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有点凉意的春雪
拨备覆盖率,可以理解为银行应对贷款坏账的“防护垫”厚度,它的公式是: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额)×100%

例如:一家银行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亿元,贷款损失准备15亿元,那么它的拨备覆盖率为150%,即10亿元的不良贷款有15亿元的安全“防护垫”。
拨备覆盖率与不良贷款率和净利润两个指标相关联:
不良贷款率 = 不良贷款额/ 各项贷款总额 × 100%
而净利润大致为:营业收入-营业支出(含信用减值损失)-所得税费用
原来在商业银行业绩好的时候,拨备覆盖率这个指标不太被重视。这几年随着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激烈、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压力加大、不良贷款增多,它便和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率、净利润等四个指标,被一些商业银行视为“魔术棒”,用来调整净利润和资产质量等指标。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拨备覆盖率及其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一、当前商业银行及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情况
根据监管部门最新数据,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11.97%,较上年末上升0.78个百分点。
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交建邮储)、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四大板块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49.16%、212.40%、185.53%、161.87%。大型商业银行板块最高,农商行板块最低。

我们再看看2025年中报中42家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情况:
>500%的1家:杭州银行
>400%的5家:常熟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无锡银行、招商银行
>300%的12家:宁波银行等6家城商行+张家港银行等6家农商行
>200%的16家: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青农银行、紫金银行及青岛银行等6家城商行
>150%的7家: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北京银行、郑州银行
<150%的1家:民生银行
上述42家上市银行分属大型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9家)、城商行(17家)、农商行(10家)四个板块。
其中,农商行板块的整体拨备覆盖率水平最好,10家上市农商行,全部在200%以上,其中300%以上的有8家,400%以上的有2家。
而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拨备覆盖率水平稍差,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只有招商银行410.93%遥遥领先,有5家低于200%,民生银行又是唯一一家低于150%的上市银行。
二、相关上市银行的“魔术棒”调整
拨备覆盖率调整的本质,是调整银行利润。提高拨备覆盖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银行利润;而降低拨备覆盖率,在一定程度上会释放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的释放过程可以简化为:营业收入→计提拨备(信用减值损失)→税前利润→净利润。
计提拨备是利润的“调节阀”,而计提拨备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就是贷款损失准备。
我们来看看下面四家上市银行是怎么操作的。
其一、杭州银行的“以丰补歉”
作为一家绩优上市城商行,多年来业绩保持健康、快速增长,资产质量优良。
今年上半年,杭州银行实现净利润116.6亿元,同比增幅16.66%。截至6月底,它的不良贷款率0.76%,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520.89%,较上年末下降20.56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398.1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04亿元。

今年上半年,如果杭州银行依旧按照上年末的拨备覆盖率541.45%提取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将为415.38亿元,较目前的398.10亿元增长17.28亿元。而杭州银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仅有16.54亿元,如果减去17.28亿元,净利润同比就会是负增长。这种通过降低拨备覆盖率来调净整利润的方法,就是明显的“以丰补歉”。
事实上它这几年也是这么做的。2022年、2023年、2024年,它的拨备覆盖率分别是565.10%、561.42%、541.45%,呈不断下降趋势。通过不断降低拨备覆盖率,保持了它净利润两位数的增长率。
其二、民生银行的“三难选择”
今年上半年,民生银行实现净利润213.80亿元,同比下降4.37%。截至6月底,它的不良贷款率1.48%,较上年末提升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5.06%,较上年末提升3.12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958.1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87亿元。
民生银行的拨备覆盖率145.06%,在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列倒数第一;不良贷款率1.48%,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列倒数第七。作为一家上市银行,它的资产质量是相对较差的。
同时,民生银行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分别负增长9.85%和4.84%。
在这种净利润同比负增长、不良贷款率高、拨备覆盖率低的“三难”情况下,民生银行还能够多提取20.61亿元的贷款损失准备,将拨备覆盖率提升了3.12个百分点,可谓是艰难的选择。
其三、平安银行的“四选一”
为了快速消除个人不良贷款,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分别计提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529.24亿元、238.95亿元,分别核销632.94亿元、256.33亿元的不良贷款。

结果就是: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445.08亿元、248.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9%、-3.90%。
同时,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1.05%,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38.48%,较上年末下降12.23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855.4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0.59亿元。
就是说,与2023年数据相比,平安银行这两年只选择了不良贷款率保持低位这样一个指标,而牺牲了拨备覆盖率、净利润、贷款损失准备三个指标,可谓是“四选一”。
其四、北京银行的“降一优三”
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北京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3.49%、0.81%、1.12%,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2%、1.31%、1.30%,拨备覆盖率分别216.78%、208.75%、195.74%,贷款损失准备分别为576.01亿元、603.28亿元、608.26亿元。
通过分析上面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北京银行通过按照净利润同比微增的幅度来精准降低拨备覆盖率这项指标,同时实现了不良贷款率下降、贷款损失准备增加、净利润同比微增三个目标,可谓是高水平操作。
以2025年上半年数据为例:如果北京银行依旧按照上年末的拨备覆盖率208.75%提取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将为648.69亿元,较目前的608.26亿元增长40.43亿元。而北京银行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仅有1.67亿元。如果减去40.43亿元,净利润同比就会是巨额负增长。2024年,北京银行也是同样的微操作。
三、进一步分析
根据相关监管规定,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需维持在120%-150%之间。
同时,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三项。一般准备=贷款总规模×1%;专项准备包括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准备,提取比例依次是2%、25%、50%和100%。
在实际操作中,在对次级、可疑、损失的认定上,商业银行拥有一定的判断权;在计提比例上,商业银行也有一个上下浮动比例。从而体现出:拨备覆盖率高的可能隐藏了一部分利润,拨备覆盖率低的可能不能完全覆盖风险。
对于一些上市银行把拨备覆盖率看成了“魔术棒”,进一步分析如下:
一是“以丰补歉”很正常。像杭州银行这样典型的“高拨备、低不良”银行,以往多年业务快速增长带来的高利润,通过提取高额贷款损失准备隐藏一部分,现在通过释放部分利润来确保净利润同比快速增长,无可厚非。因为人家资产质量优良,释放一部分利润“以丰补歉”,并没有增加风险。
二是“加大核销力度”也很正常。像平安银行,原来的拨备覆盖率超过股份制银行板块平均水平,在不良贷款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一方面适度降低拨备覆盖率,一方面加大贷款损失准备提取力度,共同用于核销不良贷款,实际上是正视问题、有效解决、不掩盖风险的举措。

三是守住风险底线很重要。像民生银行,拨备覆盖率低于150%,在42家上市银行中是最低的,更是低于股份制银行板块及商业银行平均水平的212.40%、212.97%。迅速提升它的拨备覆盖率水平,加厚它的风险“防护垫”,应该是它近一、两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四是“微操作”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像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是42家上市银行中中等偏高的一家,拨备覆盖率又处于偏低水平,未来如果净利润继续增长乏力,那么想继续按照净利润微增的幅度来精准降低拨备覆盖率,以“优化”另外三项目标,这样“微操作”的难度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