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从账户监测、额度限制等方面,不断升级信用卡风险防控措施,并引导持卡人合理安排和使用信用卡账户资源。
原标题:信用卡溢缴还款背后有猫腻 银行风控手段升级
近期,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在满足客户合理还款的需求下,该行将对信用卡设定溢缴款存入、转出限额,该限额将结合风险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业内人士认为,加强对信用卡溢缴款的管理,旨在防范信用卡被用于电信诈骗、赌博、洗钱等非法交易。今年以来,多家银行从账户监测、额度限制等方面,不断升级信用卡风险防控措施,并引导持卡人合理安排和使用信用卡账户资源。
加强溢缴款管理
10月16日,建设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限制信用卡溢缴款金额主要是为了防范信用卡被用于电信诈骗、赌博、洗钱等非法交易,不会影响客户的正常用卡权益,建议客户使用本人账户在规定日期内按实际账单金额或透支金额进行还款。”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加大信用卡溢缴款管理的银行不止建设银行一家。此前,海南农商银行、齐鲁银行、沧州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均发布公告对溢缴款额度进行限制。
例如,齐鲁银行在公告中表示,该行将在满足客户合理还款的需求下,对信用卡账户还款、溢缴款存入及支取设定金额上限,同时将持续开展信用卡交易监测,加强信用卡溢缴款存入及转出、异常境内外消费及取现等交易管理,对信用卡异常交易采取相应管控措施。
对于部分疑似存在风险的信用卡账户,海南农商银行则在公告中表示,将视风险状况采取加强核查、降低授信额度、止付等管控措施。
记者了解到,所谓溢缴款指信用卡持卡人还入资金金额超出账户总欠款金额的款项,或长期留存于信用卡账户中的闲置资金。
“比如,信用卡账单显示,需还款金额是1000元,但客户存入1500元,这多出来的500元就是溢缴款。或客户消费中产生退款,在当期账单结清后仍留在信用卡账户的资金也会成为溢缴款。”上述建设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
可能成为洗钱工具
银行为何不让多存钱呢?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信用卡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洗钱团伙资金流转的工具,致使持卡人卷入电信诈骗、赌博等案件。
“近年来,随着储蓄账户管控不断趋严,叠加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反洗钱意识的提高,不法分子利用储蓄卡从事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难度增加,他们便盯上了信用卡账户。”某股份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常不法分子会以较有吸引力的价格租借或收购消费者闲置的信用卡,或以优惠打折为噱头,声称可低价为持卡人代理还款,从而获得信用卡使用权。高额度信用卡的持卡人往往是不法分子的重点围猎对象,不法分子有一系列标准话术去打消持卡人在借卡、售卡时的顾虑。”
“在得到信用卡后,不法分子先将非法所得以还款名义存入目标信用卡,形成溢缴款,再伪装成商户办理供自己使用的POS机,接着以消费的名义,通过POS机刷卡支付的方式,将信用卡中的溢缴款转给商户(不法分子伪装),最终进行提现。这样就利用信用卡消费结算功能,上演了‘我转给我’的戏码,规避了传统转账监管。通常用来转移电信网络诈骗资金或接收和转移境内外网络赌博资金,将黑钱洗白。”上述股份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员说。
从源头防范治理
针对上述乱象,多家银行对信用卡持卡人发出警示。例如,建设银行在相关公告中提醒,信用卡仅限本人日常消费使用,须保证交易真实、合规和合法。不得将信用卡出租、出借、出售,或以其他方式交由他人使用;不得利用信用卡接受他人名下来源不明资金,或通过虚假交易、溢缴款转出、取现等方式转移信用卡账户来源不明的资金;不得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等非法行为。
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还对是否为持卡人本人还款等事项作出明确要求。该中心表示,将持续加强对信用卡溢缴款、非本人还款的风险管理,并视内外部风险情况动态采取异常提示、限制交易、限制溢缴款存入或非本人还款、调降限额、止付账户等措施。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银行加强信用卡溢缴款管理,是对信用卡风险防控的进一步升级,同时可引导持卡人合理安排和使用信用卡账户资源。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除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外,未来,银行应对涉及信用卡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加强监控,对异常集中充值、快速刷卡、商户类别不匹配等行为实时预警。此外,支付机构也需严格落实“一机一户”和商户实名制,结合交易地理位置、频次、金额等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与银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高风险POS终端动态限额或关停,从源头掐断资金沉淀与虚假交易的闭环。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
记者:石诗语
微信编辑:关乔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区域企业发展大局,需要对金融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科学应对,防范于未然。
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出品的《风险预警·金融版》在政府权威部门指导下,依托先进的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和专业的分析师团队,对金融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风险舆情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研判,为金融监管部门、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提供权威、专业、实用、及时、有效的金融风险舆情监测、研判、预警与应对建议。
1.8万/年,每周一期,每周五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