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二十一年,中国重汽何以领跑海外?

时间:2025年10月29日 14:20

【商用车新网原创】

在近日举办的山东重工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重汽用一组硬核数据再次彰显了其重卡出口领军者的地位:1~9月,中国重汽重卡出口销量11.1万辆,同比增长24.5%。如今,中国重汽的产品已遍布6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市场保有量超100万辆。在全球重卡市场疲软、国际巨头销量普遍下滑的背景下,这样的成绩更显珍贵。

在这串数字的背后,是中国重汽耗时21年构建的出海网络。

二十年磨一剑 抢占出海先机

中国重汽的出海之路并非一朝一夕铺就。早在2004年,在国内重卡品牌的国际化意识尚未完全觉醒之际,中国重汽已经系统性启动国际化战略,申报SINOTRUK国际品牌并同步布局海外KD项目,成为国内首批大规模尝试“技术授权+散件出口”模式的卡车企业。

这种前瞻性布局的价值,在全球市场竞争加剧后更加凸显。尤其在近两年,当“不出海,就出局”已成为行业共识,大批商用车企纷纷出海寻找增量时,中国重汽已在海外多个国家积累了二十余年的渠道与口碑,市场地位持续提升,销量稳步增长。

如今,中国重汽在海外市场已进入“传统市场稳增、高端市场突破”的阶段。在非洲、东南亚市场销量分别同比增长37.4%和41.5%;中东高端市场增长28.7%;在沙特、澳大利亚两个由欧美巨头长期把持的市场,2024年实现增长70%和83%……可以看出,中国重汽已成功将战略先机转化为稳固的市场话语权。

深度扎根 实现本土化运营

准确的战略预判是开拓海外市场的基础,成功的本土化才是中国重汽深入市场的关键。作为生产资料,重卡的竞争力不只源于产品性能,更在于能为当地提供高度适配的运营解决方案。为此,中国重汽已在海外构建了集制造、服务与人才于一体的完整链条,将这一理念落到了实处。

在生产端,菲律宾组装厂的投产有效缩短了当地交付周期。同时,30家海外KD工厂已实现60%的技术深度与本地化率。2030年,中国重汽海外KD工厂产能规划达到10万辆,做到就近供应、快速响应。

在服务端,中国重汽已在越南市场建设35个联保服务站点,销售与售后服务网络实现了全境覆盖,并针对当地恶劣天气为维修员工及驾驶员开展专项培训,保障车辆稳定运营;澳大利亚市场则建立4家经销商、5家配件中心和30个服务中心,针对当地工况专门开发的SITRAK C7H系列产品,获得了大量澳大利亚用户的喜爱。

更关键的,是人才本土化布局。通过外籍培训师训练营与海外培训中心的建设,中国重汽正在将技术标准与运营经验深度融入世界各地的产业之中。

这种深度融入,也让中国重汽真正从外来供应商转变为本地产业参与者。

内外联动 打造独特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重汽还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将单一的个体优势转化为了强大的系统竞争力,构筑了难以复制的核心优势。

对内,依托山东重工“1+N”品牌矩阵,中国重汽实现了从动力到整车再到场景的协同效应。潍柴系列发动机为重汽重卡产品提供核心动力支持,山推工程机械与重卡形成“基建运输一体化方案”。同时,近8000人的研发团队与每年30亿元的投入,支撑其在新能源领域实现纯电、氢燃料、混动的全路线布局,应对全球环保法规升级趋势。

对外,通过联合全球资源构建合作生态,中国重汽与国际供应商联合攻关,将高压共轨系统等核心部件的适配性进行提升;同时与海外经销商互通渠道资源。这样的模式,让中国重汽在全球供应链动荡中也能保持稳定增长。

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中国重汽已制定明确目标:到2030年,计划出口重卡25万辆、轻卡10万辆、轻型车5万辆、矿卡3000辆,海外后市场收入目标10亿美元。

在清晰的战略规划指引下,中国重汽正朝着成为全球顶级商用车品牌的目标稳步迈进。

如果对此品牌车型感兴趣,请扫码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