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由深圳市停车行业协会、湖北省停车行业协会、东莞市停车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 “智在城市 智行无忧” 2025智慧停车城市巡展-东莞站在东莞市会展国际大酒店盛大举办,本次活动搭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邀请到政府、行业专家与停车上下游企业出席,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探讨行业发展难点以及推动智慧停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会上,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专职总工程师段进宇以《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级智慧停车服务平台建设实践》为主题,发表他的深刻见解和独到思考。
以下为段进宇演讲实录,部分文字停车技术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修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深圳在 2023-2024 这两年多时间里,城市级智慧停车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前面刘局从地方实际需求出发,程主任站在国家政策层面高屋建瓴地分享了城市停车与信息化相关内容,提供了丰富信息也引发了大家的深入思考。接下来,我就接续两位的分享,把深圳的实践案例详细介绍给大家。
一、深圳智慧停车建设背景与核心问题
先简单介绍一下深圳的基本情况。截至 2024 年底,深圳共有停车泊位数约 339.4 万个,其中经营性泊位约 267.4 万个、非经营性泊位约 70 万个、路内泊位约 2 万个。近五年来,深圳每年新增约 20 万个规范性车位,总体形势持续向好。

但目前深圳机动车保有量已达 443.6 万辆,按每辆车 1.1-1.2 个泊位的需求测算,停车位缺口超过 100 万个,核心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停车供需矛盾突出,总量缺口显著;二是信息不对称问题明显,区域内停车供给紧张与空闲并存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市儿童医院高峰时段(8:00-16:30)车位严重紧缺,而临近的深圳图书馆、深圳音乐厅、城市规划馆停车场常有空位;三是重点场景问题集中,医院、公园、文体设施、交通枢纽及部分商圈,因停车供需矛盾衍生出停车秩序混乱、周边道路拥堵等问题,且不同场景的问题特征存在差异。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根本上要通过提高配建标准、改造老旧小区停车设施等方式增加供给;同时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在不新增车位的前提下提升城市停车服务水平;此外还需配合源头治理和现场管控的综治手段,多管齐下破解难题。
2023 年,市政府提出要依托深圳信息化技术优势和智慧城市领先基础,为市民关心的停车问题贡献力量。我们深城交随即承接了这一任务,首先对北京、杭州、上海、宁波等先进城市开展调研,发现这四个城市在停车信息化方面当时已走在深圳前列,它们在统一数据、开放应用、预约服务等方面的经验,为深圳后续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与此同时,深圳停车管理职责从市交警局正式转移至市交通运输局,这一契机让我们在法规制定、规划建设、审批监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获得了重新布局的机会。建设智慧停车平台,成为履行停车管理职责、提升泊位使用效率的重要支撑,也形成了 “政府管理 + 出行服务” 两大核心建设方向。
而当时深圳在停车管理和服务方面还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一方面,执法人员不足但管理任务繁重,全市超 8000 家停车场、2 万个路内泊位,仅靠市交通局不到五百人的团队,难以通过传统手段完成审批监管工作;早期 2015 年建成的停车信息化平台已运行 8-9 年,性能老旧,人工处置效率低下,材料电子化程度不足 60%,日常审批监管压力极大。另一方面,市民急需的预约停车、错峰共享等服务,需要平台与停车场管理系统实现实时双向数据交互,且需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入标准和合理预约规则,同时建立长效运营机制,避免平台建设后陷入 “昙花一现” 的困境。此外,原有的停车平台还存在数据质量问题,数据掉线、异常、缺漏现象突出,停车场经纬度缺失或错误的比例高达 90%,导致无法实现精准导航,平台可用性极低。
二、深圳智慧停车平台建设思路与核心架构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明确了平台建设思路:以审批监管 “双闭环” 管理为抓手,建立全市停车资源数字化档案,支撑贴合需求、开放共享的出行服务和科学决策,实现停车服务质量与行业管理效能双提升。
平台建设有着坚实的基础支撑:一是在市领导亲自推动下,我们单位承建了全市交通数字底座,为智慧停车平台搭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根基;二是依托 “i 深圳” 这一成熟的政府信息化服务公众平台,作为智慧停车服务的核心入口,该平台在市民中的认可度高、使用粘性强,为服务落地创造了便利条件。
平台核心架构围绕 “全市停车资源一张网” 构建,实现了多维度数据的全面整合:
接入 “停车场、充电站、企业、车辆、用户”5 大类 33 小类信息,形成超 183 亿条数据资产,为平台运行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基于全市 CIM 底座,实现停车动静态数据 “一张图” 总览监测,让主管部门在资源规划、政策调整、重点管理等方面能够主动、精准决策;
搭建开放的软件架构,支持像微信小程序一样接入第三方应用,满足停车场内微观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衔接智能网联、车云一体化技术,布局车位推荐、自主泊车等高端服务。
三、深圳智慧停车平台核心功能与建设成效
在具体功能落地方面,我们重点打造了多元应用场景,让数据底座真正服务于市民和管理需求:
(一)基础服务高效落地
在市民最常用的手机端,实现了停车信息查询、车位到车位一键导航等核心功能,解决了以往余位不准、导航失灵的痛点。平台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后续运营持续迭代优化,部分市场化服务可产生收益,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支撑的长效运营模式。
(二)预约停车精准适配
我们将预约停车分为全量刚性预约和混合弹性预约两类,主要覆盖政府所有的公共停车场,根据不同场景的供需特征灵活适配。比如对医院、公园等常态化供需失衡的场所,采用 “全预约” 方式优化资源分配;对文体设施等大型活动期间供需波动的场所,灵活实行预约机制;对交通枢纽等即停即走需求突出的场所,设置预约停车专区并配套收费优惠,缓解通行压力。
(三)错峰共享亮点突出
错峰共享是平台的核心亮点功能之一。我们依托全量停车供需数据,像 “开天眼” 一样精准撮合供需匹配,甚至参与核价环节,构建起政府、停车场运营方、市民三方共赢的机制。通过持续运营,目前已上线超 520 家错峰停车场,提供约 14 万个错峰停车位,有效盘活了闲置停车资源。
(四)建设成效斩获四项全国之最
截至 2024 年 10 月,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创下四项全国之最:
停车场接入规模第一,全量接入全市 8921 家经营性停车场,超 263 万个泊位、495 条路内停车路段约 2.3 万个泊位;
停车场信息发布量第一,全量发布 8921 家经营性停车场的动静态信息;
错峰停车实施规模第一,上线错峰停车场数量和车位规模领先全国;
预约停车实施规模第一,已对 129 家停车场、约 1 万个停车位实施预约停车服务,累计处理预约订单超 44 万笔。
此外,平台还实现了多项创新:通过数据预警和纠纷反馈机制,保障数据质量和服务口碑;借助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分析工具,穿透管理和市场信息壁垒,为政策制定和运营优化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停车备案和现场勘验机制,通过线上线下闭环监管,从源头筑牢数据质量防线。
四、深莞协同:东莞智慧停车平台建设探索
基于深圳的建设经验,我们也开始助力东莞推进智慧停车平台建设。东莞的停车管理具有分级明显的特点,市、镇街、社区层级清晰,这就需要我们在数据对接和沟通磨合上投入更多精力。
目前东莞智慧停车平台已初步上线,核心围绕 “1+4” 总体架构推进:
基于东莞天地图搭建统一 CIM 底座,支撑停车资源 “一张图” 和 “漫游、仿真、实景在线” 等典型场景应用,对 6500 余家停车场的物联感知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时空融合处理;
重点打造备案监管、决策支持、出行服务、运营管理四大应用系统:备案监管实现经营性停车场线上备案、建档和闭环监管;决策支持通过多维度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支撑科学管理;出行服务向市民发布停车位置、收费标准、实时余位等信息,提供预约停车、错峰共享等服务;运营管理满足不同角色的监测和操作需求。
当前,东莞平台已具备数据容纳能力,正在逐步推进停车、充电等资源全面接入,未来将通过精准的需求识别和难易度分析,为停车综合改善提供决策支持,同时持续拓展多样化停车服务,构建长效运营体系,助力东莞营造良好的停车生态。
五、总结与展望
深圳智慧停车平台的建设,是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整合政企资源、聚焦市民需求的实践探索。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不仅解决了深圳本地停车管理和服务中的诸多痛点,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目前东莞的智慧停车建设刚刚起步,未来我们希望能与在座各位同仁一道,在东莞、大湾区、广东省乃至全国更多城市开展合作,持续提升各地停车信息化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为破解城市停车难题、建设智慧城市贡献更大力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