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关键词 | PEEK 市场容量破167亿元
共 3081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8 分钟
10月24日,会通股份发布公告,公司与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大通会幕新型节能材料有限公司正式签订《租赁项目管理协议书》,标志着公司“高温尼龙和聚醚醚酮(PEEK)聚合项目”成功落户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
PEEK作为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中的“明星材料”,凭借耐高温、耐化学腐蚀、高强度等卓越特性,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等高端领域。据相关机构预测,至2027年国内PEEK需求量将超5000吨,市场容量突破167亿元,发展前景广阔。
产能扩张与国产替代同频共振
PEEK材料的生产长期被少数国际企业垄断,核心技术与产能布局曾高度集中。但近年来,我国PEEK行业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产能扩张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上游原料突破、中游产能释放、下游需求拉动”的良性循环。
在产能产量方面,国内企业的产能扩张计划正在重塑全球市场格局。据公开信息显示,国内PEEK产能已从千吨级向万吨级迈进:中研股份作为国内最大的PEEK生产商,当前产能达1000吨/年,且规划扩充至5000吨/年;沃特股份拥有5000吨/年PEEK及复合材料产能(含在建),其中重庆基地2000吨产能预计2025年投产;金发科技珠海基地规划年产1万吨PEEK,规模化优势渐显。此次会通股份的PEEK项目分三期建设,最终将形成600吨/年的聚合产能,其中一期200吨产线预计2026年9月建成投产,进一步充实了国内产能储备。从需求端看,机构报告指出,预计至2027年国内PEEK需求量将超5000吨,市场容量达167亿元以上,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形成了有效匹配。
国内PEEK行业已形成多梯队发展的龙头企业格局,不同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战略定位在产业链各环节占据优势,其中全产业链布局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上游原材料领域的突破为产能释放提供了关键支撑。PEEK合成的核心原料DFBP(4,4'-二氟二苯甲酮)曾长期依赖进口,中欣氟材构建了“萤石-氢氟酸-DFBP-PEEK”全产业链布局,其DFBP纯度达99.99%,成本较海外低20%,2025年PEEK产能将达8000吨,位居全球第三;新瀚新材作为全球第二大DFBP供应商,产品纯度高达99.999%,2025年新增2500吨DFBP产能,募投项目达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1.05万吨。原材料国产化率的提升,不仅降低了中游生产企业的成本压力,更打破了海外企业对产业链的垄断,为PEEK国产替代奠定了基础。
在中游材料生产领域,头部企业各有侧重。中研股份深耕PEEK研发20年,拥有从聚合到改性的全链条技术,产品覆盖医疗级与工业级领域,是特斯拉Optimus关节的独家供应商,医疗级产品通过FDA认证,全球市占率达8.07%;金发科技作为全球最大的改性塑料企业,凭借自主聚合技术实现PEEK改性材料量产,性能对标国际巨头威格斯,深度融入特斯拉、优必选等企业供应链;沃特股份首创碳纤维增强PEEK材料,实现减重40%且刚性提升3倍的性能突破,产品已通过比亚迪、华为等厂商认证并供货。会通股份则通过此次项目实现战略延伸,依托在长碳链尼龙领域的发明专利积累,将技术从改性向上游聚合环节拓展,打造“聚合-改性”一体化平台,有望在定制化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短期波动与长期价值并存
近期PEEK龙头企业的股价表现呈现出“短期调整、长期向好”的特征,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行业发展阶段的理性认知。
截至2025年10月27日的最新市场数据显示(截止撰稿时数据),主要龙头企业股价近7日延续分化态势:肇民科技作为PEEK生产核心企业,当日股价报44.54元;沃特股份当日股价报21.31元,实现1.09%的小幅反弹,反映出短期市场对其在建产能释放节奏的观望情绪;中研股份当日股价报41.29元。
股价短期波动主要受市场情绪、资金流向及短期业绩预期等因素影响,但长期来看,企业的产能规划与技术突破已成为支撑估值的核心逻辑。中欣氟材因二期3000吨PEEK产能即将投产,叠加半导体级DFBP通过台积电认证的利好,业绩增长预期明确,成为支撑其长期股价的核心动能;新瀚新材凭借DFBP产能扩张及与宇树机器人的配套合作,获得资本市场长期关注。会通股份公告显示,此次PEEK项目短期内对业绩影响有限,但中长期将完善产业链布局,其股价反应或将滞后于项目建设进度,更多体现为价值成长的长期逻辑。
面对新蓝海,抢抓发展机遇
PEEK行业正处于国产替代的关键期,面对167亿元级别的市场蓝海,行业发展需在技术突破、产能优化与生态构建上形成合力。
1.坚持技术创新,突破高端应用瓶颈局
技术研发应聚焦“性能升级”与“成本优化”双目标。一方面,企业需加大医疗级PEEK材料的研发投入,突破树脂分子量精准调控、杂质含量控制等核心技术,缩小与威格斯等国际巨头在高端产品上的差距,当前中研股份医疗级产品通过FDA认证的经验可被行业借鉴。另一方面,应依托上游原材料国产化优势,持续优化聚合工艺,降低单位生产成本,通过“技术降本”扩大应用场景,推动PEEK从高端装备向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规模化市场渗透。
2.优化产能布局,避免低端重复建设
产能扩张需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建议企业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差异化布局:具备全链条能力的龙头企业可聚焦万吨级产能建设,打造规模化生产基地,如金发科技珠海基地的规划应与汽车、电子等下游需求同步推进;中小型企业可专注细分领域,如会通股份可依托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的产业集群优势,优先发展定制化PEEK产品,避免与头部企业在通用级产品上过度竞争。同时,行业应建立产能信息共享机制,引导资源向技术壁垒高、环保标准严的项目集中,防范低端产能过剩风险。
3.构建产业生态,强化上下游协同联动
产业链各环节需形成“研发-生产-应用”的闭环。上游企业应与中游生产商建立长期供货协议,保障DFBP等原料的稳定供应与质量一致性,中欣氟材与下游巨头的供应链合作模式值得推广;中游企业需深度对接下游需求,如借鉴普利特与比亚迪联合开发机器人关节材料的经验,将客户需求融入产品研发全过程。此外,应推动建立行业标准体系,明确医疗级、工业级等不同品类的性能指标,促进PEEK材料在各领域的规范化应用。
4. 借力政策红利,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充分把握高端制造业升级与新材料产业扶持的政策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建议》还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为我国经济大盘、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企业可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精特新企业等资质,争取研发资金与政策支持;行业协会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推动将PEEK纳入关键材料自主保障清单,鼓励下游企业优先采用国产材料。同时,利用碳谷绿湾产业园等特色园区的配套优势,实现产线建设、环保治理与物流配套的集约化发展,降低项目落地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