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猪易通)
生猪养殖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过去五年全国有1300万中小养殖户退出市场,而规模养殖率从2018年的不足50%飙升至2025年的超70%。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23家上市猪企生猪销量已占全国近30%,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养殖完全成本已降至每公斤11.7元以下,而散户成本普遍高于14元。巨大的成本差异正加速行业洗牌。
01产业变局:散户退场,规模场崛起
中国生猪养殖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据统计,过去五年内,全国有1300万中小生猪养殖户退出市场。
规模养殖率从2018年的不足50%快速提升到2025年的超70%,行业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总量为36619万头,其中23家上市猪企合计销售生猪1.08亿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1.86%。
这些企业的生猪销量占全国的比重已达到近30%,比上年同期提升7个百分点。
头部企业的集中度更为显著。前10大养殖企业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2.26%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25.49%。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2025年上半年出栏量高达3839.4万头,占TOP20上市猪企出栏总量的40.5%,"一超多强"的格局进一步稳固。
海大集团在券商策略会上明确表示:"近年来散户退出生猪养殖市场是一个不可逆的大趋势。"
02背后推力:环保、疫病与资本挤压
环保政策升级是推动中小散户退出的重要因素之一。自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养殖业面临严格的环保监管。
中小养殖户因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难以承担环保改造成本,被迫关停。
2018年非洲猪瘟传入中国后,中小养殖户因防疫能力不足成为疫情重灾区。
有数据显示,散户损失率比规模场高出70%。疫情常态化下,散户的防控设备不足、难以承担疫苗成本,每轮疫情来临时死亡率都很高。
资本与规模企业的挤压进一步压缩了中小养殖户的生存空间。
大型养殖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优势快速扩张,还通过期货锁定原料价格,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而饲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得散户资金链更加紧张。2025年8月,饲料行业迎来年内第五轮集体调价,饲料企业普遍收紧账期,要求现款现货或缩短回款周期至15天内。
双重压力下,散户养殖成本已突破14元/公斤,每头猪亏损超200元。
03成本分野:规模效应构筑护城河
成本控制已成为生猪养殖企业生存的关键能力。
2025年上半年,尽管猪价持续低位震荡,多家上市猪企仍实现了盈利。牧原股份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2亿元至107亿元,同比增长1129.97%至1190.26%。
这一业绩背后是牧原股份养殖完全成本已低于12.1元/公斤,而散户成本普遍高于14元/公斤。
温氏股份、神农集团等规模猪场的养猪成本也控制在12-13元/公斤,而散户因技术缺乏成本仍高达16元/公斤以上。
这种显著的成本差异主要来源于多方面:规模企业通过自建饲料厂、智能环控系统降低边际成本,通过期货工具锁定远期原料价格,并通过精准饲喂等技术提高效率。
而散户在各个环节都面临成本劣势。
04生存之道:转型代养与特色养殖
面对生存压力,中小养殖户主要出路有两条:一个是代养模式,为大型企业提供养殖场和人力;一个是特色养殖,避开规模化竞争。
代养模式正在被广泛接受。中小养殖户通过与新希望等企业签订代养协议,可以锁定饲料供应价,降低市场风险。
山东某县30家散户联合采购饲料,成本降低了8%,显示出组织化带来的成本优势。
特色养殖是另一条路径。转养黑猪、藏香猪等差异化品种,可以避开红海竞争。
2022年四川特色风味猪出栏量达400万头,虽然仍面临品牌溢价不足、渠道受限等问题,但为部分养殖户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可能性。
不过,合作社模式的成功率并不高,不足20%,表明转型之路依然艰难。
05周期生变:新平衡正在形成
传统的“猪周期”正在发生改变。随着散户加速退出,规模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行业波动特征可能呈现新变化。
中国银河证券研报指出:“全年猪价均价相对平稳运行,差异在于优秀猪企完全成本持续优化,带来养殖利润超预期。”
2025年以来,生猪行业正在推动“反内卷”,核心目标是调控母猪产能、提振猪价。
近期多家猪企参加了“生猪生产调度会”,会议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
多家猪企已开始着手推进控制能繁母猪数量,并明确了降重计划。例如,截至二季度末,牧原股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5.4万头至343万头,连续两个季度调减。
对于下半年生猪市场走势,业内专家持谨慎乐观态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认为:
“今年下半年猪价可能会季节性回升,但不具备大幅上涨可能,总体将会季节性温和上涨、窄幅波动。”
06未来格局:二元结构与政策平衡
未来养猪业将呈现“头部企业主导+特色家庭农场补充”的二元格局。
在这一格局下,政策制定需在促进规模化的同时,适当关注中小规模养殖户的发展,以保障生猪产业的链韧性。
技术升级将成为头部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从各公司销售数据来看,多数猪企今年上半年出栏量较去年同期增长。
出栏前三名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新希望出栏总数占比超78%,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
政策调控也将对行业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农业农村部对生猪产能调整的政策,以及各地环保行动,正在推动行业格局重构。
没有规模优势的散户将面临三种结局:被头部企业收编为代养场;退出养殖转向饲料经销或屠宰加工;在环保和疫病风险中彻底出局。
散户退场不意味着家庭农场完全消失,而是以代养、合作等新形式融入现代化养殖体系。
未来三年,行业竞争将聚焦于成本控制、产业链协同及差异化布局。没有规模优势的散户要么拥抱组织化,要么另觅赛道。
生猪产业的变革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阵痛过后,一个更高效、稳定、可控的养殖新体系正在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