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润阳科技“双轮驱动”能否穿越周期?

时间:2025年10月13日 06:17

(来源: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润阳科技300920)作为国内IXPE(交联聚乙烯泡沫材料)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自2012年成立以来,依托在无毒环保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逐步构建了从研发、生产到市场认证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绿色健康生活的家居建筑装饰领域,并通过国内大型PVC塑料地板制造商,成功进入全球知名家居建材零售商Home Depot的供应体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客户基础和品牌认知度。从产业定位来看,IXPE作为一种高性能环保泡沫材料,具备轻质、隔音、缓冲、环保等多重优势,广泛应用于家居、汽车、电子、医疗等多个领域,市场空间具备一定想象空间。

审视公司近年来的经营表现,其成长性与盈利能力的匹配度正面临严峻挑战。2024年,润阳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07亿元,同比增长13.16%,显示出一定的营收增长韧性。但同期归母净利润仅为0.2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9.51%,盈利能力显著弱化。进入2025年,公司业绩压力进一步显现:上半年实现营收2.05亿元,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0.15亿元,同比下滑24.7%。拆解其利润下滑原因,核心产品IXPE毛利率同比大幅下降6.32个百分点,叠加计提存货及固定资产减值损失821万元,成为拖累业绩的直接因素。

此外,管理人员薪酬增加、材料研发投入上升以及上年同期股份支付费用冲回等非经常性因素,也加剧了利润端的波动。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第二季度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实现0.10亿元,同比增长53.08%,虽有环比改善迹象,但基数较低,尚不足以断言盈利已进入稳定回升通道。

在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润阳科技将战略重心转向海外产能布局与新应用领域拓展。公司在越南设立的子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9457万元,净利润2577万元,成为公司为数不多的亮点。这一成绩反映出公司在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和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方面具备一定灵活性,通过产能外迁有效规避了部分政策与成本风险。与此同时,公司调整国内扩产节奏,于2024年11月终止“年产10000万平方米IXPE扩产项目”在湖州长兴的实施,并将募投项目主体变更为泰阳新材料,拟在泰国建设新生产基地。此举表面上看是顺应下游PVC地板客户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实现“贴近客户生产”,降低物流与关税成本,提升响应效率,但更深层次反映出公司在国内市场需求疲软、产能利用率不足的现实困境。将泰国基地作为未来增长的主要依托,意味着公司对国内市场的增长预期趋于保守,其长期竞争力更多依赖于海外市场的拓展成效,而这一路径的不确定性显然高于本土深耕。

在产品应用层面,润阳科技试图通过技术升级与场景创新打开增长空间。公司推出GFOAM(固特棉)等高端功能化产品,切入母婴、新能源汽车缓冲泡棉等细分市场,并与客户合作推出可点读爬爬垫等智能化产品,试图通过“精准打击+快速复制”的运营策略提升综合竞争力。尽管这些举措体现了公司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的意愿,但从营收结构来看,2024年IXPE产品实现收入3.4亿元,占总营收比重高达82.9%,仍高度依赖传统家居建材市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的销售增量虽已实现稳定供货,但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贡献。

在同行业竞争中,润阳科技相较于具备更强资本实力与研发投入的头部材料企业,在高端材料认证、定制化开发能力、全球供应链响应速度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在汽车轻量化、消费电子精密材料等高门槛领域,其技术积累与客户资源尚不足以支撑快速突破,面临来自国际巨头及国内领先企业的双重挤压。

真正引发市场关注的是公司对机器人赛道的战略性布局。2025年8月1日,润阳科技公告已完成对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3亿元的投资,正式进军康复机器人及通用人形机器人领域。傅利叶智能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在力控、运动控制等方面具备一定技术实力,其GR系列人形机器人产品在业内具备一定知名度,投前估值达80亿元。润阳科技此举被市场解读为“新材料+机器人”双主业转型的关键一步,意图通过投资拓展发泡材料在机器人关节缓冲、减震结构等场景的应用,提升材料附加值,并参与新兴产业生态构建。

然而,这一战略布局背后潜藏多重风险与质疑。首先,3亿元的投资额占公司净资产比重较高,若傅利叶智能后续发展不及预期或估值回调,将对公司财务报表造成直接冲击。其次,机器人产业本身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量产和盈利尚有较长距离,技术路线、市场需求、成本控制等均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润阳科技作为材料供应商,即便能切入机器人供应链,其提供的泡棉材料在整机成本中占比较低,难以形成决定性影响,协同效应的兑现周期可能远超预期。再者,公司自身在机器人领域并无技术积累与人才储备,此次投资更接近于财务性参股,而非产业整合,其“双轮驱动”的叙事更多依赖外部企业的成长,而非内生能力的构建。相较于真正具备机器人本体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的同业企业,润阳科技的“跨界”显得更多是概念性布局,而非实质性突破。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资产结构上的调整。2025年8月30日,公司公告出售持续亏损的控股子公司“空气盒子”,此举虽有助于剥离亏损包袱,改善报表质量,但也暴露出公司在多元化探索中的战略摇摆与管理能力短板。空气盒子作为曾被寄予厚望的业务板块,最终以亏损出售收场,反映出公司在新业务孵化、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上的不足。此次剥离虽能实现短期“轻装上阵”,但若缺乏清晰的主业聚焦与可持续的创新机制,所谓的“轻装”可能只是暂时卸下重担,而非真正提升奔跑能力。

从财务估值角度看,机构预计润阳科技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20亿元、0.31亿元、0.38亿元,对应当前股价的市盈率高达243.0倍、158.8倍和127.7倍。如此高的估值水平,显然已充分甚至过度反映了市场对其机器人投资带来的远期增长预期。支撑这一高估值的现实基本面却相对薄弱:主业增长乏力、毛利率持续承压、新业务贡献有限。一旦机器人业务进展不及预期,或IXPE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导致价格战,公司业绩与估值将面临“戴维斯双杀”的风险。

横向对比同行业新材料企业,润阳科技在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技术储备、高端客户认证体系等方面并未展现出显著领先优势。其核心竞争力仍集中于成本控制与特定细分市场的渠道关系,而非技术壁垒或品牌溢价。在IXPE行业逐步向精细化、定制化、多功能集成转型的趋势下,公司若不能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差异化水平,仅靠产能转移与概念性跨界,难以构筑持久的竞争护城河。

润阳科技当前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十字路口。公司通过海外布局缓解了短期压力,通过投资机器人描绘了长期蓝图,但其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行业竞争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高企的估值依赖于对未来的乐观叙事,而现实经营中却充斥着毛利率下滑、主业增长放缓、新业务不确定性高等多重隐忧。

润阳科技的“双轮驱动”战略,表面上看是积极进取的转型升级,实则暗含着主业乏力下的突围焦虑。在资本市场热衷于“故事”的当下,公司或许能凭借机器人概念获得短期关注,但企业价值的长期实现,终究要回归产品、技术与盈利能力的本质。若不能在主营业务上实现真正的突破与巩固,所谓的“新篇章”恐难避免沦为一场华丽的叙事泡沫。

投资者在关注其转型愿景的同时,更应理性审视其基本面的薄弱环节与潜在风险,警惕高估值背后的业绩兑现压力。润阳科技能否真正穿越周期,仍有待时间与经营实绩的检验。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