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2030年前登月!商业航天万亿赛道核心标的梳理

时间:2025年10月30日 21:07

(来源:金融小博士)

2030登月倒计时!商业航天万亿赛道崛起,六大核心标的掘金火箭产业链

2023年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新闻发布会上,“2030年前中国人登月”目标被再次锚定;同期召开的四中全会更将“航天强国”首次写入“十五五”规划重点任务。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投用、年底可回收火箭首飞临近,中国商业航天正从“政策驱动”转向“技术+市场双轮驱动”,万亿级新赛道已然启航。本文将从产业链核心环节出发,拆解火箭技术迭代的关键路径,并挖掘受益标的投资价值。

一、航天强国顶层设计+技术突破,商业航天迎“黄金十年”

中国航天事业历经六十余年积累,已从“跟跑”迈向“并跑”。当前,两大核心变量正加速产业升级:

  • 政策强催化:“十五五”规划首提“航天强国”,2030登月目标明确,商业航天被纳入国家战略核心方向。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年内投用,将形成年60发发射能力,支撑高频次商业发射需求。

  • 技术降本突破:可回收火箭是商业航天“降本增效”的核心。参考SpaceX猎鹰9号,火箭一子级重复使用可使单次发射成本从6000万美元降至约2000万美元(降幅70%)。国内企业如航天科技(朱雀三号)、蓝箭航天(朱雀二号)等已进入可回收火箭研制关键期,年底首飞有望开启国内“可回收时代”。

二、火箭产业链:从“硬件制造”到“技术迭代”,核心环节价值凸显

运载火箭作为航天任务的“运载底座”,其成本占比超发射总费用的50%,是商业航天降本的核心载体。产业链可分为火箭总装、发动机、结构件、材料、电子设备、检测服务六大环节,其中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空间大的环节最具投资价值。

(一)火箭总装:双线研发能力构建护城河

核心标的:航天科技(000901)作为国内唯一具备固体+液体火箭双线研发能力的上市平台,公司深度参与商业航天顶层设计。旗下子公司承担朱雀三号可回收火箭研制任务,该火箭采用“两级构型+栅格舵回收”技术,近地轨道运力达20吨,对标猎鹰9号。随着可回收技术成熟,公司将直接受益于发射成本下降带来的商业发射订单爆发。此外,公司在固体火箭领域积累深厚(长征十一号研制方),可快速响应应急发射需求,稀缺性显著。

(二)火箭发动机:“心脏”部件决定性能天花板

火箭发动机占火箭总成本30%-50%,是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分固体与液体两大路线:

  • 固体发动机:结构简单、快速响应(长征十一号24小时可发射),适合小卫星星座组网、应急发射。

  • 液体发动机:比冲高(性能优),适合大运力、可回收火箭(如猎鹰9号梅林发动机)。

核心标的:铂力特(688333)公司通过金属3D打印技术切入火箭发动机核心部件制造,已为九州云箭“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提供90%以上复杂结构件(推力室、涡轮泵等)。3D打印可缩短研发周期50%、降低重量10%-20%,完美适配可回收火箭对轻量化、高可靠性的需求。公司与蓝箭、星际荣耀等头部商业航天企业深度合作,订单随可回收火箭量产快速放量。

(三)结构件:“骨架”制造,批量交付验证实力

火箭结构件(箭体壳段、整流罩、贮箱等)占火箭成本约20%,需满足高强度、轻量化要求,考验精密制造能力。

核心标的:超捷股份(301005)公司专注商业火箭结构件,产品覆盖箭体大部段、整流罩、燃料贮箱、发动机阀门等,已批量交付客户。其整流罩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重量较传统铝合金降低30%,适配可回收火箭对“减重+重复使用”的需求。随着朱雀三号、力箭二号等商业火箭量产,公司结构件订单有望保持50%以上年增速。

(四)材料:高性能材料突破“卡脖子”

火箭推力室内壁需承受3000℃高温、高压,对材料强度、导热性要求极高,此前依赖进口。

核心标的:思瑞新材(688767)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强高导铜合金推力室内壁材料,通过商业航天主流客户多次试车、发射验证,性能对标国际龙头。该材料可提升推力室寿命30%,降低成本20%,已进入批量供货阶段。随着液体火箭(尤其是可回收型号)放量,公司材料需求将随发动机量产同步增长。

(五)电子设备:火箭“神经中枢”,技术壁垒深厚

火箭控制系统(导航、制导、姿控)依赖高精度电子设备,需抗辐射、耐极端环境。

核心标的:航天电子(600879)公司为航天电子设备“国家队”,产品覆盖火箭惯性导航、卫星载荷、测控通信等领域,市占率超70%。其高精度激光陀螺、星载计算机等产品已应用于长征系列火箭,在可回收火箭对“高可靠控制”的需求下,公司电子设备将随火箭迭代持续升级,订单稳定性强。

(六)检测服务:质量把关者,受益于发射频次提升

火箭发射前需经过严格检测(力学、热真空、电磁兼容等),第三方检测机构需求随发射量增长而扩张。

核心标的:西测测试(301306)公司拥有CNAS、CMA等全资质,承担多项航天装备检测任务,覆盖火箭结构件、电子设备等关键部件。随着商业火箭发射从“每年几次”向“每月几次”跃升,公司检测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且可拓展至卫星、飞船检测领域,成长空间广阔。

【免责声明】本文引用官方媒体和网络新闻资料,如有错误,请以最新信息为准。本文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交流探讨,请审慎阅读。市场有风险,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理性独立思考之上。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