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十五五”可控核聚变行业发展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研判预测报告

时间:2025年10月31日 18:11

(来源:普华有策)

终极能源争夺战:“十五五”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全景透视

一、可控核聚变行业概述及发展历程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将可控核聚变定义为:通过约束高温等离子体(通常达1亿摄氏度以上),使轻原子核(如氘、氚)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巨大能量,并实现能量输出大于输入(能量净增益)的受控过程。其目标是为人类提供安全、清洁、近乎无限的能源(燃料氘可从海水中提取,氚可通过锂再生)。

从发展历程看,可控核聚变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理论探索与原理验证期(20世纪上半叶-1960年代): 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到对太阳内部反应的理解,科学家奠定了核聚变的理论基础。1950年代,苏联发明了“托卡马克”(Tokamak)这一磁约束概念,成为后续研究的主流路线,验证了在地球上实现聚变反应的可行性。

大型国家计划与国际合作萌芽期(1970年代-1990年代): 各科技强国(如美、苏、欧、日)开始建造中型乃至大型托卡马克装置,如美国的TFTR、欧洲的JET。这一阶段,聚变三乘积(温度、密度、约束时间)等关键参数被逐步提升,但距离“点火”仍遥远。国际合作成为共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于1985年被提出。

工程与技术并行突破期(2000年代-2010年代): 中国先后建成并升级了EAST(东方超环) ,在高温等离子体长时间约束方面屡创世界纪录。同时,高温超导材料技术的成熟 成为游戏规则改变者,使得建造更强磁场、更紧凑、更高效的聚变装置成为可能,催生了一批私营聚变公司。

公私协力与路线竞合期(2020年代至今): 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一方面,ITER 进入工程组装阶段,中国 提出并推进 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 概念设计,国家队持续攻关。另一方面,以 美国CFS 为代表的大量私营企业涌入,凭借资本和新材料技术,瞄准更快速的商业化路径,形成了与国家队并行发展、相互促进的激烈竞争局面。

二、可控核聚变行业产业链分析

上游:技术突破的基石与瓶颈

上游原材料是整个核聚变产业的根基,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中下游技术的可行性与天花板。目前,上游环节呈现出高技术壁垒、高集中度的特点。在超导材料领域,国内企业如西部超导(低温超导)和上海超导、永鼎股份(高温超导)已实现技术突破,不仅稳定供应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如ITER、EAST),也积极赋能民营聚变初创公司,标志着我国在核心基础材料上已摆脱纯进口依赖。在耐辐照材料方面,安泰科技国光电气等公司研发的钨基偏滤器和第一壁材料,已通过国际最高标准的测试,为未来反应堆面对极端环境奠定了基础。然而,上游依然面临挑战,如高温超导带材的更低成本、更大规模量产,以及针对聚变环境的新型低活化材料研发,仍是需要持续攻关的瓶颈。上游的任何一项技术飞跃,都将为中游带来颠覆性的设计可能。 

核心原材料与尖端技术攻关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中游:系统集成与工程化的主战场 

中游设备制造是当前技术成果转化和价值变现的核心环节,集中了产业链最多的参与者和最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环节的发展现状是多点开花,初步形成生态。在磁体、真空室、电源等核心子系统上,已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如承担BEST真空室项目的合锻智能、提供关键电源的英杰电气爱科赛博等,它们通过承接国家项目和国际订单,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同时,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要求极高,例如高温超导磁体的进步,要求电源系统提供更精准的控制,也推动了真空和低温技术的升级。中游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下游实验装置提供了硬件支撑,其本身也在为解决“如何可靠、经济地建造一个聚变堆”这一终极工程难题提供答案,是当前投资和产业合作最活跃的领域。

核心设备制造与系统集成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下游:前瞻布局与未来市场的角逐点 

下游的电站建设与运营虽尚未商业化,但已是各方战略布局的焦点。当前下游的发展以前瞻研发、模式探索和生态卡位为主要特征。国家队科研机构(如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中核集团西物院)致力于突破科学难题和进行大型装置(如CFETR)的概念设计;而民营初创公司(如能量奇点、星环聚能)则利用资本和机制灵活性,探索紧凑型、快速迭代的技术路线,目标是率先实现示范级发电。传统的核电工程建设(中国核建中国电建)和运营巨头(中广核、中核集团)也已提前介入,积累聚变特有的知识和人才。下游的进展完全依赖于中上游的技术成熟度,但其提出的商业化需求(如安全性、经济性、可维护性),也反过来强力牵引着中上游的技术革新方向,三者构成了紧密联动、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电站建设、运营与应用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三、可控核聚变行业竞争格局

现阶段,全球可控核聚变竞争已从过去的“国家主导、科研探索”进入“多路线并行、公私协力”的新阶段,呈现出多元化、白热化的态势。 

可控核聚变行业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和风险投资生态,形成了以私营企业为先锋的鲜明特色。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CFS) 从麻省理工学院分离,依托其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的突破,融资规模全球领先,目标是快速建成示范装置ARC。TAE Technologies 则另辟蹊径,专注于基于场反向位形的氢硼聚变路线,已获得谷歌等科技巨头的持续投资。这些私营公司机制灵活,目标明确,极大地加速了技术迭代和工程化进程。 

英国是聚变领域的重要力量,其代表企业Tokamak Energy 与美国CFS类似,专注于紧凑型球形托卡马克结合高温超导磁体的技术路径,并获得了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英国已发布国家聚变战略,计划建设全球首个核聚变发电示范工厂,意图抢占监管和标准制定的先机。 

中国采取了 “国家队”与“民营队”双轮驱动的独特发展模式。一方面,以中科院等离子体所(EAST装置)和中核集团西物院(HL-2M/HL-3装置)为代表的国家队,在国际合作的ITER项目中承担重要任务,并在自主设计的下一代聚变装置CFETR上稳步推进,在长时间约束和装置工程经验上积累深厚。另一方面,能量奇点、星环聚能、新奥科技等民营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它们借鉴美国同行的经验,聚焦于更激进的创新路线,并与国内成熟的上中游供应商(如上海超导、联创光电)紧密合作,形成了活跃的国内产业生态。 

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欧盟通过ITER项目保持其影响力,但内部商业化步伐相对较慢;日本和韩国则凭借其在传统制造业和IT技术的优势,在特定部件(如日本三菱重工在包层技术)和参与国际合作中占据一席之地。

总体来看,国际竞争已形成“美中领跑、英欧紧随、多极发展” 的格局。竞争的核心是技术路线、人才、资本和供应链的综合比拼。谁能率先实现科学可行性与工程经济性的统一,谁就能主导未来全球能源的格局。

四、可控核聚变行业发展前景即趋势

可控核聚变正从漫长的科研探索阶段,迈向一个充满前景的商业化突破前夜,主要发展趋势与机遇如下:

1、国家战略竞争的新焦点

实现“能源独立”和占据下一代能源技术制高点的战略意义,使得主要大国纷纷将聚变研发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这种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将极大地推动技术扩散、人才流动和资金投入,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

行业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技术路线多元化趋势

尽管托卡马克仍是主流,但其他路线如球形托卡马克、仿星器、场反向位形(FRC) 以及 惯性约束聚变 等正获得更多关注与投资。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有利于通过不同路径探索聚变商业化的最优解,降低了技术路线风险。

3、新材料驱动产业变革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REBCO) 的商业化量产是核心驱动力。它使得建造紧凑型、强磁场装置成为可能,大幅降低了建造成本和周期。未来,针对聚变环境的新型耐辐照材料、氚增殖材料等研发,将构成强大的技术护城河和产业机遇。

4、供应链加速成熟与投资窗口打开

随着实验装置和示范堆的建设,上游原材料(超导材料、钨材)和中游核心部件(磁体、真空室、电源)的专用供应链正在形成并加速成熟。这为高端制造业带来了明确的增量市场。同时,风险投资、政府基金和战略资本的密集进入,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期。

5、明确的商业化路径与广阔应用想象

行业已勾勒出从当前实验堆(EAST),到工程实验堆(ITER, CFETR),再到示范堆(如CFS的ARC),最终到商业电站的清晰路线图。除并网发电外,聚变能源在深海供电、太空推进、同位素生产、区域供能等特殊领域的应用前景,进一步拓宽了其市场边界和战略价值。

《“十五五”可控核聚变行业发展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研判预测报告》旨在对“十五五”时期中国及全球可控核聚变行业进行一项全面而深入的调研与研判。报告系统梳理了核聚变技术从理论探索到当前公私协力竞合的发展历程,并聚焦于全产业链的深度剖析:上游重点分析了超导、耐辐照等核心材料的突破与瓶颈;中游详细解读了磁体、真空室、电源等关键设备的制造进展与竞争格局;下游则前瞻性地探讨了电站建设、运营及多元应用场景。报告深入研究了以中美英日为代表的全球主要国家的政策战略、技术路线与商业化进程,揭示了我国“国家队”与“民营队”双轮驱动的独特发展模式。通过对国内外重点企业与研发机构的案例研究,报告评估了行业竞争态势,并最终对未来技术融合(如AI)、市场空间、政策趋势及潜在挑战进行了展望,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通往“终极能源”的详尽产业地图与投资导航图。

目录

第一章 核聚变行业概述

1.1 核聚变技术基础

1.1.1 核聚变的基本原理

1.1.2 核聚变与核裂变的区别

1.2 核聚变优势与前景

1.2.1 核聚变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1.2.2 核聚变的重要性与前景

1.3 全球核聚变发展历程与阶段划分

第二章 核聚变政策环境

2.1 国际核聚变政策导向

2.1.1 美国核聚变政策举措

2.1.2 日本核聚变产业政策

2.1.3 英国核聚变商业化推进

2.1.4 欧盟核聚变发展规划

2.2 核聚变安全与环境法规

2.2.1 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标准

2.2.2 美国核聚变安全法规

2.2.3 日本核聚变安全条例

2.2.4 欧盟环境影响评估指南

2.3 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

2.3.1 ITER项目参与情况

2.3.2 ISO核聚变领域国际标准

2.3.3 中国首项核聚变国际标准

2.4 中国核聚变政策体系

2.4.1 国家层面政策文件

2.4.2 部门政策支持

2.4.3 核聚变相关法规

2.5 国家战略与规划

2.5.1 《中国制造2025》中的核聚变技术

2.5.2 《核能与核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5.3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

2.5.4 “十五五”规划对核聚变产业的定位与引导

2.6 地方政府政策与支持措施

2.6.1 主要地方政策实施

2.6.2 上海市政策与实践

2.6.3 四川省政策与实践

2.6.4 安徽省政策与实践

2.7 双碳政策与核聚变技术的关系

2.7.1 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结构调整需求

2.7.2 核聚变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7.3 相关政策推动核聚变发展

2.8 政策环境对产业投资的引导与风险分析

第三章 国外核聚变发展现状及商业化应用

3.1 国际核聚变研究进展

3.1.1 主要国家核聚变研究计划与成果

3.1.2 国际合作项目与实验装置

3.1.3 关键技术突破与进展

3.2 国外核聚变商业化尝试

3.2.1 商业化核聚变项目案例

3.2.2 私营核聚变公司的发展状况

3.3 投融资市场状况

3.3.1 投资规模与增长趋势

3.3.2 投资主体与投资策略

3.3.3 国际融资与投资趋势

3.4 商业化核聚变项目案例

3.4.1 Helion Energy项目

3.4.2 蓝色激光聚变(BLF)项目

3.4.3 OpenStar项目

3.4.4 Focused Energy项目

3.5 私营核聚变公司的发展状况

3.5.1 全球私营核聚变公司发展概况

3.5.2 典型私营核聚变公司介绍

3.5.3 对我国核聚变发展的启示

第四章 国内核聚变发展现状

4.1 中国核聚变研究历程与成果

4.1.1 中国核聚变发展历程

4.1.2 重大科研成果与技术突破

4.1.2.1 东方超环(EAST)

4.1.2.2 中国环流器系列

4.1.3 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4.1.3.1 ITER计划参与情况

4.1.3.2 其他国际合作项目

4.2 主要研究机构与项目

4.2.1 国务院国资委的未来产业启航行动

4.2.2 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的成立

4.2.3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4.2.4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4.2.5 “人造太阳”EAST装置

4.2.6 CFETR聚变工程实验反应堆

4.3 中国核聚变商业化进展

4.3.1 商业化项目的规划与实施

4.3.1.1 星环聚能

4.3.1.2 能量奇点

4.3.2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4.3.2.1 国家政策扶持

4.3.2.2 资金投入情况

4.3.3 产业链构建与协同发展

4.4 私营部门的参与与融资情况

4.4.1 联创光电、应流股份等公司的布局

4.4.2 资本市场融资金额的增长

4.5 重点区域发展状况

4.5.1 四川省

4.5.2 安徽省

4.5.3 广东省

4.5.4 北京市

第五章 核聚变产业链发展分析

5.1 核聚变上游产业链分析

5.1.1 核聚变原料供应与加工

5.1.1.1 主要原料种类及特性

5.1.1.2 原料供应现状与分布

5.1.1.3 原料加工技术与工艺

5.1.2 关键设备与材料研发

5.1.2.1 核心设备需求与设计

5.1.2.2 特殊材料性能与应用

5.1.2.3 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

5.1.3 供应链稳定性与安全性

5.1.3.1 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

5.1.3.2 安全保障措施与政策

5.1.3.3 应对策略与行业展望

5.1.4 上游原材料成本分析与降本路径

5.1.5 关键部件(如超导带材)的国产化替代进程

5.2 核聚变中游产业链分析

5.2.1 核聚变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5.2.1.1 主流核聚变技术路线

5.2.1.2 技术研发进展与突破

5.2.1.3 成果转化与商业化路径

5.2.2 实验装置建造与运行

5.2.2.1 国际大型实验装置概况

5.2.2.2 实验装置运行数据与分析

5.2.2.3 装置维护与升级策略

5.2.3 产业链协同与资源整合

5.2.3.1 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案例

5.2.3.2 企业间合作与竞争关系

5.2.3.3 资源整合的效益与挑战

5.2.4 设备制造环节的竞争格局与核心壁垒

5.2.5 系统集成面临的工程技术挑战

5.3 核聚变下游产业链分析

5.3.1 核聚变能源应用与市场需求

5.3.1.1 能源市场需求趋势

5.3.1.2 核聚变能源应用场景

5.3.1.3 市场需求预测与分析

5.3.2 核聚变发电与电网接入

5.3.2.1 核聚变发电原理与技术

5.3.2.2 电网接入的技术与挑战

5.3.2.3 示范电站建设与运营

5.3.3 核聚变能源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5.3.3.1 航天领域应用潜力

5.3.3.2 工业领域应用案例

5.3.3.3 其他新兴应用领域探索

5.3.4 首台套示范电站的商业模式探讨

5.3.5 聚变能源在特种领域(航天、深海)的应用前景

第六章 核聚变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6.1 国外核聚变技术现状

6.1.1 惯性约束与磁场约束技术的发展

6.1.2 高温超导材料的应用

6.1.3 球形托卡马克装置的创新

6.2 国内核聚变技术现状

6.2.1 “神光”系列激光驱动器的发展

6.2.2 EAST装置的技术突破

6.2.3 CFETR项目的进展

6.3 未来核聚变技术发展趋势

6.3.1 新型核聚变技术研究进展

6.3.1.1 激光-磁约束融合技术

6.3.1.2 冷核聚变技术探索

6.3.2 聚变反应净能量增益的实现

6.3.2.1 能量增益原理与目标

6.3.2.2 实现途径与策略

6.3.3 超导磁铁技术的进一步突破

6.3.3.1 高温超导材料研发方向

6.3.3.2 超导磁体系统优化

6.3.4 球形托卡马克装置的商业化前景

第七章 重点核聚变企业发展状况

7.1 国外企业

7.1.1 美国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FS)

7.1.2 英国托卡马克能源公司

7.1.3 加拿大通用聚变公司

7.2 国内企业

7.2.1 联创光电

7.2.2 应流股份

7.2.3 中核聚变(成都)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7.2.4 新奥科技发展公司

7.2.5 能量奇点

7.2.6 聚变新能

7.2.7 星环聚能

第八章 核聚变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前景

8.1 核聚变技术发展趋势

8.1.1 聚变反应净能量增益的持续提高

8.1.1.1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进展

8.1.1.2 其他国家相关技术突破

8.1.2 球形托卡马克装置与超导磁铁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8.1.2.1 球形托卡马克装置的商业化进程

8.1.3 超导磁铁技术在核聚变中的应用现状

8.1.4 AI赋能与数字孪生在聚变装置设计与控制中的应用

8.2 核聚变市场发展趋势

8.2.1 核聚变能源市场规模的增长

8.2.1.1 全球市场规模预测与分析

8.2.1.2 各地区市场规模的差异与发展趋势

8.2.2 私营部门对核聚变项目的投资增加

8.2.2.1 私营部门投资的现状与趋势

8.2.2.2 典型私营企业投资案例分析

8.2.3 产业链各环节市场空间与增长潜力预测

8.3 核聚变政策规划趋势

8.3.1 国内外政府对核聚变技术的持续支持

8.3.1.1 国外政府支持政策与举措

8.3.1.2 中国政府支持政策与规划

8.3.2 双碳政策对核聚变技术的推动作用

8.3.2.1 双碳目标下核聚变技术的战略地位

8.3.2.2 双碳政策对核聚变产业发展的具体推动

8.4 核聚变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不确定性

8.4.1 科学与工程技术层面的核心挑战(如材料辐照、氚自持)

8.4.2 商业化路径上的经济性与融资挑战(如资本开支、投资周期)

8.4.3 产业链成熟度与供应链安全风险

8.4.4 监管、标准与社会接受度的不确定性

8.4.5 国际竞争与技术封锁的潜在风险

第九章 核聚变产业建议

9.1 政策层面建议

9.1.1 完善核聚变政策体系

9.1.2 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

9.1.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9.2 技术层面建议

9.2.1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9.2.2 推动新型核聚变技术研究与应用

9.2.3 提升实验装置运行效率与稳定性

9.3 产业链层面建议

9.3.1 优化上下游产业链布局

9.3.3 推动核聚变能源应用与市场推广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