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扩容、破界、竞速,第三方驱动电机企业进击新征途

时间:2025年10月27日 18:06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2025年进入三季度,行业迎来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提升的冲刺阶段。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9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433.4万辆和243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2.9%,汽车市场整体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2%和34.9%,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6.1%。

与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同步开启的,还有关键零部件的“上升通道”。例如,驱动电机行业最近就频频传来企业上市、扩产等方面的好消息。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产品的发展,也为它们带来第二增长曲线。当目光聚焦于第三方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供应商,蓬勃的市场需求犹如一阵强劲的东风,将这些企业推向发展的“快车道”。然而,“风口”之下并非全是坦途。

跑出上市融资“加速度”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高,驱动电机的需求同步攀升。例如,精进电动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0.22亿元,同比增长76.75%;归母净利润为3596.53万元,同比增长112.62%;毛利率为8.54%,同比上升9.84个百分点;净利率为3.52%,较上年同期上升52.77个百分点。

不少第三方驱动电机企业乘着市场增势,竞相奔赴资本市场。9月25日,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联合动力”)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首日股价大涨147.6%,市值突破800亿元。联合动力招股书显示,公司的主要产品实现了销量的高速增长。其中,过去4年,电驱系统销量分别为55.94万台、89.85万台、168.51万台和371.16万台,复合增长率约为87.8%。此外,联合动力在国际市场也迎来“加速度”,近3年境外收入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50%,这揭示了“出海”正成为头部电机企业的增长引擎。

几乎于此同时,大洋电机向香港联交所提交H股上市申请,迈出构建“A+H”双资本平台的关键一步。据悉,近年来,随着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业务拓展,该公司营收进一步提高。2022~2024年,大洋电机营业收入分别为109.3亿元、112.88亿元、121.13亿元,期内利润持续提升,从4.25亿元增至9.12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62.41亿元,同比增长7.66%;净利润6.02亿元,同比增长34.33%。资料显示,大洋电机在全球拥有15个生产基地及4个海外研发中心,多项业务位居全球前列,而本次H股发行所募资金将用于摩洛哥生产基地二期建设、研发投入、数字化升级及补充营运资金。

中国汽车传动驱动零部件供应商双林股份也于近日递表港交所,正式启动港股IPO,拟搭建“A+H”双资本平台。业绩数据显示,双林股份2024年净利润同比激增5倍,在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实现业务突破,引发市场关注。

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迭代迅猛,市场竞争激烈,对资金需求巨大。选择上市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充足的融资支持,无疑是第三方驱动电机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在近期举行的一个行业会议上表示:“零部件强,汽车产业则强;零部件不强,汽车产业不可能强。电驱动系统正向高安全可靠、高效、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行业不仅要关注汽车,更要向电动船、多电飞机、飞行汽车、电动化农机、矿卡等方向求发展。”

扩产背后的竞争逻辑变化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做出预测,203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计达到1.5亿辆左右,市场占有率或接近70%。业内人士达成共识,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5年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面对可预期的市场机遇,第三方驱动电机企业纷纷投资、扩产,行业迎来新一轮“春天”。

近日,总投资1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规划年产100万台(套)新能源汽车电机的舜驱动力华东生产基地投入试生产。据悉,该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目前部分生产线进入爬产阶段仅用时6个月,刷新了行业对“快”的认知。“舜驱速度”反映出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机产能持续扩张,也折射出行业在高性能、高效率和集成化方向上的整体发展趋势。

9月26日,中创智领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将主要研发生产电机系统部件、底盘部件及热管理部件等产品,总投资预计约50亿元。

今年7月,大洋电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项目投产暨(U+X)PIN定转子全球首发仪式在前沿科技城举行。据介绍,大洋电机在重庆基地一期投资超10亿元,规划年产新能源汽车电力总成系统100万套。未来,这里将集研发、生产、测试于一体,专注于高效电机、电控系统的规模化生产。

放眼整个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产业,类似的情况正在全国多地紧锣密鼓地上演。弗迪动力在东莞、合肥等地持续扩建电机、电控生产基地,产能达数百万套,形成自研闭环。汇川联合动力主打高效驱动和智能控制,产品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海外市场也在拓展。精进电动专注高功率密度电机,与多家整车厂建立合作,抢占高端市场。联合电子推进国产化电驱总成,把电机、减速器和电控整合在一起,稳步扩张。

可以看出,现在国内电机企业的竞争逻辑已从单纯拼产能,转向产能+技术+集成能力的综合较量。谁能在产品的功率密度、效率、热管理和智能制造等方面领先,谁就能掌握未来市场的话语权。

蔡蔚这样阐释驱动电机技术的演进:“电压不断提高,800V已成为电驱系统的主流趋势。但大电压带来电机绝缘、焊接、冷却等挑战。为突破这些瓶颈,电机企业正在攻克低温焊接,并探索直接冷却、直接混合冷却、复合冷却等研究方向。”他还介绍称,提高功率密度可通过增加转速、提升电压和优化标准实现,高转速电机和扁线绕组是当前的研发热点。

第二增长曲线背后的进与困

在智能新能源汽车上,电动化已从驱动系统渗透至整车各个执行角落。除了驱动车辆的主电机,数十个辅助电机作为精准的执行器,如同车辆的“关节”与“肌肉”,共同操控着从动态表现到舒适体验的每一个环节。方兴未艾的机器人赛道也吸引不少电机企业,共同竞逐这一新兴市场。

今年5月,方正电机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于2023年成立专门的控股子公司进行机器人关节及电机的开发,目前开发出数款机器人关节和电机产品,部分已向客户送样。方正电机董事长兼总经理牛铭奎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方向非常具有潜力,但在多重因素的催化下,难免会出现过热现象。”他透露,公司从2023年初开始涉足机器人赛道,启动前瞻布局,着眼于未来5~10年及更长远的发展。

大洋电机同样积极布局新兴领域,研发轴向磁通电机技术,适配人形机器人对轻量化、高扭矩的需求。今年7月,该公司与同济大学共建“具身机器人执行机构先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并投资AI+3D视觉机器人企业梅卡曼德,加速技术商业化。

双林股份在新兴领域的业务推进也可圈可点,目前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开发反向行星滚柱丝杠、线性关节模组,中试线年产1.2万套,产品送样国内头部车企及机器人制造商;低空经济领域则研发车载无人机夹紧驱动器及230kW飞行器电驱系统,已交付样机。

舍弗勒中国区电驱动事业群总裁陈相滨,对外分享了公司在分布式驱动和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我们15年前就启动了轮毂电机的研发,在特种车辆上已实现量产配装,今年年底前将应用于商用车。公司也在研发用于乘用车的轮毂电机,这是分布式驱动的终极方案。”他还表示,轴向磁通电机、波绕组电机等新技术,为机器人关节提供了更紧凑、高效的解决方案。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第三方驱动电机企业对新赛道的探索既是为了寻求新的增长极,又是市场竞争压力下的生存之道。据悉,在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物流车电机装机量排行汇总中,此前曾位列榜首的汇川联合动力被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反超。其实,无论在商用车还是乘用车领域,车企旗下的电机供应商都是第三方企业的强劲竞争对手。最近,一家自主零部件企业相关负责人就对记者透露,一方面,车型、技术的更迭速度飞快,给设计研发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车企自研也冲击了原有的市场格局。

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想,曾在i8发布会上解释自研驱动电机的重要性。他称,因为追求更低噪声和更低能耗,市面上的供应商暂时不能满足需求,于是理想汽车自研了静音定转子和传动系统;为了降低能耗,公司自研了碳化硅功率芯片和功率模块。为确保这些关键技术落地,理想汽车还自建驱动电机工厂,自动化率高达87%。

技术融合发展与质量、管理优先

电机转速越来越快,扁线、油冷、双电机成为“标配”,就连碳纤维转子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有人在感叹未来一片光明的同时,也发出电机行业是否将不堪重负的疑问。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趋向白热化,车企争先恐后地强化技术标签,希望为自己保留更多“底牌”,以此赢得用户青睐。但矛盾也随之而来,“精益求精”的产品设计和研发,势必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

蔡蔚在展望未来时表示:“汽车要靠‘四化’驱动,即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全球化,碳排放会成为‘卡脖子’的事情。”有消息称,在即将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中,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目标大幅提升,2030年为14kW/kg,2035年为16kW/kg,2040年为18kW/kg,这对行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助理研究员马瑞海从底盘协同控制角度指明未来的技术融合趋势:“电机介入底盘后,引发底盘运动控制体系的变革。我们要加速推进底盘动力控制的深度融合,为整车的运动性能进行深度赋能。”他介绍了智能行驶单元、端到端自动驾驶等前沿方向,认为电机与底盘、智驾的深度协同是下一个竞争高地。

小米汽车先进动力部副总经理郜业猛认为:“电驱动未来的技术趋势是高转速、高系统效率、高功率密度。”他称,小米自研的V8s电机通过超高强度硅钢和碳纤维激光缠绕工艺,实现了27200转/分的最高转速,电机功率密度达到10.14kW/kg。

随着碳化硅、氮化镓等新一代功率半导体技术的成熟,以及三电平拓扑结构、智能仿真测试平台等软硬件工具的进步,电机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第三方驱动电机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必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耕核心技术,同时灵活拓展机器人、低空经济等第二赛道,并在成本控制与系统集成能力上构建自己的“护城河”。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驱动电机行业的整合将进一步加速,具备技术领先性、规模化制造能力和跨领域协同创新的企业,有望在电动化浪潮中脱颖而出,引领下一代电驱动技术的发展方向。

“驱动电机市场的竞争会在多个方面展开,技术只是其中之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它能带来一些优势,但不是惟一的决定性优势。”在牛铭奎看来,未来驱动电机将不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竞争差异点,而更可能成为一种标准化部件。相较于性能和成本,驱动电机的品质更值得关注。

“质量的优先级应高于性能和成本,当前电机行业‘卷’到最后,恐怕没有谁的技术水平比谁强太多,真正能一较高下的只有质量和管理。好的管理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可能也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牛明奎最后说。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