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消费金融行业从黄金时代渐入调整深水区。利率红线收紧、同业竞争白热化、不良资产问题突出……多重压力下,一场关于生存与突围的较量正在行业悄然上演。
作为国内消费金融领域的“元老级”玩家、国有四大行之一中国银行在消费金融业务的重要布局——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费金融)的发展动态始终是行业观察的重要样本。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的一纸批复,将中银消费金融推向聚光灯下——“中行系”老将彭旭华的副总裁任职资格正式获批。
「子弹财经」注意到,近两年来这家老牌消金公司的高管团队经历了密集调整。
2024年董事长、总经理“将帅齐换”,2025年两名核心高管就职。与此同时,中银消费金融不良资产加速甩卖,大股东中国银行加码增持股权。
动作频频的背后则是受资产质量承压、信用减值损失计提规模上升等因素影响,2024年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大滑坡,归母净利润骤降88.92%。
今年上半年,中银消费金融以1.5亿元净利润打响“翻身仗”,但连续两年超3%的不良率仍像一座大山横亘在前。
1
又一副总裁获批,
高管团队调整加速
作为中国银行旗下核心消费金融平台,中银消费金融是经原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国内首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亦是上海地区首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
10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官网显示,彭旭华中银消费金融副总裁的任职资格已被核准批复。

在批复中,上海监管局要求,自本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要确保被核准任职资格的彭旭华到任,并在其到任后10日内向监管局报告到任情况。
此外,中银消费金融还应督促彭旭华持续学习和掌握经济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风险合规意识,熟悉任职岗位职责,忠实勤勉履职。
公开信息显示,彭旭华出身中行,曾担任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副行长、河北省分行副行长等职务。
回溯2024年,中银消费金融将帅齐换,“一二把手”相继落定,两人也均出自中行。
2024年3月,中银消费金融董事长高维斌任职资格获批,其曾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总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国银行一级分行行领导等职务。
同年5月,公司总经理陈小琳任职资格获批,其曾历任中国银行厦门市分行、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
进入2025年,中银消费金融高管团队的调整仍在继续。
除彭旭华之外,今年6月,上海监管局审核批准了牛晓峰中银消费金融副总经理的任职资格。牛晓峰曾任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在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领域拥有丰富经验。
此外,今年以来中银消费金融的董事、独立董事也多有调整。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上海监管局在3月、7月、8月分别核准了何伟文(中银消费金融董事)、黄海量(中银消费金融独立董事)、翟依琳(中银消费金融董事)这三人的任职资格。
两位副总各自分管领域是什么?二人的到来将为中银消费金融带来哪些改变?「子弹财经」就此致函中银消费金融方面,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复。
2
净利大滑坡、不良狂飙,
中银消金亟待“翻身”
中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6月,由中国银行、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初始注册资本5亿元。
成立初期,中银消费金融发展势头迅猛,业绩高光时刻出现在2017年。
当年,中银消费金融实现总资产397.91亿元,同比增长47.19%;营业总收入实现40.05亿元,同比增长70.31%;归母净利润实现13.75亿元,同比增长156.18%,中银消费金融凭借这一净利润规模,跃居行业首位。


此后,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波动上扬,但净利润未能再回巅峰。
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3.1亿元、53.45亿元、67.58亿元及78.56亿元。
2021年至2023年的营收同比增长24.03%、26.42%及16.26%,虽仍保持增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反映出业务扩张面临一定压力。
相比之下,净利润波动较大。2020年至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2亿元、8.53亿元、6.32亿元及5.37亿元,2022年和2023年分别同比下滑25.97%及14.93%。
时间来到2024年,中银消费金融业绩的“大滑坡”,引发业界关注。
当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75.47亿元,同比下降3.94%。
从营收细分项来看,在综合息费上限压缩及同业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公司利息净收入下降至75.19亿元,同比下降3.76%;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持续下跌至-1.15亿元,同比下降32.18%。
净利润表现更是令行业“大跌眼镜”。2024年,中银消费金融实现归母净利润仅5953万元,同比下降88.92%。
「子弹财经」注意到,除营收下滑影响之外,2024年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支出为74.64亿元,同比上升4.58%。其中,信用减值损失上升至62.93亿元,同比增长6.96%,而这一指标在2022年为48.76亿元,两年时间上涨14.17亿元。
联合资信在2025年评级报告中指出,中银消费金融持续加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力度以提升自身信用风险补偿水平,在提升风险抵御能力的同时对利润实现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中银消费金融的资产质量承压,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双升”态势明显。
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其不良贷款金额分别为17.28亿元、24.95亿元、27.92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80%、3.47%、3.56%,攀升态势明显。

「子弹财经」了解到,中银消费金融早年以线下业务为主,公司客户以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客群为主。
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指出,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收入不确定性增加,部分客户还款能力恢复不及预期。
同时,公司线下存量资产风险逐步暴露,加之抵押类贷款业务形成不良后进行诉讼、清收的周期相对较长,致使公司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及逾期贷款规模均呈现增长态势,资产质量面临下行压力。
近年来,中银消费金融不断发展线上业务,该业务在总贷款余额中的占比逐年上升。
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公司的贷款余额分别为618.03亿元、719.48亿元及784.05亿元。其中,2022年-2024年年末线上业务占比为52.24%、62.49%及72.84%。
不过,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指出,中银消费金融目前线上业务主要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展,自主获客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2025年上半年,中银消费金融业绩回暖。
中国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透露,截至2025年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达817.03亿元;实现净利润1.50亿元,对比2024年中期的-3.06亿元扭亏为盈,增幅高达149.04%,成为今年上年半消金机构中“逆袭”的典型代表。
不过,半年报中并未披露中银消费金融的不良情况,「子弹财经」就此致函中银消费金融方面,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复。
3
甩卖不良资产,
中行增持能否破局?
「子弹财经」注意到,为缓解资产质量压力,中银消费金融在不断加强贷后管理的同时,还通过银登中心甩卖不良资产。
自2023年以来,中银消费金融频频出现在银登网资产转让中心。2023年,中银消费金融在银登网上转让了4期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合计约6.4亿元。
2024年,中银消费金融共发布83期不良贷款转让公告。
根据联合资信评级报告披露数据,2024年,公司保持较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公司挂牌转让不良贷款本金为72.16亿元,交易对手以地方资管公司为主,底层均为信用类贷款。
进入2025年,中银消费金融继续抛售不良资产。截至今年9月末,中银消费金融已发布76期转让项目,转让项目期数已接近去年全年。

9月19日,中银消费金融发布2025年第69—76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批量转让项目招商公告,最新发布8期转让项目。
「子弹财经」注意到,这8期未偿本息总额合计超25亿元,其中最大的一期为第71期,区域为江苏。借款人加权平均年龄为47.81,加权平均预期天数3225.77天。

中银消费金融表示,符合要求的受让方主要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符合条件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
对消金公司而言,在银登中心转让不良资产能通过标准化流程快速压降不良率。优化报表数据、释放拨备资金,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还能快速回笼现金流,符合监管鼓励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的导向。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良资产多以折价转让,会直接侵蚀当期利润;若过度依赖这种方式,可能掩盖贷前审核、风险管控的核心短板,不利于从根源上改善资产质量。”一位消金行业资深从业人员向「子弹财经」透露。
他还表示,消费金融公司的大规模转让可能引发市场对公司经营能力的质疑,削弱投资者和消费者信任。
除大笔甩卖不良资产之外,「子弹财经」注意到,在今年8月中银消费金融迎来股权变动。
2010年成立初期,中银消费金融3位股东共同出资5亿元,其中,中国银行出资2.55亿元,出资比例为51%。此后历经两次股权变动,中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增加至15.14亿元,中国银行出资比例降至42.8%。
今年8月,中银消费金融的股权变更再次获批。上海银保监局同意中国银行受让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中银消费金融3.558%股权及北京红杉盛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有的1.617%股权。

受让后,中国银行合计持有中银消费金融47.98%股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正式实施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对消金公司股权结构作出明确调整:将主要出资人持股比例要求从“不低于30%”提升至“不低于50%”。目前,中国银行持有中银消费金融47.98%的持股比例尚未达到这一标准。
上海监管局在批复中指出,中银消费金融应加强股权管理,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严格控制股东关联交易,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
综合来看,作为中国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重要布局,中银消费金融在业务协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拥有较好的股东资源禀赋,在经历了2024年净利润“滑铁卢”后,一场“翻身之战”已打响。
接下来,新的领导班子将如何持续化解不良资产、提升其在业界的竞争力?对此,「子弹财经」将持续关注。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