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前提与核心关键,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牵引与价值体现,二者相辅相成,互促互进。面向新阶段,要深刻认识二者的深刻含义与内在逻辑,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提高国家科技实力的必由之路和战略抉择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战略决策。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跃迁,而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能够从根本上重塑国际经济格局。当前,新一轮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生命科学、脑机接口、医疗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新计算、元宇宙、空间科技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从单点突破走向群体性涌现。随着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等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世界主要国家持续加强政策布局,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机器人、微电子与半导体、量子计算科学与技术、先进通信技术与沉浸技术、纳米技术、基因组学与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必须以高质量源头科技供给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劲动能,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提供强力支撑。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我国科技强国建设蹄疾步稳。从1978年提出“向科技进军”到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再到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创新始终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是近十年创新能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也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已初步构建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集成电路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国内企业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环节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国产芯片自给率稳步提升。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比重为26.2%;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大有可为,也必须为之。“十五五”时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成为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公报》指出,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科技强国建设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公报》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要拓展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场景,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产业链和价值网上,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持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要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传统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传统产业绝非低端产业的代名词,不能简单要求其“一刀切”退出,要将创新势能转化为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产业动能。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的深度转型,对于经济突围的作用日益显现。从2020年到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到33.6万亿元,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约30%,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我国重点传统产业加快“焕新”,钢铁、水泥熟料的单位产品能耗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电解铝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面向下一个五年,《公报》提出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举措,这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初步估计未来5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红利。
二是要让新兴产业“小树成森林”。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而生,将成为高增长、高体量的新支柱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10年及以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仅在一万辆以下(7605辆),渗透率几乎为0%。2024年,产销量均突破1280万辆,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率)达到40.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我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再如大飞机产业,C919大型客机从2007年立项开始至2023年5月28日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截至2025年2月,中国商飞已累计交付16架C919飞机。按照规划,C919飞机2029年的产能将达到200架/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万亿元级大飞机产业链蓄势待发。面向下一个五年,《公报》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
三是要让未来产业“新芽快破土”。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从各地已出台的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可看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例如,上海市《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南京市《加快培育新赛道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未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以上,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5%左右。《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四个未来产业处于扩张期,已初具规模,5至10年内有望实现倍数级增长。面向下一个五年,《公报》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三、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当今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呈现新的态势。
一是科技发展模式从单一行业创新向跨界融合创新转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不断打破传统行业、部门、领域、地域界限,跨界、融合、泛在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主旋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应基于多学科领域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交叉融合、相互赋能和集中涌现,不断突破科研范式,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是产业发展底层逻辑向网联、物联、数联、智联演进。全球正在加速进入以“万物互联、泛在智能”为特点的新信息时代,人类有望迈入一个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特征的全新历史阶段,升级换代、架构演进、深度融合是当前数智化转型的主要特征。数字化发展已经从效率提升的辅助角色,演变为创新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引发多领域的系统性、革命性、群体性技术突破。产业发展方向向网联、物联、数联、智联转变,全面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再造、经济结构的重组、生活方式的巨变。
三是科技和产业承载空间从物理—社会二元空间向物理—社会—网络三元空间升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呈现多学科交叉、多产业融合、多场景应用、多元数据融合的新趋势。
四、新时代新征程,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一是更加突出新技术创新引领。随着技术发展模式从单一行业创新向跨界融合创新转变,应基于多学科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交叉融合、相互赋能和集中涌现,抢抓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应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结合、海外人才和本土人才并重,重点在机器人、人工智能软件与服务、半导体、生物制造、电池、创新药、Web3等领域,通过信息、生物、能源、战略空间等技术群融合突破与协同支撑,推进创新突破,实现换道超车,摆脱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风险,依靠创新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二是更加突出新产业体系升级。随着产业升级底层逻辑从网联、物联向数联、智联转变,应以数智化为主要驱动力,全面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再造、经济结构的重组、生活方式的巨变。重点在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制造、电子商务、元宇宙、适老化产品和服务、智慧家庭与社区等领域,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把握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塑造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优势。
三是更加突出新空间夯实基础。随着产业承载空间从物理-社会二元空间向物理-社会-网络三元空间转变,应以三元空间为综合载体,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重点在网络安全、先进算力、清洁能源、商业航天、未来海洋等领域筑牢发展基础,重点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全面拓展对深空、深海、深地、极地的开发探索,推进新设施演进和新空间拓展。
四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健全完善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
面向“十五五”,建议围绕科学布局—技术策源—应用场景—孵化平台—科创资金—人才保障全链条,建立健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
第一,强化科学布局。要超前谋划部署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原始性、颠覆性创新突破。建立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分析国际出口管制政策、技术专利布局等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的技术封锁风险,加强关键技术备份研发。要强化多部门、跨行业统筹协同,充分论证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和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劣势,谋划研判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发展赛道。强化跨部门的政策协同机制和任务分工,形成科研支持、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产业布局、技术改造、企业出海等政策合力。
第二,强化技术策源。一是紧跟全球技术变革趋势开展战略预见。探索发布前沿技术攻关目录与新兴产业发展指引,围绕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二是汇聚政产学研力量建立创新共同体。发挥政府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搭建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打造多元化参与、网络化协同、市场化运作的协同攻关机制。三是建设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鼓励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的创新环境,鼓励坐“冷板凳”、出“颠覆性”成果。持续优化涉企政策与营商环境,充分尊重企业家、依法保护企业家、正向激励企业家,激发企业家敢闯敢干创新活力。
第三,强化需求牵引。一是积极构建前沿领域的科技首试首用场景。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低空经济、未来网络、低碳能源等前沿领域,推动先进技术与生产、生活、生态、治理重点领域融合,建设开放一批可示范、可体验、可推广的科技首用场景样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二是加快打造多元化应用场景供给体系。鼓励各地政府、国有重点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等加大力度开放场景资源,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试炼场”与“首秀台”。对于经过市场考验、发展前景好的场景解决方案,通过政府采购、试点示范、相关牌照优先发放等多种形式支持。三是构建择优培育的应用场景对接机制。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企业答题”模式,建立常态化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清单征集、发布、遴选机制,采用揭榜挂帅、竞争赛马、一题多做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同台竞技和技术产品公平比选,推动创新企业培育从“给项目”向“给机会”转变。
第四,强化条件支撑。一是针对产业“种子期”布局一批概念验证平台。围绕新技术的概念落地与样品生产环节,对早期科技成果提供技术可行性、市场可行性评估等验证服务,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瓶颈。二是面向产业“发育期”构建一批中试熟化平台。围绕产品化与商业化推进环节,提供科研成果二次开发、工艺验证及中试熟化等转化服务,畅通技术成果到实体产品的转化路径。三是聚焦产业“壮大期”建设一批产业加速园。围绕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环节,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企业高效对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提供供应链、原材料、人才、科技、金融、咨询等一体化低成本服务,推动产业快速形成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
第五,强化人才保障。以“后评价”“长跟踪”机制考查科技成果实际贡献,提升科研经费利用效果。破除“唯帽子”人才导向,引导科技奖励评价标准向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倾斜,大力纠正浮躁、短视、功利、虚假的学风。强化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专业能力建设,加强课程、实践与产业的紧密衔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单志广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研究员;胡拥军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未来产业处处长、研究员;房毓菲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智慧产业处副处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