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升降车与机门25公分的落差,轮椅推不进,腿跨不了,操纵升降车的司机根本不顾我的安全,完全不愿把升降板提高,冷眼看着我连滚带爬进飞机。”近日,歌手郑智化在微博分享的深圳机场登机遭遇,让这看似微不足道的25厘米,成为牵动公众神经的公共话题。当晚,深圳机场迅速致歉,承诺增加保障人员、试点启用登机连接装置,展现了知错即改的态度,但事件背后折射的公共服务短板值得深思。(10月26日《新京报》)
10月27日午间,郑智化再次发文称:“连滚带爬的用词,是我登机过程不顺,一时气愤的遣词,这个我必须为我的用词道歉,这次帮我推轮椅的小哥服务非常好,甚至直接搀扶我的腿进机门,在此向各位服务人员一并致谢,希望不要因此对服务人员造成不好影响。因事件引发的对少数群体利益的关注,比我个人感受意义更大,交给社会各方讨论。”
的确,这个热门事件背后,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无障碍环境的构建问题。郑智化的遭遇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也正是因为其触碰了公众对人文关怀的共同期待。毕竟,在郑智化事件中,升降车与机门之间的距离不足半臂之长,既非技术上难以突破的瓶颈,也非投入上不堪重负的难题,却成了行动不便者出行路上的“绊脚石”。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规定,交通运输设施应当符合无障碍工程建设标准,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通行安全与便利。深圳机场配备了升降车等无障碍硬件,却在服务环节出现“断点”。操纵司机不愿多费一分力调整升降板,让旅客陷入窘境。这种“硬件到位、软件缺位”的现象,本质上是服务意识的淡薄,更是对特殊群体权利的忽视。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25厘米落差”并不鲜见:无障碍通道被杂物堆砌、盲道被机动车侵占、窗口单位工作人员缺乏主动帮扶意识……这些看似微小的疏忽,如同隐形的门槛,将特殊群体挡在便捷生活之外。
公共服务的核心是“人”,无障碍服务更是城市文明的试金石。优质的公共服务,不该让任何人因身体不便而被边缘化,更不能让“达标”成为公共服务的终点。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回应“好不好”的诉求;公共服务不仅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底线标准,更要追求人文关怀的暖心高度。
道歉只是起点,整改更需落地见效。
补齐“25厘米的落差”,既要靠技术改进,通过优化登机连接装置等硬件升级,从根本上消除物理障碍;更要靠管理赋能,建立健全无障碍服务规范,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监督,让主动帮扶成为职业自觉;还要靠理念升华,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每一个服务细节,让特殊群体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
此次事件不仅为深圳机场敲响了警钟,更给全国公共服务行业提了醒。愿这个事件成为人文关怀扎根公共空间的“催化剂”,推动更多城市以此为鉴,把无障碍环境建设做细做实,把人文关怀融入日常。当每一位特殊群体都能顺畅出行、体面生活,每一处公共场所都充满包容与尊重,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美好愿景。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