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自东风航天城报道

图为11月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拍摄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会师后拍摄“全家福”照片的实时画面。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10月31日23时44分,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11月1日4时58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会师”。
此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7次飞行任务。神舟二十一号飞行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他们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将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工作,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施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持续发挥空间站综合应用效益。
航天员乘组新老搭配,涵盖我国现役3种航天员类型
10月30日上午11点10分,神舟二十一号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此情此景,对张陆来说并不陌生。2022年11月,他曾作为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的03航天员在这里首次亮相。时隔两年多再度叩问天宫,张陆以丰富的经验扛起了指令长的重任。
从组合搭配看,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依旧按照“新老搭配、以老带新”的方式选拔,3名航天员分别为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涵盖了我国现役3种航天员类型。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的主要职责包括对空间站组合体的平台照料与站务管理,以及设备的维护维修与升级等。
武飞出生于1993年10月,是目前我国最年轻的航天员,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
“迎来自己的首次飞天任务,我深感无比幸运。”武飞说,这份幸运,源于我们正处于一个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时代;源于常态化的天地往返让年轻一代有了更多、更早为国出征的机会;更源于成千上万名科研工作者用智慧与汗水搭建起这座通往星辰大海的“天梯”。
张洪章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一名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创新研究。2018年,在得知我国首次从科研人员中选拔航天员载荷专家的消息时,他毫不犹豫报了名。在他看来,在中国空间站,可以做前人一直想做而又做不了的研究。这不仅意味着科学理想和飞天梦想的完美融合,也是个人成长与时代使命的桴鼓相应。
“经过5年的训练,我深切感受到从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一名航天员的艰辛与荣耀,更深切感受到成千上万航天人流淌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张洪章说。
空间探索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实施以来,一直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敞开胸怀开展国际合作,让航天科技成果更好增进人类福祉。在10月30日举行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工程办公室综合计划局局长张静波介绍了外籍航天员的选拔情况。
“今年2月中巴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后,正式启动了巴基斯坦航天员的选拔工作,与中国航天员选拔一样,这项工作也分为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其中,初选工作正在巴基斯坦实施,复选和定选工作将在中国实施。”张静波表示,按计划,定选完成后,将有2名巴基斯坦航天员与中国航天员一起接受训练。根据我国空间站飞行任务中期规划和合作进展,将择机安排1名巴基斯坦航天员以载荷专家的身份执行短期飞行任务,飞行期间除了完成乘组的日常工作外,还将承担巴方科学实验等工作。
载人飞船首次实施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新舱外航天服即将启用
11月1日3时22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3.5小时,创造了神舟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
这是神舟载人飞船首次实施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此前,神舟十二号至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均采用6.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方案,减少了飞船远距离导引段轨控次数和飞行圈次以及近距离导引飞行时间,意味着航天员舱内等待时间缩短、能源消耗需求降低,既提高了飞船的自主交会对接能力,又增强了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的灵活性和应急响应能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李喆说。
快速交会对接,对飞船入轨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飞船必须被放置在一条与空间站轨道高度契合的‘快车道’上,不容偏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孟庆尧说。
如何才能将飞船又稳又准地送入“快车道”?执行此次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实施了近20项技术状态改进,进一步提升全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其中,控制系统采用了产品化双十表光学惯组(高精度的惯性导航设备),让火箭的“感知”系统更敏锐,“决策”系统更精准,满足载人飞船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的精度要求。
完成乘组轮换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结束“太空出差”返回地球。在轨期间,该乘组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不但完成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开展舱外设备设施巡检及处置等任务,还通过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验证了节点舱作为备用出舱口的性能,为未来多样化出舱任务提供了更多选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在太空出舱活动过程中的核心装备,保障航天员在舱外活动中的生命安全和高效作业。今年7月,有两套新舱外航天服随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上行。与之前的舱外航天服相比,新舱外航天服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在热舒适性、人机操作界面、操作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改进,航天员穿着更为舒适便捷。
据张静波介绍,目前在轨的舱外航天服中有1套已使用超过20次。科研人员在原本3年15次的设计指标基础上实现了在轨延寿,使其成为首套在轨开展寿命评估并延寿使用的舱外服。今后,计划不再使用该套服装执行出舱任务,但还将对其关键材料、特征参数开展详细测试研究。
一棒接着一棒跑,锚定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目标不动摇
作为载荷专家,张洪章主要承担空间站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任务,具体包括实验操作、实验观测、数据采集、整理与分析等。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也随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搭载上行。
将自己设计的实验带到空间站是每一位载荷专家的夙愿,张洪章觉得很幸运。“在中国空间站这个国家级实验室,我们将竭尽全力完成好每一项凝聚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科研项目,助力中国在科技领域实现更大的跨越与突破。”张洪章说。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将首次在轨实施国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选用2雌2雄4只小鼠,随飞船上行并进行在轨饲养,重点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
“小鼠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体型小、繁殖周期短且易于进行基因编辑,是开展生命体空间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和繁衍研究的理想对象。”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黄昆说,在轨饲养5到7天后,小鼠将随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小鼠多组织器官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
按计划,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将新开展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主要针对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航天新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仰望苍穹,中国人的“太空家园”熠熠生辉。
202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
天宫空间站彰显中国特色。“中国航天火箭上、飞船上的发动机,全是我们自己的。这是逼出来的自力更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自豪地说。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位列其中。
瞄准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新目标,载人航天工程全线争分夺秒、攻坚克难——
目前,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飞行产品已完成初样阶段主要工作,科学研究与应用系统已完成各次飞行任务载荷方案设计工作,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正加速推进。
“今年,我们已组织完成了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二级动力系统试车、系留点火试验,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揽月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等。”张静波说,后续还将组织完成揽月着陆器集成测试,梦舟载人飞船热试验和最大动压逃逸试验,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低空飞行及技术验证飞行等试验。
张静波表示,后续还有不少新技术需要验证,产品研制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飞行试验安排衔接紧密、进度紧张,各项工作面临风险挑战。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将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科学统筹、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研制任务,为如期实现载人登月任务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新进展,更多航天科技全面开花、赋能百业——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与地面科技人员密切配合下,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比如,在空间环境下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晶体,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潜在靶点;钨合金被成功加热到3100摄氏度,刷新了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的纪录;等等。
由蔚蓝星球飞向浩瀚星空,一次次振奋人心的火箭腾飞,勾勒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向上轨迹。“我们一定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让五星红旗在浩瀚太空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用圆满的成功向祖国和人民报告!”张陆说。
记者手记丨乘“东风” 赴天宫
在甘肃和内蒙古交界处,有一座特殊的小城——东风航天城。“城”如其名,这里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航天事业起步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之初,航天事业处于一片空白。党中央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发展航天事业的伟大决策,吹响了中华民族向宇宙进军的号角。1958年,接到一纸命令,刚从抗美援朝战场归国的志愿军第20兵团将士们征尘未洗,与工程兵部队一同挺进西北大漠。他们住地窝子、吃“沙拌饭”、喝盐碱水,仅用两年六个月的时间就建成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此后的十多年间,在这片茫茫戈壁上,中国“两弹一星”中的首枚东风导弹、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先后问世,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实施。
问天之路绝非坦途。站在已“退役”的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下,眼前是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劲风夹着沙粒在耳边呼啸。距离塔架约500米,深埋在沙丘下的5020地下控制室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任务的指挥所。当年使用过的仪表设备已显老旧,墙面上的红色标语依然震撼人心: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与老塔架遥相呼应,载人航天工程的天蓝色发射塔架巍峨矗立。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拔地而起。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航天人把祖国的荣耀一次次写上太空。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距发射场约7公里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7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牺牲的英雄先辈。每次航天员出征太空前,都会专门前往这里缅怀先烈。无论走得多高、多远,他们都不会忘记从何启程、为何出发。这是中国航天的精神传承。
在前往东风航天城的路上,沿途会看到一片片金色的胡杨林。戈壁滩干旱、贫瘠,胡杨树深深扎根,由少变多,由弱变强,最终成为一道靓丽风景。航天人也像胡杨一样,在“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浇灌下,以昂扬向上的姿态逐梦九天。
倘若从930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边际回望,地球不过一粒微尘;而就在这粒微尘之上,神舟二十一号乘“东风”、赴天宫,带着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再次驶向浩瀚星海。(柴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