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恒通股份(603223.SH)披露的三季度财报抛出了一组令人费解的数据: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0.5亿元,同比骤降39.29%,但归母净利润却逆势大增78.33%至1.76亿元;第三季度单季营收3.81亿元同比下滑26.83%,净利润却飙涨182.55%至7656.8万元。
这种“营收与利润背道而驰”的诡异曲线,揭开了这家南山系控股企业战略转型期的深层博弈——在LNG业务收缩留下的营收真空里,港口业务的盈利爆发式增长暂时撑起了利润门面,但高质押风险、营运能力恶化等隐忧已在财报数据中埋下暗礁。
业绩异动:营收腰斩与利润暴增的撕裂图景
恒通股份2025年三季度财报呈现的“撕裂感”,在核心财务指标的对比中尤为刺眼。若将时间轴拉长至三年,这种业绩波动的剧烈程度更显反常。
从营收角度看,公司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收缩周期。2024年公司营收已从上年的37.55亿元锐减46.69%至20.02亿元,而2025年前三季度10.5亿元的营收规模,仅相当于2024年全年的52.45%。这种下滑并非季度性波动,而是连续六个季度的趋势性收缩:2024年上半年营收尚余6.69亿元,到2025年三季度末,累计营收同比降幅已扩大至39.29%,显示业务收缩的惯性仍在持续。
利润端的表现则形成鲜明反差。2024年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30.86%,2025年前三季度更是攀升至1.76亿元,超过上年全年水平。但深入拆解利润构成会发现,这种增长存在明显的结构性依赖——2024年港口业务营收2.18亿元,同比激增120.26%,成为净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到2025年,裕龙港务新建码头的持续投产进一步放大了这一效应,其高毛利特性直接拉升了整体盈利水平。
更值得警惕的是盈利质量的“虚胖”。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净额为-3.39亿元,同比降幅高达1712.8%,而同期净利润1.76亿元,经营现金流与净利润的比值低至-1.92。这种现金流与利润的严重背离,在2024年已现端倪:当年某报告期内净利润9880.78万元,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却为-785.49万元,比值仅-0.08。这意味着公司账面利润并未转化为实际的现金流入,盈利的“含金量”亟待检验。
战略转向:
LNG收缩与港口押注的生死抉择
业绩曲线的剧烈波动,本质上是恒通股份战略重心转移的直接映射。这家以LNG运输及贸易起家的企业,自2020年南山集团入主后,正经历一场从“能源物流”到“港口服务”的根本性转型。
回溯转型起点,2024年成为公司发展的分水岭。当年公司启动LNG业务重大调整:一方面处置约三分之一的LNG车辆,剥离重资产运营环节;另一方面大幅缩减运贸一体业务,转向轻资产的承运模式。这一调整直接冲击了营收规模——LNG业务曾是公司的营收支柱,其收缩导致2024年营收腰斩,且影响持续蔓延至2025年。
战略收缩的背后是LNG市场的盈利困境。2024年国内LNG价格经历多轮剧烈波动,叠加运输成本上涨,传统运贸一体模式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恒通股份选择轻资产转型,本质上是对行业周期的被动应对,但转型过程中的阵痛超出预期:车辆处置带来的资产减值、客户流失导致的市场份额萎缩,均加剧了营收下滑的压力。
与LNG业务收缩形成对比的是,港口业务被推上战略核心位置。南山集团入主后,着力打造“港口+供应链”运营模式,将恒通股份定位为山东裕龙石化产业园区的配套港口运营商。裕龙港务新建的7个生产性泊位自2024年下半年陆续投产,覆盖干散货、液化品等四大类30个货种,2024年即实现营收2.18亿元。到2025年,随着园区企业逐步达产,码头作业量持续增加,成为利润增长的主要支柱。
山东裕龙石化产业园的投产进度直接决定港口业务的增长天花板,若园区企业达产不及预期,港口业务的增长动能将迅速衰减。更关键的是,港口业务前期投入巨大,裕龙港务的码头建设依赖大量资本开支,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53.9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1%,资产规模的收缩可能制约后续港口产能扩张空间。
管理层震荡:新帅上任与战略执行的衔接考验
战略转型的关键期,恒通股份的管理层出现了密集变动。2024年12月,任职超过十年的“元老”董事、总经理李健因个人原因辞职;2025年3月,董事长李洪波以“需全力投入港口项目”为由卸任,38岁的隋永峰接棒董事长职务,公司在四个月内完成了董事长、总经理的全面更替。
管理层的更迭轨迹与公司战略方向高度绑定。原董事长李洪波兼具港口运营与物流管理经验,其卸任后专注于裕龙港务项目,凸显了港口业务的战略优先级。新任董事长隋永峰的履历则带有鲜明的南山系印记:长期任职南山集团资金部,曾任山东裕龙石化金融财务部总经理,在资本运作与财务管控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市场分析认为,这一人事安排暗示公司将更加注重资本效率与财务风险控制,与当前轻资产转型的需求相契合。
但频繁的管理层变动也带来了战略延续性的考验。李健作为公司IPO以来的核心高管,深度参与了LNG业务的发展与扩张;李洪波主导了港口业务的起步阶段。两位核心人物的先后离场,可能导致原有业务资源衔接出现断层。隋永峰虽具备财务与港口背景,但加入公司仅三个月便升任董事长,其对LNG业务的理解深度、对物流板块的掌控能力仍需时间检验。
从管理效率指标看,新管理层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仅9.3次/年,存货周转率2.01次/年,存货变现能力偏弱;总资产周转率低至0.19次/年,在行业中排名靠后。这些指标的恶化表明,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与运营管理能力并未同步提升,新管理层亟需拿出切实的改善方案。
风险暗礁:高质押悬顶与运营能力困局
恒通股份财报中隐藏的风险信号,比业绩波动本身更值得警惕。其中,高比例股权质押引发的控制权风险已触及“高风险”预警线,成为悬在公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截至2025年10月28日,公司整体质押股份达3.12亿股,占总股本的43.74%,质押市值30.70亿元。第一大股东南山集团有限公司与第2大股东刘振东合计质押股数3.09亿股,占其持股的79.42%。而当日公司股价仅9.82元/股左右,质押日至今下跌30.39%,且已有4笔质押达到平仓线,已实质性触发平仓风险。
与股权质押风险相伴的是运营能力的持续恶化。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营运能力评分仅0.18分,在行业内排名末位。总资产周转率从过往的中等水平跌至0.19次/年,意味着公司每1元资产仅能创造0.19元营收,资产利用效率极低。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效率的下降,则反映出公司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减弱——对下游客户的信用政策放宽导致回款变慢,对上游存货的管控失当则增加了资金占用成本。
财务结构的潜在风险同样值得关注。尽管公司当前资产负债率约25.95%,偿债能力评分3.57分,短期偿债压力看似可控,但经营现金流的持续为负可能改变这一局面。2025年前三季度-3.39亿元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已导致公司现金储备消耗加快,若港口业务盈利未能及时转化为现金流入,未来可能面临短期流动性紧张的压力。
站在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恒通股份的未来走向取决于能否在转型阵痛与增长韧性之间找到平衡。从当前的业务布局看,公司已清晰勾勒出“港口为主、LNG为辅”的发展路径。
从行业环境看,恒通股份仍具备一定的发展机遇。国家“十四五”规划推动港口行业智慧化、绿色化发展,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3.5%-4%的年均增长,为其港口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而LNG作为清洁能源的长期需求增长,也为其轻资产转型后的业务复苏创造了条件。但机遇的兑现离不开战略执行的精准与管理效率的提升。
2025年三季度财报的“撕裂图景”,既是恒通股份战略转型的必经阵痛,也是其暴露深层问题的镜子。营收与利润的背离、高质押与弱运营的并存、管理层更迭与战略延续的考验,共同构成了公司当前的生存命题。
对于这家南山系旗下的转型企业而言,如何让港口业务的增长从“单点突破”变为“系统支撑”,让LNG业务的转型从“被动收缩”转为“主动升级”,将决定其能否穿越周期,在能源与港口的交叉赛道上真正站稳脚跟。市场正在等待新管理层给出答案,而时间窗口,或许已经不多。(《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免责声明:文章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