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雷达Finance)

雷达财经出品 文|丁禹 编|孟帅
头顶“佐餐卤味第一股”光环的紫燕食品,近日再度交出一份难言出色的财务答卷。
据紫燕食品最新披露的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双下滑,其中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44.37%。
作为坐拥超6000家门店(数据源自公司官网,截至2023年6月)的卤味行业巨头,紫燕食品往昔的辉煌似乎正逐渐褪色。
而紫燕百味鸡“失宠”的背后,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食品安全方面潜藏的隐患,或是部分消费者选择“疏远”的原因。
面对持续承压的业绩,紫燕食品当前正试图通过深耕年轻消费群体、拓展海外市场、持续推进供应链环节优化升级等措施来打破现有的发展困局,但目前来看,这些举措暂时未能如预期般给公司的业绩带来显著的提振效果。
反映在资本市场上,截至10月27日收盘,紫燕食品报18.54元/股,较历史高点跌去近四成,最新市值为76.67亿元。
与此同时,身为紫燕食品掌舵人的钟怀军,其财富规模也持续缩水。据《新财富杂志500创富榜》,2023年,钟怀军家族的财富尚有97.5亿元,但到了去年,这一数字已锐减至66.8亿元。而今年,钟怀军的名字更是直接从该榜单中消失不见。

业绩持续承压,紫燕“不香了”?
10月24日下午,紫燕食品公布其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从这份财报来看,公司第三季度的业绩依旧不容乐观,而前三季度的业绩总体也处于下行态势。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紫燕食品的营收增长终于重新回正,同比增长1.75%,实现10.41亿元的营收。但同期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却暴跌40.66%,仅录得0.9亿元。
纵观前三季度,紫燕食品在营收和利润双端承压。其中,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5.14亿元,同比减少6.43%,归母净利润则减少44.37%至1.94亿元。
对于这份并不尽如人意的三季报,紫燕食品将利润暴降的原因归结为业绩下滑导致收入降低,同时毛利亦下降较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金流方面,紫燕食品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52亿元,同比下降39.23%,这意味着公司的“造血能力”正在减弱。
对此,紫燕食品解释称,主要系营收下降,导致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有所下降。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紫燕食品的主营业务共实现24.6亿元的营收,主要包括鲜货产品、预包装及其他产品、包材以及加盟费、门店管理费、信息系统使用费。
作为卤味巨头,鲜货产品前三季度为公司贡献20.03亿元的营收,占主营业务的81.43%。
雷达财经了解到,紫燕食品的鲜货产品主要包括夫妻肺片、整禽类、香辣休闲和其他鲜货几个品类。
前三季度,前述几个品类分别实现营收6.76亿元、5.41亿元、2.36亿元和5.5亿元,占到主营业务的27.49%、22.01%、9.58%和22.35%。
而拉长时间线来看,其实从2021年开始,紫燕食品的业绩就开始起伏不定。据同花顺iFinD数据,2021年、2022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经历了两连降,同比分别下滑8.67%、32.28%。
2023年、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止跌回升,但营收又连续两年出现下滑,同比分别减少1.46%和5.28%。
进入2025年,紫燕食品的业绩持续承压。前三季度,公司的多项业务指标继续下跌。综合来看,紫燕食品前三季度的业绩走向,基本延续了上半年营收利润双降的发展态势。
而对于上半年的利润下滑,紫燕食品同样解释称,主要是业绩下滑导致收入降低,且人工成本上升,导致毛利下降较多。

价格涨、食安忧,紫燕经营面临挑战
事实上,在紫燕食品所处的餐饮赛道中,价格向来是多数消费者极为敏感的关键因素。然而,或许是由于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紫燕旗下的产品近年来似乎正逐渐与“亲民”这一标签渐行渐远。
以紫燕的招牌单品夫妻肺片为例,据海报新闻去年4月报道,有网友分享了自己从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同一家紫燕百味鸡门店下单的外卖订单情况:同一款“百味鸡+素拼+米饭”套餐,价格从最初的20.8元逐步攀升至27.4元。
海报新闻还提及,此前有IP定位显示在南京的网友发图表示,自己在2022年4月购买夫妻肺片时,价格为99.8元/斤,到2023年8月价格已涨至108.8元/斤。而到了2024年4月,夫妻肺片的原价达到64.8元/250g,折算下来一斤的价格高达129.6元。
10月27日,雷达财经通过某外卖平台了解到,在紫燕的一家线上外卖店中,一份160克的夫妻肺片原价为52.8元,按此计算,其每斤价格再次上涨,达到165元。

除了持续攀升的产品价格外,紫燕食品在食品安全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同样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去年12月,有测评博主发布了针对多个卤味品牌产品的检测报告,而紫燕百味鸡的五个产品微生物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
其中,夫妻肺片和香辣鸭脖2个品类菌落超标,夫妻肺片、香辣鸭脖、五香腐竹3个发现了过量的大肠菌群,并且鸭脖和夫妻肺片的大肠菌群5个样品都超出了最高安全限量,最高的一个超标了290倍。
随后,紫燕食品迅速回应称,事件发生后,公司于第一时间下架线上商城相关产品,并启动全线调查程序,复核各生产环节视频监控、人员环境和操作流程及运输链路等,共同查找具体原因。
据查,相关产品出厂内检结果均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要求。同步,公司内部进一步复核并强化食品生产全过程管控,确保各项食品生产安全保障无误,并与合作物流公司达成联动调查,核实产品运输环节符合食品安全管控标准。
另外,截至10月27日下午18时左右,在全国12315消费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信息公示平台搜索关键词“紫燕”,能够获取到超过550条结果;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紫燕”关键词,也能获取到超过600条结果。
而消费者发起的这些投诉,不少都与食品安全问题息息相关,例如在食品中吃到苍蝇、虫子等异物,食用后身体出现不适等情况。
雷达财经注意到,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紫燕食品在半年报中强调,公司主要业务涉及食品加工及销售,食品质量及食品安全是公司日常经营的重中之重。
据紫燕食品介绍,公司的卤制食品以鲜货产品为主,保质期较短,产品质量控制要求相较于包装产品更为严格,对原材料供应、加工生产、运输及存储条件、终端销售等环节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持续推进供应链环节优化升级,紫燕食品透露,在供应链上游,公司与头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从源头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
在生产环节,公司推进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应用,同时优化生产工艺,加强对原材料的采购和管理。
在物流配送方面,公司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依托物联网、GPS等技术对冷链物流全程实时监控,精准控温控湿。
此外,紫燕食品还引入SAP-ERP系统、销售中台系统、OA系统、TMS系统、WMS系统等现代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对核心业务流程实行全系统化管理,通过不同系统间集成整合,实现财务和业务信息一体化以及订单处理、库存管理的实时可视化。
不过,从投诉平台上仍不时出现的各类投诉来看,紫燕食品在食品安全管控方面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紫燕食品也坦言,“如果未来公司运营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疏忽而引致食品质量或食品安全问题,将会对公司的品牌形象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紫燕食品打出“组合拳”,多位股东“萌生退意”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消费需求多元演进的背景下,紫燕食品在半年报中强调,公司坚持以“品质为基,创新为翼”的核心战略,以全球化视野深化市场布局,强化供应链韧性,升级研发动能,探索营销新径。
具体来看,紫燕食品打出涵盖“年轻化”“全球化”“数智化”的“组合拳”,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破与发展。
其中,“年轻化”是以“大学城+大厂食堂”双场景为突破口,精准渗透年轻市场,持续深化年轻客群战略布局。
在“全球化”方面,紫燕食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依托北美市场的率先破局,构建全球化业务。
同时,紫燕食品以“数智化”为核心,持续推进供应链环节优化升级,来搭建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
不过,就年内披露的多份财报来看,紫燕食品多项战略的推进,尚未给公司的业绩带来显著加成。
三季报发布后,光大证券点评称“收入端环比向好,利润端有待修复”,华创证券亦表示“经营仍有压力,关注海外进展”。
回顾更早之前公布的半年报,中泰证券表示,考虑到公司面临同店压力以及成本上涨压力,其下调对紫燕食品的盈利预测。
中泰证券还指出,上半年,紫燕食品毛利率下降导致盈利能力承压。25H1毛利率同比下降2.55个pct至22.24%,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同比分别+0.79、+1.17、+0.12个pct至5.86%、6.52%、0.53%。综合来看,25H1净利率同比下降4.60个pct至7.35%。
针对半年报,兴业证券指出,紫燕食品的单店预计仍有压力,且在成本压力持续、费用投入提升的情况下,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假设25H1末门店数量较25Q1末不变,门店数量同比-4.88%,单店同比-7.31%,与存量店消费较弱、其他业态冲击替代有关”。
兴业证券认为,紫燕食品单店收入的持续下降,除存量竞争加剧、零食量贩等业态需求替代外,预计公司也逐步进入关店调整阶段。
不过,兴业证券也提到,2025Q2公司的海外业务扩展更进一步,25Q1、25Q2公司海外业务占比分别为0.39%、0.48%。
值得注意的是,紫燕食品业绩处于波动之际,公司部分股东“萌生退意”。
据天眼查股权变更历程信息,第三季度,紫燕食品身后的多家股东选择退出,包括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海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龙柏鑫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

另据三季报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紫燕食品的前十大股东中,上海智连晟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嘉兴智潞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576.74万股。而与第二季度末相比,该股东的持股数减少了18万股,持股比例从1.44%降至1.39%,下降0.05个百分点。
当下处于业绩低谷的紫燕食品,未来能否打破现有的发展格局,一举扭转业绩颓势,雷达财经将持续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