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呼吸道,就像一条柔软的空气走廊,“走廊”的墙壁由软组织构成,非常柔软。当人清醒时,“走廊”周围的肌肉绷得很紧,“走廊”宽敞,气流安静通过;然而,当人入睡后,尤其是平躺时,这些肌肉会自然松弛,再加上肥胖、年龄增长、鼻炎、扁桃体肥大或天生的下颌后缩等原因,这条“走廊”就变窄了。
当呼吸的气流通过这条狭窄的通道,就会冲击并振动松弛的黏膜,这就像吹一个充满气但捏瘪了一部分的气球,气流会使瘪下去的部分剧烈振动,发出的声音就是——鼾声。
单纯“鼾声大”或许只是影响他人,但如果鼾声时断时续,中间出现数十秒的寂静,随后伴随一声巨大鼾声或喘息,就很可能是需要严肃对待的“睡眠杀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气道会完全塌陷,呼吸反复停止,身体夜间长期陷入“缺氧——惊醒——再入睡”的恶性循环,导致全身持续处于间歇性低氧和交感神经激活状态,进而引发多系统损伤。
首先,心脑血管如同长期在“压力锅”中工作,每一次呼吸暂停,都会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猛烈冲击,身体在缺氧状态下,会紧急释放压力激素,导致血管剧烈收缩、血压飙升,长期可损伤血管内皮,增加顽固性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风险。
与此同时,肾脏也会因反复缺氧,激活异常内分泌通路,持续加重的负担,可能导致其功能缓慢衰退。
更为棘手的是,身体代谢会陷入难以挣脱的恶性循环。OSA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互为因果,形成顽固的“铁三角”。
夜间缺氧直接干扰机体正常的糖脂代谢功能,这不仅让血糖、血脂难以控制,其引发的代谢紊乱,又会反过来加重OSA。
最令人担忧的,是它对大脑的隐秘侵蚀。作为记忆中枢的“硬盘”,海马体对缺氧极为敏感。目前脑影像研究已经证实,OSA患者的大脑,会出现海马体萎缩和神经网络连接异常,这就像一块无形的“记忆橡皮擦”,直接导致记忆力锐减、注意力涣散和反应速度降低。
OSA高危人群为男性、体重超标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打鼾、夜间憋醒、白天嗜睡等症状,需自筛并及时到睡眠门诊或耳鼻喉科就诊;通过医院、家中睡眠监测确诊后,轻中度患者选口腔矫治器,中重度患者可选无创呼吸机,特殊情况可考虑外科手术。
OSA的治疗需以健康生活方式为基础,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睡前饮酒)、侧卧睡眠、规律作息;谨记打鼾并非“睡得香”,而是健康警报,科学干预可减轻鼾声、重获安眠、守护健康。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刘晓华 张雨晴 聂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