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拐点已现:反内卷持续推进,关注底部反转
光伏:行业底部长期震荡,反内卷势在必行
各环节产能严重过剩。2020年以来,全球碳中和战略的全面推进为光伏行业提供了核心驱动力,叠加光伏技术加速迭代带来 的成本下降,行业全面进入平价上网时代。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税收、土地、补贴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投资热情, 全产业链开启扩产竞赛,产能扩张速度远超终端需求增速。截至2025年Q2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各环节名义产能均已突破 1200GW,而根据CPIA预测,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需求仅为570-630GW,产能严重过剩。
各环节价格跌穿成本。伴随行业产能过剩,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自2022年下半年起进入下行通道,并在2025年6月触及历 史低点,其中硅料价格跌至3.5万元/吨、N型182硅片0.9元/片、N型182电池片0.24元/W、N型182组件低于0.7元/W,行业反内 卷需求紧迫。而自2024年以来,主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已普遍跌破成本线,辅材竞争格局虽优于主链,但业绩也下滑明显。
需求增速大幅减缓。2025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136号文”,旨在推动光伏风电通过市场化交易形 成上网电价,并以6月1日为节点对存量和增量项目实行差别化管理。政策出台后引发国内抢装潮,3-5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 量分别达20.24/45.22/92.92GW,同比+124.39%/+214.68%/+388.03%。抢装节点过后,各省市承接政策中对机制电价的安排较 “136号文”发布前有较大差距,且市场化电价不确定性高,收益模型难以测算,电站开发意愿明显下降,导致6-9月新增光 伏装机快速回落至14.36/11.04/7.36/9.66GW,同比-38.45%/-47.55%/-55.29%/-53.76%,市场对后续装机需求预期较为谨慎。
光伏:反内卷深入推进,行业拐点已现
本轮光伏行业反内卷始于上层指导。自6月底人民日报发文以来,光伏反内卷相关会议密集召开,且规格持续提升,8月19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 业座谈会,部署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工作,行业反内卷决心得到强化,供需两侧实质性变化值得期待。
能耗标准或大幅收紧。9月16日国家标准委发布《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3项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现行的 多晶硅能耗标准于2022年12月29日发布,2024年1月1日实施,1/2/3级综合能耗标准分别为7.5/8.5/10.5kgce/kg。而此次征求意 见稿中,将多晶硅划分为棒状硅及颗粒硅,其中棒状硅1/2/3级综合能耗分别定为5/5.5/6.4kgce/kg,颗粒硅1/2/3级综合能耗分 别定为3.6/4/5kgce/kg,现有企业必须符合3级标准,新建或改扩建企业则需符合2级标准,对能耗指标作出大幅收紧调整。根 据硅业分会初步统计,现有产能结构有序调整后,国内多晶硅有效产能将降至约240万吨/年,较2024年底下降16.4%,与已 建成的装置产能相比减少31.4%。随着能耗新标的严格执行,多晶硅供需格局将得到实质性改善。
产业链价格回暖。2025年7月以来,光伏上游环节受不低于成本价销售指导,主产业链价格整体呈现回升态势。根据Infolink 数据,自7月初价格低点至10月22日,多晶硅致密料、182N硅片、182N电池、TOPCon组件价格累计涨幅分别达48.57%、 53.41%、36.96%、1.91%,目前均价分别为52元/kg、1.35元/片、0.315元/W、0.693元/W。除组件环节外,其他环节均实现显 著涨价。受136号文影响,下游电站开发商对组件涨价接受意愿较低,虽经过多次博弈,但组件端价格传导仍不顺畅。目前, TOPCon组件国内集中式项目交付范围落在0.64-0.70元/W左右;分布式项目落在0.66-0.70元/W不等。
硅料:反内卷最先受益环节
相较主链其他环节,多晶硅是产能过剩与亏损最为突出的环节,但也是产能集中度最高的环节,理论上也更有利于企业间形 成控产挺价的共识。目前,多家硅料企业正在推进多晶硅产能整合计划,若相关举措顺利落地,行业供需结构有望得到根本 性改善。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Q2,大全能源的硅料单位成本为58.15元/kg,现金成本为38.96元/kg,而销售价格(不含税) 仅为30.33元/kg,亏损严重。而随着三季度硅料价格回升,头部企业均实现大幅减亏或扭亏为盈。根据公告,扣除资产处置 收益后,2025年Q3协鑫光伏材料业务实现利润约为3.2亿元(扣除联营公司处置收益)。2025年Q3大全能源实现归母净利润 0.73亿元,硅料单位成本和销售价格分别为46.04元/kg和41.49元/kg,实现扭亏为盈。受益于硅料价格回暖、丰水期开工率提 升及工艺优化带来的成本下降,2025年Q3通威归母净利润为-3.15亿元,同比与环比均实现显著减亏。
BC技术:技术红利释放
BC组件凭借其在美观性与发电性能上的双重优势,高度契合分布式场景的核心需求,因此在分布式市场,尤其对溢价接受 度更高的海外,持续享有显著的溢价空间。根据Infolink的数据,截至10月22日国内BC组件均价为0.76元/W,相较TOPCon组 件高0.06-0.08元/W,欧洲户用和工商业项目的BC组件均价达0.168美元/W和0.115美元/W,远高于TOPCon均价0.086美元/W。 受益于BC组件高溢价、持续降本及海外出货占比提升,爱旭股份在2025年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6300万元,单季度扭亏为 盈。在光伏主产业链普遍承压亏损的背景下,BC技术的超额收益已兑现。三季度虽受海外确收节奏影响,业绩有所承压, 但后续随着海外持续确收,以及产业链价格进一步回暖,BC产品盈利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贱金属化:电池降本的必由之路
银浆作为直接影响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关键材料,具有用量大、成本高、技术门槛高等特点。根据CPIA数据,银浆成本占 到光伏电池非硅成本(不计折旧、不含增值税)的50%以上。2025年下半年以来,银价持续走高并突破11,000元/公斤,进一 步加剧了厂商的成本压力,行业对引入贱金属的降本方案需求迫切。当前,隆基绿能、晶科能源等头部一体化企业,以及帝 科股份、聚和材料、博迁新材等浆料与粉体企业,正积极推进银包铜、纯铜浆料、铜电镀等低银/无银化技术,旨在充分发 挥铜作为贱金属的替代潜力。铜在以下方面具备显著优势:(1)资源禀赋优势: 根据铜业发展协会(CDA)数据,全球已 知的铜矿资源量约为26.3亿吨,是银储备量的约4500倍。(2)成本优势: 相较于白银,铜具备较强的价格竞争力。根据 SMM,10月30日长江现货铜均价为88元/公斤,不足白银价格的1%。(3)导电性优势: 铜的电阻率为1.68 μΩ·cm,银的电 阻率为1.59 μΩ·cm,铜具备优良的电导性和热导性。
储能大势所趋:国内外需求强劲,有望量价同升
储能:国内储能需求超预期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