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参考

还记得消费电子与AI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吗?
十年前,互联网电视横空出世,乐视、小米、暴风竞相抢占“前浪”们的市场份额。其中,视频巨头暴风集团凭借“超体电视”“全球首款VR电视”异军突起,其实控人冯鑫宣布暴风TV年产量将达200万台,并计划于2018年推出AI电视。
“得版权者得天下”的时代,暴风TV赔本赚吆喝,“每卖一台电视要亏损400元”。即便如此,资本依旧未停止对“新概念”的追逐。毕竟,还未被扣上“爆雷”帽子的暴风集团市值已突破400亿元。
在为暴风集团“输血”的阵营中,拥有互联网电视整机业务的东山精密脱颖而出,并斥资4亿元入股暴风集团旗下子公司。当时东山精密作为“暴风系”的供应商,双方每年产生近亿元销售收入,并签订高达200万台的合作协议。
出师不利,随着“假AI”的暴风集团迅速跌落“神坛”,东山精密的200万台订单只能作为数字封存于公告中。
如今,“真AI”时代正式开启,东山精密斥资逾百亿元进行“豪赌式”布局,并在“果链”巨头们相继启动“A+H”布局后,搭上了赴港融资潮的“末班车”,拟募资用于项目投产、新产能建设及技术升级、并购及战略投资、偿还项目贷款、补充营运资金。
然而,在“买买买”助力业务版图扩张背后,首次迈入“千亿俱乐部”的东山精密却不得不面对短债压力激增、业绩增长乏力、盈利能力指标持续位于低位、商誉高企引发减值隐忧等问题。
千亿巨头“买买买” 袁氏家族版图持续扩容
东山精密的前身东山钣金成立于1980年,创始人系现年75岁的苏州富豪袁富根。2010年之前,东山精密以传统钣金加工为主业,主要向通讯设备、新能源、机床制造等行业的客户提供精密钣金件和精密铸件的制造与服务。
2010年4月,东山精密成功登陆深交所主板市场。在资本助力下,该公司主营业务逐渐向消费电子领域倾斜。2016年,该公司通过斥资逾6亿美元收购美国柔性线路板(FPC)制造商MFLEX,切入苹果供应链。
2018年,东山精密又以2.93亿美元收购伟创力旗下Multek公司,补足硬板(PCB)制造能力。完成“软+硬”布局后,随着来自苹果的营收贡献逐年增长,该公司电子电路产品取代传统业务成为核心板块。
2024年,AI浪潮席卷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纷纷披上“AI外衣”。作为电子电路领域龙头,东山精密再度于2025年上半年开启“买买买”模式,相继宣布收购债务重组中的法国汽车电子厂商GMD集团,加码欧洲汽车电子市场;计划以不超过59.35亿元收购光模块龙头索尔思光电,切入AI算力核心赛道。
“豪赌式”扩张还在继续。2025年7月,东山精密发布公告称,该公司董事会审议同意全资子公司香港超毅投资不超过10亿美元,用于PCB项目产能扩建,以满足服务器、人工智能等新兴场景的客户需求。
受益于此,东山精密下半年股价涨幅超过80%,市值突破千亿元,袁氏家族则以近200亿元身价位列苏州第六大富豪。据了解,该家族分工明确,袁富根退居幕后掌控全局,长子袁永峰担任东山精密总经理,次子袁永刚担任董事长。
公开资料显示,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袁永刚目前还担任江苏省总商会副会长。现年46岁的袁永刚目前直接控股20余家公司,间接持股企业超过600家,并在30余家公司中担任高管。
除东山精密外,袁氏家族旗下还拥有安孚科技、蓝盾光电两家上市公司,且均为袁永刚负责操盘。其中,安孚科技通过“蛇吞象”式并购将南孚电池收入囊中。
值得关注的是,某券商曾在研报中指出,东山精密历史上的投资风格较为激进,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产生高额财务费用。同时,该公司多次通过定增的方式偿还高额利息贷款,降低资产负债率。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东山精密短期债务达98.36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34.68%;受投资额激增导致现金流“失血”影响,货币资金余额为66.76亿元。叠加逾70亿元的应收账款及创历史新高的存货,该公司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面临短债偿还压力。
巨额商誉压顶 “果链”巨头业绩隐忧凸显
外延式并购的协同效应还未兑现,随着来自苹果的营收贡献占比逾五成,东山精密陷入内生性业绩增长乏力的困境。
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东山精密营收为270.71亿元,同比增长2.2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0.71亿元,同比增长6.22%。东山精密营收增长乏力已呈常态,盈利能力经历连续2年下滑后,利润规模仍不及2022年同期水平。
IPO参考了解到,东山精密近年来“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是泰国新产能转化不足导致利润贡献有限;另一方面,“老业务”精密制造板块因客户进度不及预期,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经营性利润下滑。此外,受频繁并购导致中介费用激增影响,该公司管理费用较2024年同期多支出1.51亿元。
成也并购,困也并购。版图持续外延式扩张的东山精密因过度依赖苹果产业链引发的业绩“脆弱性”,导致其对巨额商誉的“风吹草动”亦愈发敏感。
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东山精密商誉总额为21.16亿元,较2023年峰值缩水2.91亿元,连续3年处于“微调”态势,且减值阵营成员已增加至3家公司。若2025年的两宗巨额并购完成并表,高溢价率带来的商誉减值压力亦将进一步升级。
事实上,提及商誉减值及投资压力,东山精密与暴风TV的深度合作历史,已成为其“并购簿”上的警示案例。
2017年,“暴风系”债务危机持续发酵,暴风TV年销量仅为75万台,且远不及200万台预期,每台亏损额则已扩大至1000元。受此影响,东山精密不得不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实施减值,并进行核销。
2024年下半年,随着最后一笔“资产核销”完成,“暴风”二字彻底从东山精密的公告中消失。而在新一轮“AI”布局的“并购潮”中,是否会出现第二个“暴风”,IPO参考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