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动力”领航全球
【“十四五”答卷·创新驱动产业蝶变】
◎本报记者 都 芃
在近日举行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从2020年的83.4GWh(吉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超过1000GWh;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稳占六席,合计市场份额超过60%。
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占据全球过半市场份额,“十四五”以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用技术创新实现了产业升级的跨越式发展。
技术“破界”打开产业发展突破口
不久前,一则消息令人振奋: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张强团队领衔研发出一种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为开发实用化的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支撑,相关成果发表于权威期刊《自然》。
这是我国动力电池领域核心技术创新的缩影。
“十四五”时期,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关键材料研发、单体电池设计与系统集成等环节取得系列突破,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瓦时每千克);半固态电池逐步实现装车应用;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
把新能源汽车开进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超级充电站,停好车、插好充电枪,10分钟后,当车主钟先生再回到车上时,车辆续航里程已增加近400公里,足够其直达目的地。“我买的这辆纯电汽车的电池支持4C超充,只要十多分钟就能充电80%。”钟先生告诉记者,成熟的动力电池技术是他选购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原因。
不仅充电快,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动力电池技术同样在快速迭代。在系统集成方面,无模组动力电池包技术(CTP)、电芯到底盘技术(CTC)等实现规模化应用,大幅提升了电池包能量密度和空间利用率;安全方面,2025年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将动力电池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作为刚性要求,引领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安全发展。
产业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协同突破。我国已建立起涵盖关键材料、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回收利用等各环节的完备动力电池产业链。在技术创新推动下,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内河船舶、重型工程机械等都装上了强劲动能。动力电池正在多场景广泛应用,推动生产生活多领域实现电动化、绿色化转型。
动力电池产业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不断突破的同时,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全球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今年9月,全球顶级车展之一的慕尼黑车展上,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纷纷携最新技术产品参展,吸引大量关注。在此之前,我国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已先后与奔驰、宝马、大众、通用、丰田等国际知名车企达成合作,来自中国的动力电池正跟随越来越多的全球化车型驰骋在世界各地。
技术创新同样是出海的“硬通行证”。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其具有经济性好、安全性高和循环寿命长等优势,但由于能量密度普遍较低,此前并不受海外市场重视。
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早、投入大,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一定技术优势。经过多年持续创新,比亚迪、宁德时代、吉利等中国企业创新研发出长薄型电芯的磷酸铁锂电池,取消了中间模组结构,显著提升电池包体积利用率,从而大大增加能量密度。如今,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中国企业正将磷酸铁锂电池推向全球,市场占比稳步提升。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供应全球70%的电池材料与超60%的动力电池。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动力电池出口量达约130GWh,同比增长32.7%。通过投资建厂、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积极布局欧洲、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市场,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动力电池已成为展现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名片。(都芃)
原标题:中国“动力”领航全球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