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湛江发布
400多家用人单位
携1.5万余个优质岗位进场
AI简历诊断、资深HR坐镇“把脉”
为毕业生破解求职难题……

11月1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广东海洋大学承办的“就在南粤”广东省2026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对接活动(粤西地区专场)在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举行。
本次活动旨在扎实推进“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以务实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据统计,参加本次供需对接活动的学生共计1.3万多人次,投递简历数达9000余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超2500人次。
智能制造与新能源企业受热捧
招聘会现场气氛热烈,人头攒动
本次活动共吸引400多家用人单位参与
提供1459个优质岗位
计划招聘15040人

活动深度整合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资源,形成协同推进就业工作的合力。参会企业涵盖农林牧渔、智能制造、石油化工、跨境电商、金融科技等重点行业领域,为毕业生搭建了宽口径、多方向的择业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企业与岗位的集中释放,不仅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视野,也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为科学规划职业路径奠定基础。
活动现场
一批聚焦新兴产业的企业备受青睐
除了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
它们还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成为毕业生关注的焦点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南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万和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英博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骏宇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展位前聚集了大量排队等候面试与咨询的员工。发布君在现场看到,英博尔针对研发类岗位本科毕业生提供11—15万元的年薪。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南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表示,公司计划招聘多名电气、热机调试工程师等岗位的员工。“近几年我们常来参加招聘,同学们投递简历很踊跃,每年都能从广东海洋大学招入三四名优秀毕业生。”这类与区域能源产业紧密对接的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湛江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杨晓敏一早便锁定目标,直奔珠海英搏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应聘PCB设计工程师岗位。“我了解到这是一家2017年上市、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她表示,公司的核心业务与自己的专业方向及职业规划高度契合,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毕业生呈现多元化择业倾向
面对丰富的就业选择
本届毕业生展现出理性和多元的择业倾向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对口”
而是综合考量发展前景、城市选择、
个人兴趣与价值实现等多重因素
进行更为审慎的职业规划

广东海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的王来鑫曾在海峡股份的旗下公司实习,对行业有一定了解,这次他将目标明确锁定在一线城市船厂的技术岗位。“我的专业就业不算太难,但我想找到更合适、更有前景的发展平台。”他坦言自己在现场重点关注了中山、福州等地的船厂,对技术类岗位进行了深入咨询。
广东海洋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李华程则体现了“发展”与“乡情”的权衡。已在行业龙头温氏股份旗下公司获得录用机会的他,此次特别留意了家乡茂名的企业。“看到家乡的企业感觉挺亲切,它们发展得也很好,”他表示,“能在支持家乡建设中实现个人价值,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项。”
广东海洋大学舞蹈专业的肖童则将职业选择与个人热爱紧密结合。他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在大型机构执教积累经验,立志从事舞蹈教育。“舞蹈是美育的重要部分,我希望能把古典舞之美传递给更多孩子。”他计划将大学期间“送教下乡”的公益初心延续下去,让职业选择超越谋生手段,成为传递价值的载体。

现场有招聘专家指出
这种多元化、个性化的择业观
反映了新一代毕业生
更强的自主意识和长远眼光
也对高校的生涯教育与企业的人才引进策略
提出了新的要求
AI赋能助力毕业生求职突围
为提升毕业生求职竞争力
活动现场设立的"一站式"求职帮扶阵地
成为亮点
广东海洋大学充分发挥承办高校优势
整合校内外资源
打造了智能就业服务区、简历诊断区、
职业指导区和就业政策咨询区四大功能区
为毕业生提供全链条精准服务

在智能就业服务区,学校引入的AI简历优化系统吸引了不少学生排队体验。该系统通过智能分析简历内容,从结构布局、关键词提炼、成果量化等维度提供实时优化建议。"根据AI提示,我强化了项目经历中的技术细节和数据成果,简历看起来更有说服力了,"一位现场学生表示。据了解,该系统是广东海洋大学"智慧就业"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实现简历与岗位的智能匹配。
简历诊断区则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与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共同坐镇,提供"一对一"精准指导。"老师指出我的简历重点不突出,缺乏数据支撑,现场指导修改后,竞争力明显提升。"一位毕业生感慨道。职业指导区和政策咨询区也围满了学生,专家们就面试技巧、职业规划和基层就业政策等热点问题进行耐心解答。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
得益于政校企三方资源的高效整合
据介绍,活动前已通过大数据分析
提前征集毕业生意向
据此向重点行业企业发出“精准邀约”
广东海洋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面向粤西地区所有高校毕业生开放资源,共同促进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为湛江乃至广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湛江发布编辑部
采编/摄影:林日清 赖春欣
校对:胡柔群
审核:刘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