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7日召开的2025中国冷暖产业发展峰会主题峰会上,六位来自冷暖智造领域的专业嘉宾以“预见未来 冷暖产业共生共赢之道"为主题,共同对冷暖产业的未来进行深入探讨和解析。以下是本场对话的实录整理:

【主持人】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王宝龙
【对话嘉宾】海立电器CTO.周易、芬尼能源总经理.张靖、海尔智慧楼宇解决方案研究院院长.朱连富、英华特董事兼副总经理.何利、海信空气事业部品牌总监.杨祥玺、天加商用事业中心总经理.赵凌骁
王宝龙: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行业里知名的整机和零部件企业领导,与大家分享对当前整个产业的观察和对未来的预期。
第一个问题:2025年房地产周期都是下行趋势,面对政策市场等多重变量,我们冷暖行业调整也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对于今年的行业发展现状有哪些切身感受?从企业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怎么破局,实现共生发展?
赵凌骁
天加商用事业中心总经理
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行业总体的体量下降。项目数量掉得非常多,特别是商业领域项目好多是停滞或者延期;价格竞争也越发白热化,我从2015年开始销售模块机,现在的产品价格完全不是当年的样子。价格竞争激烈,背后存在很多品质乱象。在此背景下,天加要坚持的东西很简单。我们的宣传语是:节能公信,品质世界,因为不管怎么样,节能是持续化的。天加希望打造有三方公信力的关于高效机房等服务。
第二谈谈品质。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品质”这个词有的时候会有一点忽视。我自己的感受是:不管竞争多激烈,价格多卷,落到终端客户层面,看的还是对于品质和服务的竞争。所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想保证质量,又想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价格竞争力,只有一条路,就是走基础创新。天加在坚持研发和生产制造上的投入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今年虽然项目少了,但在一些细分领域实现了一定突破。比如数据中心,新能源、热泵、热水等相关产品都保持了不错的增长。
朱连富
海尔智慧楼宇解决方案研究院院长
海尔2025年还是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尽管热泵等一些细分产品有一些下滑,但整体在增长,磁悬浮、气悬浮领域还在推出新产品。整体市场今年承压比较大,中央空调市场从我感觉来说,还有很多的场景,蓝图很大。原来不用空调的用户,可以给他加上空调,带来附加价值。
我们现在主要做的就是基于用户需求,联合生态去创新。比如轨道交通等方面的用户,本身也有低碳的创新需求,但只凭用户和厂家完不成更新迭代,还要有设计院等一起做这个事情。从常规的离心机,常规螺杆到磁悬浮等产品,这类项目可靠性是很关键的,大家可以合力带动整个产业增量或整体产业市场的扩大。
周易
海立电器CTO
一个企业要发展,质量底线必须守住,这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抓住机会很重要,海立公司这几年的发展,我觉得抓住了机会,市场方面:面对中国空调每年上亿的规模,一是我们很早就看好印度的发展,印度工厂目前在建;二是原来不用压缩机的地方会用压缩机,比如欧洲采暖;还有一种就是替代,像家用空调,上世纪90年代市场上3匹空调压缩机是涡旋的,我们研发了转子,现在市面上3匹也是转子了。
所以,虽然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压缩机基本上都是涡旋,其实这也是不一定的。技术方面有好多机会,搞产品开发的如果只在家里通过设计改产品,进行迭代升级是非常难的。我自己一半时间在外面跟客户交流,跟供应商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很多机会。
何利
英华特董事兼副总经理
我用昨天来上海的经历说一下对整个行业的感受。首先坐在飞机上等了两个小时,然后起飞,全程是在云层里飞,中间看到两次彩虹,其中一次出现的时间只有1分钟。就像我们现在的局面,很多项目延期,再延期,困难重重,但是仍有机会,只是这个机会稍纵即逝,每个企业都在努力抓住机会。
英华特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比去年同期增长62%,占营收比例的12%以上,也传递出我们在产品开发上的决心,一定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小冷量方面,转子冲击很厉害,我们正在往上做,50匹170cc的变频产品已经在送样阶段,希望给市场带来更多选择。
关于产学研方面的协同。整个行业要破局就是要挖掘更多的应用场景,比如工业热泵,虽然刚刚提到工业热泵可能看起来很热闹,但是没有产生更多的实际效益,主要原因是有一些技术瓶颈还没有真正攻克。我们在跟江苏省的高校,热泵企业,还有下游客户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共同合作搞一些技术公关项目。还有出海,现在不仅是整机厂家出去,有很多的上游部件供应厂商一起出海,这也是一种协同,共同为行业找出路。
王宝龙:虽然刚才我们说总体行业的趋势是承压较大,但是对于不同企业,大家看到面临的挑战其实不一样,而关于我们未来要做什么是非常一致的:一是做更多细分市场,向外找更多地盘;二是把内功练好,把自己产品做好,已经成为在场各位的共识。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出海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出海仍然是我们制造大国的突破口,企业出海过程中面临哪些潜在的结构性和区域性机会?
张靖
芬尼能源总经理
关于结构性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下。企业如果想寻找结构性机会,首先要有具备寻找机会的能力。芬尼这么多年来,最主要深耕的就是国外市场,我们在国外市场的销量远大于国内市场。得益于几方面的能力:
出海主要看市场和气侯的变化,第一看气侯,比如我们为什么在今年这么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欧洲出口非常好,是因为欧洲市场气侯发生变化,以前欧洲人只需要用制热产品,现在要求制冷产品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最近几年也在欧洲推出冷暖产品。第二看这个地区的技术发展情况,比如澳洲地区对能效要求非常高,我们经过多年布局,把所有认证做好了。很多人觉得我们要做欧美市场,其实东南亚市场,包括南美市场,都有很好的机会。我们今年南美市场发展非常快,就是从不同角度发现结构性机会,才有可能找到机会。
此外就是从客户需求端找到我们潜在的机会。如果不跟客户站在一起只是闭门造车,就没有办法知道客户到底有什么需求,有时候客户也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需求,只是在潜移默化中表达出来了。所以,我们有没有能力发掘需求,解决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
何利
英华特董事兼副总经理
我们的感受就是,本来大家以为出海是被动的,但是事情往前推进的时候,越来越感受到做这个选择其实更多是出于内在的一些需求。现在我们已经把工厂建到泰国,今年四季度正式投产。在这个过程种,我们已经接到很多中国整机厂家的询问:如果我们要在东南亚买压缩机怎么买?这就说明看起来是被动选择的时候,实际是内在有很多逻辑支撑他在这么做。
我们在泰国建厂同时也辐射到澳洲、东南亚、中东等地。中东这几年的制冷市场需求发展迅猛,可以重点关注。另外,做热泵的话,还是着重关注欧洲,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市场。
王宝龙:第三个问题是关于AI的,请大家来谈谈AI技术给暖通空调行业带来哪些颠覆性变化,从企业角度来讲,我们怎么推动和实施、拥抱AI。
杨祥玺
海信空气事业部品牌总监
对于空调冷暖领域来说,我是新人。我从事品牌和公关传播工作,下面从最感性的角度说一下我对AI应用在家电行业中的体验。行业人士可能都会在手机上刷到一些很火的视频,比如出去旅游却忘记关空调,一直以来,在整个家庭环境中,空调是一个“沉默”的家电,相对静音是最好的状态,就好像它不存在一样。但是,有了AI能力的加持之后,家用空调与人的连接就越来越紧密,远远超出了原来仅解决冷暖相关基础需求的范畴,空调可以成为你的“皮肤”。
特别是随着各种传感器的应用,空调真的能够感知到你的存在,感知到温度的实时变化,感知到天气预报信息、空气中粉尘或者二氧化碳、其他有害气体的变化,就像成为你的各种身体器官,我们称之为“眼耳鼻舌”。随着AI的加持,空调这个产品与人的关系,会超越电视、冰箱,还有厨电产品与人的原有关系,因为它陪伴人的时间足够长,和人的关系特别紧密。
从AI功能方面来说,这其实给了整个家用空调,特别是家用空调领域一个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契机。我们看到,同样都是提供水,水看似无色无味,但价格可能从1块钱到20块钱不等。同样地,随着AI能力的发展,空调能够提供的空气价值也会从原来的1块钱提升到20块钱,能够从温度、湿度、风感、氧气含量,以及各种洁净度等方面进行整体提升,这对整个人的健康空气体验给予了非常大的加持。所以我们认为,大的AI能力和端侧AI能力的提升相结合,就是我们家用空调行业的春天。
周易
海立电器CTO
前段时间,上级公司领导要求我们每一位总监级以上的干部,都必须发表自己对AI的认识,阐述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能在AI方面做些什么。我想了很多事情,举个例子,在专利申报方面,我知道现在我们把专利交到知识产权局后,筛选环节已经用上AI了。所以在我们公司内部,那么多专利提交以后,我们可以构建关于压缩机的各种各样专利库,通过系统进行筛选,而不用依靠人工。
还有探讨客户需求方面。我碰到很多朋友在选压缩机时,还是会来问我“你了解我的需求吗?你有没有符合我需求的压缩机?”其实这样的对话完全可以通过AI来实现,因为我们公司内部有数据库,肯定能够进行匹配对应。
我觉得在AI应用方面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我现在作为CTO,在构建客户需求模型并找准之后,我们公司内部的设计方案就可以实施了。这个方案做好后,我们后面压缩机开发设计人员只要维护这套系统就可以了,让系统来应对需求。所以我觉得,在AI领域有非常多的工作可以开展。
朱连富
海尔智慧楼宇解决方案研究院院长
我们应该是三年前开始涉足AI领域,现在已经推出了两个AI发展方向,现在就简单谈一下自己对AI空调产品的一些浅见。首先是自控与AI,未来中央空调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自控与AI的结合。
推广方面,应用AI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舒适的环境。所以,首先我们每一家工厂,包括海尔自己生产中央空调的大车间,都要用上中央空调,要达到这样的生态环境,然后再通过AI技术实现节能。
如果现在我们自己都还没用上AI空调,就想去说服用户、说服写字楼和酒店使用我们的AI空调,可能不太现实。但是,这个方向肯定是正确的。我们每一个企业在AI方面取得的一点小小进步,就是我们未来整个行业迭代的大方向和前进的动力。
杨祥玺
海信空气事业部品牌总监
刚才朱总提到AI和节能,还有舒适。我们家用空调都讲AI省电,但是大部分AI省电以提高温度为代价,牺牲了舒适谈节能。我之前专门录了一个视频,离开了舒适谈节能都是耍流氓,我们必须做到既舒适又节能,这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我们之前曾经提出的一个目标就是舒适不打折,电费省一半,如果没有舒适的话,现在很多所谓的AI节能的路径,我认为有跑偏迹象。
王宝龙:我们请台上的6位老总,分别预测一下2026年情况,也可以拉长到2030年,看行业发展的趋势,有哪些赛道或者市场机会,从高质量发展角度来说,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捕捉到以上大家提到的机会。
赵凌骁
天加商用事业中心总经理
我觉得2026年和2025年差不多,在商业场景上不是特别乐观,但是刚刚几位老总提到的细分行业,以及与客户成为伙伴,企业要进行更深入的细分应用开拓,这个方向是不会变的,而且市场很大。我抛砖引玉,分享几个领域:一个是数据中心规模快速增长,目前集中力量攻坚芯片制程是很大的机会;另外是科技养殖,以及新能源领域,政策在这方面都有大力推动。
面对这些领域,企业要做得很重要一点,就是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因为这些领域不是标准产品可以做的。比方说搞科技养殖,原来他们不用空调的,现在养鸡,养鸭都要配空调,排出来的固废都要烘干,所有的场景都是结合客户的需求深度定制。我们要让这些客户觉得空调好用,就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包括高温热泵,高温热水等,方案都能讲得很好,实际能不能结合应用场景中,因为高温热水需要是稳定的,但是高温余热的供给是不一定的,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就要求企业从单纯制造向服务生产型转型。
朱连富
海尔智慧楼宇解决方案研究院院长
我们如何做可以赢得未来,我有一个小的呼吁,我之前做磁悬浮研发,后来做磁悬浮推广,前两年我们在推广项目的时候,许多同行说这个磁悬浮不成熟。我在此想呼吁大家,在有同行推广新技术的时候,无论你是做技术还是做业务的,还是要相互推进,哪怕你现在没有。我们要相互包容对方,相互给用户提供舒适情况下提供节能的方案,一起把市场做起来。
周易
海立电器CTO
我可能是偏乐观的,因为海立电器最近三年的年均销售量增长速度是30%以上,对未来几年我们也是比较看好的。一方面是看好整个压缩机行业,包括转子和涡旋,而海立应该会以超过行业平均的速率增长,因为我们之前有很多积累,有很多新的领域在用,比如像新能源汽车,这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另外就是有很多新的挑战,挑战同时也会带来很多机会。
张靖
芬尼能源总经理
我觉得行业发展离不开几个关键要素:政策方面,有没有政策支持或者政策环境稳定不稳定;技术方面,只有跨越式的技术发展,才能让客户有新的需求。还有经济要素,经济好不好也会影响行业发展。
从以上几个要素来看,我对2026年是审视态度,因为以上要素目前看都不会发生本质性变化,政治环境全球化倒退,包括欧洲博弈,不可能有太大变化。技术方面,热泵有一些单点突破,但整体是结构性变化,没有跨越式发展技术,AI可能是加持,但是不是颠覆。在很多细分应用场景上的突破,包括各位刚才说的数据中心、智能养殖,我觉得这些都有很多机会。
我自己本身是深度的AI和智能控制应用者,我觉得从目前来看AI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以跟我们的产品结合,跟系统结合,从高端向终端不断扩展。
何利
英华特董事兼副总经理
我对行业非常看好。我们这个行业跟各行各业相关,虽然在传统行业上受到一些挑战,但是放眼整个全球,哪个领域跟我们没有关系?哪怕到了细分领域,比如银发经济有很多养老院,也用得上我们,AI经济,生命科学,能源革命,这些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空调应用,所以,也许跟其他行业比起来,我们韧劲更足,可持续性更足。
说到高质量发展,我特别想强调一条就是安全性。无论国家也好,企业也好,都把安全性放的位置比较高,因为我们看到行业里有一些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就是在追求增长的过程里,要保证盈利能力,保证自己的现金流,才能更好地践行高质量发展。
在有安全性保证的情况下,我们要有更加开放的思维,观测到市场中的新技术,不断更新,不断迭代。比如我们现在也不只是在做涡旋压缩机,还有其他的压缩机也在研发,所以这是一个需要有开放的思维来去拥抱经常变化的时代。
杨祥玺
海信空气事业部品牌总监
想了很久,最想说的一句话,所有冷暖制造企业都要以2025年家用空调的线上价格战引以为鉴,国补加持下的这次价格竞争后果非常严重,让家用空调里面1.5新一级能效产品的价格锚点从过去2000多元降到1000多元,这一点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而长远的影响。现在影响刚刚开始展现,这样下去,越过山丘,青山还在不在,对某些企业来说难说。
还有内卷的问题,冷暖制造行业,特别是家用空调,大家都卷成高手了,现在的竞争是96-99分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之下,对每一个高手结果都非常危险。因此我们不能在自己家里卷,而是应该走出去,外面的空间无限大。广袤的非洲,人口数量巨大的东盟,炙热的美洲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都需要满足,我们要到外面去,以目前修炼成的武林高手段位,一定可以有降维打击的可能。
我对未来的看法,一个比较深的体会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有很多需求待满足。今年夏季有一个新闻是漠河装空调了。我7月份去了那里,为当地的一家民宿安装空调,在那个地方转了三天,有三个场景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我走在马路上看到民宿的招牌叫北极村,打出来的广告是空调房。我发给新华社记者,新华社记者报道了出来,“空调房”三个大字的霓虹灯闪闪发光;第二是很多店门上写了冷气开放,在漠河吃地锅炖,真得很热;第三个场景,我开车回来,当时已经晚上6点了,漠河北极村气温还是在30度。即使当地人可以忍受炎热,但是去旅游的外地游客忍不了,所以我们看到饭店民宿率先使用了空调。整体来说,无论对冷暖基本需求还是健康空气的需求,这个广袤的世界对我们冷暖制造产业来说空间无限大,春意一定非常盎然。
另外就是健康,我看到一个统计,中国人现在睡觉时间比过去推迟了2个小时,睡觉时间少了一个多小时,而且中年人睡眠时间比老年人还要少,30-50多岁整个社会中坚力量成年人睡得更少了,我们能不能通过空气的调节温度,湿度,静音,更加干净空气让他们睡得更好?所以,我们做新风空调赛道的,提出了一晚多睡一个小时,其实是大家内心朴素的愿望。未来,只有不内卷,不打价格战,通过AI等新科技,为大家提供更高端,更健康的服务,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王宝龙:对咱们行业的未来,我也发表一点看法。我参加过比较多的国内外会议活动,大家预判基本一致,现在的空调行业已经不是原来讲的奢侈行业,而是民生产品。国际上有很多研究报告,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如果不采用空调,会直接导致死亡人数的增加,这个都有明确数据。同时也要关注减排,现在空调是气侯变化的适应性手段,未来气侯肯定上升,空调必须要进行大量使用的,已经是非常清晰的结论。
这意味着给我们所有的制冷空调行业,包括冷链设备,都是有广阔的市场。这个市场不见得都在国内,但是中国企业有天然的很多优势,主要有四条:首先,我们有一个非常稳定的政策环境;第二,我们所有的企业,都面对一非常巨大,变化多样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面练出来的工夫已经足够好。第三,我们有非常好产业链,产业链优势是其他国家很多企业难以逾越的障碍,第四就是我们有高质量的人才。
在此,我还要给大家加油: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我们有足够好的现状,有广阔的前瞻市场。2026年,不仅继续深耕国内市场,还要更多更主动地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这样才能够分享到足够的发展红利,让企业快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