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董秘俱乐部)
2009年10月30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一场历史性仪式悄然展开。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的董事长和高管齐聚敲钟,共同见证中国资本市场“为创新而设”的创业板扬帆起航。
彼时,他们站在同一条跑道上,迎着市场改革的东风、政策的呵护和资本的热情。但十五年后再回望,这28家企业已经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有人成为行业龙头,市值千亿,稳坐创业板之巅;有人跌出主流,市值大幅缩水,甚至黯然退市;有人夹缝求生,身形羸弱却仍在资本市场坚守。资本市场从不相信起点的平等,只有穿越周期后的分化,才揭示真正的命运分水岭。
本文将以这28家创业板首发公司为切口,透过制度演进、行业周期、技术创新、资本运作和治理能力五个关键维度,复盘他们的十五年裂变之路,从而洞察创业板生态进化背后的逻辑与张力。
Part01
从28家到1381家,创业板十五年造就“中国未来之板”
十五年前的创业板,仅有28家公司,总市值仅0.16万亿元。而今,据5月28日最新数据,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381家,总市值超12.68万亿元,成长了近80倍,年化增长率达33.7%。创业板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服务新经济、助力科技创新的重要主板块。
创业板从设立之初就定位于“服务创新成长型企业”,走出了一条制度先行、包容试错的发展路径。它是中国资本市场第一个实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板块,是第一个推行严格退市制度的板块,也是率先试点注册制改革的板块之一。尤其是在2020年注册制改革落地后,创业板的融资功能、并购机制、信息披露、股权激励制度全面提速,成为科创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从产业结构来看,创业板已聚集九成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超七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成为主力军,市值集中度不断提升。
但创业板的高速发展也带来“内卷化”加剧、赛道红利递减、头部效应明显等新挑战。尤其是早期上市的28家公司,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与制度更替时,逐步被推入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轨道。
Part02
龙头者、失速者与消逝者
1.龙头者:顺风而上者的三重底层能力
代表公司:亿纬锂能、爱尔眼科、乐普医疗、华测检测
这些企业能够脱颖而出、持续放大市值,普遍拥有三项核心能力:
一是精准踩中产业风口,如亿纬锂能把握住新能源电池的全球爆发窗口,业务与估值齐飞;
二是高度聚焦主业,持续进行技术迭代与产品升级,如爱尔眼科通过连锁扩张与服务下沉,实现了医疗资源区域优化配置;
三是高效使用资本工具,如华测检测不断通过定增和并购拓展检测服务版图,在多个细分领域构建护城河。
以亿纬锂能为例,2009年上市时,营业收入仅为2亿元,市值不足10亿;而2023年,其营业收入达487亿元,净利润达40.5亿元,市值突破千亿,翻了百倍不止。其成功的背后,是研发投入占比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专利数和技术团队规模在行业内位居前列。
2.失速者:踩错节奏、掉队边缘
代表公司:神州泰岳、网宿科技、汉威科技、银江技术
这类公司并非没有技术,也曾一度处于聚光灯下,但由于踩错了技术周期节奏,或在转型方向上反复摇摆,逐步从行业主线掉队,股价也随之长期低迷。
例如,网宿科技曾因视频加速和CDN服务成为明星企业,但在阿里云、腾讯云崛起后,传统CDN红利被压缩,公司在边缘计算等新领域布局迟缓,导致增长停滞;神州泰岳则未能在从增值电信服务向AI与大数据转型中找到稳定路径,业务毛利率持续下滑。
3.消逝者:被制度或自身治理淘汰
代表公司:金亚科技(退市)、华谊兄弟(市值腰斩)、吉峰科技、天海防务
这一类企业的问题在于自身治理能力薄弱,财务风险频发或战略失控,加上市场监管制度的收紧,最终退出了主流市场视野。
金亚科技是创业板首例因财务造假被强制退市的公司,从资本宠儿到失信被执行人,仅用了不到十年;而曾经风光无限的华谊兄弟,则被行业周期和自身内容战略失误双重夹击,导致市值从巅峰时的800亿跌至如今不足百亿,创始人套现、品牌影响力坍塌。
Part03
制度、资本与内功的共振机制
1.制度加持:谁借助了注册制“快车道”?
创业板是最早实行“小额快速”融资机制的板块,自2020年注册制改革落地以来,融资效率大幅提升。比如蓝思科技在改革后不到两年内完成150亿元定增项目,快速布局新业务线。这种制度红利,如果企业能够匹配有效的项目与战略布局,将成为逆风增长的关键。
而部分28家老牌企业则错失窗口,未能抓住注册制所带来的高效融资机会,导致在产能、技术、渠道建设上与新锐公司拉开差距。
2.资本亲疏:谁成为了“机构重仓股”?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创业板ETF数量超过30只,总规模超1800亿元。宁德时代、迈瑞医疗等龙头公司几乎是“标配”成分股,在系统性资金配置中占据绝对优势。
而对于28家公司中的边缘企业,它们要么因行业冷门、估值体系缺陷难以被纳入ETF权重,要么在主动型公募基金策略中遭到边缘化,资金关注度低,流动性和估值均长期处于洼地。
3.内生能力:谁真正构建了长期护城河?
高研发投入是创业板明星企业的共同特征。数据显示,2023年创业板公司研发投入接近2000亿元,研发强度超过5%,其中研发人员超57万人,平均每家企业研发人员超400人。
例如,卓胜微凭借射频模组的国产化突破,成为5G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的典范,其市值自上市以来实现10倍以上增长;而迈瑞医疗持续打破高端医疗设备进口垄断,产品出口全球,技术转化率极高。
对比之下,部分边缘企业研发支出连年下降,依靠单一产品或早期业务路径勉强维持,最终难逃被技术浪潮吞没的命运。
Part04
创业板如何构建命运之差?
创业板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资本生态的试验田。它的制度创新、产业引导、资源配置、人才聚集,正在不断分化企业的命运曲线。
1.制度设计决定“起跑红利”
创业板设立之初就比主板更注重企业的成长性与科技属性,在融资效率、并购灵活度、股权激励自由度方面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2.创投+机构:资本杠杆的双轮驱动
数据显示,695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投资增值率近10倍。创投机构、ETF、公募基金的深度参与,使得创业板从早期股权融资到二级市场交易都更加市场化、专业化。谁能更好地获得资本认可,就能获得更长的资本容忍期与更宽的成长空间。
3.并购重组与股权激励:能力外延与人才黏性工具
截至目前,创业板已完成496单重大资产重组、累计交易金额超5500亿元,并实施超730单股权激励计划。这些机制为有战略扩张能力与人才吸附力的公司,提供了持续扩张与创新动力。
写在最后:命运终将公平,但过程不会仁慈
28家公司,十五年前站在创业板的同一起跑线;十五年后,有的市值千亿,有的退市消散,有的仍在夹缝中苦撑。资本市场不缺机会,缺的是认知、节奏与执行的复利。
创业板不是一张“通行证”,而是一场马拉松。十五年中,风口变幻、制度更替、赛道轮动,但真正穿越周期者,靠的不是一时风光,而是持续打造“技术+资本+治理”复合能力。
这场分水岭之战,仍在继续。而未来新的28家公司,也正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与资本潮汐中酝酿它们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