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停牌近一个月的央企地产商——五矿地产,终于摊牌了。
公告的核心只有两个字:退市。

五矿地产宣布拟以安排方式私有化,并申请撤销在港交所的上市地位。注销价每股1港元,溢价高达185.7%。
表面上,这只是一场“高价回购”的体面离场;但背后,这更像是一场“兼职型”地产央企的“战略性撤退”。
01
上市的枷锁
最近半年多,央企地产“退场”的戏码屡见不鲜。
中交旗下的中交地产、电建旗下的南国置业、中粮旗下的大悦城地产……
现在,又轮到了五矿旗下的五矿地产。
或许是因为港股上市的原因,五矿地产并未如中交地产、南国置业那般剥离地产保留壳资源,而是与大悦城地产一样,干脆利落地告别资本市场。
原因?官方说得很动听——“为股东提供退出机会”“提升公司运营灵活性”等等。
但说白了:上市早就成了包袱。
自2009年上市以来,五矿地产在房地产黄金十年里,从未通过资本市场募过一分钱。
到如今行业步入寒冬,更不可能再从资本市场融到资金。
更糟糕的是,港股市场对它早已失去了兴趣。
过去12个月,五矿地产的日均成交量只有44万股,占总股本的0.03%,几乎等于没人交易。
应该说五矿地产很多年前就已经被投资者“抛弃”,成为港股市场上一支丧失了流动性的“僵尸股”。
可即便如此,为了维持上市资格,它每年还得支付高昂的合规成本、审计费用、信息披露成本——
于是,这家央企地产最终选择了私有化退市。
退得干净,也退得彻底。
02
瘦身与阵痛
其实,五矿地产退市最根本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
亏损太快,亏得太狠。
2024年,五矿地产营收98.83亿港元,同比下降21.8%;合约销售额70.2亿元,同比下降37.9%;
归母净利润亏损35.21亿港元,同比扩大246.7%,创下历史新高。
到了2025年上半年,营收19.76亿元,同比再降60.6%;销售22.9亿元,同比下滑28.4%;净亏损5.85亿元。
这家公司,已经在“崩盘的边缘”摇摇欲坠。
董事会主席何剑波早就喊出“活下去”口号:
“去库存、防风险放首位,修复资产负债表,确保不爆雷、不烂尾、不守旧。”
但口号再响,也难掩现金流的紧绷。
2021年还能拿9宗地,总价110亿;2022年,只拿1宗地,1700万元。
此后,再也没有出现在公开拿地榜单上。
五矿地产的确还留有529.5万平方米土储,看似“家底殷实”,
但那只是老库存,还未必全能变现。
他们也试图转型——产业新城、特色小镇、城市更新、产城综合体——
听起来都很高大上,但现实是:
这些模式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
在地产主业深陷亏损的当下,这些“新故事”都只是锦上添花的幻觉。
于是,退市成了唯一的出路。
退市之后,五矿地产不用再为港交所的规则所绑,可以更灵活地接受母公司——中国五矿的输血。
这场退市,更像是一场母子之间的自救计划。
03
难兄难弟
要理解五矿地产的困局,得把镜头再拉远一点。
2015年,中冶集团整体并入五矿集团,两家央企合二为一。
在地产板块,与中国五矿旗下拥有五矿地产类似,中冶旗下也拥有中冶置业,两家同为国资委首批确定的16家地产主业央企之一。
那一刻,所有人都在猜:
五矿地产和中冶置业,是不是要合并?
十年过去,答案依旧是:
独立运营,各自亏损。
是的,五矿地产在亏损,中冶置业也没好到哪去。
2024年,中冶置业亏损49.97亿元;
2025年上半年再亏17.77亿元,亏损额甚至超过了净资产的10%,已构成重大财务损失。
更扎心的是,中冶置业账上只剩11.31亿现金,却要面对1192.52亿短期债务。
这已经不是压力,而是绝望。
于是,五矿地产和中冶置业——这两家同属五矿体系的地产公司——
成了彼此的“难兄难弟”。
市场在猜,五矿地产退市会不会是整合的前奏?
毕竟,两者内部整合后,至少可以在五矿集团内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合力,尽快脱困。
不过,这些也不过是坊间的一些合理推测,目前并未有官方的信息支撑。
04
“兼职型地产央企”
最后,我们再看看这些年退市或退房的央企:
无论是电建旗下的南国置业、中粮旗下的大悦城,还是五矿集团旗下的五矿地产、中冶置业……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母公司主业都不是房地产。
进入房地产领域,他们的动机很纯粹:那时候房地产市场行情好,来钱快,进来赚点快钱。
为此,国资委也曾三令五申划红线试图阻止,但并不奏效,阻挡不了这些有自己主业的央国企纷纷涉足房地产领域!
相比招商、保利、中海、华润这些以地产为核心主业的央企,这类“兼职型地产央企”有个特点:
在集团体系内,他们属于边缘化业务,不被重视但又受到各种集团制约。
这也直接导致这类房企既无法完全自主的参与市场竞争,又无法充分享受央国企优势,而这种拧巴的后果就是:
慢半拍、贵一截、错一步。
举个炸天团所了解的例子:
某核心一线城市项目,拿地4个月后才推出设计方案。
没成想,此时公司又遭遇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变动,整合完成后重启该项目,已经是拿地一年后了。
更没想到的是,项目刚正常没多久,又碰到了巡视组巡查,出了点问题整个项目又被耽搁了大半年。
同批次拿地的其他项目早就售罄只待交付时,而该项目终于可以上市销售了。
但,此时的市场环境已经完全变了:
土地出让规则变了,好房子新规来了,行情也早已由好转衰了。
于是乎,我们看到该项目一上市,就成为了“限价”时代的遗物,惨遭市场的无情淘汰。
一个原本稳赚的项目,硬生生做成亏损盘。
可在内部人看来,亏钱总比出事强,没人真正在乎或者遵循市场规律。
或许,这也是很多“兼职型地产央企”管理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尾声
最后,五矿地产的退市,是体面的选择,也是无奈的告别。
近半年,从中交地产到南国置业,从大悦城地产到五矿地产,这些原本风光无限的央企正一个个的撤离,难免有些唏嘘。
的确,以前那些民营房企倒了也就倒了,现在咋连这些央企都不想干地产了?
说好的一起重建房地产行业的市场信心,你们咋都先走了呢?
不过,转念一想,这些赚快钱的房企都走了,其实也算是帮着市场出清。
当我们真正尊重市场规律,相信市场的力量,那么房地产必然也会慢慢的自我修复,未尝不是一种计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