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威海发布

10月31日14:30,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军,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江海刚,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主任王明源,介绍威海市“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有关情况。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威海市是民政部“十四五”规划20个重点监测评估城市之一。“十四五”期间,全市民政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统筹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高质量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养老服务
围绕老有所养,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机构服务,全市养老机构由2020年的159家增至目前的172家,床位由35721张增至40574张,其中护理型床位由17789张增至32786张、占比由50%提高到81%;打造医养结合机构42处,建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17处、床位814张。完善社区服务,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847处;建立城乡老年餐桌1039处,覆盖1390个村居。优化居家服务,争创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争取中央资金5343万元,完成适老化改造4914户,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074张;在全省率先实现困难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料全覆盖,为1万余名老人每人提供不少于30次的居家上门服务。
老龄工作
推动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争创了首批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入选全国老龄工作联系点,建设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8处。刚刚表彰的全国“敬老文明号”和“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威海市社会福利中心等3个单位和6名个人入选。强化保障,为12.26万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搭建平台,建立“银龄助威”志愿服务平台,注册老年志愿者24.6万人。促进消费,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优化服务,推出“乐享银龄”老年服务电台节目,开展“千里山海·银龄书香”老年阅读系列活动。创树品牌,推动医养结合、旅居康养事业发展,打造“幸福威海·康养福地”特色品牌。
社会救助
全市保障低保对象17741人、特困人员10622人,城乡低保标准由2020年的每人每月787元、588元分别提高到目前的1062元、865元,城乡特困基本生活标准由900元、690元分别提高到1381元、1125元。聚焦兜住底,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五年来累计临时救助45622人次。聚焦兜准底,建立省市一体化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域”,实现精准识别、高效认定;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将9.8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聚焦兜好底,争创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建设72处镇街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推动建立“物质+服务”救助模式,服务群众12万人次。
婚姻服务
全市4处婚姻登记处五年累计办理婚姻登记7.83万对,补证2.53万件。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围绕 “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行了“天天办”“随时办”等七项改革措施,打造“海誓山盟·心心相印”服务品牌。积极倡树文明节俭婚俗,推动在村文化活动大院成立“喜庆之家”,在公交公司开设“幸福520路”公交婚车,在千里山海线开设“101路”旅游婚礼线路,每年举办集体婚礼10多场。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会同妇联开展离婚调解,累计调和1.1万对。
殡葬管理
强化殡葬公益属性,坚持“惠民、绿色、文明”,推动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全面免除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费,4处殡仪馆每年直接减免遗体接运、火化、普通骨灰盒等费用3000多万元。开展“减项降费优服务”活动,最大限度压减殡仪馆非基本服务项目和价格,实行遗体火化电话预约,推广“居民身后一件事”集成办。免费提供居民海葬、树葬服务并奖补800元,对不保留骨灰的奖补1000元,累计海葬逝者2970名,不保留骨灰的每年1200多例。
儿童福利
全市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儿童566人。生活保障方面,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标准由2020年的每人每月1760元提高到目前的2655元,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由1400元提高到2124元。医疗保障方面,将困境儿童全部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期进行体检。教育保障方面,为284名困境儿童发放助学金289.67万元,对取得技能培训证书的给予一次性2000元补贴。健康保障方面,开展心理健康关爱活动629场,服务8323人次。安全保障方面,开展安全教育850余场,为19名儿童提供代养服务。监护保障方面,出台困境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评估办法,入户评估315人。
残疾人福利
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在办理残疾证、低保时实现“免申即享”“一次办好”。目前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9981人,补贴标准由2020年的一、二级残疾每人每月140元提高到213元,三、四级由113元提高到16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7485人,一级残疾由135元提高到192元,二级由115元提高到160元。推进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对特困、低保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免费集中收治,为2287名患者开展社区康复,入选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
社会组织管理
全市登记社会组织2226家,其中社会团体765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451家、基金会10家。强化示范引领,打造“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党建品牌矩阵,推动社会组织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强化培育扶持,建成四级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及活动场所469个,培育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538个。强化作用发挥,投入1081万元,支持开展“金牌小讲师”“童心童行”等品牌公益项目355个,服务群众40万人次。
区划地名管理
健全地名“命名、用名、扬名”体系,有效服务群众生活、社会发展、文脉传承。规范地名命名管理,五年来全市命名城市道路84条、住宅小区30个,坚决杜绝“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命名。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入选民政部26项政策创新交流展示名单,命名村内道路3679条,为邮政、旅游提供精准地名服务,畅通“快递下乡、好品进城”渠道。发布21个红色地名、10个地名文化遗产、36个地名保护名录,拍摄地名文化微电影《我家住在大海边》,讲好地名故事,弘扬地名文化。
慈善和福彩事业
五年累计募集款物5.2亿元,开展慈善大病救助、困难大学生救助、中华慈善总会援助药品发放等20项救助活动,惠及群众12.37万人次。全市慈善组织由2020年的20家增至目前的43家,设立慈善冠名基金313个,社区慈善基金从无发展到142支,每年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威高、迪尚、家家悦、三角、海马等20家企业(单位)和19名个人、9个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山东慈善奖等省级以上荣誉。福利彩票五年累计销售17.12亿元,募集市级公益金1.85亿元,全部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全市民政系统将认真谋划好“十五五”发展规划,努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贡献更多民政力量。
★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发展养老服务实践,“十四五”期间,我市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十四五”期间,坚持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争创首批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全国老龄工作联系点为契机,全面推动老龄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养老服务制度更加健全。制定出台了《威海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创建老年友好型城市行动方案》等24部政策文件,我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逐步完善,养老事业和产业有效协同、高质量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完善。编制市、区市两级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系统构建区市、镇街、村居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区市层面,全部建有养老服务中心,统筹兜底保障、资源调度、行业指导等职能,推动城乡养老服务全域覆盖。镇街层面,建成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助餐配餐等综合功能的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76个,构建“15分钟生活圈”。村居层面,建成多样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将专业照护、文体娱乐、助餐应急等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门口”,居家养老获得感显著提升。
养老服务形式更加多元。聚焦医养结合,建成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42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聚焦普惠可及,认定普惠性养老机构138处,让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惠及更多家庭。聚焦智慧体验,推动建成“6012349”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4家智慧养老院,积极提升养老服务智慧水平。聚焦旅居康养,启动实施了一批旅居养老示范项目,推动“养老”向“享老”转变。聚焦消费服务,今年,试点实施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已补贴资金1200余万元;开展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活动,已销售适老化产品1120件,补贴资金153万元。
养老服务监管更加有力。搭建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智慧消防监管平台,对养老服务机构水、电、气等重点部位实施24小时智能监测,织密机构安全防护网。推动养老机构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全覆盖,提升机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强化跨部门联合检查,助推养老机构依法规范运营。
养老服务队伍更加专业。支持2所职业院校设置老年专业,分别给予扶持资金110万元,累计培养养老专业人才2500余人。健全岗位补贴等激励机制,发放补助资金55.1万元,32人获评“威海和谐使者”、15人获评“齐鲁和谐使者”。实施“千名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累计培训1.23万人次,形成一支专业强、业务精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为我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以往靠发放救助金这种单一救助模式已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民政部门在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救助需求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民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困难群众所需所盼,全面落实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各项要求,不断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多元化救助需求,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目前,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已逐步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
健全制度机制。服务类社会救助有别于传统的现金救助,是以服务的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在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和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基础上,持续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指导意见》《“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项目清单》等多项政策文件,规范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
优化服务供给。发挥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镇街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等平台作用,主动对接社会力量参与摸排走访、项目拟定、服务提供等工作。统筹区域救助资源,制定服务类社会救助“两张清单”,实现救助资源优势汇集、服务需求一站通办。
精准评估需求。研发困难群众困难状况及服务需求评估系统,编制33项困难状况及服务需求评估指标,引入AI人工智能大模型,对全市2.7万名在保对象服务需求进行摸排,生成个性化需求评估报告,为基层精准链接救助资源提供参考。
创新服务方式。持续强化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相衔接,针对困难群众实际需求创设“阳光洒满窗·家家悦”等50余项个性化慈善帮扶项目,惠及困难群众6.6万余人次,努力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需求。
★
民政部门优化婚姻登记服务,推行了七项改革措施,具体情况如何?
民政部门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深化婚姻登记“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针对群众所需所愿,着力解决堵点难点,七项改革用心办、婚姻登记遂心愿,让婚姻登记更省心、更暖心、更有爱心,打造“海誓山盟·心心相印”服务品牌。
结婚登记“天天办”。有的新人工作日上班忙,有的要选择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全市4处婚姻登记处在周末、节假日均开展结婚登记服务,周五前或节假日前通过网上或电话预约,就可在周末和节假日任何一天按照约定时间办理。今年以来共为386对新人在周末、节假日办理结婚登记。
预约服务“随时办”。在结婚登记人数多的日子,容易出现扎堆排队问题。以半小时为一个时段,实行分段预约,同时增加人手、开满窗口、延时服务,确保随到随办、一次办成。今年520、521、七夕节三天共办理结婚登记1028对,日均办理量为平时的10倍,满足所有新人的登记需求。
外地户籍“跨域办”。以往婚姻登记只能到一方的户籍地,往来奔波非常麻烦。202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婚姻登记“市域通办”,2021年推行“跨省通办”,2025年落实“全国通办”。不受户籍限制,群众可在威海市任一婚姻登记处办理婚姻登记,累计办理跨区域婚姻登记2.6万对。
电子证照“码上办”。婚姻登记时有时身份证没带或丢失,回去取或补办又延误时间。2023年开展电子证照办理婚姻登记试点,省内户籍没带身份证的,可现场通过“爱山东”App调取身份证电子证照。已应用电子证照办理婚姻登记2300对。
信息查询“网上办”。有的群众因婚姻档案不全、婚姻证遗失、没有电子档案,无法提供婚姻状况证明影响办事。组织力量对1950年以来的婚姻档案收集整理,补录到婚姻数据库,完善数据66.8万条。颁发纸质婚姻证时,一并制发电子证照9万件。信息共享至市大数据平台,方便群众办事时登录查询。
登记仪式“特色办”。新人结婚登记往往希望有一个温馨浪漫的场景,留下一段庄重美好的记忆。2024年分别在环翠区威海湾、文登区大溪谷、荣成市樱花湖、乳山市台依湖设置了4处特色婚姻登记点,提供个性颁证、拍照纪念、婚俗文化等特色服务,让结婚登记更有仪式感。
婚育户口“集成办”。婚姻登记后,有的还需要办理生育登记、户口变更登记。2022年会同卫健、公安部门推行“婚育户一件事集成办”,在婚姻登记系统一键申请、一站办结,累计办理1.7万件。现在群众可登录“爱山东”App“结婚落户一件事”,申请办理户口迁移、婚姻状况变更、生育登记事项,无需多头办理、多处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