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信息化周报
新视界、新思维、新洞察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以工业软件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生产力格局。当世界因数字革命而焕发新生,中望正以“数字孪生”为笔,勾勒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深度融合的蓝图,为工业可持续创新注入澎湃活力。
“中望3D的设计作品覆盖了从微小部件到大型设备的广泛领域,小到密封件、电子连接器、鼠标、手机、键盘、家用电器,大到电力设备的变压器、汽车零部件,乃至数十米高的柴油发动机、锅炉压力容器,甚至上百米高的工程机械和桥梁钢构,均可见其设计身影。”中望软件常务副总经理刘玉峰在2025工业软件创新发展大会上表示。

自主可控
在南京长江大桥、重庆朝天门大桥、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等世界级工程背后,大体量且横跨建筑、制造十数个专业的工程设计需要数字化设计仿真。中铁山桥的工程师们需在多款国外软件间反复切换:设计阶段用 CAD 建模,仿真验证后再返回修改, 数据转换导致精度损失严重,设计效率低下成为常态。中望3D+结构仿真通过设计仿真一体化解决了中铁山桥工程师的难题。据刘玉峰介绍,该方案实现了“设计 - 仿真 - 优化” 的闭环工作流,工程师可在同一平台完成全部操作,中望3D的“设计同源” 技术消除了跨平台数据转换环节,使从设计到仿真端的工作效率提升 30%。这种突破不仅体现在效率提升,更是为重大工程项目自主可控提供保障。
在煤矿机械领域,某煤矿机械公司面临二维CAD图纸版本混乱、零件参数传递偏差多等问题。刘玉峰表示,借助中望3D的参数化建模能力,企业完成了 3 万张 3D 图纸编码入库,搭建了参数化设计框架,实现了设计参数自动生成结构,核心部件设计效率因此提升 50%,同时,还通过中望3D+离散元仿真技术,实现对颗粒状物料流动的精准模拟,为矿场运营效率提升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精密设计
在某零件制造公司的生产线上,圆柱类零件的加工编程曾是制约效率的瓶颈。人工编程效率低、易出错,一旦失误将导致生产周期延误。中望3D+CAM自动化编程系统的引入,将原本需要1小时的编程工作缩短至2分钟,效率提升30倍。
这种颠覆式创新源于对本土化需求的深度理解:通过定制开发程序、优化调试工作流、配置后处理,实现了“导入模型-选择模板-生成程序”的智能操作。这种创新范式在泰国NEXT公司的AMR(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中得到进一步验证。早期异构CAD设计导致数据交互困难,设计效率大打折扣。中望3D+CAM一体化平台通过数据同源技术,使AMR平台开发周期缩短200多个小时,在数千级装配量下仍能流畅设计。特别是“公母唇缘”功能的引入,实现了一键生成设计,使设计效率提升300%。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构建了从研发到加工的全流程数字化生态。
在联想笔记本设计项目中,中望3D+Teammate解决方案实现了跨部门、跨专业的协同设计。针对笔记本独特的结构需求,定制开发的螺丝柱、卡扣卡槽专用工具使设计效率提升3倍;散热开孔率计算工具通过自动排布实现4000余个散热孔的高效设计;AI命令预测、自动装配、自动出图等创新功能,使整体设计效率提升300%。
构建生态
中望3D的实践已形成“小产品触手可及,大场景无处不在”的生态格局。从密封件、电子连接器等微型部件,到柴油发动机、压力容器等大型装备,再到桥梁钢构、工程机械等超大型项目,中望3D的设计作品覆盖工业制造的各个领域。其广泛的应用场景,源于其“统一数据源”的底层逻辑,通过CAE仿真分析、CAM加工制造、PLM协同设计三大核心模块的深度集成,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协同体系。
中望正在构建一个以ZW3D为核心的3DCAD+战略,以统一数据源的底层逻辑连接CAE仿真分析,连接CAM加工制造,连接PLM的协同设计。中望将和生态伙伴、代理商伙伴一起,与用户结盟,深入到具体的工程场景中去,通过工业知识集成,深度的定制开发,AI的赋能,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低碳、更智能的解决方案。
从提升设计效率到构建智能生态,刘玉峰表示,中望3D的实践证明:工业软件的创新必须扎根中国制造业的土壤,通过深度理解用户需求、持续技术创新、构建开放生态,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工业革命的数字引擎。中望携手生态伙伴,聚焦工业场景痛点,通过工业知识图谱沉淀、深度定制开发及AI智能引擎赋能,为用户提供高效精准、低成本、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未来将持续深化技术研发与生态合作,推动工业软件自主创新,助力制造业实现可持续转型升级。

作者:杨光
编辑:高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