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新模式,培育新业态。
日前,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官宣,其不仅拿到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批复,还全面上线eSIM 手机业务。这一突破让eSIM技术在国内从物联网、智能穿戴领域延伸至手机端,开启商用新篇章,更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助力。
在业内看来,中国eSIM手机试商用的启动,正成为全球eSIM 手机产业规模化扩张的关键推力。此前,中国eSIM 业务的应用场景集中在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小品类终端,而手机作为用户基数最大、市场规模最广的终端品类之一加入后,将为整个eSIM 产业链注入强劲动能。
这一突破的核心优势在于中国的产业基础,全球 80% 的手机产能集中在中国,这意味着eSIM手机的生产制造能依托成熟的供应链快速落地。
同时,中国市场的试商用将加速eSIM 产品设计标准、制造流程的全球协同,推动产业走向一体化。这种一体化不仅能帮助产业链上下游厂商压缩研发与生产成本,还能打破区域技术壁垒,为eSIM 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铺平道路,最终实现产业规模与市场渗透率的双重提升。
事实上,小小的eSIM背后撬动的是大的产业链,eSIM产业链涵盖了芯片设计制造、平台运营、网络服务、终端集成与场景应用等多个彼此协同的环节。随着产业链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与商用验证,一系列面向早期市场的产品方案已落地,率先覆盖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终端,并延伸至车载、智能表计等物联网场景。《通信产业报》全媒体研究组试图绘制产业链图谱,呈现从芯片源头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链路,为行业梳理技术演进脉络、识别核心参与者,进而洞察eSIM 产业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上游:
芯片厂商蓄势待发
芯片设计位于eSIM产业链的最上游,是决定整机性能、安全等级与成本的关键环节,随着eSIM芯片技术的不断完善,其集成度和安全性显著提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下游应用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支撑,加速了eSIM在各类终端设备中的普及进程。

全球eSIM主战场仍由欧美厂商把持。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捷德等巨头牢牢占据高端赛道,以高算力、高安全等级的芯片方案锁定运营商、车企及旗舰终端订单,形成事实上的技术壁垒和利润护城河。
近年来,华大电子、紫光同芯等国产芯片厂商积极转向eSIM芯片领域,相继跨过量产红线,产品批量导入智能手机、可穿戴及物联网模组,带动国产eSIM出货规模快速抬升。尽管高端市场仍待突破,但消费电子与物联网终端的庞大内需,已为本土厂商打开一条清晰的商业上升通道。
例如,华大电子全新发布国内首颗通过 “GSMA eSA 认证” 的安全芯片CIU98_G50。CIU98_G50 是华大电子针对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及便携式终端设计的消费类eSIM 解决方案;CIU98_G25 是针对国内eSIM 应用需求定制优化的解决方案;针对物联网及车联网设备,华大电子同步推出 CIU98_G01 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eSIM产业的先行者与建设者,紫光同芯多品类eSIM解决方案已在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实现商用:符合GSMA SGP22 V2.5标准,支持全球多制式网络无缝切换,覆盖全球400+运营商,成功导入多家知名设备商。
相较于传统 SIM 卡一颗芯片对应一个固定码号的简单模式,eSIM 芯片能够通过空中下载技术存储多个码号。然而,eSIM 芯片在底层肩负着保障eSIM业务平稳安全运行的重任。它的发展给传统SIM芯片带来了诸多新挑战,从安全性到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业内备受关注的安全问题,从芯片设计到制造过程的严谨把控,再到测试环节的精准筛查,以及个人化的精细处理,eSIM的安全在于生态链相互协作系统化解决。近年来,芯片厂商推出了支持国密算法的eSIM芯片,提升数据加密等级,防范身份克隆风险。目前,国内芯片厂商已与 COS(卡操作系统)、LPA(本地配置助手)、DP+(远程管理平台)厂商携手共进,形成了紧密的生态闭环,共同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进步,助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中游:
为卡商打开新增长空间
在eSIM芯片的下游,东信和平、握奇数据、恒宝股份(维权)、楚天龙等智能卡商进行软件协同,由这些卡商提供eSIM产品解决方案及数字安全解决方案等服务。近些年,随着智能卡的发展和移动支付的推动,SIM卡、银行卡等逐渐进入综合交通领域,公共交通一卡通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从部分上市公司业绩上得以印证。例如,东信和平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4亿元,同比下降11.24%。净利润8046.67万元,同比增长1.48%,经过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利润增速不足2%。恒宝股份则呈现营收净利双下滑的状况,上半年营业收入为4.30亿元,同比下降8.64%;归母净利润为3535.41万元,同比下降44.41%。
楚天龙经营业绩承压更为明显,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7亿元,同比下滑4.83%;归母净利润亏损0.40亿元,同比下滑213.07%。对此,楚天龙称,上半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产品需求波动,部分智能硬件、软件及服务项目的验收期较长等影响,公司收入同比出现小幅下滑,其中嵌入式安全产品由于平均单价下降导致收入下滑,智能硬件、软件及服务业务同比增长较大。
从eSIM的布局来看,恒宝股份对eSIM领域的布局较为积极。恒宝股份作为全球首批通过eSIM 平台 SM 全系列产品认证,并支持海外云节点部署及认证的企业,已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方案。
东信和平已经构建了四个系统软件平台:号卡管理平台、eSIM远程订阅管理平台、可信数字身份安全管控平台和数字化资产管理平台。东信和平表示,“持续强化以eSIM可信安全硬件为核心的技术基础,深化软件平台、行业应用与智能终端的融合赋能战略。”
尽管东信和平、恒宝股份等智能卡商短期面临传统业务竞争加剧带来的业绩承压,但eSIM 技术的规模化落地正成为其突破增长瓶颈的核心变量,为长期发展打开全新价值空间。作为数字连接的核心入口,eSIM 在手机端试商用的启动与车联网、物联网等场景的深度渗透形成共振,重塑了智能卡商的增长逻辑。
下游:
联通抢跑运营商跟进 场景持续扩容
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的预测,到2025年底全球或将有约10亿eSIM智能手机连接,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69亿。中国作为最大市场之一,到2025年底,eSIM智能手机渗透率预计达20%至35%(约3.5亿台)。物联网设备领域的增速更加可观,2023年的eSIM物联网连接仅2200万,2026年或将飙升至1.95亿,复合增长率超80%,2030年全球物联网eSIM需求预计达智能手机的数十倍。
在运营商领域,早在2015年,联通华盛就率先启动eSIM技术研究,成为国内最早介入eSIM业务的运营商;2018年,中国联通成立eSIM产业合作联盟,联合华为、联想、高通等企业推动生态建设;2022年,中国联通建成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eSIM管理平台,具备一号双终端、独立号码双业务能力。
今年9月,iPhone Air取消了实体SIM卡槽,仅支持eSIM,中国联通是首家支持iPhone AireSIM业务的运营商。
截至2025年10月13日上午,中国联通eSIM业务预约人数已突破6万人,且持续增长。用户可通过中国联通APP、微信公众号或线下营业厅提交申请,但正式开通需等待后续通知。
对于中国联通而言,eSIM是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通过率先布局新技术,吸引对eSIM敏感的高价值用户,优化用户结构,提升市场份额。同时,中国联通终端渠道业务在当年推广得最好,率先在手机端推出eSIM业务,由其来拓展打开市场符合商业规律。
与此同时,模组厂商也正在物联网领域打开新的想象空间。例如,8月6日,模组厂商移远通信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表示,公司模组支持eSIM服务,并携手合作伙伴,围绕eUICC卡、模组硬件、eSIM远程管理平台、连接管理平台,及设备管理平台,联合打造了一套统一高效的IoTeSIM端到端解决方案。
作为全球领先的无线通信模组和AI解决方案提供商,广和通全栈式解决方案覆盖AIoT模组、AI模型、智能体、全球资费和云服务。在eSIM领域,目前,该公司支持eSIM 的无线通信模组产品型号较为丰富,相关产品主要应用于各种物联网设备。
eSIM并非孤立的技术,它与5g、AI、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正在催生新的应用形态。比如在车联网领域,搭载eSIM的智能汽车能在跨国行驶时自动切换当地运营商网络,保障导航、自动驾驶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在工业互联网中,eSIM与边缘计算结合,可实现设备的实时数据采集与远程监控,为预测性维护提供通信支撑。
eSIM 的应用场景正持续扩容,手机端应用仅是其 “全场景闭环” 的最后一环,当前已广泛渗透至消费电子、工业互联、智慧出行等多元领域。在消费电子领域,eSIM 支持范围不断扩大,以中国联通为例,目前已覆盖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及物联网终端等 75 款设备。在产业与技术层面,eSIM 应用向更深层次延伸,在工业互联、智慧出行等场景不断落地。
eSIM 手机商用的突破,本质上是为数字经济发展搭建了更高效的连接底座。其通过 “无卡化” 革新降低设备互联成本,提升终端智能化水平,推动消费电子与产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产业链各环节在技术协同与需求驱动中形成的发展动能,不仅将加速中国通信产业的自主可控进程,更将为全球eSIM 产业贡献标准制定、生态构建的中国方案。从长期看,eSIM 所撬动的不仅是千亿级的终端市场,更是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的产业新生态,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eSIM发展正当时:
创造新模式 培育新业态
随着eSIM 技术的不断推广,对终端用户、设备厂商以及运营商等多层面都产生了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对于运营商而言,传统获客模式主要依赖线下门店、网点以及实体 SIM 卡的发放,成本高昂且效率有限。eSIM 技术的普及,使运营商能够通过线上渠道便捷地发展用户,无需再承担寄送SIM卡的成本,显著降低了获客成本,提高了业务拓展效率。
对于终端厂商而言,带来的更多是利好。随着终端产品形态的日益丰富,如穿戴设备、智能眼镜、智能戒指等小型化设备不断涌现,传统SIM卡的物理插拔方式已难以适配。eSIM 技术凭借其无需物理插拔、仅需芯片集成的优势,为设备厂商提供了更友好的解决方案,不仅提升了设备的防水性能,还为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功能拓展提供了更多空间,有力推动了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发展。
此外,eSIM 卡小巧体积最直接的影响是减少了终端设备的空间,国内绝大部分用户Nano-SIM 的物理规格是12.3 毫米×8.8毫米×0.67 毫米,相比之下,eSIM卡占用空间仅为Nano SIM卡的1/3,且以贴片形式直接焊在主板上,免去了卡槽与托盘,不仅提升了整机的密封等级和防水防尘能力,还把省下的空间让给电池、相机模组等部件,进一步帮助设备做薄做轻。
eSIM 商用试验的落地,是中国通信行业顺应全球技术潮流与5g-A、物联网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标志着 “无卡化” 时代加速到来。从联通先行到三大运营商齐动,其背后是技术储备、产业协同与政策环境的成熟,更折射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这一变革不仅通过精简设备空间、优化用户体验赋能终端创新,更撬动芯片、平台、场景应用全产业链升级,为 AIoT 等新兴领域提供关键支撑。尽管安全风险、用户习惯与模式转型仍是挑战,但eSIM 作为万物智联的 “新钥匙”,将加速通信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