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青记
青岛A股上市公司零新增的尴尬,还在持续。
7月25日,青岛泰凯英专用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闯关北交所,成为青岛今年首家过会企业,这也是两年来青岛最有希望打破A股上市公司零新增尴尬的一次。
但过会两个月后,至今尚未看到泰凯英登陆北交所的时刻。
整整两年前,2023年7月14日,盘古智能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此后由于内地IPO收紧,加上自身上市后备企业储备不足、相关准备工作不及时,青岛再无企业登陆A股。
不仅没有新增,反而还出现了倒退。
这两年,青岛已有民生控股、鹏博士和青岛中程接连退市,青岛A股上市公司数量在近两年将罕见地出现“两连降”,由66家减少到63家,还不如2023年。
眼下,新华锦因为集团层面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4.06亿资金面临退市的风险还没有解除,而且这已经是其第二次面临这样的风险。
放到省内,青岛这一成绩还不及济南和烟台。
比如济南,今年也有玉龙股份一家公司退市。从新增A股上市公司看,2023年、2024年,济南分别新增4家、1家;7月23日,深耕电力系统智能监测领域二十余年的山东山大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大电力”),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济南又新增一家A股上市公司。
也就是说,2023年以来,济南A股上市公司净增了5家。
全省之外,对比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青岛的差距更大。
2023年至今年4月底,苏州、无锡、宁波新增A股上市公司分别达到28家、20家、8家。
撇开A股IPO收紧等大环境因素影响,青岛企业上市的低迷,主要还是金融部门对于自身上市后备军的储备和培育问题,当然根源是全市新兴产业、硬科技企业培育的问题。
同样,在转战港股上市方面,青岛也显得有些后劲不足。2023年,青岛新增4家港股上市公司,2024年为2家,2025年至今为0。
今年以来,随着港股发行持续升温,长三角不少城市的地方产投参与到基石投资中,通过以投代招,试水港股。
其中的背景是,一些此前融资过多轮的硬科技企业,在A股IPO受阻后,纷纷转战港股,而地方政府结合本地产业布局,在相关标的企业老股退出、提高估值和寻找基石投资等领域可以精准助力。
体现在南方国资布局层面的另一个变化是,并购基金正成为长三角省市发力投资的新抓手。
据报道梳理,自去年9月《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发布以来,地方国资密集出台相关政策、组建并购基金,参与并购力度不断加大。
比如南京,由南京新工投资集团、南京市紫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国资出资设立了8亿元南京新工先进制造业强链并购股权基金。
安徽省投资集团旗下高新投公司在管安徽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二期基金联合知名投资机构鼎晖投资,设立了鼎晖中安并购(安徽)股权投资基金,出资额14.32亿元。
在今年3月举行的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上海正式发布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总规模达到500亿元。
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九届万物生长大会上,浙江金控透露正在筹备一只规模100亿的并购母基金;之后,浙江于7月出台新政,提出探索设立省级并购基金,鼓励地方、社会资本设立并购基金。
这种敏锐捕捉市场动向、并对企业成长不同周期提供针对性专业服务的段位,才是一座城市最强大、最具吸引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