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树的格局)
今天聊聊 GPU,这玩意儿现在可是数字世界的 "原油",谁掌握了算力,谁就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我先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帮你理解全球格局:现在的 GPU 市场就像一桌高赌注的牌局,
英伟达是那个手握王牌、几乎定了规矩的庄家,AMD是个有实力但总差一口气的挑战者,而一众中国厂商则是新上桌的玩家,牌技不错但筹码有限,还得在庄家定的规则下玩。

那么这桌牌到底有多大呢?来看个数据。2024 年全球 GPU 芯片市场规模已经达到812 亿美元,而且预计到 2028 年会疯狂增长到246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 32.8%。中国市场更是像坐上了火箭,2025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200 亿元人民币,三年增长了近 50%。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全球每卖出三块钱的 GPU,可能就有一块多来自中国市场。
在全球牌局中,英伟达如何一统江湖。英伟达的统治力到底有多恐怖?看看这张饼图就明白了,在独立 GPU 市场,它一家就吃掉了 90% 的份额,简直像是在玩一个单机游戏,其他人都像是 NPC(工具人)。
英伟达的强大远不止是硬件本身。它最厉害的构建了 CUDA 生态系统,这玩意就像谷歌的安卓系统或者微软的 Windows,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开发者生态。现在全球有 500 万开发者在 CUDA 上写代码,这种生态壁垒比硬件性能更难超越。你想啊,就算你造出了性能相当的 GPU,但上面跑不了别人已经写好的代码,谁会买账呢?

AMD 其实技术不差,特别是在能效比上有自己的优势,但总是跟在英伟达后面吃土。它的市场份额从几年前的两位数跌到了现在的区区6%,主要原因就是生态建设跟不上。这就好比一个人武功很高,但不会教徒弟,终究成不了一代宗师。
英特尔则是个有趣的例子,它在集成显卡市场凭借 CPU 的捆绑销售占了61%的份额,但在独立 GPU 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英特尔一直想挤进高端 GPU 俱乐部,但每次尝试都像是穿着西装去打橄榄球 —— 格格不入。
再聊聊国内的玩家,他们在封锁中突围。国产 GPU 的崛起故事,本质上是一部被 "逼上梁山" 的奋斗史。

由于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英伟达的高端产品被挡在了国门之外,其中国市场占有率已从过去的约95%降至0%。这个被动形成的市场真空,为国产 GPU 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也让 "国产替代" 从一道可选题变成了必选题。
现在国内有 45 家 GPU 设计企业,形成了 "七雄争霸" 的格局。华为海思、寒武纪、壁仞科技、沐曦、摩尔线程、景嘉微电子、砺算科技,每家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就像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有各的优势和战略。

华为海思就像秦国,技术积累深厚,全栈能力强,昇腾 930 的性能已经达到了英伟达 A100 的 95%,但价格只有 58%,性价比优势明显。寒武纪则像齐国,在 AI 芯片领域先发制人,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盈利,擅长推理。壁仞科技好比楚国,技术激进,产品性能追赶很快,BR200 已经批量出货。
沐曦这家公司很有意思,他们就像赵国,走的是 "胡服骑射" 的路线,兼容 CUDA 生态,解决了软件迁移的痛点。摩尔线程则像韩国,在图形渲染和 AI 计算之间找到了平衡。景嘉微就像燕国,深耕特定领域,在军工和政务市场很有优势。

从技术角度看,国产 GPU 的进步速度让人惊讶。三年前,我们还在为能不能做出能用的 GPU 而担心,现在已经能做出接近国际一流水平的产品了。华为昇腾 930 的性能已经达到 A100 的 95%,这就像一个学生从及格线直接冲到了 95 分,进步速度堪称奇迹。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差距。最大的问题还是生态建设。就像盖房子,我们现在已经能造出很好的砖头(硬件),但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建筑规范(软件生态)。目前国产 GPU 在 AI 计算和云游戏场景的渗透率已经达到 30%,但在桌面级和数据中心还比较低。

不过,这种差距正在快速缩小。摩尔线程已经完成了《赛博朋克 2077》《黑神话:悟空》等 20 款主流游戏的适配,适配周期从原来的一年缩短到了 3 个月。这就像一个外语学习者,从需要查字典才能说话,到现在已经能流利地进行日常对话了。
从投资角度看,资本市场对国产 GPU 的热情也是空前的。壁仞科技融资 80 亿,沐曦融资 65 亿,寒武纪 55 亿,这些数字在整个半导体行业都是顶级的。这说明资本看好这个赛道的未来,愿意为长期的技术投入买单。

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首先,GPU 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生态的竞争,而不是单纯的硬件性能竞争。英伟达的护城河不是芯片本身,而是围绕芯片建立的整个生态系统。国产 GPU 要想真正超越,不能只盯着硬件参数,更要在软件生态上下功夫。
其次,我们需要避免同质化竞争。现在 45 家企业,如果都走同样的路线,最后必然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就像当年的手机行业,几百家厂商最后只剩下几家。GPU 行业也会经历这个洗牌过程,最终可能只会剩下 3-5 家头部企业。

第三,人才是关键。虽然国内 GPU 高端人才缺口已经从 5 万降到了 3.8 万,但优秀的架构设计师仍然稀缺。一个顶级的 GPU 架构师,年薪已经开到了 150 万,但还是一将难求。这就像古代的军师,一个优秀的军师能抵得上十万大军。
第四,产业链协同很重要。GPU 的生产需要先进制程的支持,中芯国际 N+2 工艺(等效 7nm)良率提升到 82%,为国产 GPU 提供了制造保障。这就像有了好的铁匠,才能打造出好的武器。
最后,我想说的是,GPU 产业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英伟达已经领跑了十几年,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超越。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国产 GPU 正在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

未来三年,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 AI 训练场景,国产 GPU 的市场份额超过 50%;在游戏市场,国产显卡能流畅运行所有主流 3A 游戏;在数据中心,国产 GPU 成为主流选择。到 2028 年,中国可能会诞生一家能够与英伟达正面竞争的 GPU 巨头。
这场 GPU 产业的变革,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产业生态和国家战略的问题。它关乎中国在 AI 时代的话语权,关乎数字经济的未来。就像当年的两弹一星,GPU 产业的突破将为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权。

我对国产 GPU 的未来充满信心。虽然道路还很漫长,挑战还很多,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 GPU 革命,正在改变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也正在书写着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新篇章。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