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85鉴定”40周年纪念会现场。

中国白酒一号工程原址。











文/图 程佩佩 孟锦群 吴浩宇 李洋
40年前举办的“85鉴定”,是目前中国白酒发展史上规格最高、最特殊、独一无二的一次国家级鉴定会,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酒评比,还以其划时代的意义,催动了珍酒厂的诞生,更深刻影响了中国白酒产业的发展格局。40年后,当年鉴定会的主角——贵州珍酒,已成长为贵州三大酱酒企业之一、贵州最大的民营酒企,稳居“酱酒头部企业”行列。
10月22日,贵州珍酒举行“85鉴定”40周年大会,汇聚“85鉴定”亲历者及传人、行业协会领导、专家学者等,共同回顾中国白酒技术发展史上这一里程碑事件,重温那份酿造初心,更昭示了珍酒以品质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战略决心。
为解决茅台酒产能不足的现实问题,1975年,国家重点科技项目——“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选址遵义市郊(今珍酒石子铺厂区),由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组建承担。以原茅台酒厂厂长郑光先为代表的28名技术骨干,陆续调至易地试验厂,开启了长达10年的系统科研攻关。
历经9个周期、63个轮次、3000多次分析试验,项目于1985年10月迎来最终验收。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严东生,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方心芳,全国评酒会专家组组长周恒刚等22位来自酿造、发酵、微生物等领域的行业泰斗及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试验成果进行技术鉴定,最终“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项目成功通过鉴定。这是中国白酒生产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史称“85鉴定”。
“85鉴定”的成功,为珍酒刻下了最初的品质基因。自此,珍酒系列产品批量生产,并开始畅销国内外。
两年后,珍酒跻身“贵州三大酱香品牌”并成为国宴用酒,完成从科研成果到市场精品的转变。此后数十年,珍酒始终坚守工艺初心。
世纪之交,与众多传统企业一样,珍酒经历了发展的阵痛。2009年,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领衔的团队接手珍酒,开启了二次创业。
近年来,珍酒累计投入120亿元用于扩建产能,同时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不断充实酿酒队伍,坚守传统工艺,精选优质原料,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生产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奠定了产出优质酱酒的坚实基础。
从2009年至今,珍酒厂区面积从285亩扩大至3100亩,产能从2000吨提升至4.4万吨,员工从200余人增长至8000余人,销售收入增长近300倍,利税增长430倍,2024年位列贵州民营酒企纳税榜首,成为贵州最大的民营白酒企业。
今年6月,珍酒推出全新战略级大单品——“大珍·珍酒”,以超高性价比满足消费者对品质与价值的双重追求,进一步夯实珍酒在酱酒头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在“85鉴定”40周年大会的“大珍·珍酒”品鉴会中,该产品赢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品鉴意见为:酱香突出、曲香明显、花果香与焙烤香谐调舒适;口感醇厚饱满、圆润细腻、酒体谐调、回味悠长、空杯留香好,大曲酱香酒风格典型。
产能影响未来。吴向东认为:“珍酒现有优质基酒储存12万吨,很快将达20万吨,预计到2028年,珍酒将有三分之二的基酒,可用于大珍价位产品的生产。”
吴向东表示:“珍酒50年的发展历史,是由10年的国家级白酒科研项目试验史和40年酱酒企业发展史构成,这50年发展,为珍酒下一个50年指引了方向。珍酒未来的路会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稳,接下来产品质量、市场营销、品牌故事都要抓。”
鉴往知珍,砺行致远。在白酒行业步入深度调整期的关键阶段,珍酒回归“85鉴定”的科学精神内核,在守正中夯实根基,在创新中寻求破局,稳步向世界一流酿酒企业迈进,续写属于“酒中珍品”的新传奇。
【共话珍酒】
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
见证“85鉴定”历史分量 迈向各美其美崭新未来
贵州珍酒50年的历史,是由10年的国家级白酒科研项目试验史和40年酱酒企业发展史构成,而“85鉴定”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白酒的未来,离不开对每一家企业独特道路的尊重与欣赏。唯有各美其美,才能实现美美与共的行业图景。如今珍酒成为贵州最大的民营酒企,将继续坚守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尊重行业历史,传承工匠精神,与同行携手,共同推动中国白酒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
珍酒坚守质量出好酒
“85鉴定”是中国白酒发展史上,规格最高、最特殊、最独一无二的一次国家级鉴定会。
珍酒的成功在于6个字,“人努力,天帮忙”。现在的珍酒成为港股上市唯一白酒企业,拥有8000余名职工。今年打造出的“大珍·珍酒”战略产品,一经投入市场就获得良好反馈,这些都离不开珍酒一直以来在用料优质、坚守传统等方面所作的努力。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秦书尧:
科研根基铸就珍酒无限可能
科研基础力量的强大,构成了珍酒的无限可能。“85鉴定”不仅是鉴定一项重大科技的民用项目,更是珍酒传奇的起点,并奠定了珍酒坚实的品质与科技根基。40年间,珍酒从这一科研高地出发,一路成长为行业领军者与上市公司,在促进就业、带动地方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85鉴定”委员会委员、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季克良:
“85鉴定”背景深远、规格最高、意义重大
“85鉴定”是我参加过的白酒项目鉴定会里,规格最高的。它和1975年开始的试验分割不开。通过了专家鉴定,就代表易地试验圆满完成科研任务。
相对于40年前的试制酒,现在的珍酒要更好,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有万吨以上产能,库存多了,酒的质量也提高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景炎:
珍酒主动创新酿好酒
珍酒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有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希望其从依赖自然转到利用自然,由被动转为主动,走出自己个性化、风格独特的酱香新路,把白酒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
江南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岩:
“85鉴定”在科学层面为行业作出很多贡献
“85鉴定”跟五次全国评酒会都同样肩负着国家给的责任。易地生产试验,从国家层面来说是科技界的重要尝试,其科学精神对我们的影响很深。在科研和科学精神层面上,又给予行业很多贡献。
珍酒在科技的投入上非常大,我今天看了珍酒的科研条件非常好。希望珍酒传承好科学基因,把传承和创新融合起来,更好地拥抱未来世界。
著名历史文化学者、《周恒刚传》总主笔纪连海:
“85鉴定”体现了为民初心
在遵义这片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上进行的“85鉴定”,为中国白酒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85鉴定”与其他五届全国酒评会的区别,在于其是专门为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举办的,相同之处是都体现了国家心心念念、不管多困难都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初心。
“85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恒刚传人、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理事会主席周心明:
“85鉴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
“85鉴定”不仅仅是一次评酒鉴定,更是一次凝聚了国家意志、汇聚跨学科智慧,并最终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
除了作为主任委员主持“85鉴定”以外,父亲(周恒刚)始终与珍酒保持着密切联系,家里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不同时期的珍酒酒样,都是珍酒送到北京请他指导时留下来的。
“85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述舜传人、《酿酒科技》杂志社原副主编曹健君:
“85鉴定”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85鉴定”时,我父亲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我翻阅父亲的工作日记发现,在此之前的10年间,父亲就深度参与了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项目,他的工作日记中有许多关于“易地试验”项目的记载。
“85鉴定”不仅赋予了珍酒历史底蕴,更为全国白酒工艺总结、微生物活动规律研究和微量成分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85鉴定”委员会委员沈怡方传人、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酒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沈重武:
“85鉴定”打破了名品不可易地酿造的固有认识
父亲(沈怡方)曾说主持第五届全国评酒会是很有难度的。而相比之下,“85鉴定”的要求和难度更高。
父亲(沈怡方)按要求提前3天来到遵义,其间和其他专家分开居住,不许相互交流。品评过程也制定了许多严格程序,以确保鉴定出试制酒的真实水平。最后试制酒得到93.2分,对照标准酒仅差2分,打破了名品不可易地酿造的固有认识。
原贵州珍酒厂厂长李永常:
珍酒发展实现了当年的宏伟设想
1985年12月,我陪同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书记郑光先赴京汇报生产试验成果,获得肯定。
珍酒改制后,雄厚的资金优势和高效灵活的机制,与高质量的产品相结合,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并达到相当大规模,如今已实现当年的宏伟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