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10月30日晚间,比亚迪披露2025年三季度财报。其核心数据呈现显著分化:单季营收1949.85亿元,同比下降3.05%,净利润78.23亿元,更是同比下跌32.6%,连续两季利润下滑的态势凸显业绩压力。尽管前三季度营收仍增长12.75%至5662.66亿元,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7.55%,叠加销量目标下调、智能化竞争加剧及高研发投入等多重因素,比亚迪的短期盈利能力正面临挑战。
业内人士指出,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比亚迪应强化智能驾驶技术的差异化。同时提升研发效率,在收益更高的领域投入更多研发资源,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加速技术落地,避免“为投入而投入”的资源浪费。

营收首降利润承压
2025年三季度,比亚迪核心财务数据呈现“营收微降、利润大降”的分化态势。比亚迪三季度单季营收1949.85亿元,同比下降3.05%,这也是自2022年以来,其首次出现单季度营收同比下滑的情况;净利润78.2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2.6%。虽然前三季度营收5662.66亿元仍保持12.75%的同比增长,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7.55%至233.33亿元。
从销量来看,比亚迪三季度业绩下滑有迹可循。比亚迪前三季度全球销量326万辆,同比增长18.64%。但三季度单季销量却同比下降约1.8%,主要受到9月销量下滑5.52%的拖累,这是今年以来比亚迪首次出现单月销量同比下降,公司也将年度销量目标从550万辆下调至460万辆。
按最新目标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完成了全年销量目标的70.87%,这意味着在今年剩余的2个月内,比亚迪每月需完成近45万辆才能实现目标,而比亚迪今年9月销量为39.63万辆,距离全面完成仍有压力。不过,比亚迪的海外销量正成为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年1—9月,比亚迪海外销量达70.16万辆,同比激增132%,远超2024年全年海外销量总和。
实际上,2025年二季度公司就已显露增收不增利的态势。财报显示,比亚迪二季度营收达2009.2亿元,同比增长14%,然而净利润仅为63.6亿元,同比下滑29.9%,这也是自2022年以来比亚迪首次出现季度利润下滑。二季度比亚迪毛利率为16.3%,三季度虽回升至17.9%,但仍处近年低位。
此外,应付账款账期缩短也进一步加剧财务压力。今年6月,比亚迪曾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比亚迪表示,公司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三季度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金额明显下降,且向上游供应商付款的平均周期进一步缩短。
高研发投入短期拖累业绩
现阶段,比亚迪研发投入的“短期阵痛”与“长期价值”正形成鲜明对比。前三季度其研发费用高达437.5亿元,同比增长31.3%,超净利润近一倍。比亚迪方面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研发投入较特斯拉高出了109亿元,“正是一如既往的狠砸研发,比亚迪今年推出了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超级e平台、兆瓦闪充技术、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等众多前沿技术”。
但短期来看,研发费用率的上升则直接拖累利润。“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虽不断下放至10万级车型,但也增加了单车制造成本。比亚迪今年二季度单车成本达11.2万元,环比增长约1万元,单车净利润也降至约0.5万元。不过,从四季度订单与海外工厂进展来看,其研发储备已开始释放动能。10月前6日,比亚迪新增订单超过23.6万辆,远超去年同期;10月9日,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巴西乘用车工厂下线。
“从长期视角审视,比亚迪的高研发投入具备战略必要性。”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转型,高研发投入是抢占技术制高点的核心手段。同时,全球化布局也需要前期技术适配与本地化研发,海外工厂的建设依赖技术输出,为未来市场渗透奠定基础,后续若能平衡技术投入、成本控制以及市场溢价三者关系,有望实现业绩修复。
同时,袁帅建议上述三者的平衡需采取分阶段策略:短期通过规模化生产分摊研发成本,提升单车毛利率;中期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原材料波动风险;长期则需通过技术溢价实现品牌升级,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定价权。此外,研发效率提升是关键,比亚迪需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加速技术落地,避免“为投入而投入”的资源浪费。
差异化突围是关键
智能化竞争加剧是比亚迪业绩承压的另一关键变量。尽管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已搭载170万辆车,且通过“智驾平权”策略下沉市场,但竞品仍在持续挤压其生存空间。
例如,特斯拉FSD凭数据优势正在不断抢占高端市场;华为乾崑ADS 3.0借鸿蒙生态渗透25万级市场;小鹏汽车则将城市NOA下放至15万级车型。相比之下,比亚迪在城市NOA领域仍面临一定挑战,其城市领航功能仅限“天神之眼”A/B版本,且尚未大规模落地。袁帅指出,比亚迪想要在智能化领域进一步突围,应强化智能驾驶技术的差异化,依托“天神之眼”系统实现城市NOA的快速迭代,通过数据闭环优化算法精度,形成与头部企业的差异化竞争。
袁帅进一步指出,比亚迪还需构建智能生态闭环,将车载系统与手机、家居等场景深度融合,提升用户黏性。同时加速海外本地化研发,针对不同市场法规与用户习惯定制化开发,避免“技术水土不服”。此外,比亚迪需通过资本运作获取更多资源支持,并借助政策红利降低转型成本,以此在智能化下半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则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政策性补贴有所退坡,且此前的销售火爆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来需求,导致比亚迪短期购车热退潮。同时,其在电动化领域面临与宁德系的竞争,智能化领域则在与造车新势力、华为系车企同台竞技,如今,用户正在重新聚焦车辆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耐用性,因此未来比亚迪要将竞争重点更多聚焦在上述领域,通过智能化让车辆更安全、更耐用。“同时,通过提高研发效率来平衡投入和成本,将研发成本转化为未来收入,并在收益更高的领域投入更多研发资源。”
北京商报记者 蔺雨葳