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拍下全家福

时间:2025年11月01日 15:02

  橙红色的火箭尾焰照亮戈壁滩。昨天23时44分,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今天3时22分,飞船顺利“到站”,这是神舟飞船首次在载人状态下实施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案,创造了神舟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随后,神舟二十号乘组打开“太空家门”,欢迎神舟二十一号乘组抵达。6名航天员拍下“全家福”,完成我国第7次“太空会师”。

  两乘组指令长再迎“太空会师”

  这次,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到站”的速度更快了。从最初神舟八号耗时约2天的交会对接基础验证,到神舟十二号至神舟二十号6.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的常态化应用,再到此次神舟飞船首次采用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方案,自主交会对接能力进一步提高。

  为实现这一目标,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团队通过更精确的发射和入轨控制,使飞船进入一条初始相位差更小的轨道,让它绕飞更少的圈数、进行更少的轨道调整,就能与空间站相会。当飞船与空间站翩然共舞至“最后一厘米”时,对接机构压轴登场。在对接瞬间,航天器的碰撞能量被吸收、消耗,完成柔顺、精准的捕获锁紧。

  航天科技集团李喆表示,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不仅能为航天员减轻飞行压力、提升舒适度,还极大增强了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的灵活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此次,两乘组的指令长陈冬、张陆再度相聚“天宫”,距离他们两人完成我国首次“太空会师”已过去近3年。“好久不见啦!”“好久不见!”他们热情地互相问候、拥抱。随后,航天员武飞、张洪章也陆续进入节点舱。

  在空间站“欢迎队友”的字样下,6名航天员定格笑脸,拍下我国第七张太空“全家福”。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他们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

  “天宫”第一次迎来小鼠入住

  与神二十一乘组一同抵达空间站的,还有4只实验小鼠。我国首次啮齿类动物在轨饲养及实验研究将在空间站开展。

  这批小鼠的“太空宿舍”——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此前已搭乘天舟九号飞船抵达空间站。后续,航天员将帮助它们入住,自动饲养系统随即启动。装置不仅能为小鼠自动提供水和食物,还可以拍摄行为视频,实时监测它们的应激行为、生活节律等变化。

  飞天小鼠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训练,能够适应空间环境。悬尾筛选测试小鼠行动是否活跃,赛道筛选比拼小鼠的运动能力和耐久能力,转棒筛选考验小鼠的四肢协调能力,Y迷宫筛选测试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二维旋转筛选确保小鼠前庭功能合格……最终决出4名“优胜者”,获得成为“小鼠航天员”的资格。

  “从把小鼠安全送上天,到在空间站饲养并完成实验,再把它们成功带回,返回地面的小鼠还要进行生物样本分析研究,任何一次‘交接棒’出问题,都可能前功尽弃。”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说。在轨饲养5至7天后,小鼠实验单元将搭乘神舟二十号飞船返回地面。科研团队将对返回后的小鼠进行研究,它们将有望填补我国在空间小型哺乳动物实验领域的空白。

  氨基酸“兄弟”将在太空赛跑

  随飞船上行的,还有由微流控芯片组成的几个实验单元。科研团队要借助这些实验单元,探索生命体内氨基酸形成过程中的手性特征。

  人的左手与右手并不能重合,但可以通过镜像实现对称。自然界中,一些化学分子也拥有类似双手的对称特性,科学家将该现象称为手性,氨基酸就是其中之一。奇妙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内的蛋白质,都几乎仅由左旋氨基酸构成,这是数十亿年演化的最终结果。“我们猜测,这个选择可能与地表重力影响有关。”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吴翊乐说,在太空中聚焦生命小分子间的手性选择性展开研究,这是世界首次。

  抵达空间站后,微流控芯片离心混匀样品,随后左旋氨基酸和右旋氨基酸就将开启长达1个月的“赛跑”,科研团队实时监测“赛况”。实验结束后,样品将搭乘飞船返回地面,由地面实验室中的仪器给出最终裁判,观察这对氨基酸“兄弟”哪个生成的多肽量更多,从而发现重力效应在“赛跑”中起了哪些作用。本报记者 刘苏雅

  展望

  2026年载人航天将实施4次任务

  本报讯(记者刘苏雅)天舟十号货运飞船将上行舱外服等物品;神舟二十二号飞行乘组将有1名航天员开展1年以上长期驻留试验;长征十号甲运载火箭将发射梦舟一号载人飞船,开展无人飞行试验……

  今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2026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征集活动公告,面向全社会启动公开征集,截止时间为12月15日12时。

  2026年,中国载人航天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二号、神舟二十三号、梦舟一号等4次飞行任务。本次活动围绕这4次飞行任务征集标识设计方案,所有热爱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自然人、法人及组织均可参与。

  天舟十号货运飞船主要用于上行航天员驻留物资、舱外服等物品,保障平台安全运行的维修备件和推进剂、应用任务各类载荷和样品,并下行销毁在轨废弃物。神舟二十二号和神舟二十三号任务飞行乘组将各由3名航天员组成,发射后对接于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其中,神二十二乘组将有1名航天员开展1年以上长期驻留试验,并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开展空间站平台管理工作、航天员保障相关工作以及科普教育等重要活动。

  梦舟一号载人飞船也将首飞亮相。它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采用长征十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开展无人飞行试验。梦舟载人飞船是在神舟载人飞船基础上全面升级研制的新一代载人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由返回舱和服务舱组成,用于空间站天地往返运输。本次飞行试验将主要验证梦舟载人飞船全系统工作状态,上行环境评价设备及用品、技术验证产品和驻留物资、应用领域试验模块与研究装置等。

  公告表示,相关标识设计方案应充分体现中国元素、载人航天特色和任务特点,具有鲜明的科技与艺术寓意,也应适当考虑与以往任务标识的系统性、协调性和连续性,便于识别、记忆和推广。征集到的作品将先接受初步审核,每次任务遴选出不超过10个方案入围。随后,将举行为期7天的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每次任务评选出1个最终设计方案,并正式对外发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为入围方案作者颁发纪念证书,并安排最终选定方案作者赴发射场观摩载人航天发射任务。

  侧记

  ●发射前

  气象保障 燃料加注 载荷确认

  护航飞天之旅的忙碌身影

  漠北的秋风,轻拂过东风航天城的一草一木。秋日暖阳下,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发射任务进入倒计时,护航此次飞天之旅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已陆续到岗忙碌。

  “深秋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我们气象保障人员要捕捉气象环境的瞬息变化,找到最安全的‘发射窗口’。”科技人员李宗刚紧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发射场周边的气象观测站、雷达等探测设备不间断运转,像一张精密的“天网”,读懂戈壁的风、云、沙尘。

  加注岗位科技人员张跃扎根加注一线19年,与管路、阀门、燃料打交道是他的日常。加注岗位既要精准控制不同类型燃料的加注压力、流量和总量,又要实时监控数十个管路的接口、阀门状态安全,还要对突发情况进行快速处置。这次张跃一如既往,为被誉为“神箭”的长二F火箭飞天护航。

  任务发射前5小时,空间生命科学实验载荷终于“登船”完毕,空间应用系统对各模块进行最后的装载确认。这段时间,李天达与30多位团队成员在发射场协同工作,护航“小鼠航天员”飞天。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单位,研究领域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小鼠样本管理规范有序,团队建立了样本“身份证系统”,每一份样本的取材、标记、储存、运输各环节都有严格记录。

  与此同时,上千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和观众,已经陆续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附近,静候航天员乘组出征。

  ●发射后

  他们第一时间返回发射区

  及时为发射塔架“体检”

  白色的箭体划破夜空,烈焰腾飞、震耳欲聋。但承担射后恢复工作的航天科技人员无暇庆祝,他们第一时间返回发射塔架开展工作。

  发射后不到5分钟,火箭仍在飞行时,第一批科技人员就迎着焦煳的气味返回发射区,第一时间检查设备受损情况。此刻,直面发射时巨大声浪和极高温的发射塔架“最受伤”,必须尽快恢复健康,才能承担下一次发射任务。

  活动发射台是受火箭尾焰冲击最严重的设备。它系统庞大、结构复杂,科技人员要通过全面的“体检”确定它的受损情况,再制定检修计划和内容,确保每一颗螺钉严丝合缝、每一处接头紧固牢靠、每一个信号精确无误。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平台专业人员已经接到了新任务。科技人员高飞和同事快步爬上近300个台阶,一组一组地合拢回转平台,设置安全网,检查统计射后损坏情况,及时上报并进行修复。

  临射前15分钟撤离至距离发射塔架1.5公里处的空调、消防等专业人员,也在发射后第一时间前往发射区。“平台密封板吹开,钢结构吹断,消防、空调设施损毁,我们要逐一检查维修。每一处都要检查到位,不留一丝隐患。”科技人员闵一凡说。

  后续,科技人员将按照射后恢复计划,开展静态及运行检查考核,确保各设施设备性能稳定、状态良好。供气设备检修检测、加注管路吹除置换、活动发射平台维护保养……橘红色的尾烟消散在夜风里,科技人员的身影闪动,发射场的工作还在继续。本报记者 刘苏雅 通讯员 江佳丽 李建程 余豪 樊佳乐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