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数据犹如一枚重磅信号,标注着中国风电产业的全新高度。
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5.8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15.7%,规模以上风电企业发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0.1%。
这意味着每10度电中就有超过1度来自风能,风电已从补充能源跃升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力量。
更引人瞩目的是,中国风电装机规模已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正迈入年均新增装机超1亿千瓦的"狂飙时代"。
在 "双碳" 目标指引下,一场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产业革命正在悄然上演。
数据背后的产业跃迁与规模领跑
中国风电的规模优势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力的必然结果。
截至2025年8月末,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已突破5784万千瓦,这一数字相当于2015年全年新增装机的3倍之多。
从2010年累计装机仅4473万千瓦到2025年的5.8亿千瓦,十五年间实现了13倍的跨越式增长,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全球能源史上实属罕见。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我国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禀赋。
数据显示,"三北"地区陆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开发量超75亿千瓦,中东南部地区超过25亿千瓦,离岸300公里范围内海上风能开发量达27亿千瓦,三大区域形成了"陆海联动、全域覆盖"的开发格局。
在"三北"地区,沙戈荒风电大基地建设如火如荼,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的风电场连绵不绝,依托特高压输电通道实现"风光火储一体化"外送。
中东南部地区则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风电,河北、山东等省份推进的"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让田间地头的零散土地变成了"绿色发电站"。
海上风电更是从近海走向深远海,江苏、上海、广东等海域的海上风电场已形成规模化开发态势,成为海洋经济与绿色能源融合发展的典范。
规模扩张的同时,产业质量同步提升。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到2035年,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是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突破36亿千瓦。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更明确提出,"十五五" 期间年新增装机将不低于1.2亿千瓦,2030年累计装机达13亿千瓦,2060年突破50亿千瓦。
这一系列目标勾勒出的宏伟蓝图,预示着风电将在未来能源体系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
从"规模竞赛"到"价值重构"
如果说规模是中国风电的"硬实力",那么技术创新就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大脑"。
2025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上,千余家领军企业展示的技术成果,全景式呈现了中国风电从"拼规模、比价格"到"重价值、求创新"的深刻转变。
在陆上风电领域,技术竞争已从单纯的"更大、更轻"转向"更智能、更具价值"。
三一重能的差异化路径尤为典型,其始终坚守双馈技术路线,凭借无需永磁材料、变流器成本仅为全功率机型1/3的优势,实现千瓦造价较半直驱电机低5~10元,单台电机成本降低数万元。
目前,三一重能已实现15兆瓦双馈电机商业化运行,20兆瓦机型完成技术储备,稳居大型化赛道前列。针对沙戈荒场景优化的防沙堵冷却系统、应对深远海环境的全封闭滑环系统,形成了场景化定制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通过数据建模与材质优化攻克行业痛点,将轴承故障率控制在0.3%、滑环故障率降至1.1%,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更剑指"零故障滑环"目标,进一步放大双馈技术竞争力。
远景能源则以数字化与智能化重塑陆上风电价值。其推出的EnOS智能操作系统,可实现风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通过风功率精准预测、机组智能调度,使风场发电量提升5%~8%。针对低风速地区研发的5.XMW系列机组,采用超长柔性叶片与智能控制策略,在风速仅4米/秒的区域仍能实现高效发电,拓宽了陆上风电开发边界。
截至2025年,远景能源低风速机组已在河南、湖北等中东南部地区累计装机超1200万千瓦,成为低风速开发的标杆方案。
面对新能源"平价+市场化交易"时代的电价波动挑战,传统"高电量=高收益"的模式已失效。金风科技通过硬件升级与软件协同,实现风机 "择机而发",在低风速高电价时段提升发电能力,在高风速低电价时段智能减载以延长寿命。
海上风电技术更是实现跨越式突破。
上海电气作为海上风电领军企业,已构建5MW至16MW全系列产品矩阵,其16MW级海上机组通过电动变桨锁定系统、动态偏航调控等专项技术,在2025年超强台风"桦加沙"中,福建、广东等地67台机组保持稳定运行,验证了17级台风条件下的可靠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电气承建的全球首个漂浮式风光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搭载4MW风电机组与光伏组件,单日发电量达9.6万千瓦时,实现了海上风电与渔业养殖的生态协同。
明阳智能发布的全球首款50MW超大型漂浮式风电机组,采用"双机头"设计和Y系列平台,专为水深超40米的深远海环境打造,具备强大的抗台风能力。
在传动技术领域,明阳智能推出的中速紧凑半直驱(MCD)技术,通过柔性销均载、一体化润滑等创新,实现了 "更可靠、更高效、更友好、更经济、更智慧" 的全维度升级,可覆盖陆上、海上全场景应用。
技术创新的落地离不开制造能力的支撑。
三一重能率先实现风电电机全流程智能化生产,其智能工厂拥有200余台自动化设备,独创的转子线圈U型自动化产线使人员缩减60%、日产出提升30%,转子线圈一次交检合格率从98.5%跃升至99.9%。
更具竞争力的是其"主机厂嵌入式服务"战略,电机研发从初期便深度参与整机设计,实现齿箱速比、变流器参数、机舱冷却系统的全链条协同,通过100%专供产能保障匹配精度,形成"设计、生产、运行、优化"的闭环体系,定义了产业链协同的新标杆。
上海电气则构建了覆盖核心部件的技术穿透能力,对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实现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掌控,其海南洋浦产业基地实现16MW级海上机组批量交付,2025年新增订单5386.95MW,同比增长68.5%,彰显了"研发、制造、交付"的一体化实力。
远景能源通过全球化研发网络持续技术输出,其丹麦研发中心聚焦风电核心算法优化,德国实验室专注于新材料应用,形成了"中国研发+全球验证"的技术创新体系。
此外,运维数字化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南京土星视界科技的风机叶片内部裂纹预警产品,通过故障前兆信息分析实现缺陷预警,改变了传统计划检修模式。
协合运维则从资产运营端实现技术突破,其自主研制的"PowerInsights智能分析系统"基于18年积累的海量运营数据,可自动生成月度资产报告,精准定位因设备缺陷、运维不当等导致的电量损失。
在湖南48MW风电项目中,该系统的"偏航对风偏差问题诊断应用"成功发现8台设备的偏航角异常,通过精准调校显著提升了发电效率。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运维技术创新,有效破解了传统运维中"故障难预判、损失难量化"的痛点。
资源深耕+全域开发与生态融合
中国风电产业正突破地理限制与生态约束,实现风能资源的全域高效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在 "三北" 地区,沙戈荒风电大基地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采用"风电+生态修复"模式,在风电场周边种植耐旱植物,既防风固沙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青海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通过风电与光伏互补开发,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稳定输出,成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的核心载体。
中东南部地区的分布式风电开发则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共建共享"的道路。
三一重能通过"村集体+企业"参股模式,在河北、山东等地推进分布式项目,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获得稳定分红,单项目年分红超百万元,实现了风电开发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这种"风电+田野"的生态融合模式,让风电开发与农业生产、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开发则开启了"蓝色能源"的新篇章。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且靠近东部负荷中心,消纳条件优越。
目前,近海风电开发已形成成熟模式,江苏大丰、福建平潭等海上风电场已实现稳定并网发电。深远海风电则进入商业化开发阶段,通过漂浮式基础、直流输电等技术创新,突破了水深、距离等限制。
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将突破1亿千瓦。
海上风电的生态融合实践中,上海电气的海南儋州CZ2项目成为典范。
该项目部署67台EW9.0-230机组,是南海区域最大规模海上风电示范工程,其采用低噪音设计与生态监测系统,避免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同时通过海缆路由优化,减少对航运通道的干扰,实现了能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的和谐共生。
远景能源则在江苏盐城推进"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利用风电低谷电量电解水制氢,年产绿氢超1万吨,解决了海上风电消纳难题,拓展了风电下游应用场景。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风电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作为全球首个零碳码头,依托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全流程绿色运营。
在内蒙古,风电与氢能生产结合,通过电解水制氢消纳弃风电量,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多途径利用。
"风电+储能"模式更是成为标配,通过储能系统平抑风电波动,提升了电力系统稳定性,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奠定基础。
电网适配与破解消纳难题
风电的大规模并网,对电网的接纳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破解"发得出、送不走、用不好"的消纳难题,我国构建了"源网荷储"协同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电网升级、调峰优化、市场机制等多维度发力,确保风电全额消纳。
电网基础设施升级是关键支撑。
辽宁省作为东北清洁能源中转站,过去三年每年投入超200亿元进行电网改造,建成7条500千伏"电力高速公路"和68条220千伏"主干道",为2600万千瓦新能源并网铺平道路。
同时,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加速推进,"三北"地区的风电通过青豫、张北-雄安等特高压工程,源源不断输送至华中、华北负荷中心,实现了风能资源的跨区优化配置。
调峰能力建设则提升了电网灵活性。
我国对传统火电厂进行灵活性改造,让火电机组从"主力电源"转变为"调峰电源",在风电出力大时降负荷,出力小时增负荷,目前已形成超过1200万千瓦的调峰能力。
此外,储能电站、虚拟电厂等新型调节资源快速发展,为电网提供了多元化调峰选择。
辽宁计划上马的"柔性直流送出"技术,如同给电网装上智能"调节阀",让间歇性风电变得稳定可控。
电力市场化改革为消纳提供制度保障。国家能源局"136号文"落地后,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化交易时代。
通过跨省区交易、绿电交易等机制,风电企业能够更灵活地对接用户需求。
辅助服务市场的建立,则让调峰、调频等服务获得合理收益,激励市场主体参与电网调节。
这些举措成效显著,我国风电利用率已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远超国际平均水平,为全球风电消纳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共生"
中国风电产业不仅在国内领跑,更在全球市场展现出强大竞争力。
目前,我国风电设备已出口至全球六大洲的57个国家,7家整机制造商在海外建立工厂或推进建厂计划,中国技术和装备正获得全球认可。
远景能源的国际化之路以技术输出与本地化运营为核心。其在丹麦、德国、美国设立研发中心,整合全球技术资源,针对欧洲市场开发的6MW海上机组,通过GL认证并获得英国、荷兰等国近800MW订单;在印度建立的生产基地,实现机组本地化率达75%以上,服务南亚市场。
截至2025年,远景能源海外累计装机超900万千瓦,覆盖30余个国家,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28%。
上海电气则聚焦东南亚与欧洲海上风电市场,通过技术适配与产能布局拓展份额。其针对越南等台风频发地区定制的7MW海上机组,采用抗台风设计与双模控制系统,在2025年越南南部台风灾害中保持稳定运行,获得当地政府与业主高度认可;在德国汉堡建立的海外服务中心,为欧洲海上风电场提供运维支持,其16MW机组已进入德国、法国市场招标短名单。
2025年,上海电气海外新增订单超800MW,重点布局东南亚与欧洲两大核心市场,形成 "国内产能支撑与海外服务本地化" 的布局模式。
三一重能则以新兴市场为突破口,凭借成本优势与全产业链能力打开局面。其在非洲南非建设的风机总装厂,辐射南部非洲共同体市场,2025年交付的500MW风电项目,采用12MW双馈机组,度电成本较当地同类项目低15%。在中东市场推出的高温型机组,可适应50℃极端环境,获得阿联酋、沙特等国订单。
截至 2025 年底,三一重能已累计获得海外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95项,通过技术本地化适配实现新兴市场突破。
中国风电企业的出海,不仅带来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分享了中国在风电开发、运维、消纳等方面的成熟经验,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力量。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风电产业与沿线国家合作不断深化。中白工业园风电项目、巴基斯坦塔尔风电项目等一批标志性工程落地,既帮助当地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又促进了绿色发展。
中国风电企业正以 "全球共生" 的理念,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生态,从"产品出口" 向"技术输出、标准共建、产业共兴"转变。
此时此刻,中国风电产业正朝着更宏大的目标迈进。
按照规划,到2030年累计装机将达13亿千瓦,2060年突破50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35年间,我国将新增风电装机44.2亿千瓦,相当于每年新增1.26亿千瓦,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未来,风电产业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技术向"高精尖"演进,风机大型化、智能化、长寿命化趋势将持续,漂浮式海上风电、低风速风电技术将不断突破,度电成本持续下降。
二是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风电将与农业、渔业、旅游业、氢能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风电+"新业态。
三是产业生态向"共生化"发展,从单机竞争转向系统解决方案竞争,硬件与软件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国内外市场协同的格局将逐步形成。
风电将不仅是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这场能源革命中,中国风电产业已从规模领跑迈向价值共生,不仅为中国实现 "双碳" 目标提供坚实支撑,更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