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ESPlaza综合能源服务网)
在IESPLAZA综合能源服务网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综合能源服务暨能源数字化大会上,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能源事业部技术赋能总监范永军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题为《源网荷储智,未来已来》的主题演讲。

1
双碳目标下城市能源变革洞察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能源转型与变革政策,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达成碳排放预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该文件与国家“双碳”战略紧密衔接,明确了我国降碳路径的关键转变——无论是能源供给端还是消费端,都将从依赖资源约束的“资源降碳”模式,逐步向依靠技术创新的“技术降碳”模式转型。
与此同时,“双碳”目标为电力行业这一传统碳排放重点领域划定了清晰且紧迫的转型“时间表”,减排降碳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刚性要求。在推进“双碳”目标落地的过程中,传统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尤其在配电网领域,随着分布式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扩大,以及分散式储能设备的大量接入,电网调峰压力急剧增加。因此,配电网区域需大力推动源荷高度互动,充分挖掘需求响应潜力,积极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车网互动、虚拟电厂等新型业务模式,为“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动力。
未来,配电网在促进分布式电源就近消纳、承载新型负荷等方面的作用将愈发突出。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配电网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支持政策。例如,2024年3月发布的《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配电网在形态上从传统“无源”单向辐射网络向“有源”双向交互系统转变,在功能上从单一供配电服务主体向源网荷储资源高效配置平台转变。
从用电侧来看,产业降碳理念正逐步从“被动合规”向“主动求绿”转变。《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通过刚性目标约束,明确了各行业的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具体到应用场景,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任务令”为产业降碳划定了具体实施范围;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则通过设定PUE(电源使用效率)目标、提高绿色电力利用率等方式,推动“算电协同”发展,有效降低数据中心领域碳排放。
总体而言,绿色经济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是区域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构建“风光发电资产+调节电源+工业消纳”的资产闭环组合,凭借稳定的现金流优势,能够进一步提升区域绿色经济竞争力。
范永军指出,从国家政策要求到区域发展目标,再到产业实际需求,推动绿色能源体系建设、促进源网荷储互动融合已成为行业发展必然趋势。无论是主网层面,还是配电网、用户侧层面,“源、网、荷、储”之间的关系都将发生深刻变革。而固德威聚焦城市配电网与用户侧,致力于提供综合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核心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
源网荷储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路径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占比将持续提升,绿色电力需求日益旺盛。固德威聚焦城市配电网与用户侧能源管理,创新性提出“源网荷储智一体化”战略,以数智化技术为绿色智能化新型配电网发展赋能,主要通过三条核心路径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
(一)聚焦“电从身边来”,实现光伏本地化消纳
第一条路径围绕“电从身边来”,以片区新能源消纳为核心,实现光伏本地化消纳,同时完善“身边”能源控制能力。以零碳园区场景为例,如何实现分布式清洁能源、储能设备与负荷的综合协同管控,是提升园区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在具体实践中,首先将发电侧的风电、光伏、储能、生物质发电等资源的管理系统接入本地站控系统,在交流侧与负荷实现耦合;随后依托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通过自主调峰、需求响应等手段,在用户侧完成源荷储协同调度。这一过程不仅解决了用户光储系统级能量管理问题,还能显著提高光储微电网运行收益,降低园区整体用能成本。
针对不同类型园区的用能需求与痛点差异,固德威可提供定制化行业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工厂厂区光储方案、产业园区光储用能结算方案,以及围绕充电站场景的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
典型案例:江西某光储充一体化项目
该项目依托重卡充换电站建设,为满足26台320kW重卡充电桩的用电需求,固德威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制定光储容量最优配置策略,提供光伏配储一站式解决方案。项目具体配置为:630kW光伏系统、30kW微风发电系统、875kW/1827kWh储能系统,并配套建设一定容量的生物质发电厂。

图片说明:2025年4月2日运行分析曲线,清晰呈现不同时段运行策略:夜间谷段,固定功率充电至SOC 70%;白天平段,负荷需求较小时,将光伏无法消纳的余电充入储能,补能至SOC 100%,减少弃电量;傍晚峰段,光伏出力下降,储能动态向负载供电,放电至SOC 10%,保障套利收益最大化。
项目建设过程中,团队充分结合当地政策要求,引入光储充智能协同算法,通过“储能调蓄+柔性防逆流”技术组合,依托固德威智慧能源WE平台实现对整个场站的一体化管理。最终实现绿电本地全额消纳,有效减少弃光现象,显著提升项目经济效益——场站年均收益约70万元。
(二)以城市为单位,打造城市级虚拟电厂
第二条路径以城市为单位,通过打造城市级虚拟电厂,提升整市光伏消纳能力,优化“周边”能源管理供给。虚拟电厂的核心作用是将分散在园区、商业楼宇等场景中的新能源发电设备、储能系统、各类负荷等资源进行聚合,参与大电网协同调度,在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的同时,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典型实践:江苏虚拟电厂辅助服务项目
在江苏,固德威以虚拟电厂聚合商身份开展业务,累计聚合资源总量达245MW,可调节能力超75MW,连续响应时长不低于2小时。截至2025年3月,已累计参与电网辅助服务50次,单次最高响应容量超100MW,预计年均收益为1466元/MW。
(三)参与电力市场,增强省间能源互济能力
第三条路径从电力交易视角出发,通过深度参与电力市场,提升外部绿电获取与吸收能力(主要覆盖电能量市场、绿电中长期交易),强化省间能源互济,为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支撑。
在城市配电网与用户侧,分布着大量户用、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虚拟电厂可通过聚合这类分布式资源,组建“电源型虚拟电厂”,参与绿电中长期交易,目前江苏、安徽等地已形成此类业务形态。同时,虚拟电厂还能聚合工业、建筑、充电桩等负荷资源,组建“负荷型虚拟电厂”,联合售电公司共同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此外,通过建设储能型虚拟电厂、混合型虚拟电厂,可进一步提升虚拟电厂在电力市场中的交易能力与灵活性。
典型案例:安徽分布式光伏绿电交易项目
固德威以能源聚合商身份,在安徽地区聚合代理投资方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总规模约4.86MW。2025年1月,该项目首次实现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能源参与绿电交易,截至目前累计交易电量1636MWh,累计交易9次(含2次二季度交易、1次周挂牌交易)。通过参与绿电交易,分布式光伏电站在燃煤标杆电价基础上,收益率提升约2.5%。
范永军表示,基于上述业务形态,固德威以“源网荷储智一体化”为核心战略,聚焦风光储充场站、综合能源场站、零碳园区等重点场景,通过对分布式光伏电站进行数字化升级,结合储能系统打造数字化光储系统;依托智能化管理手段,提升源网荷储协同控制能力;最终以虚拟电厂聚合形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打通能源互联网“最后一公里”。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能显著提高能源投资价值,更将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能源转型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