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青岛蓝谷: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时间:2025年11月03日 06:42

集聚50余所“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院所,推进“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建设四大千亩级专业产业园区——

青岛蓝谷: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十四五”以来,肩负着经略海洋使命的青岛蓝谷,在加快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助力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中担当作为,以科技创新激活蓝色动能,以产业升级筑牢经济根基,以城市提质增进民生福祉,“海洋科学城”建设日新月异。

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助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助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

在这片蓝色沃土上,山东大学微生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竣工、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考古博物馆奠基开工……

青岛蓝谷集聚众多科创企业。青岛蓝谷集聚众多科创企业。

从科创资源“集聚地”到产业升级“主阵地”,从生态宜居“幸福城”到经略海洋“排头兵”,青岛蓝谷集聚“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院所,推进“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加速建设四大千亩级专业产业园区,以科技创新强化“引领力”,以产业培育提升“竞争力”,以城市品质增强“吸引力”,在向海图强的新征程上加速驶向深蓝。

科创引领力持续提升

经略海洋,科技先行。海洋科技创新是青岛蓝谷最鲜明的底色,更是其服务国家战略和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海洋数据采集成本高、流通壁垒多、开发利用难,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痛点所在。”青岛国实集团研究院副院长、青岛超算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主任苏亮介绍,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续深耕海洋大数据模型研发,自主研发并推广应用全国首个海洋领域渔船执法大模型“船寻”、海洋领域专家知识库大模型“海悟”和海洋生物医药大模型“海星”,推出面向渔政执法垂直领域的智能体“灵龙”,引领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海洋发展的新路径。

在青岛蓝谷,以技术突破引领行业变革、以创新实践驱动海洋经济升级的案例不胜枚举: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调查范围已覆盖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海域;“海燕”水下滑翔机突破万米深潜世界纪录,引领深海科技自主创新;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实现核心生产环节的全流程机械化与智能化管控,标志着我国在探索深远海工业化养殖道路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背后,是青岛蓝谷持续强化的科创资源集聚效应。青岛蓝谷已集聚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50余家,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00余人,培育各类创新平台110余个,其中省部级以上占比超50%,搭建了深远海科考船队、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等公共研发平台,在技术装备、信息技术等海洋重点学科方向和关键领域基本形成全覆盖。截至目前,青岛蓝谷区域内单位累计斩获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91项,省级以上奖项占比超60%。

国家深海基地凝聚深海科研力量。国家深海基地凝聚深海科研力量。

强化海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既要打造技术“强引擎”,更要打通成果转化“快车道”。

近年来,青岛蓝谷通过推进国家唯一的海洋领域技术转移平台——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实体化运作、市场化运营,与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等重点院所合作,通过基金跟投、产业招商中心跟进服务、载体空间定制化打造等举措,形成全链条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落地的成果转化路径。

在这一路径的推动下,众多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市场,加速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例如,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孵化公司超过15家,其中川青院新材料公司已上规,累计产值超过2亿元;大工青岛研究院孵化的蓝光晶科公司也已上规,累计纳税600余万元。

对于青岛蓝谷而言,科技创新始终是锻造竞争优势、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王牌”与根基所在。面向“十五五”,青岛蓝谷将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署,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同时,进一步落实与山东大学(青岛)、青岛海洋科技中心等工作专班机制,持续做好成熟产业化成果筛选,推动高端要素集聚与高端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近日,在青岛蓝谷的海洋新能源产业园内,由海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青岛蓝谷管理局合作打造的海尔新能源智慧能源控制器项目,进入试投产阶段。

海尔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生态园一期试投产。海尔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生态园一期试投产。

该项目主要聚焦光伏逆变器、储能PCS产品等智慧能源控制器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于2024年2月签约,7月奠基,12月份完成主体封顶,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封顶”的目标。项目建设工作的推进,正是蓝谷加速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期间,青岛蓝谷肩负着重要的战略使命——发挥“双核”引领作用,建设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动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作为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青岛蓝谷承载的“蓝色任务”,就是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起势,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立足科技创新优势,青岛蓝谷确立了以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三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两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重点布局了海洋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能源四个千亩级专业产业园区。

如今,一批标杆项目正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国际蓝色生物谷占地981亩,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凌沛学领衔的美谷生物科技为龙头链主企业,致力于打造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美妆研发生产基地,目前已签约入驻项目10余个;青岛啤酒研发创新基地项目以中国酿酒行业唯一的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旨在建设啤酒酿造技术研究高地;千里新材高性能氮化硅制品产业化及总部基地项目依托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将采用“政产学研金用”相结合的创新驱动模式,研制高性能氮化硅制品并实现产业化,目前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抓产业就是抓发展,谋产业就是谋未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首位,这也为青岛蓝谷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上半年,青岛蓝谷13个项目入选青岛市2025年海洋领域重点项目,3个项目入选2025年第一批山东省海洋服务业重点项目拟支持名单。青岛蓝谷正在推进“海洋生物为基础、高端装备为支撑、新能源为特色、信息科技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青岛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抢占海洋科技、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制高点。”青岛蓝谷管理局经济发展部部长程谋松表示,青岛蓝谷将重点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统筹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产业载体、应用场景等要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洋领域创新型产业集群。

“蓝谷新城”建设全面提质

“海洋科学城”的建设,既要抓科技重产业,更要有生活显温度。青岛蓝谷坚持“产城融合”理念,推动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在基础设施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公共服务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加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蓝谷新城”。

宜居宜业宜游的“蓝谷新城”日新月异。

这里拥有43.9公里的黄金海岸线,山海滩相拥、泉岛湾一体,自然禀赋得天独厚。近年来,青岛蓝谷实施小岛湾北岸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和小管岛生态修复工程,大管岛引入国家电网“海岛绿电”,青岛蓝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作为15个典型案例之一,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海域水质持续改善,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稳步增强,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生态基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提升城市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青岛蓝谷,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是山东除省博物馆之外,唯一能系统讲述山东万年文化史的博物馆,该馆有藏品40600件(套),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高校前列;青岛蓝谷矿晶科技博物馆,共收藏有世界各地矿物标本5万多件,来源遍及南北美洲、非洲、亚太地区等矿区,其中有24件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与此同时,正在建设中的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在北京以外落户、由国家文物局直接管理的“国字号”博物馆,也是全国乃至全球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考古博物馆,建成后将填补国家级水下遗产展示平台的空白。

矿晶科技博物馆收藏矿物标本5万多件。矿晶科技博物馆收藏矿物标本5万多件。

依托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青岛蓝谷统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研学旅游新业态,整合山大博物馆、矿晶博物馆等8大场馆,设计“历史文脉+自然科普”双主题研学路线6条。据统计,目前蓝谷辖区内已开展研学活动的单位有23家,其中科研单位的科普场馆达18家。2024年蓝谷接待游客量突破110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140亿元。

民生配套是城市发展的“基石”。近年来,青岛蓝谷积极完善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举措,增进民生福祉。以教育配套为例,目前区域内已有山大实验中小学、幼儿园,蓝谷实验学校,青岛十九中,山东大学(青岛)等教育资源,青岛酒店管理学院蓝谷校区正在加速建设。

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也为人才提供安居乐业的土壤。青岛蓝谷聚焦人才“关键小事”,研究出台《青岛蓝谷服务人才八条》,发放“蓝谷人才卡”,依托市场化、社会化力量,统筹区域内医院、酒店等10余家平台资源,为区域内人才提供医疗、餐饮、住宿等精准服务,让“筑巢引凤”的根基愈发牢固。

锚定“海洋科学城”建设目标,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面向“十五五”新征程,青岛蓝谷将在经略海洋的时代浪潮中,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引擎,以高质量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高品质城市建设为保障,书写蓝色发展的新篇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窦衍凤)

青岛日报2025年11月3日5版青岛日报2025年11月3日5版

责任编辑:岳文燕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