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仁言财经)
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的“一哥”宝座换了主人,江苏银行以4.79万亿元的资产总额,首次超过北京银行的4.75万亿元。这不是差了一点点,而是实实在在的“量级突破”:营收上,江苏银行448.64亿元对北京银行362.18亿元,多赚了近87亿;净利润更悬殊,202.38亿元对比150.53亿元,差距超50亿;就连最能体现“家底扎实度”的不良贷款率,江苏银行0.84%的数字也远优于北京银行的1.30%。
很多人觉得这是“突然超车”,但翻一翻两家银行近几年的业务轨迹就会发现,这场超越早有伏笔。从对公业务的客户打法,到零售业务的数字化能力,再到金融市场的创新布局,甚至风控的精细度,江苏银行和北京银行走了两条越来越不一样的路。而这些差异,在区域经济分化的大背景下,最终变成了“必然超越”的结果。
一、对公业务:江苏靠“产业绑定”突围,北京陷“传统模式”瓶颈
对公业务是城商行的“基本盘”,两家银行的差距最先从这里拉开。
北京银行上半年没少放贷款,新增公司贷款1530亿元,重点投在了租赁商务服务(占28.5%)和制造业(21.3%),科技、绿色等新兴产业贷款也涨了19%以上。但问题是,钱放出去了,收益没跟上,上半年营收增速仅1.02%,在上市城商行里排倒数,这说明传统“拉贷款、赚息差”的模式,已经碰到了增长天花板。
江苏银行的聪明之处,是把长三角的产业优势“吃透了”。江苏本身是制造业大省,2024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8%,比北京高1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数量更是北京的2.3倍。依托这个基础,江苏银行没做“撒网式”放贷,而是扎进产业链做“精细化经营”:一边盯科创企业,一边抓普惠小微,把银行服务和区域产业绑在了一起。
数据能说明一切:江苏银行上半年资产规模比年初涨了21.16%,是北京银行12.53%增速的近两倍。更难得的是,它不是“粗放扩张”,不良贷款率从年初的0.89%降到0.84%,越扩张越扎实。再看贷款结构:制造业贷款占比23.01%,刚好匹配江苏制造业的产业权重;基础设施贷款占40%,重点投了长三角的轨道交通、智慧城市项目,和区域发展需求严丝合缝。
产品创新的差距更明显。江苏银行在科技金融上搞的是“全链条服务”:2025年上半年,它作为独立主承销商,给民营创投机构发了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单只规模最高达15亿元,覆盖了新材料、集成电路等赛道。这不是简单放笔贷款,而是从“培育耐心资本”到“支持技术攻坚”,再到“帮企业对接产业集群”,形成了一个服务闭环。反观北京银行,虽然也推了“科创e贷”“研发贷”,但多是单点产品,没形成体系,客户粘性自然比不过江苏银行。
二、零售业务:江苏靠“数字化”拉爆AUM,北京卡在“传统打法”里
如果说对公是“压舱石”,零售就是“增长引擎”,这一块的分化让两家银行的差距越拉越大。
北京银行上半年的零售业务有点“乏力”:个人贷款只增了133亿元,零售AUM(管理客户资产)刚破1.3万亿元,增速7.28%。更值得注意的是,增长基本靠住房按揭和个人经营贷撑着,信用卡余额反而少了20亿元,这说明传统零售打法已经抓不住客户了,尤其是年轻客群。
江苏银行则靠数字化转型,把零售做成了“王牌”。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它的零售AUM已经突破1.5万亿元,稳居城商行第一,增速比北京银行高了近5个百分点。关键是它搞的“全客群、全渠道、全产品”服务,不是喊口号:针对银发族,发了超100万张专属借记卡,个人养老金账户开了100万户,占江苏全省个人养老金开户数的18%;针对年轻客群,靠“919财富节”搞互动,APP月活用户超700万户,比北京银行APP月活(约520万户)多了近200万。
数字化工具不是“摆样子”。江苏银行自己研发的“智慧小苏”大语言模型,可不是只会聊天,在地址智能对比上,能自动识别企业注册地址和经营地址的差异,风控效率提了30%;在合同智能质检上,10分钟就能查完一份贷款合同,比人工快8倍。这种“技术嵌进业务场景”的做法,让它在扩张规模的同时,个人贷款不良率还能压在0.88%的低位。
北京银行其实也喊了“全面数字化经营”,还部署了540多个算法模型,但效果没出来。比如它的信用卡业务,还是靠线下网点推卡,没跟上线上场景化趋势,结果余额不增反降。这说明数字化不是“堆模型”,而是要跟客户需求、业务场景结合,否则就是“技术空转”。
三、金融市场业务:江苏靠“创新”赚稳钱,北京陷“传统业务”收益困局
传统城商行多靠“贷款赚息差”,但江苏银行靠金融市场业务,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这成了它超越的“助推器”。
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的非信贷资产增速“一骑绝尘”:衍生及金融投资涨23.1%,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涨37.8%,同业资产涨41.95%,都远超16.38%的贷款增速。这不是“脱离实体”,而是精准踩中了政策和市场需求,比如它发的5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票面利率仅1.69%,比同期普通金融债低0.3个百分点,既拿到了政策支持,又吸引了看重ESG的机构投资者;还承销了8笔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从股权投资机构到民营科技龙头都覆盖了,收益比传统货币市场业务高1-2个百分点。
北京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规模不算小:表内外管理规模5.5万亿元,比年初涨18.61%,资产托管规模2.76万亿元。但问题是“结构太传统”,主要靠货币市场交易、票据贴现赚钱,在科创债、绿色金融债这些创新领域动作太慢。2025年上半年,北京银行传统票据业务收益率同比降了0.4个百分点,而江苏银行靠创新产品,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同比涨了12.3%,一增一减,差距就出来了。
四、风控与资本:江苏靠“精准定价”筑护城河,北京被“风险压力”拖后腿
两家银行最核心的差距,其实在“风险管控”上,这直接决定了谁能走得远。
江苏银行343%的拨备覆盖率,是北京银行195.74%的1.75倍。这意味着什么?每有1块钱不良贷款,江苏银行能拿出3.43元来覆盖风险,而北京银行只有1.96元。这种“家底厚度”不仅让监管放心,更让它在经济波动时敢放贷、能赚钱。
更关键的是,江苏银行的风控不是“保守放贷”,而是靠数字化模型做“精准定价”。比如它给科创企业放贷,不是只看抵押品,而是靠“专利价值评估模型”“企业现金流预测模型”,给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定不同利率,既敢给轻资产的科技公司放贷,又能控制风险。这种能力让它实现了“规模扩张-资产质量提升-盈利增长”的正向循环:2025年一季度利息净收入同比涨21.94%,在行业息差普遍收窄的情况下,硬是赚得比去年多。
北京银行的压力就大了:虽然资产规模还高,但关注类贷款余额上半年涨了8.7%,比不良贷款增速还快,说明很多贷款已经“苗头不对”。再加上北京地区大客户集中,一旦某个行业波动(比如传统制造业、部分国企),风险就容易“扎堆爆发”。这种风险压力,让它不敢放开手脚放贷,利润自然也上不去。
这里面还有个“区域禀赋”的因素:长三角有400多万家中小企业,江苏银行的对公客户里,中小企业占比达78%,相当于把风险分散在了“无数个小篮子”里;而北京银行的大客户占比超30%,风险集中在“几个大篮子”里,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出问题。
五、超越的本质:区域优势+战略执行,攒出来的必然
说到底,江苏银行的超越,是“区域禀赋”和“战略执行力”拧在一起的结果。
长三角2024年GDP总量达33.6万亿元,占全国28.1%,比京津冀(10.4万亿元)高2倍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12万家,是北京的3.5倍。江苏银行没浪费这个优势,不是“坐在家里等客户”,而是主动扎进长三角的产业链:比如在苏州工业园区,它跟半导体企业合作搞“供应链金融”,给上游材料商、下游封装厂放贷;在南京,它对接新能源车企,做“车贷+电池租赁金融”。这种“本土化深度绑定”,让它拿到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客户。
北京银行其实也有首都优势,但战略转型“慢了半拍”:对公业务还在靠传统行业撑着,零售数字化没做出特色,金融市场创新跟不上节奏,相当于“拿着好牌没打好”。2025年上半年1.02%的营收增速,在所有营收正增长的上市城商行里排最后,就是最好的证明。
结语:城商行的“新赛道”,拼的是“接地气+会创新”
江苏银行超越北京银行,不是“一城一池的输赢”,而是城商行发展逻辑的“转折点”。过去,城商行拼“区位优势”“规模扩张”;现在,拼的是“能不能把区域资源变成服务能力”,能不能懂当地产业,能不能用数字化抓客户,能不能在风险里赚稳钱。
对其他城商行来说,这也是个启示:与其盯着“规模排名”,不如沉下心做“区域深耕”。像江苏银行这样,把当地的制造业、中小企业、科创企业摸透,用创新产品把服务嵌进去,再靠精细风控守住底线,才能在行业分化里站稳脚跟。
未来的城商行格局,不会再是“谁位置好谁赢”,而是“谁更懂区域、更会创新、更能控风险”,谁就能拿到下一张入场券。
说明:部分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