021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7.19亿元且营业收入为0.35亿元、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21.32亿元,2021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触及深交所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深交所决定*ST华讯股票终止上市。公司股票自5月26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届满的次一交易日,本所对公司股票予以摘牌。截至今年1季度末,公司拥有股东超过4.5万户。 无独有偶,与*ST华讯一起被强制退市的还有*ST易见。5月18日晚间,*ST易见公告称,公司收到上交所《关于易见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上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ST易见因2020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自2021年7月7日起被继续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2年4月27日,公司披露了2021年年度报告,2021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49.72亿元。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公司2021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上述情形触及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上交所决定终止*ST易见股票上市,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的起始日为5月26日,退市整理期为十五个交易日,预计最后交易日为6月16日。 “区块链第一股”6年营收造假超500亿 *ST易见除了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外,还触及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情形。 4月19日晚,*ST易见公告,公司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涉嫌的违法事实为:2015年至2020年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未按期披露2020年年报。 《告知书》显示,2015年至2020年,公司以各类虚假业务各年合计虚增收入分别为44.41亿元、119.2亿元、120.04亿元、104.7亿元、109.87亿元、64.29亿元,占各年度披露的营业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4.26%、73.68%、75.20%、72.18%、71.59%、66.16%,6年时间合计虚增收入562.51亿元。 各年虚增利润分别为0.43亿元、6.84亿元、11.47亿元、11.21亿元、12.4亿元、39.75亿元(考虑易见股份2020年自行计提的坏账准备),占各年度披露的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49%、69.33%、96.46%、110.06%、142.94%、33.07%,6年时间虚增利润82.12亿元;扣除虚增利润后,2018年至2020年三年连续亏损。 公司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对《告知书》中公司涉嫌违法的事实和财务数据予以核实,预计公司2016年至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负值,可能触及重大违法类退市情形,公司将尽快对2015年至2020年度的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 *ST易见还存在未及时披露2020年年报违法事实。2021年4月30日,易见股份公告称公司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经审计的2020年年报,公司股票将自2021年5月6日起停牌。2021年7月6日,易见股份披露2020年年度报告。 此外,*ST易见在2015年度至2018年度报告中未如实披露实际控制人。2015年至2018年9月、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易见股份控股股东为九天集团,实际控制人为冷天晴,易见股份未如实披露实际控制人。 *ST易见曾被誉为A股“区块链第一股”。易见股份原名“禾嘉股份”,前身是四川上市公司禾嘉股份,于1997年上市。2016年,禾嘉股份开展区块链业务,宣布与IBM展开合作,联合开发“易见区块系统 1.0”系统,在此过程中,IBM提供基于超级账本Fabric的企业级区块链平台。2017 年开始,禾嘉股份公司主营业务全部为供应链管理和商业保理,为反映公司所处行业和发展需要,禾嘉股份于同年4月更名为易见股份。随后,易见股份也在市场名声大噪,成为“A股区块链第一股”。 截至最新,*ST易见股票收盘价格为0.78元/股,较公司股价历史高点已跌去97%。公司截至1季度末拥有股东户数接近4.4万户。 *ST华讯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在交易所宣判退市的前夕,*ST华讯还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5月9日晚间,*ST华讯公告,公司于2022年5月9日收到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对于被证监会调查的具体原因,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ST华讯此前诸多运作存在蹊跷,包括重整申请法院不予受理、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股东大举减持、审计报告难产、变更年审会计师事务所等。 *ST华讯已经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因流动性不足的原因,*ST华讯未能在期限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规定的清偿义务,今年4月26日,*ST华讯还新增了列入名单。此外,*ST华讯正处于债务高企、资金短缺艰难困境,同时*ST华讯破产重整未被法院受理、债务逾期诉讼导致的主要银行账户被查封、冻结等。 上市公司被宣判退市,大股东的日子也不好过。据*ST华讯公告,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所持*ST华讯部分股份将被执行第一次司法拍卖,执行拍卖的股份数量12569万股,占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的55.69%,占公司总股本的16.41%。如前述股份公开拍卖最终成交,将可能会造成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目前此次拍卖事项尚在公示阶段。 还有25家公司等待宣判 2021年是退市新规落地执行的第一年,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A股退市公司将超过40家。深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已有24家公司触及退市红线,创历史新高,其中,8家触及“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净利润为负”指标,退市新规效果显现。 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各类退市预计21家。其中,预计17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将被终止上市,这里面有9家公司触及“扣非净利润+营业收入”财务类组合指标。此外,退市新亿触及重大违法退市,还有安德利和*ST广珠等3家公司通过重组、主动退市等多元化渠道退出。 目前, *ST艾格、退市新亿已被摘牌,退出A股市场;退市中新和退市拉夏已走完退市整理期,等待被摘牌;东电退、长动退、德奥退、退市西水、 退市绿庭5家公司处于退市整理期。 除了上述已经宣告退市的公司外,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收到交易所退市前事先告知书的公司有25家,包括*ST邦讯、*ST金刚、*ST猛狮、*ST晨鑫、*ST丹邦、*ST德威、*ST圣莱、*ST当代、*ST宝德、*ST天首、*ST科迪、*ST新光、*ST绿景、*ST东海A、*ST厦华、*ST济堂、*ST众应、*ST海医、*ST数知、*ST环球、*ST网力、*ST聚龙、*ST金泰、*ST腾邦、*ST海创。 上述公司多数是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目前处在等待交易所决定是否终止上市的过程中。申万宏源策略分析师程翔认为,总体来看,今年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创历年新高,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形成,“应退尽退”的理念逐步得到充分认可,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新生态逐步构建。退市新规对上市公司会起到震慑效应,有助于激励上市公司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实现稳健经营。从整体来看,退市新规实施后取得较好效果,进一步净化了资本市场环境。 【2022-05-18】 *ST华讯终止上市 5月26日进入退市整理期 【出处】智通财经【作者】郑少波 *ST华讯(000687.SZ)发布公告,公司于2022年5月18日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简称“深交所”)《关于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深证上〔2022〕482号),深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退市整理期的交易起始日为2022年5月26日,退市整理期为十五个交易日,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22年6月16日。 【2022-05-18】 *ST华讯:收到股票终止上市决定 【出处】本站7x24快讯 *ST华讯公告,2022年5月18日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深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2022-05-16】 【风口探秘·军工】C919试飞成功 我国将形成自己的民机产业链 【出处】本站C闻【作者】C闻 5月以来,国防军工板块持续反弹回升。今日盘中,该板块冲高回落,细分板块来看,航空装备表现最好,板块中个股涨幅无明显分化,纵横股份、广联航空涨幅居前。 5月14日,编号为B-001J的C919大飞机从浦东机场第4跑道起飞,于9时54分安全降落,标志着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首家用户的首架C919大飞机首次飞行试验圆满完成。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此前2021年,中国商飞发布了《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预计未来二十年﹐中国航空市场将接收50座级以上客机9,084架,价值约1.4万亿美元。其中50座级以上涡扇支线客机953架,120座级以上单通道喷气客机6,295架,250座级以上双通道喷气客机1,836架。到2040年,中国的机队规模将达到9,957架,占全球客机机队比例22%,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航空市场。 中航证券认为﹐民机领域未来长期的投资机会在于国产化提升空间较大的领域,如高端加工、动力系统、机载系统等,通过吸收转化国内外先进技术及自主研发﹐伴随着国产大飞机产业的成长和壮大,在这些领域国内会诞生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公司,形成我国自己的民机产业链。 军工上游企业高景气 未来将进一步向中下游传导 从行业业绩来看,军工企业2021年年报已披露完毕,中航证券选取54家核心军工企业并按照产业链分为总装类、电子配套类和材料配套类三类来进行财务数据整理分析。经统计,2021年军工行业54家核心企业整体营业收入合计为4,256.34亿元,同比增长14.56%,归母净利润合计为273.35亿元,同比增长34.45%,行业整体业绩保持较快增长。具体来看,2021年总装类、电子配套类、材料配套类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1.54%、17.02%、29.75%,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5.48%、36.62%、58.89%,均依次递增。上游业绩增速最高,体现了军工上游企业的高景气,高景气未来将进一步向中下游传导。 整体来看,中航证券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之下,军工行业作为“免疫行业”﹐产业链相对闭环,需求和供给受影响较小,增长确定性以及持续性的比较优势尤为凸显,一季报兑现后进一步提高了其置信度,再加上估值又处于2014年以来1%分位,已具备了高性价比的投资价值。 【2022-05-10】 6万股民懵了!刚刚,证监会出手:立案调查!更已触发退市… 【出处】中国基金报【作者】江右 五一前刚被交易所告知触发退市,*ST华讯如今又遭证监会立案,控股股东的部分股份还要被司法拍卖。 股价连续跌停,已经停牌的*ST华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股东户数还有4.55万户。另外,国投中鲁也遭立案,一季度末股东户数1.48万户。两只股票股东户数合计超6万户。 刚刚,*ST华讯遭证监会立案 5月9日晚间,*ST华讯公告,公司于2022年5月9日收到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ST华讯称,在立案调查期间,公司将积极配合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不只是被立案,*ST华讯控股股东所持部分股份还将被司法拍卖。 公司被列为“老赖” 控股股东有股份被司法冻结 *ST华讯的控股股东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所持公司部分股份将被执行第一次司法拍卖,执行拍卖的股份数量为125,695,802股,占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的55.69%,占公司总股本的16.41%。 *ST华讯表示,如前述股份公开拍卖最终成交,将可能会造成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目前此次拍卖事项尚在公示阶段,后续可能将涉及竞拍、缴款、法院执行法定程序、股权变更过户等环节,拍卖结果尚存在不确定性。 并且近日,*ST华讯公司于2022年5月5日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获悉公司于2022年4月26日新增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是被俗称为老赖。案由是郭明利与公司合同纠纷,由于公司没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故新增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退市已经在路上 股价高位已暴跌98% 实际上,*ST华讯已经触发退市,并被交易所下发告知书,退市手续已经在走流程了。 告知书表示,2021年4月30日,因你公司2020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期末净资产为负值,2020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你公司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2022年4月28日,你公司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的首个年度报告显示,你公司2021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7.19亿元且营业收入为0.35亿元、期末净资产为-21.32亿元,2021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你公司触及终止上市情形(退市)。 公告表示,公司股票已于2022年4月28日起停牌。公司收到深交所《事先告知书》后,可以根据规定申请听证,提出陈述和申辩。深交所由上市委员会就是否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事宜进行审议,并根据上市委员会的审核意见作出是否终止公司股票上市的决定。 而在宣告触发退市前,*ST华讯的股价已经连续跌停,股价已经跌到0.66元,市值只剩下5.06亿元。而从2015年12月31.28元高位以来,股价已经暴跌98%。 国投中鲁也遭立案 不只是*ST华讯,5月9日晚间国投中鲁也公告遭立案。 国投中鲁表示,近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在调查期间,公司将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国投中鲁今年一季度净利润421万元,不过2020年、2021年连续2年亏损。 【2022-05-09】 突发!两家公司被立案调查,均涉信披违规,其中一家濒临退市 【出处】中国证券报【作者】武卫红 5月9日晚间,*ST华讯、国投中鲁双双披露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当天,国投中鲁上涨5.44%,报9.3元;*ST华讯4月28日起停牌,最新股价仅为0.66元,已濒临退市。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被立案调查 5月9日晚间,国投中鲁发布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ST华讯也发布公告,因涉嫌信披违规,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两家公司均表示,立案调查期间,公司将积极配合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资料显示,*ST华讯和国投中鲁均是A股老牌上市企业。*ST华讯于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股龄”已有25年,专业从事军事通信应用领域相关产品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国投中鲁于2004年上市,距今已有18年,是国内最早从事浓缩苹果汁加工的企业,也是业内第一家主板上市企业,经营范围包括浓缩果蔬汁(浆)的生产和销售。 经营持续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两家公司经营持续亏损,其中国投中鲁连亏两年,*ST华讯更是连亏四年,目前股价仅剩0.66元,距离退市一步之遥。 数据显示,2020-2021年,国投中鲁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1.48亿元、14.5亿元;对应实现的净利润分别约为-1.18亿元、-1947万元。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投中鲁实现营业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8.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0.99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相比之下,*ST华讯经营形势更为严峻,连续4年亏损。数据显示,2018-2021年,*ST华讯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5.18亿元、2.7亿元、5381万元、3503万元,呈断崖式下跌态势,同时净利润也持续亏损,分别约为-4.63亿元、-15.3亿元、-10.78亿元、-7.2亿元。 *ST华讯濒临退市 中证金牛座数据显示,自4月15日跌破1元之后,*ST华讯股价持续大跌。4月28日停牌前连续6个交易日跌停,目前股价为0.66元/股,市值仅剩5.06亿元。 4月28日,*ST华讯收到深交所下发的拟终止公司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书》,根据《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修订)》9.3.14条的规定,深交所对公司股票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 根据公告,过去两年,*ST华讯经审计的净利润连续为负值且营业收入持续低于1亿元、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财务会计报告连续两年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已触及《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修订)》第9.3.11条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ST华讯最近还表示,2021年公司面临债务高企、资金短缺等多重艰难困境,同时公司破产重整未被法院受理,债务逾期诉讼导致的主要银行账户被查封、冻结,导致公司业务未能恢复。公司预计今年将继续面临上述压力,将继续对公司业务恢复形成阻力。 编辑:张楠 郑雅烁 【2022-05-09】 *ST华讯退市在即遭立案调查 控股股东超半数持股将被司法拍卖 【出处】证券时报e公司 即便退市在即,也不能逃过监管法眼。 *ST华讯(000687)9日发布公告,该公司当日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对于被证监会调查的具体原因,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ST华讯此前诸多运作存在蹊跷,包括重整申请法院不予受理、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股东大举减持、审计报告难产、变更年审会计师事务所等。 以会计所变更为例,今年1月,*ST华讯表示筹划聘任深圳旭泰会计师事务所为2021年度审计机构,而后该公司火速收到深交所关注函。 值得注意的是,*ST华讯被立案调查的时点选择。 *ST华讯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2021年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经审计的2021年期末净资产为负值,2021年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ST华讯触及终止上市情形,并且于4月28日收到深交所下发的拟终止公司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书》,对公司股票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 *ST华讯已经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因流动性不足的原因,*ST华讯未能在期限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规定的清偿义务,今年4月26日,*ST华讯还新增了列入名单。此外,*ST华讯正处于债务高企、资金短缺艰难困境,同时*ST华讯破产重整未被法院受理、债务逾期诉讼导致的主要银行账户被查封、冻结等。 *ST华讯股票交易已于4月28日起停牌,截至停牌前,多重压力之下,*ST华讯股价仅剩0.66元/股,总市值仅剩5.06亿元。 上市公司本身面临退市,大股东的日子也很不好过。 根据同日公告,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所持*ST华讯部分股份将被执行第一次司法拍卖,执行拍卖的股份数量12569万股,占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的55.69%,占公司总股本的16.41%。如前述股份公开拍卖最终成交,将可能会造成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目前此次拍卖事项尚在公示阶段。 不过,从*ST华讯目前所处的多重困境来看,本次拍卖会否找到接盘方,或许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2022-05-09】 *ST华讯因涉嫌信披违规遭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出处】智通财经【作者】林杰晖 *ST华讯(000687.SZ)发布公告,公司于2022年5月9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证监立案字03720220023号),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2022-05-06】 10天内21家公司收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问题公司”资本市场“离别曲”渐近 【出处】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桂小笋 一些问题公司的资本市场之路或走至终点。《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关键字搜索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统计,在4月27日至5月6日这10天的时间里,就有21家公司发布公告称,收到了交易所的事先告知书,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 从公告的内容来看,这些公司面临的终止上市危机,有的是因为年报被审计机构给出了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有些是净利润、营业收入等财务指标触及了终止上市的红线。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这些是“应退尽退”之下的一种正常现象,“这些公司此前的业绩状况就存在各种问题,有些公司曾被监管部门处罚过,也有些公司出现了违规担保、重大诉讼等影响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的事项,这样的公司退出资本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被终止上市多因财务问题 公告显示,*ST厦华、*ST金刚、*ST猛狮、*ST晨鑫、*ST丹邦、*ST德威、*ST宝德、*ST圣莱、*ST当代、*ST科迪、*ST绿景、*ST新光、*ST东海A、*ST天首、*ST昌鱼、*ST众应、*ST聚龙、*ST网力、*ST数知、*ST华讯、*ST腾邦等公司已明确表示,公司收到交易所下发的事先告知书,公司可能被终止上市。 从公告显示的细节中来看,这些公司被交易所下发了告知书的原因,大多和财务状况有关。 例如,*ST金刚的公告提及,4月30日披露的2021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显示公司2021年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81670.05万元,且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公司股票触及交易所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交易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ST圣莱也称,公司2021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触及交易所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ST猛狮公告则显示,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触及交易所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此外,*ST晨鑫的公告则显示,公司2021年度经审计净利润为-9682.47万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3677.72万元,触及交易所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在这些公司的公告里,虽然提及了“根据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公司有权申请听证。如申请听证,公司应当在收到本告知书之日起五个交易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逾期视为放弃听证权利。”但是,有投资人在和《证券日报》记者交流时表示,通过听证“翻案”的可能性不高,这些公司终止上市的事项基本上不会再有转机。 “应退尽退”涤清市? ≡灰姿墓嬖蚰谌菘芍耸邪ㄇ恐浦罩股鲜校ㄒ韵录虺魄恐仆耸校┖椭鞫罩股鲜校ㄒ韵录虺浦鞫耸校G恐仆耸蟹治灰桌嗲恐仆耸小⒉莆窭嗲恐仆耸小⒐娣独嗲恐仆耸泻椭卮笪シɡ嗲恐仆耸械人睦嗲樾巍? 从目前两市公告显示来看,财务类强制退市红线被不少公司踩中,保壳压力骤增。不过,此前也有行业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应退尽退”有利于形成资本市场的良币效应,让优质公司获得更多关注。 有机构投资人对《证券日报》记者提及,投资看重的是未来,劣质上市公司有序退出资本市场,可以让更多的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关注,“长期的价值投资者可以助力资本市场的繁荣”。 王智斌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此前被称为“最严退市新规”的规则发布之后,一部分劣质上市公司的保壳“回天乏力”,长期基本面崩坏,且无法维持正常经营的公司,退出资本市场有利于让市场进入良性循环中。 不过,对于部分公司而言,即使将来确定终止上市,一些此前惹出的“麻烦”也还在延续。“有一些公司在收到交易所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之前,已经因为诸多问题被投资者诉讼索赔,对这些公司而言,退市与否并不影响公司承担责任,受损投资者,依旧可以依法索赔。”王智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2022-05-06】 10家公司拉响退市警报!42家公司触及退市,9成都是这个原因 【出处】中国证券报【作者】黄一灵 又有多家上市公司正在等待关于“退市”的最后宣判。 5月5日晚,*ST济堂、*ST厦华先后公告,称收到上交所下发的关于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相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上交所随后将召开上市委员会进行审议,并根据上市委员会的审核意见,作出相应的终止上市决定。 同日晚间,*ST金刚、*ST猛狮、*ST晨鑫、*ST丹邦、*ST德威、*ST圣莱、*ST当代、*ST宝德等公司亦表示,收到深交所事先告知书,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深交所上市委员会就是否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事宜进行审议,并根据上市委员会的审核意见作出是否终止公司股票上市的决定。 据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统计,根据2021年报,沪深两市共有42家公司触及退市,其中,沪市有18家、深市有24家,九成以上公司都是因为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 沪市17家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 沪市18家触及退市公司中,除*ST新亿外,其余17家均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ST新亿属于典型的壳公司,连续多年财务造假,被证监会出具行政处罚书,触及重大违法退市。 来源:据公告整理 具体来看,剩下的17家公司中,*ST中房、*ST昌鱼、*ST厦华、*ST绿庭、*ST游久5家公司触及扣非净利润为负+营收低于1亿元指标。*ST西水、*ST海医、*ST海创3家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而触及财务退市指标。 *ST环球和*ST济堂2家公司则因为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年报,而触及财务类退市。不过,*ST济堂还可能触及重大违法退市,目前已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按照先触及先适用的原则,上交所已经发出财务类退市的事先告知书。 触及多项财务指标退市成为常见现象,例如*ST拉夏、*ST易见、*ST中天3家公司触及到净资产为负且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ST明科、*ST罗顿、*ST金泰3家公司不仅触及“扣非净利润为负+营收低于1亿元”,还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 *ST中新成为唯一一家触及三项财务指标而要退市的沪市公司,包括扣非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净资产为负、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 深市8家触发收入利润类指标 7家触及净资产类指标 深市共24家公司触及退市,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仍是绝大多数,达20余家。 来源:据公告整理 触及一项退市指标的有14家公司。其中,ST当代、ST众应、ST丹邦、ST猛狮、*ST数知、ST聚龙、ST科迪7家公司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ST新光被出具保留意见;ST圣莱被出具否定意见;*ST晨鑫、*ST宝德触及扣非后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指标;*ST邦讯确定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年度报告;*ST艾格触及面值退市;*ST德奥因恢复上市申请被上市委审议否决。 8家公司触及两项指标。其中,*ST绿景、*ST天首、*ST东海3家公司因为扣非后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两项指标而触及退市。 *ST金刚、*ST腾邦、*ST德威、*ST网力4家公司因为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这两项指标而触及退市;*ST东电则触及扣非后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和期末净资产为负值两项指标。 深市触及三项指标退市的公司有2家,是*ST华讯、*ST长动。它们均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扣非后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以及期末净资产为负值。 退市新规集中显效 对比去年同期,今年濒临退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背后主要因素为退市新规的实施。根据退市新规,2021年年报披露后,上市公司若首次触及“净利润+营业收入”指标,其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0年年报披露后股票已经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2021年若再次触及相关退市情形,将直接退市。 为落实落细退市新规,沪深交易所也分别发布营业收入扣除指南,旨在明确财务类退市指标中营业收入具体扣除事项。在市场看来,此举精准打击了“壳公司”,让处于退市边缘的空壳公司难在营收上面再耍花招。业内人士表示,当下,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逐渐形成,退市渠道逐渐畅通,“应退尽退”的理念逐步得到充分,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新生态逐步构建。 与此同时,注册制改革实现IPO常态化,上市公司壳价值不断降低,资本市场“吐故纳新”格局已经形成。 “面对新生态,投资者也要形成新的投资策略。目前,大多*ST公司经营困难或呈现空壳化,基本面难以支撑股价,部分投资者仍寄希望于此类公司出一些挽救股价的措施,实际上这种行为如同火中取栗,风险极高。”某市场人士指出,另对于基本确定退市的公司而言,其股价大幅上涨本身就违背常识,其背后是否有异常交易,甚至操纵市场的行为都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因此投资者应充分关注股票的退市风险,秉持价值投资理念,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022-05-05】 *ST华讯新增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出处】智通财经【作者】谢炯 *ST华讯(000687.SZ)公告,公司于2022年5月5日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获悉公司于2022年4月26日新增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案由:郭明利与公司合同纠纷,由于公司没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故新增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2022-04-29】 【风口探秘·新能源汽车】刺激消费!新能源汽车迎来政策大礼包 板块掀起涨停潮 【出处】本站C闻【作者】C闻 4月29日,新能源汽车板块大涨,截至发稿,板块涨幅达2.14%,个股掀起涨停潮,正强股份20cm涨停,恒帅股份、西上海、江苏国泰、天龙股份等个股10cm涨停,莱克电气、振华科技等个股纷纷跟涨。 收获政策大礼包 在促进消费的方针指引下,新能源汽车也获得了政策大礼包? ≡谖仍龀さ拇蠡肪诚拢坝谢ǎ笥心ā⒏V莸鹊胤⒎畔讶秩缃裥履茉雌档南岩步竦昧苏叩姆鲋? 4月28日,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进一步促进消费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提出鼓励汽车消费、推动家电消费、发放消费券、开展“有奖发票”活动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鼓励汽车消费措施特别向新能源汽车倾斜。若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10000元/辆、购买燃油汽车的补贴5000元/辆;若转出旧车,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8000元/辆、购买燃油汽车的补贴3000元/辆。具体推广车型、补贴流程等按照“广东省汽车以旧换新专项行动”相关公告执行。 并且措施还提出,5月1日至6月30日其间,个人消费者在省内购买以旧换新推广车型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新车,给予8000元/辆补贴。该补贴与以旧换新专项行动补贴不重复享受。 资料显示,以旧换新车型名单列出了59款燃油车型和45款新能源车型,后者包括比亚迪王朝系列、广汽埃安、小鹏汽车P7、G3、P5等热门车型。 行业持续高增长 乘联社最新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月产销量分别为46.50万辆、48.40万辆,环比分别+26.35%、+45.03%,同比分别+115.23%、+114.35%。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均维持高速增长态势。 据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累计推广1033万辆,突破一千万辆大关,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产业链利润分布趋向中上游 近期,多家新能源汽车链企业披露2021年年报及2022年一季报。 在新能源汽车终端销量持续走高的背景下,产业链主要上市公司营收均在增厚。其中,赣锋锂业、杉杉股份、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天赐材料、亿纬锂能、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公司2021年的营业收均实现了成倍增长。 不过,新能源汽车板块业绩普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却面临着利润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其中,多数上游原材料企业2021年的业绩呈现大爆发,但中游的动力电池公司以及下游的整车企业却由于上游原料企业提价,而面临着成本上涨的难题,部分企业增收不增利。总体上来看,上中游更多的享受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红利。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当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二是下游需求井喷,导致供需不匹配。 【2022-04-29】 把脉A股年报:总资产规模超330万亿 四成企业负债率下降 【出处】新京报 截至4月29日盘前,共有4378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1年年报,据统计这四千余家上市公司截至2021年末总资产规模为330万亿元,净资产同比增长率算数平均值为30%。 负债情况方面,已发布财报的这些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的算数平均值为41.92%,中位数为39.85%。截至目前已有17家上市公司资不抵债,包括长动退(000820.SZ)、退市中新(603996.SH)等退市在即的上市公司。尚未资不抵债,但资产负债率超过80%的上市公司已有197家。 此外,也有部分上市公司曾在上一年度陷入资不抵债,但2021年通过重整获资产注入的方式改善了债务结构,包括*ST巴士(002188.SZ)、东方网络(002175.SZ)、*ST众泰(000980.SZ)、*ST松江(600225.SH)等。但对这些暂时“起死回生”的上市公司来说,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仍需长期关注。 这些公司起死回生,重整成摆脱资不抵债“良方”? 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在现有披露2021年度财务数据的上市公司中,整体负债状况转好。上述4378家上市公司中,有2007家2021年末的资产负债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占比45.7%。 整体看,上述发布财报的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在41.9%。有沃华医药(002107.SZ)、歌华有线(600037.SH)、涪陵榨菜(002507.SZ)等776家上市公司报告期末资产负债率低于20%,青海春天(600381.SH)、永悦科技(603879.SH)、义翘神州(301047.SZ)、上海谊众-U(688091.SH)等公司的负债率低于3%。 目前净资产为正值的企业中,资产负债率超过80%的上市公司已有197家,金山股份(600396.SH)、奥洋健康(002172.SZ)、豆神教育(300010.SH)、仁智股份(002629.SZ)报告期末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98%。 也有部分上市公司,2020年末已经资不抵债,通过资产注入与重整等常见的“急救措施”,在2021年末“起死回生”。 例如*ST巴士(002188.SZ),该公司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末的293.18%降至2021年末的81.88%。 *ST巴士由大型民企中天控股间接实施控制,楼永良为实际控制人,是一家以工程服务、地产置业与社区服务、新材料制造为三大主营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 虽有中天系支持,但*ST巴士近年业绩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自2018年起持续“披星戴月”,面临退市风险。2021年5月,中天系将旗下主营物业管理的中天美好生活服务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无偿赠予*ST巴士。 受益于物管业务并表,*ST巴士2021年业绩得到改善。不过深交所两度下发年报问询函,要求上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年底突击交易调节利润或收入跨期确认的情形、是否存在规避终止上市等事项。*ST巴士对上述事项均予以否认。 主营数显量具量仪产销业务的东方网络(002175.SZ)也曾面临严重资不抵债,2021年公司实施司法重整,剥离丧失盈利能力的文化传媒板块部分业务,引入重整投资人,债务危机得到化解。公司资产负债率自2020年末的247.07%降至2021年末的47.30% 其他摆脱资不抵债、实现“起死回生”的上市公司还包括*ST众泰(000980.SZ)、*ST松江(600225.SH)等。 *ST众泰资产负债率自2020年末的146.08%降至56.98%。2021年,公司也应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进入重整程序,当年年末重整计划执行完毕。上市公司称,通过重整公司的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资产负债结构得到优化,主要银行账户冻结和资产受限的情况已解除。 *ST松江资产负债率由2020年末的134.71%降至2021年末的70.64%,该公司亦在2021年经历了重整,引入了天津国资等作为战投。 带息债务压力大——多家企业资不抵债或面临退市 资产负债率较高的背后,是部分上市公司的资金运转压力较大,甚至需要大量借款来周转资金。数据显示,上述4378家上市公司,2021年度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合计超过6700亿元。 高居资产负债率榜首的为退市在即的长动退(000820.SZ),截至2021年末公司资产总计1.23亿元,负债合计11.5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942.87%。 长动退原名“长城动漫”,主营动漫游戏业务,于2014年借壳四川圣达上市,为昔日长城系旗下三家A股上市公司之一。 2018年行业寒冬后长城动漫连续出现巨额亏损,背后赵锐勇、赵非凡父子控制的长城系自身亦陷入资金链断裂,最终无以为继。长城系曾经的另两家上市公司中,长城影视已于2021年摘牌,天目药业则易主他方。 4月19日,长动退公告称,深交所决定公司股票终止上市,自2022年4月27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 暂列资产负债榜二、三位的分别为*ST华讯(000687.SZ)、退市中新(603996.SH)。*ST华讯截至2021年末资产负债率为590.61%,公司业绩已触发财务类强制退市条件,或面临退市。退市中新截至2021年末资产负债率为454.37%,公司已于4月22日进入退市整理期。 企业陷入资不抵债,极大概率意味着公司已失去持续经营能力。此前上榜2020年末资产负债率排行榜的信威集团、欧浦智网、富控互动、秋林集团已在2021年退市。 除了直观的资产负债率外,另一判断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指标为带息债务、带息债务指企业负债当中需要支付利息的债务,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项均为带息债务。 计算企业带息债务与负债总额的比率即得到带息负债率,该数据可反映企业有偿使用的债务资本,带息负债率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导致未来财务费用流出,影响利润水平。 据数据统计,去除金融板块上市公司后,目前带息债务总额前三名与去年一致,位列第一的为央企中建集团旗下的中国建筑(601668.SH)),2021年末带息债务为5775亿元;第二位为央企中国交建集团旗下的中国交建(601800.SH),带息债务为4395.03亿元;第三位为中国石油(601857.SH),带息债务3470.78亿元。 带息债务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多来自地产、建筑行业,且以央企、国企居多,前十位中的唯一一家民企为万科A(000002.SZ)。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李云琦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陈荻雁 【2022-04-28】 【舆情风险】广发银行诉本公司等合同纠纷 【出处】本站【作者】机器人 · 4月28日*ST华讯披露最新诉讼进展,本次涉及诉讼公告如下:最新公告日期原告被告涉案金额(万元)进度2022年4月28日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国蓉科技有限公司,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华讯方舟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吴光胜7999.7741一审判决基本情况如下: 原告: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被告一: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被告二: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被告三:国蓉科技有限公司,被告四: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被告五:南京华讯方舟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被告六:吴光胜;2019年10月16日,原告与被告一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编号10203219013《额度贷款合同》,同日,为担保主合同债务的履行,原告与被告二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签订编号10203219013-03《最高额抵押合同》;原告与被告二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被告三国蓉科技有限公司、被告四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被告五南京华讯方舟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华讯方舟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签订编号10203219013-01《最高额保证合同》、原告与被告六吴光胜签订编号10203219013-02《最高额保证合同》。原告与被告一签署的《额度贷款合同》及《人民币贷款利率补充协议》主要约定,原告向被告一提供额度贷款,最高限额为人民币捌仟万元整,具体每笔借款的金额以本合同项下借款借据或其它债权债务凭证为准。额度有效期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至2020年10月15日止。本合同项下借款用途为借新还旧以清偿编号(2018)深银授额字第000123号额度贷款合同项下债务。利率执行固定利率,根据实际放款日当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LPR1年期期限档次加200个基点(BP)确定货款利率,合同有效期内合同利率不变。本合同约定的放款时的利率标准、授信单笔期限与借款借据或其他债权凭证载明不一致的,以借款借据或其他债权凭证载明的为准。结息方式为按月结息,每月的20日为结息日,21日为付息日。还款方式为:按月付息,首次出账后下一季度起,每季归还本金不少于人民币300万元,剩余本息到期结清。 合同还约定被告一未按约定期限还款,就逾期部分,原告从逾期之日起按照逾期贷款罚息利率计收利息,直至清偿本息为止。逾期贷款罚息利率为本合同约定的贷款利率水平上加收50%,对于被告一不能按期支付的利息,以合同约定的结息方式,从逾期之日起按合同约定的罚息利率计收复利。合同第十三条约定,被告一存在未按合同约定履行对原告的支付和清偿义务或违反本合同约定及担保合同其他约定的即构成或视为被告一在本合同项下违约事件,原告有权视具体情形分别或同时采取宣布本合同、被告一与原告之间的其它合同项下尚未偿还的贷款/贸易融资款项本息和其它应付款项全部或部分立即到期;终止或解除本合同或双方之间的其它合同,将被告一在原告及原告其它机构开立的账户内的款项扣划以清偿其对原告所负全部或部分债务;要求被告一赔偿因其违约而给原告造成的损失;行使担保物权;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等措施。原告与被告二签订的《最高额抵押合同》主要约定,被告二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以其名下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纬一路北、经十三路东的两宗土地【不动产权证号分别为:冀(2019)保定市徐水区不动产权第0003419号、冀(2019)保定市徐水区不动产权第0003420号】提供抵押担保,担保范围为主合同项下的债务本金8000万元、利息、罚息、复利、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保管担保财产的费用、为实现债权、抵押权而发生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仲裁费、律师费、差旅费、执行费、保全费、评估费、拍卖或变卖费、过户费、公告费等)和其他所有应付费用。被告一作为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本合同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在被告二抵押担保的范围内,原告可以与被告二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也可以就拍卖、变卖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原告与被告二、被告三、被告四、被告五、深圳市华讯方舟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签订10203219013-01《最高额保证合同》主要约定,被告二、被告三、被告四、被告五、深圳市华讯方舟投资有限公司对被告一在额度贷款合同及其修订或补充合同(包括但不限于展期合同)项下的债务本金8000万元、利息、罚息、复利、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为实现债权而发生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仲裁费、律师费、差旅费、执行费、保全费、评估费、拍卖或变卖费、过户费、公告费等)和其他所有应付费用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期间为自主合同债务人履行债务期限届满之日起两年。如有多个保证人,各保证人为连带共同保证人,承担连带共同保证责任。各保证人知悉主合同项下贷款用于偿还编号(2018)深银授额字第000123号《额度贷款合同》项下债务人所欠原告的债务,并愿意对新的贷款即主合同项下贷款承担担保责任。原告与被告六签订的10203219013-02《最高额保证合同》与上述保证合同条款相同。此外,上述《最高额抵押合同》、《最高额保证合同》的条款中均明确若被担保的债权同时存在其他担保(包括但不限于保证、抵押、质押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担保),不论其他担保是否由债务人自己提供,担保人承担的担保责任不受其他担保的任何影响,不以原告向其他担保人提出权利主张为前提,也不因之而免除或减少。当债务人未按主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或者发生本合同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权利的情形,原告有权直接要求担保人承担合同项下全部担保责任,而无须先行使其他担保权利。上述合同签订后,原告履行了贷款发放义务,2019年10月31日向被告一发放贷款人民币8000万元,贷款执行年利率均为8%,贷款到期日为2020年10月31日。原告与被告二依抵押合同约定于2019年11月25日办妥了被告二名下两宗土地的抵押设立登记手续。2020年5月15日,为支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困难企业,经被告一申请,原告将该笔贷款的年利率下调至5.775%,贷款期限不变。 根据贷款合同约定,被告一应按月付息,并且在首次出账后下一季度起,每季归还本金不少于人民币300万元,剩余本息到期结清,但被告一未能按约定还款,贷款期限内本金分文未还,贷款到期也未能结清贷款本息,关于本金,被告一仅于2021年2月14日归还2258.14元,2021年3月21日归还1.03元。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深圳市前海田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申请于2021年3月10日裁定受理深圳市华讯方舟投资有限公司破产重整。因深圳市华讯方舟投资有限公司是我行贷款保证人之一,原告向管理人提交了债权申报资料,管理人对原告申报的债权全部确认,具体金额为本金79,997,741.86元,利息(含罚息、复利)2,651,765.61元。因保证人深圳市华讯方舟投资有限公司已被深圳中级法院裁定重整,原告已向管理人申报债权并得到管理人确认,因此,本案原告不再列深圳市华讯方舟投资有限公司作为被告。综上,被告一未按上述相关合同约定向原告履行清偿义务,截至2021年7月5日,被告一拖欠原告贷款本金79,997,740.83元,利息128,333.33元、罚息4,760,219.80元、复利134,899.09元。被告一的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约,其余各被告也未依法履行其担保或保证义务,严重损害原告的合法权益。原告有权要求被告一赔偿因其违约而给原告造成的损失,行使担保物权,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根据《民法典》规定及上述额度贷款合同、最高额抵押合同、最高额保证合同的约定,原告特此向贵院提起诉讼,请求贵院依法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院判决: 一、被告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原告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偿还本金79997740.83元、合同期内利息128333.35元及逾期罚息、复利(其中2020年11月3日至2021年3月20日期间的罚息、复利合计2660743元,自2021年3月21日起以本金79997740.83元、利息128333.35元为基数按年利率8.6625%计付罚息及复利至全部款项清偿之日止); 二、原告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对被告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名下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纬一路北、经十三路东的两宗土地【不动产权证号分别为:冀(2019)保定市徐水区不动产权第0003419号、冀(2019)保定市徐水区不动产权第0003420号】的土地使用权享有抵押权,有权就处置上述抵押财产所得价款在8000万元限额内优先受偿;被告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承担抵押担保责任后,有权在承担责任范围内向被告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追偿; 三、被告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国蓉科技有限公司、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华讯方舟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吴光胜对本判决第一项确认的被告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所负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上述被告承担清偿责任后,有权向被告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追偿; 四、驳回原告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的其它诉讼请求。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条的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受理费466905.96元、保全费5000元,由原告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负担受理费9369.22元,由被告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国蓉科技有限公司、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华讯方舟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吴光胜负担受理费457536.74元、保费5000元。上述款项原告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已预交,本院予以退回受理费457536.74元、保全5000元。被告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国蓉科技有限公司、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华讯方舟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吴光胜应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缴纳案件受理费457536.74元、保全费5000元,拒不缴纳的,本院依法强制执行。如不服本判决,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执行情况如下: 20220428: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22年4月26日收到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深圳中院”)(2022)粤03执2276号《执行裁定书》《执行通知书》及《报告财产令》,根据上述执行文书,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以下简称“广发银行深圳分行”)与公司、河北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国蓉科技有限公司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已进入强制执行阶段。 在案诉讼及影响: 截至本公告披露日,上述案件所涉贷款利息、罚息等会对公司本期利润产生影响,后续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公司将根据权责发生制处理原则计提,会对公司后期利润产生影响。公司将与债权人协商解决方案,争取与债权人就债务解决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同时通过加快回收应收账款、处置资产等方式全力筹措偿债资金。另外,由于公司及子公司资金紧缺导致未能及时偿付银行贷款、工程款、供应商货款、限制性股票回购款等,公司及子公司目前已面临较多的司法诉讼。子公司河北装备存在因该案件未及时履行偿付义务,相关抵押、查封资产存在进一步被司法拍卖的风险。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投资风险。 【2022-04-27】 *ST华讯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出处】本站【作者】机器人 *ST华讯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 根据中国证监会2012年10月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处的行业属于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C39),细分行业领域为“通信设备制造”。 由于军工业务涉及国防安全与保密,存在严格的审核机制与进出口限制,所以我国军用通信装备供应商几乎全部来自国内企业,同时由于产品型号或系列装备的研制周期长、稳定性要求高、资质要求严格等特点,市场格局比较稳定。军工产品供给的周期很大程度取决于军方采购计划。与其他产品不同,军事通信行业产品的自然淘汰周期较长,一般为5-10年。军事通信行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受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差距大等影响,我国的相关技术人才多聚集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西安、成都、武汉等少数城市区域。因此,军事通信产业的分布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区域性特征。根据《军事通信系统》(童新海、赵兵主编,2020年1月出版):军事通信系统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系统的重要基础,是军队实现指挥控制的“神经系统” ,是获得更快更准信息的最基本的基础性设施,是“系统集成”的“生命线”,是形成大系统的“聚合剂”和“融合剂”,也是整个军事体系的“神经系统”。如上述所言,军事通信系统是整个军事体系的“神经系统”,其将主要受益于国防信息化。 未来随着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速(2027 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随着军队建设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加快融合发展,随着新技术的突破及实用方向的发展,我国军队国防信息化建设将取得全面发展,从而也将带来军事通信系统产业的快速发展。 1、我国国防费相比其他军事大国处于较低水平,未来有望持续稳定增长 2018年至2021年,国防支出预算增幅分别为8.1%、7.5%、6.6%、6.8%。2022年国防支出预算比2021年预算执行数增长7.1%,2022年国防预算增速重回7%以上。 相比其他军事大国,我国国防费处于较低水平。2022财政年度,美国国防费高达约7,682亿美元,我国2022年国防支出预算金额为美国国防费的29.8%左右。另外,我国国防预算占GDP的比例较低, 2020 年我国国防预算占 GDP 的比例仅约1.2%,同期美、俄、英、印度该比例分别为 3.7%、4.3%、2.2%、2.9%,我国军费仍具备较大提升空间,未来有望持续稳定增长。 2、国防现代化建设加速,装备开支占军费支出比重稳中有升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7月发布的《新时代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国国防费按用途划分,主要由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构成。根据白皮书中相关数据,其中装备费占比增长较快,从2010年占比33.2%增长至2017年占比41.4%。2010年至2017年,对比国防开支预算10.19%的年均复合增速,装备费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44%,装备费用支出增长快于国防开支整体增长。 根据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未来我国武器装备有望加速上量。 3、政策持续推动国防信息化,“十四五”期间,国防信息化仍是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目标,其中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2019年7月发布的《新时代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武器装备远程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趋势更加明显,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智能化战争初现端倪。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机械化建设任务尚未完成,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军事安全面临技术突袭和技术代差被拉大的风险,军队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后续将进一步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十四五”期间,信息化将承接机械化同时接入智能化实现“三化”融合,信息化将成为“三化”中发展较快的领域。 4、新技术突破将进一步驱动新的信息化武器装备研制及列装 未来随着软件无线电技术、认知无线电、军用 5G 等新技术突破及实用方向的发展,随着通信与信息系统融合发展,将驱动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装备研制与列装,从而进一步推动军事通信新装备的研制与列装。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专业从事军事通信应用领域相关产品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基于在军工行业的多年积淀,公司的核心业务聚焦在军工无线通信产业、情报与公共安全产业、智慧产业等领域。主要产品包括电磁信息系统产品、信息安全系统产品、定制化模块化产品、仿真平台、智能自组网系统等。另外,为了有效利用库存的新能源物流车,公司子公司对外开展了物流运输服务。 主要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处于债务高企、资金短缺艰难困境,同时公司破产重整未被法院受理、债务逾期诉讼导致的主要银行账户被查封、冻结等进一步限制了公司全年业务的恢复。受前述困境因素影响,一方面公司业务规模拓展受限;另一方面公司产品升级迭代研发效率受限,公司产品竞争力下降进一步加大公司产品存量市场的维护难度。报告期内,公司子公司南京华讯主营业务收入依赖于少量存量业务;国蓉科技因受核心客户需求及相关产品定价政策等因素影响导致主要产品收入规模减少。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团队及研发优势 军事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公司始终把研发投入放在首要位置,把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持续开发、完善核心技术,不断升级产品性能,积极开发新产品。同时,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数十家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效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机制,组建了较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二)区域优势 公司构建了深圳、南京、成都多地并举的经营格局。与此同时,公司积极融入国家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设立雄安新区的战略布局,大力深化与河北及雄安新区的合作,为公司面向中国北方市场、中亚及东欧市场奠定基础。 (三)销售体系及品牌优势 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使公司能够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做到快速服务响应。在此基础上,公司进一步聚焦优势产业,深度整合公司内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发挥业务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军工行业的品牌影响力。 (四)管理团队及人才优势 公司一贯注重高素质人才的集结与有效发挥。一方面,公司持续引进业内资深管理和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内部人才培养,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为公司业务拓展和技术研发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报告期内,公司债务高企、资金短缺,破产重整未被法院受理等因素导致公司缺乏资源对上述核心竞争力进行维护。公司在2022年将根据经营计划多举措努力恢复、重构上述核心竞争力。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1年公司继续处于债务高企、资金短缺艰难困境,同时重整进展不及预期、债务逾期诉讼导致的主要银行账户被查封、冻结等进一步限制了公司全年业务的恢复。 2021年公司净利润为-7.21亿元,2021年公司业绩继续大幅亏损的主要原因为:(1)公司子公司南京华讯报告期末根据应收款项催收专班最新梳理的情况、催收的进展及公司法务等对相关诉讼进展及诉讼相关的资产保全情况的分析,基于谨慎性原则,对因以前年度业务或事项形成的应收款项进行风险评估计提了较大金额的信用减值损失;(2)公司因资金紧张导致银行贷款出现逾期并被银行等机构起诉,公司需要承担较高的逾期支付利息及罚息费用,上述费用约1.19亿元;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根据诉讼案件的判决执行情况计提了较高金额的违约金及延期付款利息费用,上述费用约0.78亿元。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2022年度发展规划 2022年对于公司来说将是继续在艰难困境下寻求突破的一年。2021年公司举全力推进破产重整以求彻底化解债务危机,推动公司重回正常经营之轨道,但最终破产重整未被法院受理。2022年公司将继续面临债务高企、资金短缺艰难困境,同时债务相关诉讼导致的主要银行账户、资产被冻结、查封及公司等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亦将对公司业务的恢复形成阻力。2022年公司将努力克服困难,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防控风险,积极与债权人沟通,争取各方支持以推动公司业务加快恢复 公司将加强对面临的诉讼及相关强制执行风险,银行账户、资产被冻结、查封及划转、拍卖或变卖等风险进行应对与防控,避免相关风险进一步恶化。公司将加强与债权人沟通,与债权人就债务解决方案进行协商,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以推动公司业务加快恢复。 2、全力清收历史应收款项,盘活资产以改善现金流 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历史应收款项的清收力度,加强与外部诉讼律师的合作,积极采取诉讼等司法途径维护公司利益,推进应收款项收回。公司将进一步结合业务开展需求及未来的战略规划,对公司的资产进行梳理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及价值的最大化。 3、对内进一步聚焦主业,对外积极谋求多元化合作充分发挥军工平台作用 公司将抓住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加速强军建设的机遇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业务流程,继续维护好新老客户关系,通过以重点市场、重点项目的带动,以传统核心产品为抓手,一方面形成相关产业聚集优势和技术协同优势,另一方面深挖市场潜力,实现由技术装备到军民融合平台服务的转变,实现不同专业产品、不同军兵种之间的横向与纵深拓展。逐步推进公司总部及各级子公司的产业整合和优化;构建技术、业务、市场、客户等营销平台,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业务协同发展,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来服务市场。 4、继续提升管理能力,为未来发展夯实基? ?022年,公司将继续完善垂直管理制度,强化管理和业务的协同,确保互相促进的运营体制,构建高效运营体系。同时,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降低运营成本。 (二)公司面临的风险因素 1、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风险 公司因2020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人民币,2020年度期末净资产为负值,公司2020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公司自2021年4月30日披露2020年年度报告后已被继续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人民币,公司2021年期末净资产为负值,公司2021年财务报告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公司股票触及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修订)》9.3.11之(一)、(二)、(三)终止上市情形。公司股票将自2022年4月28日起停牌。根据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修订)》9.3.13,深交所将自公司股票停牌之日起五个交易日内向公司发出拟终止其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书。根据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修订)》9.3.14,公司收到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后可以根据规定申请听证,提出陈述和申辩。深交所上市委员会就是否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事宜进行审议。深交所根据上市委员会的审核意见作出是否终止公司股票上市的决定。根据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修订)》9.1.11,公司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听证申请的,深交所上市委员会在陈述和申辩提交期限届满后十五个交易日内,就是否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事宜形成审核意见。深交所根据上市委员会的意见,作出是否终止股票上市的决定。 2、偿债及诉讼/仲裁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流动负债余额为21.36亿元,其中短期借款9.86亿元且均已逾期。公司本期期末资产负债率为590.61%,比年初245.53%大幅上升。公司及子公司由于资金紧缺,导致未能及时偿付银行贷款、工程款、供应商货款、限制性股票回购款等,公司及子公司目前已面临较多的司法诉讼。相关诉讼已导致的公司主要银行账户被冻结,部分资产被查封或冻结,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主要银行账户被冻结已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公司将加强对面临的诉讼及相关强制执行风险,银行账户、资产被冻结、查封及划转、拍卖或变卖等风险进行应对与防控,避免相关风险进一步恶化。公司将加强与债权人沟通,与债权人就债务解决方案进行协商,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以推动公司业务加快恢复。 3、公司控股股东持有公司股份可能被强制执行的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控股股东华讯科技持有公司29.46%股份,其持有公司股份已100%被冻结。公司于2022年3月30日收到公司控股股东华讯科技发来的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粤03执8648号之一《执行裁定书》,裁定强制拍卖、变卖公司控股股东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125,695,802股无限售流通股股票以清偿债务。如最终被公开拍卖或变卖且成交,将可能会造成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2022-04-27】 *ST华讯:公司股票将可能被终止上市 股票停牌 【出处】证券时报e公司【作者】许擎天梅 *ST华讯(000687)4月27日晚间公告,公司2021年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公司经审计的2021年期末净资产为负值,公司2021年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触及深交所终止上市情形,将可能被终止上市。公司股票自4月28日开市起停牌。 【2022-04-27】 *ST华讯04月26日大跌,股价创历史新低 【出处】本站AI资讯社【作者】股价创历史新低 04月26日,*ST华讯股价大跌。截至今日收盘,*ST华讯下跌5.48%,收盘价为0.69元,收盘价创历史新低。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军事通信应用领域相关产品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军事通信及配套产品。近一年公司股价累计下跌58.43%,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25.47%。 【2022-04-27】 6年营收造假超500亿!“区块链第一股”或将退市,股价曾连吃19跌停,较高点回撤超97%!这些公司也拉响警报… 【出处】证券时报【作者】王军 年报披露进入高峰期,又有两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 4月26日晚,*ST易见、*ST腾邦披露2021年年报。年报显示,*ST易见2021年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已经触及终止上市条件。目前,公司已收到上交所关于拟终止公司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书。 *ST腾邦2021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且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也触及了终止上市条款。两家公司A股股票将自4月27日(周三)起停牌。 值得注意的是,*ST易见除了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外,还触及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近日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015年至2020年,公司累计虚增收入超500亿元;此外,公司还未按期披露2020年年报。 分析人士指出,退市新规精简了财务类退市流程,第一年触及财务类指标会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第二年则交叉适用各项财务类指标,任一指标不达标则会直接退市。随着2021年年报披露截止日临近,或还会有更多的公司触及终止上市指标,将被淘汰出局,投资者切莫火中取栗,怀有侥幸心理。 *ST易见或被终止上市 4月26日晚,*ST易见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年报显示,公司2021年营收为8.8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1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49.72亿。 公司2020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2021年财报披露后,*ST易见收到上交所关于拟终止易见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书。 告知书称,公司2021年度期末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为负,且2021年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根据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第9.3.11条的规定,公司股票已经触及终止上市条件。 根据《股票上市规则》第9.3.14条的规定,上交所将对*ST易见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 同时公司还收到上交所关于易见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终止上市相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ST易见将自4月27日开市起停牌,上交所将在公司披露年报后的15个交易日内召开上市委员会进行审议,并根据上市委员会的审核意见,作出相应的终止上市决定。 根据相关规定,上交所要求公司尽快聘请主办券商,做好公司股票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具体安排和信息披露工作,确保公司股票在摘牌之日起45个交易日内可以挂牌转让,保护投资者股份转让权利。 截至4月26日,*ST易见股票收盘价格为0.78元/股,较公司股价历史高点已跌去97%。 若*ST易见被终止上市,自上交所对公司股票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之日后5个交易日届满的下一交易日起,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并在股票简称前冠以“退市”标识,退市整理期的交易期限为15个交易日。在退市整理期间,公司股票仍在风险警示板交易。上交所将在退市整理期届满后5个交易日内对公司股票予以摘牌,公司股票终止上市。根据规定,退市整理期首个交易日无价格涨跌幅限制,此后每日涨跌幅限制为10%。 *ST易见曾被誉为A股“区块链第一股”。易见股份原名“禾嘉股份”,前身是四川上市公司禾嘉股份,于1997年上市。2016年,禾嘉股份开展区块链业务,宣布与IBM展开合作,联合开发“易见区块系统 1.0”系统,在此过程中,IBM提供基于超级账本Fabric的企业级区块链平台。2017 年开始,禾嘉股份公司主营业务全部为供应链管理和商业保理,为反映公司所处行业和发展需要,禾嘉股份于同年4月更名为易见股份。随后,易见股份也在市场名声大噪,成为“A股区块链第一股”。 2021年4月28日,易见股份自爆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0年年度报告和2021年一季报,由此导致连续三个交易日股价跌停。随后,公司股票开始停牌。复牌前,公司2020年年报和2021年一季报终于珊珊来迟,但却有一系列的负面消息,包括公司巨额资金被股东占用、业绩巨亏大幅变脸等。随后,公司股票复牌连续16个交易日跌停,加上停牌前的3个交易日跌停,投资者一共吃了连续19个跌停板? ?年营收造假超500亿元 除了触及财务退市情形外,公司还提示,由于公司截至4月26日的股票收盘价格为0.78元/股,低于人民币1元,公司股票可能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 此外,公司还触及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情形。 4月19日晚,*ST易见公告,公司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涉嫌的违法事实为:2015年至2020年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未按期披露2020年年报。 《告知书》显示,2015年至2020年,公司以各类虚假业务各年合计虚增收入分别为44.41亿元、119.2亿元、120.04亿元、104.7亿元、109.87亿元、64.29亿元,占各年度披露的营业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4.26%、73.68%、75.20%、72.18%、71.59%、66.16%,6年时间合计虚增收入562.51亿元。 各年虚增利润分别为0.43亿元、6.84亿元、11.47亿元、11.21亿元、12.4亿元、39.75亿元(考虑易见股份2020年自行计提的坏账准备),占各年度披露的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49%、69.33%、96.46%、110.06%、142.94%、33.07%,6年时间虚增利润82.12亿元;扣除虚增利润后,2018年至2020年三年连续亏损。 公司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对《告知书》中公司涉嫌违法的事实和财务数据予以核实,预计公司2016年至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负值,可能触及重大违法类退市情形,公司将尽快对2015年至2020年度的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 *ST易见还存在未及时披露2020年年报违法事实。2021年4月30日,易见股份公告称公司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经审计的2020年年报,公司股票将自2021年5月6日起停牌。2021年7月6日,易见股份披露2020年年度报告。 此外,*ST易见在2015年度至2018年度报告中未如实披露实际控制人。2015年至2018年9月、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易见股份控股股东为九天集团,实际控制人为冷天晴,易见股份未如实披露实际控制人。 告知书指出,时任*ST易见董事长、董事、总经理冷天晴决策、组织实施财务造假,授意、指挥*ST易见开展虚假业务,虚增*ST易见业绩,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是*ST易见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针对上述违法行为,证监会拟决定:对*ST易见罚款合计1050万元;对冷天晴给予警告,合计罚款530万元;对冷天辉处以20万元的罚款;对九天集团处以60万元罚款;对时任董事长任子翔、时任董事苏丽军、罗寅、徐加利,时任独立董事李洋、梁志宏,时任高级管理人员邵凌、马赛荣,时任监事王刚、嵇长青、谢建辉等也分别处以数量不等的罚款。 此外,证监会拟决定对冷天晴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自证监会宣布决定之日起,在禁入期间内,冷天晴除不得继续在原机构从事证券业务或者担任原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外,也不得在其他任何机构中从事证券业务或者担任其他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 在上交所发布的关于易见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终止上市相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中也提到,2015年至2020年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未按期披露2020年年报。公司初步判断本次收到的《告知书》中公司涉及的违法行为可能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规则规定的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情形。最终事实以证监会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结论为准。 *ST腾邦触及财务退市情形 4月26日晚,*ST腾邦发布年度业绩报告称,2021年营业收入约17.17亿元,同比增加214.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14.73亿元。 而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021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且财务会计报告被鹏盛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根据相关规定,公司股票于2022年4月27日起停牌。 不过,目前公司还未收到交易所向公司发出的拟终止公司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书。公司表示,若公司股票被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根据深交所《上市规则》第10.7.1条之规定,自深交所公告对公司股票作出终止上市决定之日起五个交易日后的次一交易日复牌并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退市整理期间,公司的证券代码不变,股票简称后冠以退标识,退市整理股票进入风险警示板交易。退市整理期的交易期限为十五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间,公司股票原则上不停牌。公司股票于退市整理期届满的次一交易日摘牌,公司股票终止上市。 *ST腾邦从机票分销业务起家,通过航线运营切入旅游市场,并逐渐将业务板块扩展至国际货运、互联网金融等领域。 2019年8月份,*ST腾邦债务危机爆发。由于2020年度财务报告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年审报告,2021年5月,*ST腾邦正式披星戴帽。同年12月,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今年4月5日,*ST腾邦发布了关于公司及相关当事人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的公告。经查明,腾邦国际涉嫌存在以下违法事实:一、未及时披露及未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关联担保;二、未在定期报告中披露重大诉讼和仲裁;三、未及时披露及未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公司表示,根据《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认定的情况,公司判断本次收到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涉及的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未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情形。 退市常态化机制逐渐形成 近日,财报披露后,已有*ST长动、*ST中新、*ST东电、*ST拉夏、*ST绿庭等多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目前部分公司已进入退市整理期。 此外,*ST明科、*ST游久、*ST中房、*ST华讯、*ST邦讯、*ST金刚等多家上市公司的2021年度业绩预告均显示,存在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而被终止上市的可能。 目前距离年报披露的法定期限仅剩下最后三日,如公司因触及财务类指标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最近一年年度报告,也将触及终止上市情形。 “A股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海通证券首席分析师荀玉根表示,退市制度是注册制实施的重要配套制度,有助于保障注册制下市场生态能够实现优胜劣汰的自我净化,实现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动态平衡,缓解上市公司发行给市场带来的资金压力,也有助于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过去A股退市制度不健全,退市指标设置不合理,退市流程漫长且低效,导致本应退市的公司无法有效出清,这些公司逐渐被边缘化而产生大量小市值公司,占用了宝贵的市场资源。近年来A股退市逐渐常态化,对财务造假等行为实行零容忍。*ST新亿等退市彰显了我国监管层对财务造假的零容忍态度,也反映了A股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荀玉根指出。 【2022-04-26】 ST板块上演跌停潮!近100只股跌停,发生了什么 【出处】证券之星 4月26日,持有ST股的投资者们倍感凉意,截止收盘,两市有近100只ST股上演跌停潮。其中*ST 聚龙、ST和佳、*ST中潜、*ST德威等20CM跌停,ST邦讯、ST和佳、*ST华讯、*ST美尚、*ST明科均跌幅居前。 业内人士表示,ST公司之所以跌起来兵败如山倒,还是源于其普遍缺乏基本面支撑。此外,随着注册制在创业板启动,A股注册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壳价值终将变得一文不值,未来炒壳、投机的行为将被抑制。 st股掀跌停潮 4月26日,st板块掀跌停潮,近100只股跌停。其中*ST 聚龙、ST和佳、*ST中潜、*ST德威等20CM跌停。 观察历史数据可以发现,从2016年起,每年二季度基本都是ST板块的“黑暗时代”:2016年4月15日至6月24日,ST股平均跌幅17.90%;2017年4月13日至6月2日,ST股平均跌幅20.34%。 2018年4月11日至6月22日,ST股平均跌幅32.38%;2019年4月18日至6月20日,ST股平均跌幅39.72%;2020年4月10日至5月22日,ST股平均跌幅14.53%。 而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为年报和一季报密集披露期,随着年报披露季的逐步结束,越来越多纯蹭“摘帽”预期的ST股显现出了原本面貌,能否“保壳”、“摘帽”在此期间将逐渐明朗化。 如被股民称为“A股最强停牌钉子户”的*ST德奥,也终于要进入退市整理期。自2019年4月29日起暂停上市,至此已超1000多天。在此期间,该公司也曾尝试过重整等多种方式试图恢复上市,但最终没有成功。 还有*ST中潜因2021年年度经审计后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并且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且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公司股票自2022年4月25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中潜股份”变更为“*ST中潜”。 此外,还有ST安控、ST尤夫在4月21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于4月25日开市起复牌,股票简称分别变更为*ST安控、*ST尤夫。 业绩亏损或是主因 不可否认的是,历年来ST板块均不乏妖股、牛股的出现,但作为被交易所进行“特别处理”的标的,如今不复往日之勇,主要是因为缺乏基本面支撑。 近期,多家ST股披露业绩预报,但超五成的个股业绩均表现不佳。如*ST聚龙披露2021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度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和不具备商业实质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2.96亿元至3.86亿元,预计2021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8200.00万元至1.19亿元。 如ST和佳,因原控股股东占用资金4.5亿被ST,公司还预计2021年全年亏损3.39亿元至4.39亿元,这也是其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还有*ST德威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6亿元~2.4亿元,去年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亏损约7.05亿元;ST网力预计2021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0亿元至13.5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9亿元至-13亿元。 除了这些ST股以外,还有*ST绿庭、ST文化、*ST美尚、*ST达志、ST光一、ST天山等多家公司均处于亏损状态。而此前市场上对ST板块的炒作大多是游资或题材炒作,一旦市场炒作热潮褪去,跟随调整不可避免。 除了业绩连年亏损以外,甚至还有不少ST股命悬一线,面临退市危机。如*ST沈机、*ST大集和*ST济堂等多家公司正处于触及强制退市指标的红线,若后续经营未出现好转,或将被强制退市。 全面注册制+退市新规威力显现 除了板块内多只个股基本面不佳以外,还有全面注册制和退市新规的推广都是扰动ST板块的原因。 2021年1月4日,“史上最严退市新规”正式落地。新规对4类退市指标进行修订,旨在加速出清“壳公司”和“僵尸企业”。根据退市新规,强制退市主要分为交易类强制退市、财务类强制退市、规范类强制退市和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四大类。 2022年2月,沪深交易所、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和中国结算等五部门出台规定,明确适用范围与各方职责、主办券商承接机制制度化,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 相较过去,A股退市数量较少且多为主动退市,全面注册制下的退市新规,显著加快了A股的新陈代谢。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间,退市数量分别为10家、16家、20 家,同比增速分别为100%、60%、25%。仅这三年的退市公司数量,就占到此前A股全部退市数量的31%。 海通证券也在研报中表示,A股退市逐渐常态化。过去A股退市数量较少且多为主动退市,导致上市资源被占用。近年来A股退市逐渐常态化,对财务造假等行为实行“零容忍”。退市制度匹配全面注册制,加快A股新陈代谢。 此外,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进,壳会越来越不值钱。市场投资逻辑已发生变化,质地优良的公司价值将更为突出。尤其是通过主营业务出色,或注入盈利能力强的优质资产,这些公司长期发展前景向好,质量不佳的公司加快被淘汰。 而对于那些热衷于炒作ST股的股民来说,承认决策失误,拥抱价值投资、长期投资才是理性的选择。 【2022-04-25】 *ST华讯04月25日大跌,股价创历史新低 【出处】本站AI资讯社【作者】股价创历史新低 04月25日,*ST华讯股价大跌。截至今日收盘,*ST华讯下跌5.2%,收盘价为0.73元,收盘价创历史新低。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军事通信应用领域相关产品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军事通信及配套产品。近一年公司股价累计下跌57.31%,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25.71%。 【2022-04-24】 “应退尽退”下壳资源失宠!8家ST公司股价跌破1元 【出处】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桂小笋 截至4月24日,沪深两市中的*ST网力、*ST华讯、*ST数知、*ST易见、*ST大集、*ST腾邦、*ST明科、*ST济堂等8家公司出现股价跌破1元的现象。这也意味着,除去公司原本就存在着的风险,能否自我拯救避免面值退市成了当务之急。 本站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13家公司出现了跌破面值的现象,除上述8家公司之外,还有*ST东电、*ST艾格和退市新亿、退市拉夏、退市中新。这些公司中,*ST济堂收到了上交所监管工作函,提及公司触发相关退市规定的情形,并被停牌。在停牌之前,*ST济堂已跌破1元;*ST东电和*ST艾格发布公告,称交易所决定对公司股票终止上市;退市拉夏、退市中新已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新亿退市整理期已结束。 对于两市接连出现有公司跌破面值的现象,有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当前的环境下,“借壳”不再是一件热门的事情,因此,“壳”公司的价值大打折扣,而且有些公司在过往经营中存在诸多问题,“炒小炒差”的现象有所遏制,综合因素之下,这些公司陆续被投资者用脚投票,出现了跌破面值的现象。 13家公司今年跌破面值 上述8家公司,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4月23日,*ST华讯再度发布公告,提示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 此前,*ST华讯曾预计公司2021年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公司2021年期末净资产为负值。需要注意的是,如果2021年年度报告出现“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人民币”或者“2021年度期末净资产为负值”或者“2021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ST华讯的股票将因触发财务类强制退市条件,被深交所强制终止上市。而目前除了财务类强制退市条件之外,公司还面临着面值退市的危机:截至2022年4月22日,公司股票收盘价格为0.77元/股,公司股票已连续6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每股1元。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现在从法律层面来看,上市公司的良币驱逐劣币氛围已经形成,在“应退尽退”之下,一些劣质上市公司失去了“壳”价值,这也是近来陆续有公司跌破面值的原因之一。 股票退市投资者也可维权 *ST华讯的状况并不是个例,还有多家公司触及多项终止上市的指标。从披露的公告中可以看出,持续经营能力、重大诉讼、此前被立案调查、担保问题未解决等事项,皆是构成这些公司当前的风险来源。 例如,*ST东电公告显示,公司2021年度经审计的扣非后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触及了交易所相关规定中的终止上市情形交易,深交所决定公司股票终止上市。*ST东电股票自4月28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届满的次一交易日,交易所将对公司股票予以摘牌。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公司目前大多还有数万名投资者,如果公司最终被要求退市,投资者如何维护自身权益也比较受关注。 “退市新规施行以来,常态化的退市之下,投资者风险意识也大幅提升,例如,*ST艾格的终止上市,不设退市整理期,终止上市后,将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而这家公司被投资者‘抛弃’的背后,是公司经营基本面的全面崩坏及存在诸多隐患。”王智斌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这些退市的公司中,退市并不意味着“终结”,此前已有一些公司因为被行政处罚而引发了投资者诉讼,“退市并不代表责任也要结束,需要承担的责任依旧要承担,投资者维权仍然可以进行。” 【2022-04-24】 退市潮出现,*ST艾格等6家公司将“告别”市场 【出处】证券市场红周刊【作者】红刊社 4月22日,*ST艾格停止交易并退市,成为今年退市第一股。 相比过去两年,今年的退市股票数量有望进一步增长。据《红周刊》统计,截至目前,*ST艾格、退市新亿、*ST东电等6家公司已经或正在退市当中。 另外,*ST沈机、*ST大集和*ST济堂等多家公司正处于触及强制退市指标的红线,若后续经营未出现好转,其被强制退市将成大概率事件。 6家公司已“锁定”退市 财务类强制退市居多 据《红周刊》梳理,自2019年科创板开通、2020年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以来,A股上市公司退市的家数明显增多。在2018年度~2021年度,退市的A股公司(不包括吸收合并公司,下同)分别有4家、9家、16家和17家。而2022年以来至今(4月21日),已有6家公司“锁定”退市。其中,深交所上市公司*ST艾格或率先“出线”。 据显示,在今年3月2日*ST艾格发布公司股票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提示公告之后,公司股价在3月4日~3月31日的二十个交易日震荡下行,由最初的0.98元/股最终降至0.56元/股,且均低于1元,触及深交所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即“通过本所交易系统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因此,*ST艾格于4月20日收到了深交所下发的《关于艾格拉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以下简称“终止上市决定”)。据终止上市决定显示,由于*ST艾格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所以不设退市整理期,*ST艾格将于终止上市决定后十五个交易日内摘牌。此外,*ST艾格终止上市后,将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 也是在这一天,退市新亿迎来了其在A股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据退市新亿公告显示,由于公司存在虚增营业收入等情况,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情形,上交所决定在退市新亿退市整理期届满后五个交易日内对公司股票予以摘牌。而退市新亿自3月30日进入退市整理期(15个交易日),4月21日为最后交易日期。 据《红周刊》统计,除*ST艾格和退市新亿外,还有*ST东电、*ST长动、*ST中新、*ST拉夏4家公司同样已“锁定”退市,并且均为触及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见表1)。据《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修订)显示,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主要有三条:一是(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下同)在首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或者追溯重述后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二是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或者追溯重述后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期末净资产为负值;三是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其中,这4家公司2021年度的净资产均为负值,即均触及了上述第二条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 净资产为负 *ST沈机“脚踩”退市红线 据目前已披露的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除上述4家公司净资产为负值外,深交所上市的ST沈机也存在这一情况。 ST沈机4月16日公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分别为16.99亿元、-8.63亿元和-4.9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48%、-19.45%和-236.81%。因此,在4月16日,ST沈机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简称改为*ST沈机。对于净资产“突然”为负值,*ST沈机在年报中并未进行详细解释,但据《红周刊》统计,这或与近几年接连亏损有关。 统计数据显示,主营为机床的*ST沈机于1996年上市,仅从归母净利润表现来看,在2015年之前表现尚佳,一直保持盈利状态。但在2015年,*ST沈机便出现了严重亏损,亏损规模达6.38亿元,*ST沈机将之归结为机床市场需求低迷。而在这之后,*ST沈机便开始了“下坡路”,其在2016年~2021年6年间有5个年度亏损,其中近4年更是连续亏损。若从扣非归母净利润表现来看,*ST沈机自2012年起已连续10年亏损。在此背景下,*ST沈机的净资产很难长期维持为正值的状态。 实际上,在2019年,*ST沈机也曾将经营不善的资产破产重整,但如今来看,没有达到提振业绩的目的。也因此,*ST沈机收到了深交所的年报问询函,但*ST沈机目前尚未回复。 对此,《红周刊》以投资人的身份致电*ST沈机求证,公司回复称,“这确实主要是过去几年我们公司持续亏损造成的。此外,还有一些不良资产的原因。从2019年破产重整到如今,其实我们一直是处在一个处理不良资产的状态,目前我们公司还有一些不良资产正在处理过程中,并不是说破产重整的时候就已经都处理完了。如上海优尼斯工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工业’)就是我们前几年重点发展的一家子公司,但是因为市场等很多因素导致经营不善,所以在2021年再次进行破产清算。” 同时,*ST沈机方面表示,“目前来看的话,我们首要目标肯定是主抓经营,从经营层面改善我们公司整体的经营利润;另一方面,我们公司现在也在进行再融资项目,一旦再融资项目顺利完成的话,今年的净资产为负的概率就不是很大。” 但据《红周刊》梳理,即使再融资项目顺利完成,*ST沈机也将面临较大的退市风险。*ST沈机年报显示,剔除优工业后,纳入*ST沈机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共有10家,其中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10%以上的子公司有沈阳优尼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银丰铸造有限公司、沈阳机床(东莞)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优尼斯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4家,其中沈阳机床(东莞)智能装备有限公司2021年的净资产同样为负,高达-5.03亿元。这4家公司在2021年均出现了亏损,合计实现净利润-13.98亿元。 如果这4家公司2022年仅维持2021年的净利润规模,按*ST沈机目前的持股比例测算,*ST沈机将因此亏损13.19亿元。而*ST沈机的再融资项目是向控股股东通用技术集团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为不超过15亿元。即便*ST沈机满额募集完成,也不过刚好填补这4个主要子公司造成的亏损。所以,*ST沈机今年的经营表现仍不乐观。 *ST大集等触及面值退市 维稳股价花样多 与财务类强制退市的“阵容”相比,像*ST艾格那样因为交易价格低于1元而面临退市的个股也很多。据统计,截至4月21日收盘,*ST网力、*ST华讯、*ST数知、*ST大集、*ST易见和*ST济堂6家公司的收盘价均在0.80元~1元区间。尤其是*ST大集,目前股价报0.91元/股,已连续七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见表2)。 在上述这些在面值退市标准附近徘徊的公司中,如何拯救自己的股价成了公司的一项“急务”。据显示,在今年3月23日~4月1日连续八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之后,*ST济堂于4月1日晚间推出了部分董监高增持公司股份的计划,拟增持数量合计为310万股~62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2%~0.43%。紧接着的4月6日~4月8日,*ST济堂连续录得三个涨停板,累计收涨16.09%,公司股价也站在了1元“门槛”之上。 像*ST济堂如此操作的还有*ST大集。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4月1日,*ST大集股价持续回调,最终收盘报1元/股。在随后的4月5日晚间,*ST大集推出了《关于董事、部分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公告》。其中,本次增持计划共涉及8位高管,基于对公司投资价值的认可及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拟合计增持金额不低于115万元且不超过230万元。在这之后的几个交易日中,*ST大集收盘价稳定在1元/股附近。 不过,*ST济堂和*ST大集这样释放利好来维护股价的操作,似乎只有短期的“价值”。截至目前,这两家公司的股价均不足1元。 从这两家公司业绩来看,*ST济堂在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22.62亿元的情况下,2021年全年预计亏损1.41亿元~2.12亿元。*ST大集已连续两个年度(2019年~2020年)亏损,2021年全年预计亏损5亿元~9.5亿元,同比下滑79.07%~88.98%。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ST大集和*ST济堂高管本次的增持计划均是在2021年年报披露前三十个交易日内公布的,根据相关规定,其高管在年报披露前无法增持。也就是说,*ST大集和*ST济堂的增持计划更像是“空头支票”。 【2022-04-22】 *ST华讯:公司股票存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 【出处】智通财经【作者】张展雄 *ST华讯(000687.SZ)发布公告,公司已于2022年1月25日披露《2021年度业绩预告》(公告编号:2022-012),预计公司2021年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公司2021年期末净资产为负值。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预约披露时间为2022年4月28日,目前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审计工作正在进行中,具体经审计的经营业绩及审计报告类型将在2021年年度报告中详细披露。 公司按预约披露时间2022年4月28日披露年报后,如2021年年度报告出现“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人民币”或者“2021年度期末净资产为负值”或者“2021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将因触发财务类强制退市条件,被深交所强制终止上市,同时根据《股票上市规则》9.3.12,公司股票将于年度报告披露之日开市起停牌,公司将按照财务类强制退市的流程办理退市相关工作。 【2022-04-22】 *ST华讯04月21日大跌,股价创历史新低 【出处】本站AI资讯社【作者】股价创历史新低 04月21日,*ST华讯股价继续下跌。截至今日收盘,*ST华讯下跌4.71%,收盘价为0.81元,收盘价创历史新低。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军事通信应用领域相关产品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军事通信及配套产品。近一年公司股价累计下跌53.98%,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21.63%。 免责声明:本信息由本站提供,仅供参考,本站力求 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 准,本站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个人对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本站不担保服 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 错发生都不作担保。本站对在本站上得到的任何信息服务或交易进程不作担保。 本站提供的包括本站理财的所有文章,数据,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用户查看 或依据这些内容所进行的任何行为造成的风险和结果都自行负责,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