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WBO团队
编 | 山谷
2025年前三季度,国产葡萄酒行业的“阵痛期”仍在延续。5家A股上市酒企——张裕A、威龙股份、中信尼雅、ST通葡、莫高股份最新财报显示:整体营收下滑、利润腰斩,仅两家维持盈利。行业尚未迎来复苏拐点,但企业在产品结构、渠道策略与区域布局上的分化正加速显现。
1
1-9月仅张裕和中信尼雅盈利,其余三家亏损共超1亿元
从1—9月整体情况来看,5家上市企业合计实现营收31亿元,同比下降9.15%;归母净利润合计为7767.1万元,同比下滑54.27%。

张裕A与中信尼雅实现了盈利。张裕A以约1.88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弥补了其余三家合计约1.1亿元的亏损。亏损幅度最大的为ST通葡与莫高股份,两家企业亏损额均接近50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企业的葡萄酒业务占比已降至20%以下,主业权重正在降低。
从第三季度(7—9月)单季表现来看。五家企业共实现营收8.69亿元,张裕A以6.45亿元占比74.27%,位列首位;威龙股份居次,占比7.36%,其余企业占比均不足5%。利润方面,仅张裕单季保持盈利,中信尼雅由盈转亏,其余三家亏损进一步扩大。

有业内人士分析到,三季度中7-8月本来就是淡季酒类需求走弱,而今年又叠加了“限酒令”的影响,尤其是高端团购场景的缩减,影响了承担主要利润来源的中高端葡萄酒的销售,这对渠道结构单一的酒企影响非常大。不过营收没有利润下滑的幅度大,主要由于部分企业通过电商促销等手段,走了一些量。
在此背景下,葡萄酒上市公司库存水平也仍居高位。5家企业期末合计存货达47.87亿元,同比上升1.8%。其中有两家企业的库存占流动资产比例超过80%,面临较大现金流压力及库存贬值风险。

不过,下滑并非国产酒独有。根据海关总署数据,1—9月我国葡萄酒累计进口量约1.66亿升,同比下降22.58%;进口额约11.05亿美元,同比下降4.49%。剔除澳洲补货因素后,法国、智利、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来源地同样出现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仍有积极信号。成本端管控效果开始显现,五家公司前三季度平均营业成本下降约10%,降本增效等措施逐步发挥一些功效。目前多数企业在通过控成本、稳现金流的方式,为消费复苏积蓄力量。
2
经营数据背后的一些行业现状
除张裕外,其余四家上市企业均披露了具体的经营数据,呈现出几个共性:产品结构继续分化、传统渠道持续收缩、多元渠道探索趋势以及区域市场“南降北升”。
首先是不同企业间的产品结构表现出现分化。莫高股份的全价位段产品营收均下滑:中高档葡萄酒营收1095.34万元,同比下降47.93%;普通档458.9万元,同比下降69.41%,为降幅最大的企业。
其他企业则各有优势板块,威龙股份的低端酒营收1.47亿元,同比下降23.23%,中高档酒相比之下表现更稳定一些。中信尼雅的高档酒营收3960.46万元,同比下降22.22%,中低档酒则同比增长3.58%,呈现高端承压、低端修复的特征。ST通葡中高档产品营收2878万元,同比增长30.8%,低档产品下滑10.95%。
渠道布局方面,经销商渠道仍是各个公司的主力。威龙股份经销商渠道营收2.16亿元,占总营收的92%以上;莫高股份经销商营收1370.04万元,占比88%。两家企业在1—9月仍继续扩张经销商网络,威龙股份年末经销商数达486家,净增43家;莫高股份合作经销商176家,净增10家。
中信尼雅与ST通葡则在积极探索多元渠道。中信尼雅的渠道结构较为均衡:直销(含团购)、批发经销与线上销售占比分别为42.5%、39.4%、18.1%,其中线上销售额1564.92万元,同比大增158.83%。ST通葡虽同样加码电商,但效果不佳,电商直销收入1314万元,占比近20%,同比下降43.24%,显示出线上转型的不确定性。
区域层面则呈现出“南降北升”的趋势。威龙股份在浙江市场(浙西、浙中、浙东)均出现双位数下滑,而北方销售区实现营收2496.89万元,同比增长2.72%;ST通葡仅东北(+6.84%)与华北(+96.77%)市场实现增长;中信尼雅同样由华北市场拉动,同比增长35.23%。整体看,北方市场由于是多个企业的根据地市场,在地缘因素下表现相对稳定,但作为葡萄酒消费核心市场的东南沿海市场,需求出现明显下滑。
从整体来看,短期内酒类消费依旧偏弱、团购恢复有限,行业难现显著反弹,可以预见第四季度的恢复仍会缓慢,不过多个企业正在从渠道、产品、市场等方面深度发力,优化企业管理,为应对行业低谷期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