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陈靖斌 广州报道
10月28日,全球首个搭载高通SA8775P舱驾一体方案的量产车型——极狐全新阿尔法T5正式上市。这意味着北汽极狐在智能化路径上从“舱驾分立”迈向“舱驾一体”的关键跨越。而支撑这一跨越的核心技术伙伴,正是来自深圳的卓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驭科技”)。
作为深圳本土智驾技术公司的代表,卓驭科技自9月以来频频出现在行业与资本市场的视野中。
9月,卓驭科技发布了高悟性端到端2.0技术。这一版本被业内视为端到端智驾的关键成熟节点。不同于主流车企普遍采用254Tops乃至更高算力的方案,卓驭科技能够在7V+32Tops芯片平台上实现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领航辅助驾驶)功能。
在资本层面,卓驭科技的“技术吸引力”同样引发关注。9月22日,中国一汽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拟增资并收购New Territory所持卓驭科技部分股权。《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比亚迪早已是卓驭的重要股东之一。天眼查信息显示,2024年12月,比亚迪旗下的深圳比亚迪创芯材料有限公司参与卓驭科技A轮融资,持股比例达5.18%,位列公司第四大股东。
当记者就一汽的入股计划进行求证时,卓驭科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相关事项还在推进中,具体信息请以最终官方公告为准。”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产业资本的深度介入,已成为智驾领域的普遍趋势。“对企业而言,这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生态绑定。与整车厂的资本协同,能加速技术落地,也有助于形成更稳固的商业闭环。”
技术路径获车企青睐
10月28日,全球首个搭载高通SA8775P舱驾一体方案的量产车型——极狐全新阿尔法T5正式上市。这款车型背后,隐藏着智能驾驶领域一位关键技术伙伴——卓驭科技。自9月以来,这家来自深圳的智能驾驶公司频频登上资本市场与行业讨论的热榜。
9月,卓驭科技发布了最新OTA版本——高悟性端到端2.0。据悉,该系统以“交互式预测规划×强化学习”为双核驱动,通过多模态信息融合与模型架构创新,实现了从“被动模仿人类驾驶”向“主动思考决策”的跃迁。
“与行业普遍依赖‘堆算力’不同,我们坚持‘算法效率优先’的技术路线。”卓驭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卓驭更注重软硬协同,让有限算力发挥最大效能。”
该负责人介绍,卓驭科技在智能驾驶技术演进方面,始终坚持“不堆料,也能很有料”的理念。“2022年,我们率先实现中算力智能辅助驾驶方案量产;2024年,在中/高算力全平台上落地端到端城市领航能力;2025年,我们进一步推出全场景‘车位到车位’方案,并提出高‘悟性’大模型、舱驾一体、VLA等关键技术和量产能力。”
在该负责人看来,这一理念的核心是通过算法优化、芯片潜能挖掘与传感器创新,实现在有限硬件条件下的性能最优,“既保障实时性与高效性,也保留从感知到决策链路的可解释性与安全冗余。”
“从长远看,行业正从‘算力驱动’转向‘算法效率驱动’,让算法自己变得更聪明。”该负责人补充说,“这种以效率为核心的路线,将是高阶辅助驾驶的主流方向,也将推动智驾从‘高端配置’走向‘普惠平权’。”
卓驭科技的技术路径,也赢得了车企的青睐。
9月22日,中国一汽与New Territory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以下简称“New Territory”)及卓驭科技签署协议,一汽拟增资并收购New Territory所持卓驭科技股权。交易完成后,一汽将成为卓驭科技的最大单一股东。
事实上,卓驭早已吸引资本巨头布局。天眼查数据显示,2024年12月,比亚迪旗下深圳比亚迪创芯材料有限公司参与卓驭科技A轮融资,持股5.18%,为公司第四大股东。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卓驭科技之所以能在智能驾驶赛道上脱颖而出,核心在于其在算法、成本控制和协同模式上形成了多维竞争力。
“首先是算法实力。”王鹏分析指出,卓驭在端到端模型上的成熟度较高,系统对复杂路况的响应更加敏捷,同时具备轻地图依赖和强泛化能力,在算法鲁棒性上领先业内同类产品。
其次是成本优势。王鹏介绍,卓驭通过自研传感器降低硬件成本,同时提升GPU资源利用率,显著减少云端算力开销,“其综合成本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更重要的是,卓驭正以共创思维深度参与车企智能化改造。”王鹏指出,卓驭不仅参与传统燃油车的智能驾驶适配,还与车企共建数据共享机制,加速算法迭代,这种“车企+供应商”协同创新模式,将成为智驾产业加速成熟的重要力量。
卓驭科技是否正“掉队”?
卓驭科技的崛起,并非偶然。它的技术基因,来自智能科技领域最具创新力的品牌之一——大疆。
卓驭科技的前身是大疆的车载事业部。2016年,该部门以项目组形式成立,专注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与量产落地。经过多年积累,这一团队在2023年正式从大疆体系中分拆独立,次年6月启用全新品牌“卓驭科技”,正式迈入智能驾驶一级供应商行列。这一转型,不仅意味着从“实验室研发”走向“商业化落地”,也标志着大疆系智驾力量的正式“上车”。
业内曾流传“地大华魔”4家头部智驾企业的说法,分别是地平线、大疆车载(卓驭科技前身)、华为与Momenta。在这4家中,卓驭被视为“智驾平权”的践行者——用更低的成本、更普惠的技术,让更多用户能用得上、用得起智能驾驶。
这一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22年。当时,卓驭科技在售价仅10万元左右的宝骏KiWi EV上实现了首套量产辅助驾驶系统,凭借双目视觉与低算力平台,实现了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拨杆变道、自主泊车等功能。此后两年,卓驭又在10万元级车型上率先实现了无图高速领航与城市记忆领航,打破了“高阶智驾必须依赖高算力、高成本平台”的行业惯性,为智能驾驶的普及打开了新想象空间。
但随着产业步入新一轮洗牌期,卓驭也不可避免地被放置在放大镜下。外界对其的关注开始带有更多质疑:在地平线、华为与Momenta等高声量玩家的包围中,卓驭是否正“掉队”?
从公开信息来看,卓驭的合作版图并不小。记者查阅卓驭科技官网发现,其合作车企包括大众、上汽通用五菱、奇瑞、一汽、东风、长城等多家主流厂商。然而,这些合作项目多数仍处于规模化落地前期,市场认知度尚待进一步放大。
“未来2—3年,智能驾驶行业将呈现两大趋势。”卓驭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辅助驾驶功能将加速向10—20万元价位车型下沉,推动智驾普及;二是在海外市场,尤其是燃油车领域,辅助驾驶上车率将显著提升——这正是卓驭提出‘全球可享的智驾平权’的核心逻辑。”
为实现这一目标,卓驭正在从技术、生态、出海三条主线并行推进。该负责人介绍:“我们一方面与产业链上下游建立更紧密的生态协作,在中算力平台上持续普惠,同时在高算力端推进VLA与世界模型双轨突破;另一方面我们已在欧洲设立分公司,为国际化布局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