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鸟与好奇心)
《明清江南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如同书名,略枯燥,但看点颇多,作者梳理能力强,切入点平实且有很强的覆盖性,诸多问题都纳入其中,感觉各取所需,或可解各自所惑。
比如,“皇权不下县”,说的人多,反驳的人也多,秦晖李伯重等前辈都有涉猎,冯贤亮写田赋,写处置灾荒,写水利工程,写疆界错壤,把基层系统事无巨细写了一个遍,基本上把社会控制和治理手段讲清楚了,皇权如此大,基层利益如此丰厚,怎么可能“不下”?而且,以往普通读者很少留意的如水利工程相关的“圩”“团”,田赋户口相关的“图”“都”“里”,这些渗透进乡镇村庄生活中的词汇各个都与控制与管理手段相关。
或者如“行业”管理,民间商业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再如“富民大户”与政府虎视眈眈和劳苦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都能找到一些史料丰富的介绍。
这本书是作者冯贤亮的博士论文,写作时大约是在二十几岁,博闻强记,结构宏大,只是结论魄力不足,算是遗憾。此书初版在本世纪初,同时期出版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或可对比参照。
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我们摘选了和民间信仰相关的部分分享给读者。

城隍及相关诸神信仰的地区性
有关城隍及相诸神信仰在江南地区的广泛和祠祀的普遍,这里仅作一个概要的论述。
一般而言,在城隍庙神活动时节,厉坛是城隍神像必须抬到的地方,每年清明、中元、下元三节,都是如此。厉坛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城隍行宫。而且在此期间,往往会有赛会活动。由于江南地方信巫祝、崇鬼神的习俗,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基础,所以每当报赛之期,“必极巡游之盛”,整齐执事,对对成行,而且“装束官弁,翩翩连骑”,都是穷侈而极观,甚至分作两社以争胜,“致一国若狂”。根据清代的政区划分,对城隍及相关诸神信仰行为可以从地域上作一个初步的说明。
府州县地方的信仰行为
在松江府地方,每年农历三月“清明节”节前三天,郡牒城隍神按期到达厉坛,仗卫整肃,地方百姓要执香花拥导,活动往往进行到夜间,再以华灯迎归,参与人数前后多达数万。七月望、十月朔的活动也是这样举行的。上海县的情况与此完全相同,把清明节与七月望、十月朔这三次相同活动并称“三巡会”,活动地点主要在厉坛、龙华寺,届时市集十分拥挤而热闹。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诞辰,县城东门外广搭灯棚,遍悬灯彩,到二十八日才移进城中,称作“城隍夫人诞”。这种日夜游灯的活动,要维持十天左右。不过在四月“立夏日”,还要进新麦给城隍神,择取麦穗,磨粉后粘成蚕状,叫作“麦蚕”。在明初,华亭县每年在这三次活动期间,按照旧例要用鼓乐迎送城隍神主像出郊坛,祭无祀鬼魂钱鹤皋等。到出会那天,旗灯华丽,幡皆珠穿,鼓乐烟火不计其数。这种习俗相沿颇久。七月盂兰盆会在清初就已称“中元”节,很多地方百姓一早即到府城隍庙及卫城隍庙进香。娄县与此完全相同。那里的三月二十六日,还有抬东岳庙神像出巡的活动,到二十八日还庙结束,“导从极盛”。川沙地区也有“三巡会”活动。另外在八月中秋,还要用斗香酬愿。县庙以及东岳庙、观音堂、施相公庙表现尤为兴盛。到清末还有焚香达旦、游人杂沓的景象,确实可与元宵节相比。奉贤县的情况与此完全一样。靠近浙江的金山县,在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照样也有迎城隍神至县厉坛的活动。三月二十八日还有“钱幡会”,祠奉岳神,“鼓乐骑盖,送神上庙”。青浦县的“三巡会”,一直到光绪年间还在举办。在三月、九月祠神活动期间还有“玄帝胜会”“佛会”“杨老爷会”,百姓扮演神灵,“穷极诞谩”,商贾由之市利十倍;另外,六月初九还有一次城隍神社的活动。
民间元宵节庆活动场景
东部的太仓州地区,乡俗也是极信鬼神,往往多淫祀。迎神赛会,都是由民间自发敛钱举办。由此导致的男女聚观、拥塞街衢,遭到了地方政府的强烈反对。嘉定县到民国年间,当地乡村男女一直十分崇信释、道二教,但在城厢,信众则以妇女居多。他们所表示的信仰方法:一称“烧香”,每逢朔、望或神佛诞辰,备好香烛、纸镪入寺庙膜拜,普通老妪显得尤其虔诚;另外每逢三月十九、四月初八、九月十九等日,往往要在社庙诵经,有焚纸扎之船者,谓之“化莲船”,又称“做佛会”;每年还醵资雇船赴杭州拜佛,俗称“朝山进香”。一称“吃斋”,与前者不同的是,男子很少参加此类活动。二月二十九日为观音诞日,所以从二月朔开始持斋至这一天,称作“观音素”。在三月清明节,崇明县的县官按例也要主持祭祀厉坛,并要抬迎城隍神像。其间的民俗活动,有涂面饰鬼卒扮故事、乡遇锒铛饰重囚,还有挂肉灯、悬臂炉等,被政府视作“恶剧”。不过,在民国时已很少见这种活动了。在二十八日的东岳帝诞日,城隍神要诣贺,俗称“朝王”。
苏州府城的祠神活动,主要在虎丘进行。三月清明节,府县都要参与此项活动。到春夏之交,乡村流行赛会,间做优戏,称作“春台”。这种迎神赛会活动,在苏州地区是极为普遍的。在清明节期间,府、县官都要到虎丘厉坛主祭无祀孤魂,府、县城隍神及十乡土谷诸神。七月望“中元节”与十月朔“下元节”,游侠、贵介、妖姬、艳妓驾画舫,徜徉于斟酌桥一带,如鱼尾之相接,号称“打招”。由于这是官方主持的祠神活动,其合法性自然不会引起怀疑,也不会招致官吏们的反对与禁除。昆山县还有一种习俗,即亲友生病时,都要到城隍庙祷告,称“保状”。在正月初三日,无论贫富贵贱,都要去城隍庙,称“谒庙”。在四月十五日有规模盛大的“山神诞日”,要将城隍、总管、土地诸神像都抬到山神庙进行朝拜,活动从半夜开始,到天亮才结束。光绪年间,这种活动还要提前一晚作预期演习,届时“喧哄竟日”。舆夫们趋走如飞,以至神像倾毁都不能顾及。地方政府曾申禁这种活动,终不能止。到六七月间,还有“土地神会”。从乾隆朝以来又出现了“城隍神会”,仪卫壮丽,远近前来观看的人充塞道路。另外在顺治年间,当地百姓创为阴司上纳钱粮的说法,自夏到秋,各抬乡都土地神置于会首家,号称“征钱粮”。每户人家要交“阡张”一束以及纸帛,一起抬神像到城隍庙汇纳(后来改至清真观),都以敛钱名目,称作“解钱粮会”。其他如东岳、关帝、城隍、金总管、张仙、五路、通达司、三元帝君、龚贞老官人、周孝子等会,更是不胜枚举。
清代的关帝祠庙
在常州府无锡、金匮等地方,四月十五日是“府城隍诞”,要举行诸神赛会以庆祝。十六日是“谢酒会”,堪称诸会之冠,原因在于由北塘商贾集资出钱,经费充裕,举办较为容易。府庙建于明末甲申年间,从北塘到城中的灯彩堪称最盛。府城隍神爵称“嘉应侯”,无锡、金匮地方则称“西汉王”。金匮县的“城隍诞”是在九月十九日,届时诸神也要举行赛会往贺。再如宜兴县地区,则于四月下旬有“城隍会”活动,仪从极盛。活动期间,士女云集,也可算是盛会。江阴地方于三月清明节,照例举行城隍神赛会,并进行登山活动,旌旗舆卫,观赏者填塞街衢。地方政府认为,这种迎神赛会掀起的民众活动,简直是“举国若狂”。
湖州府乌程县等地,在五月十五有所谓“府城隍会”。德清县到民国年间,还有城隍会的活动。活动中饰有“三班六房”,装扮齐楚故事,以及抬阁皆十分盛行。每于夏初举行,后来就停办了,只有九月初在城隍庙举行的香市还跟过去一样。当然在活动期间,还要将城隍神像抬出巡游四方。这些都是江南地区相当普遍的祠神行为。
嘉兴府于四月四日一直存在“城隍会”的习俗,当时常有人醵钱作迎神赛会,表演戏剧。清明节照例要奉城隍神诣厉坛,百姓执香花作拥导。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的情况也是如此。到光绪年间,四月四日还有“城隍诞辰”活动,应该就是传统的“城隍会”,地方上要备齐牲醴以作“庙献”。另外,在杭、嘉两府交接的海宁县,当地百姓在四月十一日都要斋戒入祀城隍神,并用鼓吹导迎,到厉坛后才可返回。
乡村祠神活动概观
不可否认,与县城大镇相比,乡村的祠神规模就要显得逊色多了,但在内容上则体现出了多样性。如上海县的法华乡,在清明节除有与大城镇类似的祠神活动外,在七月望、十月朔、夏至、冬至都有此类活动。当地的翠竹庵、三泾庵要抬城隍神像到乡厉坛,赈恤“无祀孤魂”。乡厉坛始建于洪武十五年(1382),按里甲制的编排是每里一所。民国时期,各乡、图城隍逢节亦有“祭坛会”,应当是其遗制。事实上民国时的乡厉坛,也就是各乡的义冢罢了。从民间社、会的活动,可以反映祠神的盛行情况。如乡民经常在秋季成群召集,举行猛将社、土地社、关帝社、城隍社等的祭拜,热闹非凡。另外,信奉鬼神,有疾病就延请女巫施法,先祈祷而后医药的情况,则是相当普遍的行为。
作为乡间小镇,蒲谿(七宝)也是如此。在三月清明节、七月十五及十月初一日,南北镇人要奉城隍神诣坛设祭。此外,在八月十五前后,当地百姓还存在踏月往南北城隍庙看“待神”戏、听音乐等习俗。
金山县的张堰镇地方,在十月一日有所谓“十月朝”的活动,与清明、中元均属“鬼节”。届时,家家都要祭先祖。而且,大多数人还要到城隍神庙进香,外来乡民经过当地,往往会参与这些活动,“水陆橹声,人迹迤逦相接”,相当热闹。春间还有迎神赛会,如城隍(保障一方)、莽将(俗称“猛将”,能驱蝗)、照天侯(掌酆都府出入死生)、施相公(医疮患)、牛郎(治牛)等神,村落中都立庙祀之。乡民患病要请巫觋,并陈设酒食,俗称“献菩萨”;到庙里酬神的,则称“上庙”。
民间神庙演戏
同样的,好巫信鬼,节日迎奉城隍的活动,在章练镇地方也体现了普遍性的特征。朱泾镇人朱栋所撰的《村巫行》,能深刻反映乡村社会中的好巫信鬼之俗以及对于巫的绝对虔诚之态:“巫风独盛江之南,我生江国俗最谙。一人有病一家破,一家有病人人贪。佥谓参苓独茹苦,何如酒肉同分甘。而况延医药有误,椒糈要神乞呵护。求神先要求村巫,一求村巫病即苏。”除与其他地方相同的祠神祀先活动外,在镇区上、下塘的“赌赛神会”,显得别具特色。每值清明、中元、十月朔日祭坛之期,地方上流行在手指般粗的铁柱上扎小孩童,并抬高伸出楼檐,“装点故事,悉用珠玉珍宝,穷极工巧”。但在抬出前一日,秘不示人。当时有谚云“忙做忙,莫忘朱泾塞城隍”,由此可以想见其俗盛行的大概。不过在民国年间,经过地方政府十余年的努力,这种习俗已遭禁除。但是,习俗不断演替,只经十多年的禁革,未必会真正消失。很多祠神行为都是民间性的,官方未必知晓,甚或蒙混装做不知的情况也是常有的。在湖州、苏州等地民间祠神行为的实地考察中,都能发现这种情况。
江南乡村演剧场景
太仓州沿海的茜泾地方,乡民于三月清明节也要请城隍神祭厉坛;二十八日,是“岳帝诞辰”,村民先期募化黄钱,择定四月上旬解纳(“解黄钱”),抬迎神像前往朝拜,有人就饰作旗仗队员,并备具马匹,或者黦面妆为丧神、猎户,还要鸣锣奏乐。地方政府认为这些活动“苛敛靡费”,堪称“恶习”。此外,璜泾地区在三月清明,也有抬村神祭义冢的习俗。
苏州的黄埭镇也有“三巡会”。当地习俗,在四月间要举行赛“城隍会”,时间长达三日,也称“解天饷”,而且每年都要举行。其第一天在本镇市街巡行,称“演会”。第二天就到管山解东岳饷,为“正会”。该日乡民导从之盛、仪仗之丰,实非他乡所能比。有许愿作囚徒者,枷锁锒铛,赭衣被体,如朱彝尊所形容的“桁杨充罪隶,箫鼓导神牌”。当时还要专门选取貌美孩儿,装束鲜艳,跨马前行,称“马太保”;又有扮戏踏高跷的,其状不一。第三天就到琳桥完成“末会”,俗称“神望外婆家”,到则一年平安,田地丰盛,否则就是不吉了。
周庄镇地方,地处苏州边缘,与松江、嘉兴两府邻接,其俗带有混合的成分。除“三巡会”外,三月二十八日是“天齐王诞辰”,在东岳庙旁要演戏三日,近乡民众停止农作,前来游玩,俗称“长工生日”。各乡村从入春伊始还要挨次演春台戏,几无虚日,被地方政府称为“迎神赛会则乐趋,醵钱演剧则不吝”。盛泽镇在三月清明节,有东、西两城隍神、两社庙神赛会,各往厉坛主祭无祀孤魂。在元和县的唯亭镇,八月朔日也有城隍会。相城地区在三月清明节,要载着土地神像巡行水乡,以争先为胜,称“草头会”“摇水会”。吴江黎里镇地方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举行的“太平神会”,规模很大:先于十一日奉城隍及随粮王、土地诸神游巡至村庙中,所谓“宿山”;十二日排列执事人员,由水道绕着市河至罗汉寺、东岳庙两处公馆,称“接佛”;十三日就开始设筵演剧;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昼夜出会,地方百姓各设香案,张灯结彩,富家大室更是陈设古董以互相炫耀;到十六日,诸神会至东栅,司会者备好船只,由市河载回庙中,叫作“游河上殿”,夜间还请出诸神夫人,为“夫人会”,同是有妆花活动。清人撰《踏灯词》描绘道:“纷纷红粉杂香烟,齐拜夫人彩轿前。一点诚心有如月,绝怜花样拣新鲜。”妇女们则沿街执香,摩肩接踵,笙歌载道,灯月交辉,彻晓乃罢。黎里地方百姓别无靡费,只有此项费资甚大。在活动期间,又有各处买卖营生的,拥塞街道,往来杂沓,良莠不一。所以,地方政府要求在这三天三夜中,百姓门户都要加意防范。在平望镇,从正月十四至十六日,要在昭灵侯庙(俗称城隍庙)挂灯演戏。在平望所辖二十四坊中,每坊居民负责庙务一年,称“当坊”,二十四年轮满一转。每当庙会时节,各出书画古董陈列于庙前,以供人员赏玩。如果各坊悬灯,则要迎神巡行各坊。在震泽县界,只有七坊负责此事。四月八日,当地相传是“城隍神诞辰”,各坊都要拜祝演剧,称“太平会”,僧尼庵院则设“浴佛会”。八月二日是所谓“城隍夫人诞辰”,各坊拜祝者如祝城隍一般。十四日至十六日中秋节时期,城隍、刘王两庙都要悬灯,举行热闹的活动,就像正月里一样。
题图来自电影《唐伯虎点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