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科学盛会,让佛山顺德再次站在聚光灯下。
10月25日,“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首期项目揭晓并举办学术研讨会,20位在医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杰出的青年科学家成功入选,将分别获得200万元的科研资助,助力其开展具备原创性和突破性的基础、转化和应用研究。
一个细节,仪式现场,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与董事长方洪波全程参加,但没有致词也没有颁奖,他们安静地坐在台下,将舞台光芒全部给予科学家们。
让创新者站C位,让实干者受尊重,这是顺德一以贯之的城市品格。从昔日的“星期六工程师”到如今资助科研者向“深水区”扎根,30亿元的基金是允许科研者 “十年磨一剑” 的定心丸。对去年R&D投入达129.56亿元的顺德而言,这些“种子”的落地,是这座万亿工业强区以科技创新守护制造根基的缩影。
数据显示,2024年顺德R&D投入达129.56亿元。图为顺德生产车间一角。30亿元基金
顺德企业家的“科创基因”
以“基因编辑器”进行作物性状精准定制,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方案;“低功耗、大算力光子芯片”项目,可以让“大脑”光速“思考”;“碳一分子多相催化转化”项目,通过绿色氢气提升煤基合成气碳原子利用率,从而降低碳排放……
首期“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项目聚焦医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两大关键领域,充分体现了对推动人类健康福祉与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深切关注与责任担当。该项目由何享健先生以个人名义捐赠30亿元人民币创立的何享健科学基金资助。
为什么要设立基金?“因为国家强大、经济繁荣离不开科技发展。”在此前基金发布时,何享健曾给出这一回答。

何享健先生与获资助青年科学家、知名院校专家学者合影。
当前,科技创新正不断重塑生产力形态,催生、引领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中国制造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争取更大的前沿技术自主能力,就要通过新产业新技术在研发“弯道超车”。
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项目紧扣的正是这一主题,“扶早扶小”,从基础研究推动“0”到“1”的突破,弥补了当前基础研究领域社会资金投入不足的短板,以实际行动支持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充分诠释一个企业家的社会担当和大爱。
“这份‘为国育才、助力科研’的家国情怀,为整个社会支持科技创新树立了标杆。”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在现场发言时提到。
这种务实创新的精神,对社会大爱的担当,是顺德企业家的基因。从对学校、医院、学子的资助,到如今对科技创新不计成本的支持,顺德企业和企业家通过各项基金的设立,持续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如今更为中国制造的转型,贡献更多的顺德科技之力。
“研究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从科研体系来看,美的集团和科达制造建立起“三个一代”研发布局,海信通过创新技术研究院开展重点方向技术前沿研究,还有各类中小企业的大胆创新,这些不计成本、带有不确定性收益的研发投入,是为中国制造的发展进行前瞻布局,也由此突破了多个关键技术难题。
如美的集团子公司极亚精机的减速器已成功导入库卡,突破国外在此领域的垄断;在变频控制器上,尚研电子和希塔变频都突破了10年前日本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封锁;在新能源电池领域,陀普科技攻克富锂锰锂电池核心问题,增广智能研发的磁悬浮平面输送系统,在国外巨头“包围”中脱颖而出……
让人才当主角
把“尊重”变成实实在在的创新环境
在“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首期项目揭晓前两天,顺德刚举行了一场企业家大会。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主席台上坐满的都是企业家,顺德希望通过此举向社会释放一个重要的信号:在顺德,企业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而当天“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首期项目揭晓仪式上,舞台也同样留给了科学家们,这也是顺德区企业家们一直以来的坚持:在顺德,人才是科技创新当之无愧的主角。
除了“扶早扶小”、关注“长期主义”,何享健科学基金不设成果转化时限,允许科研人员自主支配经费,给予青年科学家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自由度,确保资金真正流向能解决科研一线痛点的领域。
“相当于给予我们青年科研者一笔非常关键的创业基金,帮助我们在科研路上走得更深更远。”入选项目的南京大学应佚伦说,与其他项目相比,“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项目更关注青年人才,在基金管理上解决这一群体长期面临的 “经费申请难、研究周期短” 的痛点。
对人才的尊重,在顺德同样不是孤例。拿出20%的股份用于人才奖励,为核心技术工程师配备了人才团队,为学生发放与员工同等工资和水平使其安心工作,作为创新企业的增广智能和华运通达等竭尽全力地培养,充分诠释着顺德对人才的渴望和尊重。
“顺德产业转型升级,核心是靠科技要素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把‘尊重’变成实实在在的环境,让人文力成为生产力。”顺德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此活动为契机,顺德区科技局和区人才局为莅临顺德的科学家与评审专家精心准备了特色伴手礼,既有顺德的产业、城市和科创环境介绍,也有代表岭南文化的醒狮文创。顺德通过这份心意,让科学家们深度感知顺德的创新活力与文化底蕴,从而搭建起科学与产业对话的桥梁,催生更多合作契机。
从“星期六工程师”到青年科学家,企业爱才惜才,政府着力打造生态环境。
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据介绍,顺德目前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着力构建孵化育成体系。目前,全区现有科技企业孵化载体36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5家、孵化器5家,在孵企业886家。连续17年开展的“创业顺德”活动,累计引进各级创新创业团队98个,成功孵化出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为科技人才提供了全周期的成长环境,让人才近悦远来,让创新生生不息。
搭平台促对接
推动“科学家+企业家”协同创新
抓住这场科学盛会举办的契机,顺德主动出击,深度绑定年轻创新力量。
揭晓仪式前一天,作为入选项目的青年科学家钱苏昕已走进富信科技与海信家电,与企业的高管进行交流。他关注的领域“高效近零碳排放弹热制冷技术”,正与企业所关注的技术相匹配。

揭晓仪式前一天,作为入选项目的青年科学家钱苏昕已走进富信科技与海信家电。
“给我们创新打开了新的思路,双方也探讨了未来合作的可能性。”海信家电相关负责人表示,由政府组织的对接,帮助企业的创新“再上一程”。
推动“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对接,让“企业出题,院所共同答题”,顺德一直以来积极聚焦“政、产、学、研、用”多端发力,构建对接会等常态化沟通机制,为顺德企业与大院大所、与科创团队对接提供更畅通的平台。
“过去觉得顺德是家电之都,现在感觉是很有创新活动力的区域。”专注医疗设备领域的应佚伦说,她也期待着与顺德的更多可能性。
香港科技大学张宇昊聚焦的“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则与顺德产业紧密相联,该项目有望大幅降低能源损耗,尤其在家电、人形机器人、消费电子等领域有更广泛应用。“非常希望能通过这次接触,与顺德有机会进行更深度的合作。”张宇昊说。
从制造重镇迈向创新策源地
构筑科创“热带雨林”
为承接更多科学家们的项目落地,推动更多科学家与企业家们的合作,顺德正全力打造科创“热带雨林”生态。
目前,顺德拥有全市唯一一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13家(占全市26家的50%),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1家,为承接高端学术活动和实现“从0到1”的科研突破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聚焦原创性和突破性的基础研究上,顺德撬动企业自筹8.32亿元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截至目前,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增加营收306.11亿元,有效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数据显示,2024年顺德R&D投入达129.56亿元,占佛山总量的43%,位列全市首位,较去年增长20%。这些数字,丈量着一座制造业名城向创新策源地迈进的坚定步伐。
针对创新创业最需要的资金问题,顺德将云鹭片区作为先行启动区,打造“上市小镇”等金融载体,“让创新成果能更快对接市场,让产业升级有技术根基、更有资本活力。”顺德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政府把主席台让给企业家,到企业家把舞台让给科学家,一个基金,一场大会,是顺德企业家精神的传承,是顺德对创新最生动的注脚。在背后,从产业端的投入,政策服务与金融赋能的双重保障,让顺德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引领下,为制造业升级提供充足动力,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探索出可复制的路径。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