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
数字技术以其强大的记录、存储、分析和传播再现能力,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变革。它让我们能够超越时空限制,精准留存文化遗产的当代样貌,甚至重现其历史风华;也能够创新表达知识,让沉睡在博物馆、古籍中的,沉浸的文艺形态活起来,走进现代生活,特别是能够走进年轻一代;还能够赋能文化产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注入新的精神活力。
10月31日,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期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平行论坛聚焦重塑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与活态传承这一核心议题。当天的论坛分为上下两场,均由主题演讲和圆桌对话构成。

论坛现场
数字化助力文化遗产“走下去”
中外专家开启全球遗产数字化保护对话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教授以《摩梭母系文化的当代意义》开启了上午的主旨演讲环节。随后,来自意大利、英国的专家也进行了主题分享。
意大利阿皮亚古道考古遗址公园展陈及数字化部主任洛伦茨·坎帕蕾拉就《古道考古公园的数字策略与公众参与》,分享了阿皮亚古道上的雕塑,如何运用3D激光扫描、数字模拟的方法进行修复和重建,同时,全景投影、3D体验、虚拟博物馆,为游客带来全新参观体验……坎帕蕾拉说“通过数字的创新技术,我们可以将现代的人与过去、历史联结在一起。”
上午主旨演讲,还有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文物材料分析实验室负责人保拉·梅扎德里,分享了如何利用多学科结合,让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得到更好保护。“这些保护活动会涉及不同的专业人士,比如化学专家、历史学家,还有文物保护的专家以及其他的专业。”梅扎德里说。

论坛现场
上午的圆桌对话由两个主题构成,在《文化遗产的活化应用场景创新》对话中,首先界定了“场景”概念:文化的遗产,特别是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性的场域,是非常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进行意义重构和价值重构的话,必须要进行场景的创新。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张杰的观点聚焦在“人工智能赋能以后,我们的遗产如何场景叙事”上。他以微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为例,“有了人工智能之后,我们叙事的方式变成了人机协同,叙事的主体得到了扩容,之前我们可能是专家、学者为主,现在(有了)AIGC之后,我们甚至诞生了AIGC全能生产的,包括从脚本的创作到后期的制作、影视剧的节目”。
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赵倞以19世纪的意大利诗人引入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在精神、意义和思想的层面去进行发掘。“自然绝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的、浪漫的场景,它很可能是存在着灾难,我们怎么样去看待这个事情,怎么样用一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宇宙级的视野,更深邃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东西,”
重塑、活化、场景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在圆桌对话中的关键词。“怎么把这个不能移动的遗产变成一个身边场景性的利用,让它进入我的生活,让它变成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让我们从这些遗产里面感知我们先人的智慧和理念,这是做文物遗产活化的时候需要特别强调的。”
“先民的东西我们要传下去,他的物质的形态具有脆弱性,我们怎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去传承得更好,保护得更好,其实是我们工作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意义。”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邱小平以古格王朝活化为例,他从技术的层面谈活化的路径,将信息技术和文化保护相结合,“可以实现快、准、稳这么几个特征。”
最后,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郝云超,则从高校的人才培养中介绍如何以美育这样一个视角,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在《全球遗产数字化保护案例对中国的启示》对话中,涌现出众多国际经验,这些经验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能够带来哪些启示和价值?塞浦路斯研究所数字文化遗产副教授索林·赫蒙说,“我们重大的挑战就是让这些不同学科的人来共同合作,因为这些人有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也有自然学科、实验学科、数字学科以及工程师、计算机工程等等,所以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许多有一个范式的转换,不再是竞争性的而是合作性的学科范式,在这里我们希望能够建立这样一个文化遗产,同时以数据为驱动的这样一个学科,创造一个合作的环境,我们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数据”。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教授介绍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个数字资产的形成将会成为一个区域发展的源动力,特别是在AI时代。“当我们通过多模态的大模型构建数字文化,这些遗产能够更好地成为学术研究,成为我们田野调查,能够成为我们区域文化保护的一些制度、一些路径、一些政策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这些数字资产将会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文化遗产活化应用
解锁保护与传承密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王仁湘以《三星堆符号·神兽三叉纹观察》为题,将古蜀人的神秘符号和当代艺术结合,以考古学和符号学的跨学科视野,拉开了下半场论坛的主旨演讲序幕。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杨平从《泸州老窖:文化遗产耳朵活态传承与创新保护》入手,介绍了泸州老窖独有的“活态双国宝”:持续酿造450余年的1573国宝窖池群和不间断传承700余年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并非静止的历史遗存,而是可以融入当代生活、持续产生价值的“活态资源”。近年来,泸州老窖专注文物保护,升级博物馆推出数字化展陈;关心技艺传承,师徒相授与产学研协同并重;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智能包装中心“灯塔工厂”;创新文化传播,开发“非遗+”IP惊艳年轻群体和世界舞台。杨平表示,泸州老窖通过“活态保护+数转智改+文化创新”,让“活态双国宝”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发挥价值。

论坛现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艾莲,从资源依赖到技术去对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进行分享。她特别提到,在文旅发展竞争陷入“同质化”时,只有深耕我们文化的IP,增强运营,加强项目的魅力和可持续性,方为解决之道。
论坛下半场,圆桌对话的主题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应用实践创新”,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一个见证,也是我们走向未来非常重要的宝贵资源,如何让这些曾经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并且火起来,从静态地保护走向动态的活化,从殿堂走向百姓的生活?多位嘉宾分享了自己看法。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谢兵良教授认为,文化的保护传承,要从全社会启动,而不是某个个体的事情。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王月清教授则介绍了自己对“活化”的理解,“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的方法论就是双创,叫创新型的发展,前面是创造性的转化。我想现在的活化几乎是与时俱进,用现在这样一个技术来提升消费,特别是把文化保护事业跟文化产业连在一起”。
川投智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杨春鹏则提出了文旅行业如今的痛点。“在传统文旅的背景下,传统景区进入了中年的瓶颈,你没有文化的底蕴,其实现在越来越难被游客,特别是年轻家庭所接受,他们需要的是情绪、情怀的打动,他们需要的是从传统的物质到打卡游到精神的享受。”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他认为,“在科技赋能文旅行业这个过程中,我们人工智能和我们文旅的结合应该是呼之欲出而且势在必行。”
图据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