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监会官网的一则反馈意见显示,中邮证券另类投资子公司(下称“另类子”)拟变更业务范围。这是中邮证券提交另类子的申请文件后,时隔8个月收到反馈信息。中邮证券另类子目前仅参与创业板和科创板项目跟投,其拟扩大业务范围的申请,折射出近年来券商另类子的发展需求。
一边是中邮证券申请扩大另类子业务范围;一边是多家券商下调另类子注册资本,优化资本配置。当前,券商另类子正上演着一场围绕“加减”的战略调整——减的是冗余资本、非核心布局,加的是优质赛道投入、专业能力建设,而这背后,折射出行业从规模扩张迈向精耕细作的新阶段。
加:积极布局,业务扩围
另类子是券商旗下主要从事跟投和直投业务的专业子公司,券商自有投资平台通过主动投资或被动跟投投行保荐的企业,即可扩展自身业务规模。另类子多数聚焦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在2024年5月《证券公司另类投资子公司管理规范(2024年修订)》发布后,投资边界进一步扩大至大宗商品、新三板公司、衍生品等,还可开展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业务。
2022年11月,中邮证券获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另类子,但仅限于参与创业板、科创板项目跟投。2025年2月,中邮证券另类子拟变更业务范围,申请材料被监管部门接收。时隔8个月,该份申请获得监管反馈。
监管反馈重点关注两大问题:第一,中邮证券既往保荐及跟投项目数量有限且多关联集团内部,其扩大业务范围的可行性何在?第二,在业务扩围后,子公司计划以7至10人团队运营,此等人员配置能否支撑业务平稳运行?
这份反馈意见清晰传递了监管在鼓励业务探索的同时,严守风险底线的立场。经济学者盘和林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层在维护金融安全与鼓励券商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只要不触及系统性风险、同业竞争和牌照合规等底线,市场的健康发展与机构有序展业仍将获得政策支持。
资料显示,中邮证券成立于2002年9月,是中国邮政集团绝对控股的证券类金融子公司。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3亿元,同比增长27.33%;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127.05%。从业务结构角度来看,中邮证券上半年投资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为1.55亿元,对总营收贡献最低,此次另类子扩围或有助于弥补业务短板。
除中邮证券外,还有券商在另类子业务上主动做“加法”。今年5月,中泰证券在公布定增募资计划时表示,拟向另类子中泰创业投资投入不超过10亿元,主要用于股权投资及投行保荐项目的跟投。同月,南京证券也发布公告称,拟以不超过10亿元的定增募资加大对另类子及私募子公司的投入力度。
减:优化资本,聚焦核心
与此同时,对另类子“减资”也成为一些券商的选择。今年以来,多家券商下调了另类子注册资本。
8月13日,中原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基于自身发展规划,结合其另类子中州蓝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发展需求,将中州蓝海的注册资本由24.26亿元调减至22.26亿元;7月15日,东北证券宣布将另类子东证融达投资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调减至10亿元;6月6日,国都证券发布公告称,其另类子国都景瑞拟减资不超过12亿元,减资后注册资本不低于3亿元;5月27日,中信证券对其全资子公司中信证券投资以及中信金石分别减资40亿元、9亿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券商对另类子实施减资,主要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券商要更加审慎地管理资本,将有限资源投入到效益更高的核心业务中,从而增强经营的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适应市场变化,实现长期战略目标。
无论是“加”还是“减”,其核心目的都并非简单的规模变动,而是战略的精准化。行业的共识正从“做大”转向“做精”,部分早期布局者已尝到甜头。
中原证券研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市券商的42家另类子中,24家营收同比扭亏,14家同比实现增长且增幅显著,仅4家营收同比出现下滑但收入规模较小,经营业绩同比实现修复的比例达到90.5%。
券商对另类子做的“加减法”,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未来竞争力的重新布局。在注册制改革深化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简单的资本驱动模式效果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对专业研判能力、行业深度理解及主动管理水平的追求。这场静悄悄的“算术”,正在重塑券商专业能力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