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三川智慧践踏信披底线:1529万关联交易“先斩后奏”暴露治理漏洞

时间:2025年10月17日 06:12

(来源: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2025年10月16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向三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川智慧”)发出《创业板监管函〔2025〕第121号》,直指其在2025年上半年发生的一笔高达1529.27万元的关联交易中,严重违反信息披露与审议程序规定。这一监管动作并非寻常的合规提醒,而是一记对上市公司肆意妄为行为的严厉警钟。

三川智慧的所作所为,已远非简单的“疏忽”或“技术性失误”,而是对资本市场基本规则的公然蔑视,是对投资者知情权的赤裸践踏,更是对公司治理底线的彻底背叛。

事件的核心事实清晰而恶劣:2025年上半年,三川智慧的全资子公司赣州川宇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简称“川宇贸易”)与关联方江西远升矿业有限公司(简称“远升矿业”)累计发生关联交易金额达1529.27万元,占公司2024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0.59%。根据《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5年修订)》的明确规定,此类达到披露标准的关联交易,必须在发生前履行董事会审议程序,并及时向市场公开。然而,三川智慧并未在交易进行时采取任何合规动作,而是选择在交易完成数月之后,直至2025年8月27日才通过董事会“补充审议”并对外公告。

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操作模式,绝非无心之失,而是典型的“恶意违规”——明知规则存在,却刻意规避,待木已成舟再行“追认”,其行为本质是对监管权威的挑战,对市场公平的嘲弄。

深交所的监管函措辞严厉,明确指出三川智慧的行为违反了《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第1.4条(诚实信用原则)、第5.1.1条(信息披露基本义务)、第7.2.7条(关联交易审议标准)以及第7.2.14条(关联交易披露要求)等多项核心条款。这些条款并非模糊的倡导性规范,而是具有强制约束力的“红线”。三川智慧的集体失守,暴露出其公司治理体系的全面溃烂。一个正常的上市公司,其内部理应设有严密的合规防火墙,重大交易在执行前必须经过法务、财务、董办等多部门的联合审查。然而,高达1529万元的关联交易竟能在未履行任何审议程序的情况下顺利实施,这只能说明三川智慧的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合规流程在实际操作中被彻底架空。是子公司管理层的权力失控?还是集团总部对子公司的监管缺位?

无论何种原因,都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在三川智慧,规则让位于便利,程序让位于效率,合规让位于“结果导向”的短视思维。

更令人愤慨的是,三川智慧对关联交易这一高风险领域的敏感性近乎为零。关联交易因其天然的“利益输送”嫌疑,历来是监管机构和投资者重点关注的“雷区”。它可能被用于转移利润、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正因如此,监管规则对关联交易的审议和披露设置了严格标准。三川智慧将如此大额的交易视为普通业务操作,未在第一时间识别其关联属性,或虽已识别却心存侥幸,企图通过“事后补救”蒙混过关,这种行为背后是根深蒂固的“规则虚无主义”。他们似乎认为,只要最终结果“看起来”没有造成重大损失,程序上的瑕疵便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傲慢与轻蔑,是对所有遵守规则的上市公司的不公平,更是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极大不公。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资本市场的生命线。投资者依赖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来评估公司价值、判断投资风险。三川智慧在交易发生后的数月内,对这笔1529万元的重大关联交易保持沉默,导致市场在这段时间内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买卖决策,其权益被置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这种延迟披露,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欺诈”,它扭曲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破坏了交易的公平基础。三川智慧的董事会成员,作为信息披露的最终责任人,未能履行其“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定义务,其失职行为已触及职业操守的底线。

或许有人会辩称,1529.27万元仅占净资产的0.59%,金额不大,何必上纲上线?这种论调极其危险。监管的权威不在于处罚的金额大小,而在于对违规行为的性质认定和零容忍态度。本次关联交易的金额和占比,恰恰完全符合《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中“应当及时披露”的硬性标准,不存在任何模糊地带。三川智慧的违规是明确的、可量化的,其行为模式——“先实施、后审议、再披露”——本身就是对程序正义的彻底否定。如果对这种行为放任不管,无异于鼓励所有上市公司效仿,形成“破窗效应”,最终将导致市场规则全面崩塌。监管的及时介入,正是为了防止这种系统性风险的蔓延。

此次事件发生在2025年,正值注册制全面深化、监管科技日益成熟的时期。交易所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具备强大的实时监控能力,能够精准捕捉异常交易和信息披露漏洞。三川智慧在如此严密的监管网络下仍敢“顶风作案”,要么是其内控体系愚钝到无法感知风险,要么是管理层胆大包天,自认为可以逃脱监管的法眼。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说明其公司治理文化已病入膏肓。深交所仅在三川智慧补充披露一个半月后即发出监管函,反应之迅速,彰显了监管机构“从严从快”的坚定立场。这预示着,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任何试图规避监管的“小聪明”都将无所遁形,违规成本将越来越高。

面对这份措辞严厉的监管函,三川智慧的整改不能停留在表面文章。仅仅发布一份道歉公告或进行一次内部培训,都无法弥补其对市场信任造成的伤害。公司必须进行一场刮骨疗毒式的全面整改:必须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彻底审计,找出所有漏洞,重建审批流程,确保“先审议、后执行”成为铁律;必须对全体董事、监事、高管及关键岗位员工进行强制性合规培训,重塑合规文化,将规则意识深植于企业DNA;必须建立关联交易的动态管理台账,实现对关联方和交易的全生命周期监控;必须优化信息披露机制,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杜绝任何形式的延迟或选择性披露。

然而,比制度重建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转变。三川智慧必须从“被动应付监管”的消极心态,转向“主动追求治理卓越”的积极姿态。合规不应是企业发展的束缚,而应是赢得投资者长期信任的基石。每一次对规则的遵守,都是对企业声誉的积累;每一次对透明的坚持,都是对市场信心的加固。三川智慧的“补票”丑闻,应成为其涅槃重生的起点,而非沉沦的开始。

三川智慧的关联交易违规事件,绝非一起孤立的个案,而是上市公司治理失效的典型样本。其行为之恶劣,性质之严重,已超出一般违规范畴,构成对资本市场基本秩序的恶意破坏。1529.27万元的交易背后,是1529.27万元的诚信缺失,是0.59%净资产占比背后100%的治理溃败。市场必须对此类行为保持高压态势,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让违规者付出远超收益的代价。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