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山姆们开始玩下沉,让传统商超慌了神

时间:2025年10月29日 15:28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肥脸

2025年10月,山姆会员店传来消息:原计划年内新增8家门店的扩张目标已超额完成,其中6家落地张家港、合肥、嘉兴、武汉、中山等非一线城市;几乎同一时间,盒马在河南洛阳的第二家门店正式开业。

从一线城市的“高端标签”到下沉市场的“流量密码”,以山姆、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巨头,正以远超预期的速度重构中国快消品市场的“势力版图”。

一、市场变了,下沉不是洼地

曾经,下沉市场在零售语境中等同于“低价刚需”,但如今这个标签早已失效。我国县域常住人口占全国一半左右,经济总量约占全国40%,2025年春节期间,县域餐饮团购交易额同比翻倍,烧烤、精酿啤酒等非刚需品类订单甚至增长超1000%,这样的消费活力让任何巨头都无法忽视。

改变的根源在于消费群体的迭代与消费底气的提升。清华大学县域消费市场调查报告显示,70%的县域居民拥有房产,58.5%拥有汽车,近六成有房者无房贷压力。没有房贷枷锁的县域居民,更愿意为品质与体验付费——临沂盒马门店开业首周,帝王蟹、东星斑等高端生鲜成为首选;徐州盒马首月销售额达4500万元,彻底打破“下沉市场消费力弱”的刻板印象。

更关键的是基础设施的成熟让“高线体验下沉”成为可能。

美团数据显示,县域即时配送已覆盖生鲜、药品、家电等全品类,病毒性感冒药物外卖订单大幅增长。这种物流网络的完善,恰好为山姆、盒马们的下沉提供了土壤——前者的冷链供应链能保障生鲜品质,后者提供高效的线上配送服务能适配县域居民的便利需求,而这些都是传统本地商超难以企及的。

对“山姆们”而言,下沉已是必然选择。一线城市生鲜电商渗透率趋稳,竞争进入红海,而县域市场还有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年轻家庭想要高品质食材,返乡青年期待一线城市的消费体验,这些空白正是巨头们的增量空间。

二、山姆的“会员墙”与盒马的“无门槛”

面对同样的下沉市场,山姆与盒马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这种战略分野背后是对市场需求的不同解读。

山姆的下沉始终坚守“会员制核心”。凭借260元会员费筛选高净值客群,其维持了较高的续卡率,却也客观上形成了消费门槛。因此山姆的下沉布局相对审慎,优先选择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在商品上延续全球精选逻辑,试图将一线城市的高端体验复制到下沉市场。这种策略虽能精准抓住县域高收入群体,但也把对价格敏感的大众消费者挡在了门外,留下了明显的市场盲区。

盒马的逆袭则源于对盲区的精准突破。历经七年亏损后,盒马放弃了与山姆在一二线城市死磕会员制,转而以“无门槛”姿态切入县城。2024年其新开的72家门店中,30%位于三线城市及县城。

在商品策略上,盒马搭建起“高频刚需+自有品牌”的矩阵:用蔬果、肉蛋奶吸引日常消费,靠“盒补补”养生品、“盒马工坊”预制菜创造差异化,自有品牌占比已提升至35%。这种“平价优质”的组合,恰好契合了县域居民“既要品质又要实惠”的需求。

其他玩家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径。区域零售品牌则试图用“本地特色+数字化改造”突围,比如家家悦在临沂盒马隔壁加码生鲜区与现制餐饮,就是应对新零售冲击的典型案例。这场下沉竞赛,早已不是单一模式的胜利,而是适配性的比拼。

值得注意的是,山姆也开始调整策略,逐步进驻更多县级市,在保留会员制的同时增加区域特色商品,试图在高端定位与市场覆盖面之间找到平衡。这种变化恰恰说明,下沉市场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适配的过程。

三、行业洗牌,从价格战到供应链的系统级对决

“山姆们”的下沉,给县域零售市场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新旧替换”,而是一场从竞争逻辑到行业生态的系统性洗牌。

传统商超的应对最初仍停留在“价格战”层面。临沂家家悦在盒马开业当天,将17.5元/斤的榴莲堆在门口促销,试图用低价留住顾客;部分区域商超则扩大促销频次,却收效甚微。消费者的反馈很直接:“同样是超市,感觉不是一个时代的产品。”这种差距背后,是两种零售系统的代际差异——传统商超依赖人力与经验,竞争维度集中在“价格—客流—坪效”;而“山姆们”靠数字化系统驱动,比拼的是“供应链—履约—心智”。

供应链的数字化能力成为核心壁垒。山姆的全球采购网络能将进口商品高效送达县域,盒马依托阿里系物流实现30分钟即时配送,这种效率是传统商超难以复制的。

更关键的是选品逻辑的差异:盒马用算法分析区域消费数据,临沂门店的烘焙产品因精准匹配本地口味成为爆款;山姆则通过会员消费数据迭代商品,确保每款商品都有高动销率。反观传统商超,仍存在SKU繁杂、动销率不足30%的问题,部分门店甚至沦为“仓库式卖场”。

这场洗牌也倒逼行业回归本质。

曾经不少小业态品牌沉迷“千店扩张”,却忽视单店盈利模型,最终陷入闭店潮。而“山姆们”的下沉证明,零售的核心从来不是规模而是效率——盒马通过“生鲜引流+高毛利商品盈利”的模型实现首次全年盈利,山姆靠会员费与高动销商品构建稳定收益,都印证了“效率优先”的真理。

传统商超也开始转型,永辉关闭低效门店聚焦数字化,家家悦升级冷链与线上配送,行业正在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运营”。

对快消行业而言,这种变化带来的是全链条的升级。供应商不再只需对接单一渠道,而是要适配“全国标品+区域特色”的混合供应链;物流企业则需搭建覆盖城乡的冷链网络;甚至县域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从“图便宜”转向“重体验”。下沉市场正在成为快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试验场。

写在最后

当盒马在县城被调侃为“新地标”,当山姆的会员店出现在县级市商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巨头们的战略转向,更是中国零售市场的结构性变革。下沉市场从来不是“退路”,而是占据全国40%经济体量的核心增量场;这场下沉浪潮也不是“降维打击”,而是零售文明对消费需求的精准呼应。

对“山姆们”而言,下沉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河南洛阳、江苏宿迁等零售强势区域,早已形成成熟的本地商超生态,巨头们能否突破地域壁垒仍是未知数;如何平衡标准化与本地化、规模与效率,更是长期考验。但可以确定的是,谁能真正读懂县域消费者的需求,谁能搭建起可复制的高效供应链,谁就能在这场竞赛中胜出。

对整个行业而言,“山姆们”的下沉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消费升级的真实需求,也暴露了传统零售的转型困境。未来的零售竞争,不再是业态的比拼,而是系统能力的较量;不再是城市级的争夺,而是全域市场的深耕。下沉市场,正在成为中国零售新秩序的诞生地,而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