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十六载春秋,创业板从科创的试验田成长为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园,见证了科技与资本相互成就的壮阔旅程,亦见识了金融市场和创新转型步步相合的发展节拍。
整个故事的启动应该远远早于2009年。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又一个大时代,资本市场里就传出过,中国要打造自己的“纳斯达克”的声音。此后几年间,从科技到互联网,从五朵金花到经济全面开花,每轮牛市之中,呼唤中国自己的创业、科技之板、成长之板的呼声一直不停。
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的设立,恰是政策对时代的朗声回应,至此,创新与金融有了沟通的重要桥梁,需求和供给也有了碰撞和定价的应许之地,许多实体经济的创奇也就渐渐孕育了出来。
从2009年10月30日到2025年10月30日,整整十六年间,创业板从首批28家公司到如今的138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17.67万亿元,无论是对创新产业的发展、创业资本的配置、再到为普通投资大众提供投资机会,都成为A股市场的成功典范。
如今的创业板市场里,既有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巨擘宁德时代、也有AI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内实力担当中际旭创、新易盛,有用互联网技术服务亿万客户的东方财富、也有国内新能源光伏产业的组件龙头阳光电源,有全球医疗设备行业的骨干迈瑞医疗、也有机器人产业链的制造领头羊汇川技术,百花齐放、牛股荟萃是创业板恰当的形容词。
来源:深交所,截至日期2025年10月30日
同时,回溯过去2009年后的每一轮行情起伏,创业板都是行情的热土。2012年到2015年的成长股行情里,创业板最大上涨幅度超过580%,约为同期沪深300指数最大涨幅(166%)的3.49倍;2018年到2021年的蓝筹股牛市里,创业板最大上涨幅度超过200%,亦是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43%)的4.65倍;而在本轮正在进行的大行情里,从2024年9月至2025年10月,创业板的最大涨幅亦达到了110%以上,也是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51%)的2.16倍。创业板创新、成长的属性,是这些热烈市场表现背后的关键动力。

热络的行情也吸引了了大量投资者,据悉,截至2025年10月29日,创业板的投资者数量超过5000万,全市场跟踪创业板指数的ETF规模超过1870亿元,“创”系列ETF总规模达2542.72亿元。一批方便投资者参与、关注创业板的工具型基金的涌现,已成为大众进入创业板的高速通道,也成为标记创业板发展的韵脚。
从最初的28家首批上市公司到如今1389家上市公司,从最初“小而美”公司为主到如今的“大、中、小”公司齐备,创业板一路发展过来,故事很多、成绩很大,经验收货也很丰富、这些都值得总结、记取……
01
初试啼声:一场事关国运的流动性革命
创业板的诞生一直与“国运”息息相关,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全球科技板市场(如美国纳斯达克)的纷纷设立,设立专门的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上市板块的愿望就一直存在。
经历了1999年深交所提交创业板立项报告,2000年国务院定名为"创业板市场",直到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企业上市,标志着创业板正式开板。
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在当年获得了投资者较为热烈的关注,但同时由于采取了批量上市的方案,整个市场对于开市之初的创业板公司投资整体较为理性,没有出现过度的炒作情况。这个经验日后被传承了下来。
但市场对于上市公司潜力和质量的认知显然是逐步进展的。创业板上市之初最获追捧的是安科生物,上市当天最高涨幅281%,估值热情最高的是华谊兄弟,上市当天摸高91.44元,动态市盈率达到124倍。
但此后两者日后的命运截然不同,安科生物日后最高上涨了7.7倍(复权,基数为上市开盘价37元),如今也有至少4.2倍收益。而华谊兄弟日后也一度创下6倍以上最大涨幅(2015年),但如今早已偃旗息鼓,2025年10月30日收盘价为2.45元,复盘后比16年前反而跌掉了38%。
但真正的成长为大牛股的公司是首批上市公司的中“其他公司”。爱尔眼科,主打医疗服务,上市之初不显山露水,还沉闷了一段时间,但此后,伴随着它的业绩和商业模式被各方认可,它的股价出现持续的上涨,最高峰时市值由低到高翻了10倍(复权后涨幅)。
另外,亿纬锂能(维权)、华测检测、网宿科技也纷纷崛起,各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博”得了一片天。
其中亿纬锂能充分利用了创业板上市后提供的各种融资和股权激励优质条件,历经2009年首发融资、2012年股权激励与授予、2015年增发募集、2017年股权激励和授予、2019年增发、2020增发、2022年增发、2022年股权激励和授予、2025年可转债发型。合计从市场上募集了超过201亿资本,完成了从锂原电池的研发生产到同时拥有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核心技术的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锂电池平台公司,最新市值超过1700亿,年利润超过40亿(2024年全年)。
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金融投资和科技创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亿纬锂能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这些案例也可以看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市场板块是可以为科技创新注入巨大能量的,一些投资者所称,创业板和国运紧密相系的说法,也并非无本之木。
当然,创业板中还有另一些极致的少数样本。因欺诈发行被严处退市的金亚科技因、因主业不振、跨界转型失败,触发了退市条件的宝德股份,也都在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之中。这某种程度也是创业板这样的板块不可回避的功能特征,选拔、筛选、大浪淘沙,披沙沥金。
而从整体数据看,创业板开板当年尚无一家公司年收入超过30亿元,也没有一家公司净利润超过5亿元,但截至2024年报,创业板内已有240家公司营收跨越30亿元大关,91家公司归母净利润突破5亿元,有超600家企业上市后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00%,其中超一百家营收增长超10倍。
从这个角度看,创业板整体对企业的筛选和“孵化”无疑是成功的。
02
接续创新:移动互联网革命
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度过了美国次贷市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进入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浪潮,从2012年到2015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革命爆发,创业板市场也进入了新一轮的热烈表现。
2012年,首先爆发的是游戏行业,这个点带动了具备IP优势的传媒行业的爆发,华谊兄弟、中青宝、掌趣科技等一批个股率先启动并引领行情,从2012年到2015年中,这其中的一些公司上涨了10到20倍,成为行业内的持续关注热点。
日后回溯,随着智能手机在全中国的普及、终端数量的爆发必然也孕育巨大的软件应用的需求,而成熟的游戏产业在手机上转换、适应度更快,结合的也更好,成为整个4G浪潮的风口之一,并不奇怪。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其中的许多公司日后并没有把握住这轮资本市场大潮的机会,积极资本运作和进行技术迭代升级让公司成为游戏传媒的龙头企业。相反,有些公司的创始人反而因为成功来的太容易而过早懈怠。如今已泯然众人矣。
反而是当时并不突出、或者说仅仅行业中生代的一些企业,比如光线传媒、芒果超媒等成长为如今传媒行业的肱骨企业,并持续的推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和节目,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后续进入全面爆发的时刻,真正的“时代之子”慢慢脱颖而出了。
他们产生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取得了比传媒股更凌厉的走势。根据统计,当年银之杰的涨幅一度达到80倍、东方财富达到涨幅70倍、同花顺的涨幅50倍。这些擅长移动支付、在线交易、金融信息技术等服务的企业纷纷借助创业板获得资本助力,把握住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实现了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三杰”在业绩与产业双驱动下爆发出了惊人的行情表现力就是案例。
其中,东方财富作为业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之一,更是一个长期增长的经典案例。该公司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最初只是提供证券交易软件等相关服务,但公司管理层紧紧把握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拨热潮,把握了一轮又一轮发展机遇。至2025年10月,东方财富的其市值已达4000亿元以上,拥有金融证券服务领域的多张牌照和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其市值也长期位居创业板金融服务类个股的市值榜首。
同样属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银之杰、广和通、四方精创等企业,也在这波技术革命中迅速成长,市值分别达到350亿元、248亿元和200亿元。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将新技术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增长点。
而创业板在这波技术商业化过程中发挥了资本催化剂的作用。一方面,它为创新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通过市场机制筛选和培育了一批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当然,不可回避是,技术的热衷和模式的创新固然能够带来巨大的上涨空间,也带来了投资者前瞻和研究判断能力的巨大考验。创业板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乐视网等企业的教训,这个公司日后成为了创业板投资者心头的“警示灯”和“保险带”,也成为创业板指持续优化编制方式的助推器。
实践证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板已不再是简单的企业融资平台,而是成为创新要素整合和价值发现的枢纽了。
03
再创辉煌:新能源和生物科技革命
2019年后,A股市场重新开启上涨步伐,创业板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这一阶段,市场对竞争力和质量的重视与成长性几乎同等重要。而受到政策扶持的新产业尤其是光伏、新能源车、生物科技等领域的企业成为市场焦点。
宁德时代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这家于2018年6月在创业板上市的新能源电池企业,经过上市后的高速发展,年营业收入从上市前的199.97亿元增长至4009.17亿元,增长约19倍;年净利润从上市前的38.78亿元增长至441.21亿元,增长超10倍,而它的市值更是累计上涨了近24倍。
同样的,新能源领域的阳光电源、锦浪科技等企业在碳中和政策与行业高景气的共振下,成为行业龙头公司。指数层面,创业板同期累计上涨195.7%,但许多个股出现十倍以上涨幅,展现出结构性行情的特征。
在生物科技领域,创业板也培育了一批领军企业。迈瑞医疗等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了引领示范效应。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高研发投入和持续创新能力。数据显示,创业板公司总体研发强度(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明显高于A股平均水平。
这其中,宁德时代的成长又颇有代表性。这家公司是由一支成熟团队二次创业后搭建的,公司创始人曾毓群在1999年创立了ATL公司。这家公司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消费电池(主要是手机电池)的佼佼者,一度占据市场份额约38%。
但此后的资本运作、市场起伏令公司前景起起伏伏,2011年,曾毓群决定带领动力电池事业部从ATL分家,成立宁德时代,勇闯动力电池这个新领域。宁德时代在2012年成功获得宝马的订单基本站稳脚跟。此后公司大量投入技术改造,2018年,这家公司获得机会在A股创业板上市,同时它独特的三元锂电技术也在此前后崭露头角,引领行业创新的技术。
此后,凭借强大的实力与产业政策的推动,宁德时代不断刷新记录,进入更多的新能源领域,成为更多产业链环节的行业龙头公司。如今,宁德时代不仅是整个创业产业的龙头公司,而且也是国内机构投资者最喜欢的上市公司(公募基金重仓股第一名),这个技术和资本良性互动成长的纪录还在延续。
创业板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资本与人才激励的坚实纽带。据统计,至少160家创业板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曾就职于高校或科研院所,这是对高层次人才、技术团队走出高校、科研院所或归国投身创业大潮的最强效激励。
同时,创业板在新能源和生物科技领域的成功,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国家战略的有效支撑。截至2025年6月30日,创业板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197家,占比86.6%,尤其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另外,一个统计显示,创业板公司的研发强度(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普遍达到两成甚至更高,而国内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在10%上下,资本对科研的支持以及科研对企业成长的关键作用,也在这些案例中变得栩栩如生。
04
瞄准高峰:AI与人工智能革命
2024年后,创业板市场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这一次,人工智能技术成为重要推动力。在全球AI浪潮的推动下,创业板中与AI算力、算法、应用相关的企业表现活跃,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创业板指2025年内最大涨幅超50%,其中AI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环节和细分产业(如光模块)等板块表现突出。其中,业内赫赫有名的“易中天”(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均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凸显了创新板公司在这轮科技新浪潮中的地位。
以中际旭创为例,这家光模块行业的龙头公司,在2022年底人工智能大浪潮掀起后,已经上涨了30倍,而且公司的光模块业务营收和利润一直在快速增长,大涨之后,公司的动态市盈率一直维持着相对中等的水平。业绩一再出现超高速增长,也是本轮AI人工智能部分公司的独特的一个特征。

另外,这一轮行情的特点在于,它既受到全球技术趋势的影响,也得益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市场优势。而创业板的各类机制在积极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特别是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方面,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三大领域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34万亿元,占创业板整体营收的56.67%,净利润占比达48.3%。相当于每2元利润中就有1元来自于战略赛道。
这种创新生态的集聚和互动,良好的促进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可以预计,在这轮乃至下一轮的科技创新浪潮中,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还将凭借机制优势和集聚效应,在实体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
05
回首再望:投资经验和得失总结
十六年创业板的发展史,既创造了显著回报,也留下了宝贵经验。数据显示,以2024年10月的收盘价测算,有600多家创业板公司相对于发行价涨幅超100%,有50多家创业板公司相对于发行价涨幅超10倍。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不会是百分之百,涌现出很多牛股的创业板,也会出现乐视网、金亚科技这样的“失败”案例,这恰恰也是创新类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特征。
但这些案例不能掩盖创业板长期的价值,优质创新企业能为投资者创造可观价值,这点在创业板指的发展历史中是主旋律、是更强音。
所以,擦亮眼睛、深入研究、审慎投资、坚定信心可能是投资创业板个股的投资者,必须要逐步磨练的投资本领。
从另一个角度看,通过投资一揽子股票的ETF,用创业板成功的大概率,去分散个股的风险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
根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市场跟踪创业板指的ETF规模达1167.85亿元,跟踪创业板50指数的ETF规模达到322.04亿元,这些指数基金也成为投资者参与创业板投资,分享中国科创转型成果的便捷工具,像创业板ETF天弘(159977)及其联接基金(A/001592,C/001593)的持有人合计已经超过85万户,已是全市场创业板指数基金中最多(来源:2025年基金半年报)。
除了被动指数基金,全市场也有25只创业板相关的指数增强基金。随着这轮AI革命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也有公募基金开始率先运用AI提升指数增强基金业绩。比如天弘指数基金已经开始利用AI深度学习寻找更多超额因子、用AI大模型优化产品风控,并运用到天弘创业板指数增强(A/015794,C/015795,定位追求更多超额)、天弘创业板指数量化增强(A/024857,C/024858,定位追求稳健超额)中。
从投资AI,再到用AI赋能投资,可谓是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赋能万千行业的生动案例。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创业板16年的发展岁月证明了,金融市场为只有为实体经济服务才能真正迸发出它最磅礴的生命力,而科技创新也必须和资本市场的内在规律呼应,才能发挥出为巨大且持续的成长力。金融和实体,科技创新与创业板,创业者和投资者,不仅是各呈其美,也必须美美与共,方成大美。
这是创业板十六载给我们的又一个启发吧。
*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用户应考虑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