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荣鹏股份试图登陆北交所的野心,正被其自身暴露的重重硬伤一步步拖入深渊。这家家族色彩浓厚的气动工具制造商,非但未能展现出一家拟上市企业的规范性与成长性,反而在信息披露、财务健康、业绩持续性、公司治理、战略转型与客户结构等六大维度上,暴露出系统性、结构性的致命缺陷。这些缺陷不仅严重偏离资本市场对“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更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治理水准形成天壤之别,其IPO进程已非简单的“技术性调整”所能弥补,而是一场岌岌可危的资本豪赌。
最令人震惊的是其信息披露的随意与失真。招股书中大篇幅强调与“史丹利·百得”等国际巨头的战略合作,却刻意隐瞒该客户在公司销售体系中的真实地位——2021年尚排第17位,2024年已滑落至第51名,销售额从1.2亿元锐减至不足4000万元。更荒诞的是,公司声称与MDD ENTERPRISE LTD等客户的“合作起始时间”早于客户注册成立时间,最长相差达15年。此类违背基本商业常识的披露,已非“笔误”或“疏漏”所能解释,而是对监管底线的公然挑衅。北交所已连续三轮发函追问,直指其信息真实性存疑。反观行业标杆泉峰控股,其年报对客户变动、合作周期均有详尽披露,透明度与合规性远超荣鹏。这种信息披露上的巨大落差,不仅暴露了荣鹏股份内控机制的全面溃败,更使其IPO材料的可信度荡然无存,构成上市的首要障碍。
财务状况的脆弱性则进一步揭示了企业“家天下”式的粗放管理。2021年,公司净利润仅为2500万元,却实施高达2800万元的分红,形成典型的“掏空式分红”,将本应用于技术升级与债务偿还的资金转移至实控人手中。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703.73万元,而短期借款高达1110.67万元,资金缺口逾400万元,流动性危机一触即发。与此同时,约20%的员工(约120人)未缴纳社保,存在高达300万元以上的潜在补缴风险,一旦劳动监察介入,将直接侵蚀本已紧张的现金流。相比之下,同行丰立智能不仅保持稳健分红政策,且资产负债率长期控制在40%以下,财务结构健康。荣鹏股份在财务上的短视与冒险,已使其沦为“高负债、低现金、高分红”的畸形体,严重违背《证券法》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要求,为上市埋下巨大隐患。
业绩的剧烈波动与持续性缺失,更是对其所谓“复苏”叙事的无情拆解。2022年与2023年,公司营收连续两年断崖式下滑,降幅均超11%,净利润从4200万元骤降至3500万元,同比下滑16.5%。即便2024年营收回升至5.13亿元,仍未恢复至2021年5.92亿元的高点,且净利润率一度低至1.89%,远低于行业平均5.2%的水平。这种“脉冲式”增长,本质上是依赖短期订单与价格操纵的虚假繁荣。而同期,史丹利·百得等核心客户采购量年均下降25%,直接暴露其市场竞争力的衰落。反观泉峰控股,凭借电动工具技术优势,2021-2024年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7%,净利润率稳定在12%以上。荣鹏股份在业绩上的脆弱性,与其在研发投入上的吝啬(仅占营收3.2%,远低于行业龙头5.1%)形成鲜明对比,证明其缺乏真正的技术护城河,业绩不可持续已成定局。
公司治理的家族化与封闭性,是其所有问题的根源。实控人李小荣、李小朋兄弟合计持股87.56%,形成绝对控制,董事会与管理层充斥其亲属与亲信,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在此背景下,关联交易频发:2021-2024年向关联方销售废料376万元,向关联方采购设备335万元,定价公允性未获独立验证。更诡异的是,合作方南京特能特“未成立先合作”,供应商哈罗汽摩实控人与公司员工姓名仅一字之差,利益输送嫌疑难逃。北交所已明确质疑其“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而行业规范企业如史丹利百得,早已建立独立审计委员会与独立董事制度,关联交易需经严格审批。荣鹏股份的治理水平,仍停留在“作坊式”管理阶段,与现代企业制度背道而驰,严重威胁中小股东利益,构成上市的根本性障碍。
业务转型的盲目与失序,使其陷入“旧市场崩塌、新市场未立”的绝境。为应对DIY市场萎缩,公司仓促转向专业级、工业级产品,但转型节奏失控:北美DIY业务收入占比从2021年55%骤降至2024年30%,而新业务因认证周期长、客户黏性弱,2024年仅贡献3000万元订单,远未形成规模。史丹利·百得等客户因产品线不匹配,采购量同步下滑,导致营收断层。反观行业龙头,泉峰控股早在2018年便布局智能电动工具,研发投入占比超5%,已形成完整产品矩阵。荣鹏股份在转型上的短视与冒进,暴露出其战略规划能力的严重缺失,使其在行业技术迭代中彻底掉队。
客户结构的高度集中,则将企业置于极端风险之中。境外销售收入占比长期高达68%,前五大客户贡献超40%营收,其中史丹利·百得单一客户占比一度达15.3%。尽管产品型号超300种,但客户集中度指数(CR5)高达68.5%,远超行业平均45%。一旦核心客户流失或贸易摩擦加剧,公司将面临营收30%以上的剧烈波动。而同期,丰立智能通过多元化渠道布局,海外依赖度已降至50%以下,客户结构更为均衡。荣鹏股份的“一客独大”模式,使其沦为下游巨头的附庸,丧失议价能力与抗风险韧性。
荣鹏股份的IPO申请,是一场建立在虚假叙事、财务透支、治理溃败、战略失焦与客户依赖之上的危险游戏。其与行业领先企业在规范性、创新力与可持续性上的差距,已非数字所能衡量。
北交所的多轮问询,已将其系统性风险层层剥开。
若监管层放行此类“带病上市”企业,不仅是对资本市场的亵渎,更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严重背叛。荣鹏股份若不进行彻底的刮骨疗毒,其IPO之路终将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