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30日,央视记者获悉,美国参议院以51票赞同、47票反对的结果通过决议,终止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全面关税政策。
据悉,美国参议院宣布,已批准终止总统为实施全球关税而宣布的国家紧急状态的联合决议。本周早些时候,参议院已通过两项决议,旨在取消对加拿大和巴西征收的关税。

据悉,这些决议接下来还须经众议院表决。但此前众议院共和党人已多次阻止推翻关税的立法行动,这些决议预计很难在众议院获得投票表决。即便众议院最终通过,国会仍需三分之二绝对多数才能推翻总统否决。
关税壁垒的重压下,美国新能源产业近期步履蹒跚,而一则突发新闻为这场困局带来了转机。
“
关税风暴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
”
2025年初以来,特朗普政府掀起了一场全球关税风暴,对多个国家实施了大幅提高关税的贸易政策。
4月初,特朗普政府依据第14257号、14259号和14266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了高达34%至91%的关税。
这场风暴在7月进一步升级。特朗普宣布从8月1日起对来自日本、韩国等14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25%至40%不等的关税。

特朗普在韩国庆州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首席执行官峰会上发表讲话。摄影:SeongJoon Cho/彭博社
东南亚国家成为重灾区,柬埔寨、泰国被课以36%的关税,老挝、缅甸更是面临40%的高额关税。
这次的关税风暴,就连美国的光伏和储能产业也遭受到巨大冲击。
美国清洁能源协会政策主管艾米丽·霍尔特直言:“税收抵免期限压缩与FEOC限制叠加,将使超过60%的待建项目失去经济性。”
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迅速将美国未来十年光伏装机预测从502GWdc下调至375GWac,削减规模相当于整个德国光伏市场的累计装机量。
储能领域同样遭受重创。2025年迄今,原计划于2028年投产的约21吉瓦时的ESS电池生产能力已被取消。关税与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成为这一重大挫折的主要原因。
“
供应链重塑
全球新能源格局生变
”
中国光伏企业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向东南亚转移产能,以规避美国的“双反”关税。据统计,2023年,东南亚四国占美国光伏进口总量的77%,价值高达129亿美元。
然而,美国今年4月的裁决几乎关闭了东南亚通道。对柬埔寨部分“不配合调查”企业甚至拟加征高达3521%的惩罚性关税,创下全球贸易史纪录。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再次调整全球布局。DIGITIMES观察指出,中企开始将生产据点从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转移至未受美国关税影响的其他东南亚国家如印尼和老挝。
面对高昂的关税壁垒和不确定的政策环境,美国新能源开发商开始创新商业模式。

“关税风险分担”正成为美国储能系统购电协议新常态。今年7月,加州社区选择聚合商Ava Community Energy与EDP Renewables签署的电池储能系统购电协议中,就包含了共同承担未来关税影响的条款。
然而美国本土制造能力难以迅速弥补供应缺口。据IEK产业情报网分析,短期内美国产业将面临进口受限与本土产能尚未完全落地的矛盾。
“
政治博弈
参议院决议的不确定未来
”
参议院此次通过的终止特朗普全球关税政策的决议,反映了美国政治在贸易政策上的深刻分歧。
然而,这些决议在众议院面临重大障碍。

报道指出,“众议院共和党人已多次阻止推翻关税的立法行动,这些决议预计很难在众议院获得投票表决。”即使众议院最终通过,国会仍需三分之二绝对多数才能推翻总统否决,这使得决议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这也反映了美国在新能源战略上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希望保护本土制造业,另一方面又要推进能源转型。
参议院的决议虽在政治层面释放了信号,为美国新能源产业带来一线曙光,但真正决定新能源产业命运的,仍是政策不确定性与市场规律的角力,这条解困之路仍障碍重重。
这场关税博弈的最终结果,或许不是保护了多少本土工厂,而是催生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具战略视野的新能源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